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夏》教学设计

2025/11/23教案

此篇文章《夏》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9个。

2、积累10个词语和1句句子。

3、正确地朗读课文。

4、默读课文,按要求圈划词句并完成填空。

5、了解江南水乡立夏节的传统习俗。

教学重点:

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江南水乡立夏节的传统习俗。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按要求圈划词句并完成填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老师叙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许许多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目。

2、学生交流自己知道和了解的节日。

3、老师叙述:大家讲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立夏节到了》。

二、示题 读题 质疑

1、出示课题:《立夏节到了》

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3、学生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什么?

(立夏节是在什么季节到来的?

立夏节到了,人们都会干些什么?

人们喜欢立夏节的到来吗?)

三、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

1、根据拼音学习生字新词

义:锅灶(通过看图片让学生了解)

习俗:习惯和风俗

德高望重:道德高,名望重

2、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3、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四、再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释疑

1、在多彩的季节里,立夏节到了:梅子青枇杷黄樱桃红

(有声有色) 布谷鸟唱杜鹃花红

练习:照样子写:桃红 ______ ______

2、立夏节到了,一派热闹的.景象:物:大米 春笋 韭菜 茶叶蛋

人:孩子们 大汉 长辈

风俗:吃百家饭 称人

练习:a:照样子写:雪白的大米

______ ______

b:照样子写句子:小姑娘摘着肥大的豆荚。

(谁 干什么)

——————————————

3、整篇文章流露出人们的一种欣喜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最后一节(最美丽)

有感情地朗读课题(到了)

五、小结

六、拓展练习

1、读补充文章《腊八粥》作者:沈从文

2、在众多的传统节日里,选一个自己最爱的,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板书设计:

43 立夏节到了

吃百家饭立夏蛋称人

《夏》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激发学生读故事的兴趣。

2.培养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重点: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体会故事的寓意:助人为乐的精神

难点: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夏夜的美,学生说出自己个人的阅读体会。

二、教法及学法

教法以创设情境法为主,朗读体会法为辅。创设夏夜荷塘的美丽情境,以此展开故事。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的形式,以读促讲,在读中体悟故事的丰富人文底蕴。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珍视每个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夏夜多美》的插图,学生分享自己看到了什么?

(睡莲、睡莲叶、蜻蜓、小蚂蚁、萤火虫)

提示学生:睡莲不是荷花,图片是睡莲,科普一下睡莲的特点,白天开放,晚上睡觉)

2.展开故事

(1)他们发生了什么事?

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借助拼音自由读。

(2)配乐听老师范读。

(3)师生合作朗读。

男生扮演小蚂蚁,女生扮演睡莲、蜻蜓等角色,老师读旁白。

(关注学生读不准确的地方)

3.讲一讲

把板书中的小蚂蚁拿起,请几个学生扮演角色读对话,其他学生读旁白,随着故事展开,老师在黑板上演示小蚂蚁从水草到睡莲身上再到蜻蜓身上,接着出现萤火虫打灯笼,小蚂蚁到达花坛的过程。

4.演一演

(1)小组合作,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进行角色扮演(要有动作),其他同学读旁白,一起合作演好这个故事。(随堂引导学生留意课文中角色的动作,生动扮演)

(2)每个小组派一个同学做代表进行角色扮演(戴头饰),全班配乐读旁白共同合作。

5.说一说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

先请小蚂蚁(扮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回家的心情,得到帮助的'心情。

再请睡莲、蜻蜓、萤火虫依次分享自己的心情。

从而得出帮助别人能够带给自己快乐这一阅读体会。

6.拓展阅读

师:这个夏夜真美啊。让我们带着美美的心情,读一读白日里的夏天。

播放绘本《夏天的天空》,配乐,学生讲自己看到的画面分享给大家听。

总结:孩子们,夏天是美的,阅读也是美的,让我们一起多阅读,多感受美,体会美。

《夏天的天空》简介

有一个孩子手里紧握着钱,要去买一根汤匙。他走进一间店铺,看着陈列在架上的大小汤匙,都不满意。小孩于是对老板说:“我想要一根长一点的汤匙。”老板拿出一根有半张饭桌那么长的汤匙,孩子摇摇头。老板再拿出一根几乎和门一样高的汤匙,孩子还是摇摇头。老板只好请其他的人来帮忙,最后搬出一根像旗杆那么长的汤匙,孩子还是一样摇摇头。老板忍不住问他:“你要那么长的汤匙到底要做什么呢?”孩子眨眨眼睛,抬起头指着天上的白云大声说:“我要舀一瓢白云下来吃一口看看。”

