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2025/11/23教案

此篇文章密州出猎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宋代苏轼也曾经组织了一次武装演习,不过他的目的却是提高民众保卫祖国的意识和能力,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这次演习的盛况和作者的感想。

二、检查预习

1、谁在哪里出猎?苏轼和他的同僚在密州出猎。

2、出猎的装束是怎样的?出猎的场面是怎样的?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3、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希望能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4、这首词的风格怎样呢?

豪放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三、学法指导

请同学们读一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

四、读题

1、“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才是题目。

2、“密州出猎”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出猎和出猎的地点:密州。

3、出城打猎,不同于一般的消遣式的打猎。

五、读作者

学法指导:“知人论世”是解读经典的有效途径,走进作者、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才能走近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世界。

1、作者是谁?苏轼。

2、你了解苏轼吗?学生自由回答、补充。

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篇2

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密州出猎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苏轼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但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创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年已四十,时值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多次进攻边境。词人在上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弘的出猎图,下阕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忠心报国的英雄形象。整首词纵情豪迈,洋溢着词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读来铿锵有力,威武豪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阅读,体会四首词作的异同点。

四、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诵读入文本,诵读涵咏体验文字包含的情味儿,诵读体悟词人愁绪的不同滋味儿,诵读感受词人不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中,诵读是涵咏、品析、体验、感悟的前提,诵读是输入,也是情感再现的手段。

2、对比品析法。对比解读,是解读这两首词愁因不同、愁滋味不同、愁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有效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法,是发现事物不同的常用方法,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主观想象。诗歌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营造意境的。《辞海》中说:“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4、主问题引路。疑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笔者用“头发为何而白”——“愁的原因一样吗”——“愁的滋味一样吗”——“愁的表现形式一样吗”来激发学生带着问题比读这两首词,同时用这样的问题链作为教学的主线。

五、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课本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篇4

教案背景

初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学生,只要抓住文中的三个典故及作者的行为和想法,再结合背景具体分析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情感。所以从朗诵、赏析、感悟出发,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不管是从文章编排《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及《词五首》中的词(《望江南》《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武陵春》《破阵子》),还是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都以“古代杰出人物”为话题,让学生从他们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努力奋发向上。

2、本课核心是让学生感受到苏轼豁达的胸襟和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让学生学会处理生活中的挫折与坎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赏析能力,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加深对词的内容理解,准确把握情感。

2、以提问、合作、探究等形式赏析,理解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勇对挫折的勇气,培养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2、赏析词文,理解词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文中典故的含义。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词人的胸襟抱负。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

教师:课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学,无比璀璨。说起中国文学,不得不说古代文学;说起古代文学,不得不说唐诗宋词元曲;说起宋词,不得不说苏轼;说起苏轼,必说豪放词;说起豪放词,定说《江城子密州出猎》。因为他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首豪放词。

二、作者及背景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背景: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由于政见不合,苏轼连续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见无效果,苏轼乃自请外任。先在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1074年),又从杭州来到密州任知州。他虽在地方任官,却一直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在中央任职,以便大用于世。

熙宁八年(1075年)冬,密州久旱,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

密州知州苏轼到常山祭祀祈雨。回来的路上,与同官梅户曹在铁沟会猎,随后写了这首出猎词,抒发自己的志向。

三、课文朗读

1、学生看幻灯片,自由读课文。

要求:注意生字词,注意停顿,初步感知词的内容。(约两分钟)

2、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用笔标注老师重读和拉长音的字,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3、学生齐读

男生读(初步体会词的风格)

男女齐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气势)

4、诗词除了要抒情之外,还可吟唱,为了加强对词的内容的'理解,我们来听一下黄梅戏版的《密州出猎》。

四、词文赏析

(一)上阕赏析

1、再读上阕,讨论:你在上阕都看到怎样的画面,听到了些什么声音呢?

讨论并明确:看抓住锦帽貂裘,苍鹰、黄狗、千骑、倾城、太守射虎

听:狗吠,鹰啼,人声鼎沸,动物逃窜,众人围堵

2、用一句话来概括上阕内容?

明确:太守出猎的壮观场面。

3、在上阕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太守,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我看到了一个具有少年人豪情狂态的老夫,意气风发,精神抖擞,(40岁,自称老夫,颇有悱恻之意)。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即“狂”。

4、从哪几个方面可看出太守之“狂”?

明确:“狂”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狼”。重点解释“千骑卷平冈”“亲射虎,看孙狼”。

5、试背上阕

(二)下阕赏析

1、齐读下阕

2、下阕那句话紧承上阕而写?

明确:酒酣胸胆尚开张。此句话紧承上阕“亲射虎,看孙狼。”而写,依然体现了作者心胸开阔,豪情万丈的情怀。“鬓微霜,又何妨!”便是很好注解。

3、在下阕中,作者连用两个典故,分别有何用意?

讨论并明确:用冯唐的典故,其实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够派冯唐来赦免他的罪名,使他能想魏尚一样,有机会再被朝廷重用。那他做好准备了吗?当然,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即可看出。这里作者再用典故“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他要“雕弓”射向西北的西夏和辽,就是想要再次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4、用一句话概括下阕内容?

