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学与问》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1
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说理性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习写作方法。
3、借助文本,让学生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4、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学与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是讲什么?(问)
2、是的、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围绕“问”,进一步走进文本,去触摸作者思想的脉搏。
二、为什么问?(“问”的重要性)
1、为什么要问呢?谁来读读这句话—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问很重要)再读,通过你的朗读表现。
作者用两个极其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问是很重要的。齐读
2、同学们,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问就显得更加重要(再读:“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3、知道了问有这么重要,那我们又该“怎样问”呢?
三、怎样问?
默读课文2-4小节,想想作者告诉我们该怎样问?
(一)、多问(好问)
1、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板书:好问)
2、哥白尼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好问)你从那里读懂的?
抓住“经常”“缠着”——引导学生读好
(学生也可能从省略号读出——好问)
3、补充介绍哥白尼——引读: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4、哥白尼如此伟大的成就,以及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难怪作者会说:“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齐读)
(二)、能者为师
除了好问,我们还应怎样问?
1、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请教别人)浏览第3节
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能者为师”(板书:能者为师)
2、齐读第3节有关内容。出示: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3、学到这里,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重温一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两句名言: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谁想读?)——(齐读)
(三)、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
同学们要想获得真知,做到了好问,能者为师就行了吗?还要怎样问?
1、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板书:勤学 观察 思考 )——齐读
2、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为我们列举了我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例子。默读第4节,想一想,从哪你读出了沈括的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
3、学生交流(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
(1) 沈括怎么知道: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很远的?
(2) 抓住“仍然”体会心里时时挂念着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索,所以后来去山里时才能有所发现,明白诗中的道理。(重点品读善于观察思考)
4、正是凭着勤学好问和善于观察思考沈括——补充沈括的主要成就。
可见,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齐读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1、是啊,同学们!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结合板书)师述:勤学、好问、并善于观察、思考,相信一定可以获得真知。(板书:真知)
2、出示第5节,引读———
(1)“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是指什么?
(2)你们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读读这两段话,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出示:
a、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b、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3) (指名说)你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吗?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个别评价),并引读:“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我)翱翔,宇宙的奥秘将任你(我)探求,你(我)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相信大家都能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都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齐读a、 b、句)——引读最后一句
五、了解结构,借鉴写法
1、学完了《23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2、借鉴写法
考考大家“活学活用”的本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你该如何帮助我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2
一、激趣导入
1、屏幕上出现“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
(生:知识、学识、文化……)
2、屏幕上出现“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与提问)
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学、问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第二十七课。
(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我知道大家课前一定做了充分的预习,那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呀?
(生:4个自然段)
2、我想请4位同学来读一读,看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好不好?
(生:指名读,并作点评)
3、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很多有学问的人,小时候都是非常好问的;学和问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多问问题,才能学到知识;学和问不能分开;……)
4、通过预习,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地去学习、体会课文,相信大家对两者关系的感悟会更加清楚、明白。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后完成屏幕上的内容。
(生:按课文的内容完成填空)
2、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下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第一自然段。
3、在书中找找看,都向我们举出了哪些具体的事例?
(生:哥白尼、沈括)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你对哪个人比较感兴趣呢?
(指名说)
2、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再来认真地读一读,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谈谈你的收获,说说你觉得哥白尼或者沈括身上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学生进行汇报。
哥白尼: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哥白尼——好奇、好问
哥白尼从小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对科学奥秘的不懈追求,为其将来可以成为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学习了这部分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生: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沈括: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沈括——好问,善于观察和思考
通过大家的汇报不难看出,只有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够求得真知。
课文中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学习第二段
1、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他们距离我们都十分的遥远。
那么我们现在又面临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快在书上第二自然段找找看。
2、老师找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很新鲜是不是?面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大家来说说看,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多问问题)
3、古人云:“能者为师”,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只要他确实……向他请教)
4、老师这里也有孔子的两句名言,你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理解)
5、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这样才能学到更好的知识。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找到了可以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在本节课结束之前,老师也想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发相关卡片)
你喜欢老师送给你的金钥匙吗?来,谁想读给大家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指名读)
老师由衷地希望你们可以利用好这一把把金钥匙,让它可以真正成为开启属于你知识殿堂的大门!
课文首先提出观点,接着举例说明“问”的益处,然后再举例
说明“勤学”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3
《学与问》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与问》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感受使用列举法时的有序性。
3、进一步发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然后小结:我们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
指名读题,问: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你是这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一第八题。
指名读题,问:“只是向东、向北走”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完成:我们可以将直线相交的点用字母代替,列举出所有的路线,并按一定的顺序列举。
4、完成路线十一第9题。
出示题目,要求仔细读题。
三、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在书上画一画)并进行集体订正。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 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理解“见微知著”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文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
2、你们知道科学家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20课,(齐读课题)我相信同学们学完之后会有新的收获。
二、检查预习
先来检查一下字词的掌握情况。
1、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屏显词语,指名读、齐读)
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
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检查学生对“见微知著”这个词语的理解)(这是字典里的意思,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你会有新的理解)
字词掌握了,课文预习的怎么样?