你可曾凝望过夏天的天空?云层配合着偶尔吹来的风,可以有千种变化。《夏天的天空》中,一对姐弟和两条狗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尽情的嬉戏玩耍。面对着无边无际的蓝天,变幻莫测的白云引发了孩子们无边的想象力,从模糊的云的形状中看出各种各样的动物、船只、火车以及武士等。整本书没有任何文字描述,只是用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着孩子的梦想。从而让孩子被作者奇妙的想象力吸引,深深地沉醉在这温暖而广阔的大自然中,勾起人们对美好梦想的深深渴望,从而忘却了所有的烦恼和冷漠。

《夏》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课文精心组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感受贝聿铭的爱国之心,并从中获得启迪。

重点难点:

1、精心组材的构思艺术;

2、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

3、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

教学过程:

观看视频导入:

1、观看央视“人物”栏目的“贝聿铭”片段,对贝聿铭作感性的了解,导入美籍华人贝聿铭为当地为世界为整个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和不朽的功绩,也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

2、从短片的的介绍中,我们看到贝聿铭一生在建筑学上的功绩与成就既多又非凡。可是,我们却要在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中反映他一生的业绩,我们该怎样来选材,怎样来塑造这个人物呢?

一、整体感知,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

(1)用——打出贝聿铭所涉及或建造的建筑物的名称。

(2)用浪线打出贝聿铭所得到的荣誉或赞誉。

参考:许多商业大厦及住宅群的设计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楼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

纽约两栋教职员工楼巴黎罗浮宫金字塔

经济实用的大众化公寓香山公园内的香山饭店

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香港中国银行

费城三层社会公寓

人民建筑师“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纽约荣誉奖章“不可多得的杰出的建筑师”

贝聿铭年“当代建筑的十大奇迹”之首

普次克奖世界著名建筑师

艺术三宝之一

2、浏览全文,说说贝聿铭的求学经历

1935年远渡重洋求学

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

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建筑学

在哈佛大学读建筑学

1948年受聘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

1960年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1963年“人民建筑师”

1979年“贝聿铭年”

1978年奠定世界建筑师的地位

二、精读课文,捕捉行文的构思艺术

1、以上内容是由什么线索串联起来的?

由三个小标题把他们串联起来。

2、用四字语简约三个标题。

3、这三个标题与文章的大标题有何关联?

“初露头角”“屡创奇迹”两个板块体现了贝聿铭的建筑魅力;“爱国赤心”体现了贝聿铭的人格魅力。

4、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章的构思艺术是什么?

照片式构思艺术。使行文板块清晰,线索分明。

三、细节欣赏,学习写人类作品的行文技法

(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在刚刚建成的时候,往往招来非议,但是不久又总是能够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或者那个城市的一个标志。

参考:贝聿铭的设计往往带有一定的创新性和超前意识,所以在当时不能为人们接受,而当人们懂得了他的设计意图以后,就会认识到它的价值。

2、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参考:“中国建筑的根”指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好的“根”是指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枝”指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插枝”指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3、“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

参考:表现了贝聿铭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为民族争光,要为中国争气的爱国心。

4、“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参考:①指生命之源,民族之本。

②指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③指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二)小组讨论,提升主旨:

(1)文章的重点是介绍贝聿铭,可为什么却从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写起?

(2)文章的重点是介绍贝聿铭,可为什么花很多笔墨来写别人的评价?

(3)贝聿铭是如何把建筑与艺术两者融合在一起的?贝聿铭的爱国心具体体现在哪里?

