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四年级数学教案

2025/11/23教案

此篇文章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小明的`家离学校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学校组织活动,要求8点钟集合,小明几点钟从家出发合适?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他至少7点50分从家出发,实际上,为了不迟到,他应该提前几分钟,7点45从家出发比较合适.)

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

(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这就是估算.)

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

二、尝试讨论

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

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

b.一份稿件,平均每行有29个字,共有31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c.小明和奶奶在健身区散步,小明每分钟大约走39米,他绕健身区一周走了12分钟,这个健身区一周长大约有多少米?

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估算)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归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a 22≈20,18≈20,20×20=400(人)

b 29≈30,31≈30,30×30=900(个)

c 39≈40,12≈10,40×10=400(米)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乘数是两位数,都是用乘法.)

3.根据自己解答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取近似数,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1.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2.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3.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4.一个苗圃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91行,每行种89棵树苗.这个苗圃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

5.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个.

(3)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40人.

(4)我们班有45名同学.

(5)小红三分钟能写85个字.

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

69×51=2992

8.估算:

(1)10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

(2)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一估

活动目的

1.让学生经历估算的全过程,学会估算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估算意识。

活动准备

天平、尺子、黄豆、纸

活动过程

1.学生每6人为一组,每组发给一袋黄豆和一打纸。

2.教师提问:每组有50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这一打纸大约有多少张?请大家估算一下。

3.讨论出估算步骤再操作,需要工具可以来领取。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5.填写估算报告表,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参考1:

黄豆粒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数出10克的黄豆有56粒,再算整袋黄豆500克有50个10克,也就是有50个56。

所用工具

天平

估算结果

共有50×56=2800(粒)

参考2:

纸的张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量出1毫米有10张纸,再量出整打纸有4厘米1毫米,也就是有41个10。

所用工具

尺子

估算结果

共有41×10=410(张)

拼摆算式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

2.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写有数字3、+、—、×、÷、( )等符号的纸牌。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

下面有5个算式,请你在这5个算式中,添上适当的+、—、×、÷、( )等符号,使它们的得数都等于100.其中,每一个算式中的3,可以任意分组,例如3,33,33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 3=100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给一组纸牌进行拼摆。

活动目的

训练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开学初,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每套服装是300元。

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分年级调查各班的学生人数。

3.口算各班应收的服装钱数。

4.口算各年级应收的服装钱数。

5.口算学校应收的服装钱数。

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总结、归纳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2、了解路程、速度、时间的意义,知道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综合运用只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速度、行驶时间、路程的实际含义,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难点:

自己举例子并总结出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认真观察铁路示意图,说一说从图中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信息的机会。

提出蓝灵鼠的问题:估计一下,郑州和青岛那个城市到北京的铁路短?

学生先看示意图直观估计一下,在用加法实际计算。

郑州到北京:412+283=695(千米)

青岛到北京:393+360+137=890(千米)

二、自主探究行程的数量关系式

1、提出教材上两个问题,给学生时间,把算式列在本子上,完成计算,并交流计算结果。

此时,教师板书两个算式:

115×5=590(千米)

98×7=686(千米)

介绍速度和路程的含义,并让学生找一找哪个是速度、时间、路程,标在相应的数据下面。

115×5=590(千米)

98×7=686(千米)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时间)(路程)

2、同学交流讨论,总结出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提出议一议,给学生充分时间交流,举例说明,总结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3、介绍速度的特殊表示方式,并举例让学生练习。

师:速度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示方式,你们想知道吗?

平均每小时行118千米,还可以记作:118千米/时,读作:118千米每时。

生读一读,写一写。

普通客车平均每小时行98千米,可以记作什么?怎么读?