明确:抒发作者立志报国的强烈愿望。

5、在下阕中,你又看到怎样的一位太守,试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我看到一位想要得到朝廷重用,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太守。用一个字,可用“豪”(开张)。

6、试背下阕。

五、谈体会

示例:人不应被困难和挫折打倒,而应像苏轼一样,有凌云壮志。

教学反思

学习本文,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苏轼的胸怀不是一般的豪迈了,因此读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采用读析并重的原则,在朗读中体会,在讨论中赏析,积极调动学生合作探究课文内容,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对课文准确理解。同时借助幻灯片辅助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为了此次参赛,我精心设计教案,积极从网络上搜索课文有关的资源,做好课件,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

由于在讲课中,对上阕的分析过细致,导致下阕分析显得有点仓促,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今后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切不可前松后紧。

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反复朗读感受苏词豪放大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苏轼的经历和形象,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仍渴望为国建功的壮志豪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柳永的《蝶恋花》、晏殊的《浣溪沙》、李之仪的《卜算子》、李清照的《如梦令》,你能概括这些词在语言风格和表现主题上的共性吗?

曲折委婉,情意绵长

2、当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一定程度以至于缺乏新意时,它要么选择改变,要么只能接受消亡。当词的发展面对这一十字路口时,是哪一位文学家指明了词发展的道路呢?

补充: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3、苏轼“新”在哪里?“向上一路”是怎样的一路?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信通过学习,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补充材料:“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二、豪放词的朗读方法

1、从标题来看,这首词在表现的内容方面,与之前柳永、晏殊等人的词有怎样的不同?标题中的“江城子”与“密州出猎”分别是什么?

不再局限于儿女情长,闺阁情愁,而是表现出猎这一男性化的事件,体现的是男子的豪情。

2、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这首词在朗读的时候与之前所学的词在朗读方法上应有哪些不同?

音量大、吐字饱满、语调高亢、断句果断不拖沓、有英雄气概……

3、补充材料: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4、以小组朗读评比的.形式,强调豪放派作品的朗读气势,在朗读中感受苏词豪放的特点

三、感性体验苏轼的“狂”

1、在朗读苏轼这首词、体会“豪放”的风格特点时,应重点抓住词中哪一个字来体会苏轼当时的情怀?读出“狂”的感受。

2、这首词中苏轼的“狂”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左牵黄,右擎苍”——对自己威风形象的得意之情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声势浩大

“卷”描绘出千骑席卷山林、人欢马叫、竞逐争奔的浩大声势。

“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气概

3、圈划文中能够突出体现苏轼的“狂”的字词,并通过朗读重读加以表现

“亲射虎”“看孙郎”“西北望,射天狼”等

四、理性分析苏轼的“狂”

1、苏轼为何而“狂”?(“狂”一般是由于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宣泄)

“老夫”“鬓微霜”“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

背景的补充:

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国内外危机日益加深,辽和西夏不断侵扰,边患时有发生。苏轼虽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被贬官,但仍关心国事,坚持抵御外侮的主张。

希望报效国家,以身许国而又不被朝廷信任,报国无门,年华空老。

2、当时的苏轼其实只有三十多岁,却自称“老夫”,你从他自称“老夫”体会到他当时怎样的境遇?

3、苏轼的“狂”是积极乐观的还是消极观的?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种“狂”?

“鬓微霜,又何妨?”——不服老

“何日遣冯唐”——对朝廷满怀希望

“会”挽雕弓如满月——对未来的确信

强调:反复朗读下片,尤其是体会“射天狼”上扬的语调

确有悲壮之气,强调其中的“壮”

更主要的是面对误解、怀疑、逆境、磨难的不屈服的乐观精神,这是苏轼精神人格的体现,是真正的豪放

后来苏轼跌跌撞撞从密州而徐州而湖州而黄州而登州而扬州而惠州直至海南,人生历程中不断被贬,却也能

潇潇洒洒,秉承“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乐观、豁达。

有诗为证: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朗读体会

四、苏轼对于宋词

1、重现补充材料: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道自振。”

2、通过这首词,你对豪放词有哪些认识?

内容多写建功立业,情感激昂高亢

3、苏轼对于词发展的转折性影响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创豪放派风格

(2)以诗为词,在词中大量使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形式。

(3)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

(4)不拘泥于曲调音律,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四、理解内容

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5、释词

黄:黄狗。

苍:指苍鹰。

千骑:形容从骑很多。

擎:举着。这里是说胳膊上架着。

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胸胆尚开张:胸襟还放得开。

鬓微霜:鬓角略微白了一些,指已近老年。

会:应当。

五、内容与形象分析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英武的英雄气概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作者以“老夫”自称,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易老的感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写了作者出猎时的装束,给人一种英姿勃发之感。“千骑卷平冈”“倾城随太守”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壮观。“亲射虎,看孙郎”表现出了作者要像孙权那样射杀猛虎的豪情。整个上片主要是场面描写,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报国志向。“天狼”是星名,古人认为,天狼星主侵扰,这里指西夏。

六、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七、联系学习

《江城子》。

八、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九、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像、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十、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出猎场面→气势盛大

报国之志→豪迈奔放

抒发诗人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豪放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