参考:(1)文章开篇就以“中国银行总部大厦”亮相,是要以形传神,带给读者一个先入为主的感受,从而自然地引出中心人物。

(2)来自各方面的评价,从多个角度侧面烘托出贝聿铭建筑设计的'智慧,精湛的建筑艺术,平和谦逊的人格操守。

(3)①“66个年头”说明他离开祖国的时间已经很长,然而一生对中国的深情却依然萦系于怀,落实到生活中就表现为语言、衣着打扮、生活习惯、家庭布置等都是持中国传统。

②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代表建筑物是: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贝聿铭作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师,他已不仅仅是在设计建筑,从事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而是在用“笔和尺“进行艺术创作,设计给人带来美感和享受的艺术作品。也就是说,他设计的建筑物,从肯、巴、香到中银,很大程度上其意义已不再是一件单纯的供人使用的建筑,而是一件经典的不可重复的艺术作品,而艺术是从属于文化的。而这一件件艺术作品,就出自一位承继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华夏儿女之手,是一现代建筑艺术同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产物,如香山饭店。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就贝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建筑的艺术,更是华夏的文化,是一个海外华人的赤子之心,爱国情怀。

2、重点朗读最后一段。从贝聿铭的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可贵的东西?

参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热爱祖国、永不满足、开拓进取……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四、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或诗歌。

2、课后观看《百家讲坛贝聿铭》。

《夏》教学设计 篇4

课题

夏夜多美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正确、整齐、规范地书写“他、她”等6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

4、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5、保护环境,爱护昆虫。

教学方法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于是乎,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来体会、揣摩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更得充分尊重学生对这些重点词句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正音

3、自主识记生字。

4、再读课文,把课本读通,读顺,读流

这么美的夏夜,知道读出美感

睡莲(lián)哭声( kū )睁开眼(zhēng)趴在(pā)

一根(gēn) 弯腰(yāo) 爬上来 (pá) 非常(fēi)

感激(gǎnjī) 谢谢(xièxie)着急(jí) 这时(shí)

正音重点: gēn zhēng

一根(前鼻音) 睁开眼(翘舌音、后鼻音)

着急(多音字zháo) 这时(翘舌音)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夜晚,

(板书:)谁愿意来描述一下夏天的夜晚的景色?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童话故事中,读准字音。画出生字新词,可以找朋友帮助解决。

① 谁会读这些字宝宝词宝宝,我们请他来当小老师。

② 同桌互读。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三、听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师范读

2.学生听记后汇报

四、再读课文,用心感悟。

1、 自读课文,

2、同桌互读。

3、想象读:

4、我说夏夜美实践活动。

五、师生共同表演,走进童话故事。

六、指导书写

让学生听故事,培养学生听记的能力。

画出你觉得最动人的句子。

教师范读,请学生闭上眼睛 ,边听边想象夏夜的景美,情美。

把全班按课前观察对象不同分成:星空组、花园组、池塘组、街道组。

哪一组描绘的夏夜最美可获得“睡莲奖”。

1.看谁能先听懂课文中的故事,简单地讲给大家听好吗?

2、学生听记后汇报

课文哪些地方你觉得最动人,读给同学们听。

出示头饰:教师来扮演睡莲姑姑好吗?学生分别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小蚂蚁、小蜻蜓 、萤火虫。

出示“他、她”,你发现了什么?

书写、自评、互评、展评。

板书设计

夏夜多美

睡莲

小蚂蚁 小蜻蜓 互相帮助

萤火虫。

课后反思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探究性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探究需求,爱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这节课我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节课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在我的巧妙引导下,学生们在表演、讨论乃至争论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知识的获取并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我把思考的权利和时间就大胆地交给了学生。从学生的相互辩论中不难看出学生在情境中,热烈的情绪,好奇的心理,探究的精神交织在一起,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认知活动中。

《夏》教学设计 篇5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坚持《历史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教师讲授和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深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背景分析

(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本课内容的规定

《历史课程标准》(20xx年版)关于本课内容规定如下:“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课标中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规定如下:“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契丹族建立的辽、汉族建立的北宋、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三个政权并立的.一段历史。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和过程中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根据以上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是本课重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人大附中的学生,求知欲强,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问题探究能力,且通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本课知识点较多且错综复杂,对于宋辽、宋夏之间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学生还不能深刻理解,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辽、西夏、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

(3)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学生提高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探究情景,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归纳并表达观点,提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论从史出的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 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三个并立的政权;正确认识民族交融。

合理运用史料,注意分配时间,突出重点内容。

2. 难点: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之间的关系及原因。

补充图片与文字史料,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突破难点。

(五)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1.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讲述法、史料研读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流程示意(板书设计)

一、宋辽和战

1. 辽的建立与疆域扩展

2.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战争

3. 宋辽的战与和

二、宋夏和战

1. 西夏的建立

2.宋夏的战与和

三、碰撞中的交融

1.农耕文明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2. 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战 战