2、课文分几部分内容写的?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
(生答:分三部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接着运用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3、课文用了几个典型的事例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的?
(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
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三、朗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文第二个自然段具体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咱们一起读一读吧。
(屏显: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2、这其中的“?”“!”分别指什么?(板书:?!)(“?”是发现问题,是不断地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拉直”在这是指什么?(把疑问变成真理的过程。)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表述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生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三个事例
1、课文用三个事例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三个事例,边读边想每个事例中的人物是谁?他从什么现象中发现了问题?“问号”是什么?用“?”划下来;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划下来。再想想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出示课件:
2、事例1:
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个事例。
我请一名同学读一下第一个事例。其余同学要仔细听,看他读的是否正确?
⑴这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是谁?(谢皮罗)能说的具体点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
⑵他从什么现象中产生了疑问?(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他对此产生了什么疑问?(为什么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引读: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旋涡。
他的结论正确吗?咱们同学今天回家也去实验一下,看看结果是不是这样。
⑶谢皮罗教授从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了真理,这其中历经了怎样的过程?(到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敏锐地注意、紧紧抓住问号不放、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3、事例3:
过度:第二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又是从怎样的现象中产生了一连串的问题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一过程。
⑴这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是谁?它从这一现象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应该怎样读?
⑵由此发现的“真理”是?
⑶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敏感地意识、一连串的问题、许多实验。)
4、事例3:
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提示的问题,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第三个事例吧。
⑴这个事例主人公是?(据说是一位叫彼得的奥地利医生。)
他从什么现象中产生了疑问?
他的疑问是什么?
⑵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⑶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百思不得其解、一连串的疑问、反复的观察实验)
(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交流的很热烈,哪组同桌愿意展示一下?)
5、总结
是啊,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6、同学们,从这三个事例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生谈: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师:这些也正是课文想告诉我们的。一起读一读7、8两个自然段吧(生读)。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⑴“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吗?联系课文所举的三个事例,谈谈你的理解。见微知著中的微分别指(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 )、( 奥地利医生发现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
而著分别是指(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发明了酸碱试纸)、( 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⑵见微知著是有条件的,读读下面的自然段,你又有什么启发呢?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生答: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它并不神秘;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
⑶你还能补充这样的事例吗?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希望同学们也做一个“有科学准备的人”。
《学与问》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老师写一个词,(板书:学问)
师:你怎样来理解学问这个词?
师:知识、文化、科学等等这些都是学问,那再看老师加上一个字,(板书:与)再来读。
生:学与问。
师:学与问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23)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读了课题你有要问的吗?
(二)、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看看这几个词语能难倒你吗?
(出示词语)
师:谁来读?
师:仔细观察观察红色的字,这是新字,有没有需要提醒的地方?
(生说说。)
师:生字词理解得这么好,那么课文是不是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呢?找同学来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思考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读课文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听,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
(三)、精度课文。
师:那么学与问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动动笔把给你启发的句子或段落用直线画出来,写写自己的体会。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说说这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体会。)
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你用它打开知识的殿堂了吗?你用他开始铺路了吗?
师:从大家的读中我知道你们得确是受到了启发,还有那里也让你受到启发?
哥白尼的故事让你有什么启发?
你再读读第二段,结合课文和哥白尼有这样的伟大成就。你又从中领悟到什么?
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你能说说你遇到过哪些问题吗?那么你遇到了问题怎样解决?
能者为师啊,怎样理解?
还有哪里给你了启示?
读了沈括小时候的故事,看了沈括的成就,你又受到了什么启发?
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并且要学会去观察去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正如书中所说:学问学问……
现在谁能说说学与问到底是个怎样的关系?
学与问是密不可分,是相互补充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学和问就像我们的两只翅膀,你们有了吗?想要吗?你来读读吧!
有了翅膀就该飞了,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问题吗?
(四)、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就是学和问。现在老师再送你们一把金钥匙,(出示:问到底(陶行知)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
你若不问你怕它,它一被问它怕你。
你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师:来拍拍手,放松放松,咱们一起读。
师:这就告诉了我们,我们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师:同学们。课下你在搜集搜集还有哪些名言警句给你启发,还有哪些名人故事让你受到启示,记录下来好交流,好吗?
师:好,下课。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