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1
平行与橡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教材按这样的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再教学垂直,从生活中选取两条直线子昂叫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并结合相互垂直的关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机器应用。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三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条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
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叫曹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胡下岗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认识的价值。
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作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引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
沏茶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当教材呈现小明帮妈妈烧水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情境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的问题,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帮助小明解决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的问题打下基础,使学生处于主动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为学生提供探究新知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例如,帮小明设计沏茶方案;讨论各小组方案的合理性;各小组展示设计方案。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从中明白节省时间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工序图卡片
学生准备:沏茶的六道工序图卡片
教学过程
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北宋年间,有一年皇宫里发生了火灾,一夜之间整个皇宫被烧成了一片废墟。当时的皇帝是宋真宗,他决定在原址上重建皇宫,便找来大臣丁渭负责这个工程,并限期完工,如不能按时完成,就要把他杀掉。丁渭到现场看了一圈,发现有三大难题需要解决:第一,造房子要用很多新土来烧砖,这些土如果到郊区去取,路程太远;第二,运输木料、石料等材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被烧毁的废墟上有大量的垃圾以及施工产生的废料要运到远处倒掉,也很浪费时间。以当时的施工条件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按期完工的。丁渭反复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施工方案:首先,丁渭把皇宫前的一条大街挖成一条大沟,用挖出来的土烧砖,与此同时,再将附近汴河的水引入沟内,形成一条临时的运河,可将需要的建筑材料用船直接送到工地,所需材料都备齐之后,再将水放掉。一边施工,一边把工地上的垃圾及时填进沟中。这样,等皇宫重建完成时,垃圾也填平了皇宫前的那条大街。丁渭不仅提前完成了工程,避开了杀身之祸,还为当时的朝廷省下了几十亿两白银。
师:大家说,丁渭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踊跃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用丁渭的.方法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在家里你们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呢?周末,小明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请小明帮忙为客人烧壶水,沏杯茶。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做这些事才能使客人尽快地喝上茶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出示沏茶的六道工序图卡片)一共需要做六件事,要想知道怎样做花费的时间最少,就需要我们合理地安排一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板书:沏茶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听故事”导入新课,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解决“怎样节省时间”这一生活问题打下伏笔,同时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1、明确沏茶顺序。
(1)设疑:家里来客人,要沏茶时,通常需要做哪些事?(生自由回答)
(2)课件播放沏茶情境图,请学生边看边读: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3)沏茶需要做这六道工序,你认为先做哪件事比较合理?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
2、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
明确设计要求。(课件出示)
(1)将设计方案展示出来,要让别人知道每道工序用了多长时间。
(2)最后计算出整个过程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和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迁移到更大数的比较大小上来,学会改写大数。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在设计比较大数大小的过程中,先着重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通过类推的方法分步进行尝试,解决更大数的大小比较的几种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位的意义和数位的顺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比较的方法,最后引入教材情境,完成多位数大小的排列。
2.突出观察比较,掌握方法。
在设计大数的改写活动中,先用课件出示两组不同的数据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以“万”或“亿”为单位计数的好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对比两种计数方法,观察特点,探究出改写的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
43600607003589710056427800
2.比一比下面各组数的`大小,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出示课件)
1098○9984378○4387
引导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引入新课。
生活中还有很多较大的数,我们不但要会读写,同时还要会对它们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数的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既巩固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迁移过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大数比较的方法。
出示中国地图册挂图。
(1)激趣引入问题。
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以下几个省和自治区的位置: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
师:你去过这些省吗?你能比较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的大小吗?
(2)学生尝试比较。
(3)汇报比较方法。
(迁移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4)排列各省、自治区的面积。
①排列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
师:你能将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从大到小排列吗?
学生自主排列并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660000>1230000>490000
②排列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课件出示教材8页情境图)
师:你能把情境图中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与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学生独立试做,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5)引导学生归纳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多个较大数进行比较时,可以按位数分一分,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时,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会简便些。
2.大数的改写。
(1)课件出示信息,发现不同。
①课件出示信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大约是:166万平方千米。
我国的人口总数大约是:14亿人。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⒈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对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更加清楚的认识。
⒉通过练习以及教材中活动形式,引导学生有兴趣的练习。在练习中产生一些新的`体会。
3、能利用已经学习得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
教学准备:三角尺量角器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⒈口算
480÷484÷246÷3900÷3180÷20270÷90
280÷4069÷375÷5210÷30420÷70720÷80
⒉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⑴出示三幅图,提问:说说每组中两条直线的关系。
⑵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时,如图(3),我们有可以如何说?如何判断?指出垂足。
⑶提问:图二中两条直线有没有相交?它们有是怎样的位置关系?是不是所有不相交的直线都是相互平行的?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⑷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垂线,一组平行线。
⒊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我们不仅可以画出垂线和平行线,也可以动手折一折。
⑴按图中所示,学生们照样子分别折一折,打开后看一看,哪些折痕互相平行,哪些折痕互相垂直。
⑵自己动手再找一找,折一折。
⑶两条直线相垂直有什么特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有什么特点?
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练习。
二、操作与运用
1、给一张正方形,做一组平行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2、给一张正方形纸,做一组垂线,说出你的操作方案。
3、在大写字母中找出平行线和垂线。
4、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盒垂线。说说操作步骤。思考,如果这一点在已知直线上,你能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吗?
5、第五题:指一指,说一说。
6、看看角1和角2是不是在同一个方向?猜一猜,量一量。
7、自来水管在那里?怎样接比较合适?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话的。
8、第八题:在书上按要求操作。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
三、全课总结:
通过练习,你对垂直与平行有了哪些进一步认识?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第6题,第7题。
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倡导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猜测、讨论中,不但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还了解并掌握了更多的解题策略。
2、突出对比的学习策略。
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扎实,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本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计算方法及结果,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理解当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时比快慢就是比速度,理解速度单位与以往学过的单位不同,同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提示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一)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暴风雨中的“电闪雷鸣”吗?
(见过)
谁能说一说,当时你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你能说一说为什么会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与速度有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谈话,激活学生的记忆。在实现本节课探究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完美对接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与速度有关的问题做好了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观察比较。(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动物王国最近举行了运动会,小兔、猴子和松鼠在竞走比赛中进入了决赛,猜一猜,谁能赢?(学生观察比较成绩表中的数据,得出松鼠比猴子走得快,小兔也比猴子走得快)
2、探究比较方法。
(1)提出问题:小兔和松鼠谁更快?
(2)小组讨论:要想知道谁更快,要比较什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学生讨论后明确:可以比较小兔和松鼠每分各走多少米。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结合学生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算式)
小兔每分走:240÷3=80(米)
松鼠每分走:280÷4=70(米)
得出:小兔走得快。
3、认识速度。
(1)速度的意义。
①题中的280米、240米叫什么?4分、3分叫什么?(路程,时间)
②想一想,“路程÷时间”表示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速度=路程÷时间”)
(2)认识速度。
①介绍速度及单位。
说明:1分、1秒、1时叫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作速度。“米/分”表示速度的单位,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单位的表示方式有所不同,“米/分”读作:米每分。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篇6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