辽(契丹族)——————北宋(汉族)——————西夏(党项族)

和 和

交 融

《夏》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夏日的海滩》一课是一首极具童趣的现代诗歌,为我们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一副夏日海滩童戏图。将夏天的美,孩子的快乐用短诗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在设计中,我在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描写之美的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通过读中感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使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整个设计中以感知美——领略美,感受快乐——品味美,体会快乐——欣赏美,沉浸快乐——延伸快乐这条线索进行对诗歌的讲解。主要培养孩子们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夏日海滩的美丽景色及深入理解孩子们快乐的暑假生活,体会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夏日海滩的美丽景色及深入理解孩子们快乐的暑假生活,体会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播放《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唱的是哪里?(生答海滩)你去过大海吗?见过海滩吗?请你和同学们讲一讲你见过的海滩。

2、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夏日的海滩》看一看,领略一下夏日海滩的美丽风光。

(板书课题)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感受快乐。

1、(课件播放音乐,师朗读课文)想一想你听懂了什么?

2、下面请你自由朗读诗文,想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提出来。

3、到这里你有哪些感受与大家说一说。(学生谈感受。)(海滩很美,孩子们很快乐)

4、这么美丽的'海滩,这么快乐的孩子。如果是我们那该有多好哇!下面把你的感受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吧!把你的感受溶入到课文中吧!(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二、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体会快乐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体会课文三个小节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美及孩子们的快乐心情)

(1)出示第一小节的课件,谁愿意把它朗读出来?在他读的过程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你的话把他描述出来。(让学生体会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夏日海滩美丽的景色)。看到这么美丽的海滩,你的心情怎样?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小节吧!

(2)过渡;孩子们,多么美丽的海滩,在这么美的海滩上如果是你,你会做些什么呢?

(3)我们看这些孩子们都做了些什么?(出示第二小节的课件),女生读。

(4)学生汇报:(掘一条长长的小河,堆一道坚固的城墙,再拾来五彩的贝壳,造成美丽的房子、凉亭、假山。)

(5)课件出示“掘一条长长的小河,堆一道坚固的城墙,再拾来五彩的贝———壳,造成美丽的房子、凉亭、假山。你能把画横线的词换成别的词吗?并说一—说哪个词用得好?”(让学生体会这四个动词用得生动传神)

(6)做了这么多游戏,拾了那么多贝壳,如果是你你会拾到什么样的贝壳呢?请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拾来的贝壳是什么样的?

(7)如果是你造的房子、凉亭、假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描绘,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8)假如你就是在沙滩上玩耍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小节吧!你体会到了什么?

(9)(出示第三小节诗文),这么美丽的景色,这么好玩的游戏,此时你能有怎样的心情呢?下面就把你的心情溶入到第三小节中,用你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吧!在你读的过程中哪个词重读了呢?(学生会答多么)两个“多么”抒发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把这种心情带到这一小节。用你的朗读再次把它表达出来!

4、孩子们为什么感到快乐呢?请你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5、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沉浸快乐。

1、出示本诗配乐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体会孩子们的快乐。

2、朗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海滩,想不想做一回诗中的小朋友感受美丽的海滩,体会暑假的快乐呢?下面就请你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互相评价。

五、表达训练,拓展思维——延伸快乐

同学们,小作者把自己在海滩上玩耍过程中的快乐表达出来了,那么你还在哪些活动中感到了快乐呢,快来说一说。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将你在活动中的快乐表达出来。(可以画一幅画,可以写一首小诗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情境。

二、引导学生评议。

三、把你在活动中的快乐用你的方式展示给大家。(展示上节课的作业)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同时予以指导。

2、书写指导。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强调写字姿势。

练习书写:选择一个你最想练的字进行书写。

实物投影评议:

(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自主识字能力和良好书写习惯)

五、相关联接

1、词语积累

()的海滩()的城堡

五彩的()快乐的()

2、给词语找朋友

一轮美丽的时光

一条初升的假山

一段长长的小河

一座美好的太阳

3、把你积累的描写夏天的、童趣的、大海的诗文朗读给大家听。

六、作业

书写生字及词语

板书设计

金黄

夏日的海滩掘、堆、拾、造乐园

多么……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