亮亮每分钟走72米,怎样表示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3题:学生先认真读题、审题,再独立解答,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练一练第2题:课前布置,课上交流。

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3

学习内容:P61页例5

学习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一、【知识链接】

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0.54○0.540 2.8○2.800 3.26○32.6 6.19○61.9

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因为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61页例5,回答问题:

① 0.009米=( )毫米

② 0.09米=( )毫米

③ 0.9米=( )毫米

④ 9米=( )毫米

三、【合作探究】

1、从上往下观察,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因此,小数点向 移动一位,小数就 到原数的 倍。同理,比较 ①和③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比较 ①和④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

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 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2、练习: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向右移动两位是( )

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是3.05,向左移动( )是0.0305,向( )移动( )是305,向( )移动( )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 ,左移 。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 补位。

四、【拓展延伸】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 )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

2、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

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指导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以发展。

课时安排

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例三、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归纳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举行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那么一个班怎样才可以夺得流动红旗呢?

(做好事)

对,我们班的同学也做了不少的好事,夺得了许多次的流动红旗。老师把大家做好事的情况编成一道应用题:(屏幕展示)我们班有68位同学,平均每人做5件好事,全班同学大约做多少件好事?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做的好事很少,但很多人都做好事,那么好事就变多了。

但如果做的是坏事呢:(屏幕展示)我校有1825名同学,平均每人丢弃3件垃圾,全校同学大约丢弃多少件垃圾?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丢的垃圾很少,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二、尝试讨论

屏幕出示一位下岗工人,播放一段录音:我原是一名工人,下岗以后做起了生意,明天我打算购进52箱苹果,如果每箱苹果38元,那么我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呢?引出问题:一箱苹果38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

指名列式。

比较算式与复习1、2算式的异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两位数的。

小组讨论两位数的算法。

三、交流归纳

小组汇报。并指名上黑板板演本组的方法。

把各组的方法与精确值相比较,选出最佳的一种,归纳算法:(板书)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象刚才的问题,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用到估算。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呢?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

1、一套学生桌椅53元,学校要给四(3)班买68套,大约要花多少钱?

2、我们学校有29个班,平均每个班有63人,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3、学校每月节约电费17元,一年大约可以节约电费多少元?

4、小丽每分钟步行51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分小组完成,每组指定一个代表上黑板解答,本组同学可以帮助。最后评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的?

3、关于两位数的,你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明白?

练习:1、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69×51=2992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40人。

(3)我们班有68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下。

(5)小红3分钟能写85个字。

4、扩展题:一箱苹果32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1、2、3

七、板书设计

两位数的

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例三、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归纳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举行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那么一个班怎样才可以夺得流动红旗呢?

(做好事)

对,我们班的同学也做了不少的好事,夺得了许多次的流动红旗。老师把大家做好事的情况编成一道应用题:(屏幕展示)我们班有68位同学,平均每人做5件好事,全班同学大约做多少件好事?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做的好事很少,但很多人都做好事,那么好事就变多了。

但如果做的是坏事呢:(屏幕展示)我校有1825名同学,平均每人丢弃3件垃圾,全校同学大约丢弃多少件垃圾?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教育:一个人丢的垃圾很少,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二、尝试讨论

屏幕出示一位下岗工人,播放一段录音:我原是一名工人,下岗以后做起了生意,明天我打算购进52箱苹果,如果每箱苹果38元,那么我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呢?引出问题:一箱苹果38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

指名列式。

比较算式与复习1、2算式的异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两位数的。

小组讨论两位数的算法。

三、交流归纳

小组汇报。并指名上黑板板演本组的方法。

把各组的方法与精确值相比较,选出最佳的一种,归纳算法:(板书)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象刚才的问题,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用到估算。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呢?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

1、一套学生桌椅53元,学校要给四(3)班买68套,大约要花多少钱?

2、我们学校有29个班,平均每个班有63人,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3、学校每月节约电费17元,一年大约可以节约电费多少元?

4、小丽每分钟步行51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分小组完成,每组指定一个代表上黑板解答,本组同学可以帮助。最后评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的?

3、关于两位数的,你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明白?

练习:1、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69×51=2992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40人。

(3)我们班有68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下。

(5)小红3分钟能写85个字。

4、扩展题:一箱苹果32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1、2、3

七、板书设计

两位数的

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讲练结合法。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当堂训练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10分)

1、0.3与0.300大小相同,计数单位也相同。

2、小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3、4.4时=4时40分。

4、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

5、2.7和2.9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二)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教师集体订正答案。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

五、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