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2025/11/24教案

此篇文章《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篇1

小法布尔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是个有惊人毅力的孩子。他对昆虫的“着迷”、“迷恋”、“痴迷”的程度令我们每位读者都心生敬佩!课文的语言文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能够牢牢锁住学生的眼球,扣住学生的心弦。我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引到学生通过这些语句,想象画面,指导有效朗读之后,组织大家讨论、体会这段文字的'用意。

二是课文主体部分描述的两件事,抓住关键词句,例如“三天前”、“终于”、“鼓鼓囊囊”、“难过极了”、“很不情愿”、“仍然兴致勃勃”、“躲起来”等词语体会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的喜爱与痴迷,对观察昆虫的执著。

三是在读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引到学生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例如“终于找到这位‘歌唱家’”时,法布尔的神情表现、语言动作;例如受到父母反对、批评时的内心独白等,这些不仅让学生得到语言、表演等能力的锻炼,更对凸现文章的主题起到深化的作用。

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时候,引导学生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具体,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其中一个“瞧”字一个“终于”学生抓得好!

陶心妮说:“我从一个‘瞧’字读到了法布尔的兴奋、欣喜之情感,三天前他就听到了歌声,他一直在找呀找呀,好不容易才找到,他一定高兴极了,这一个‘瞧’充分地写出了他的心情!”

另一名学生则抓住一个“终于”来谈体会,也从中体会到法布尔抓到了那位“歌唱家”是多么高兴!我趁势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三天里,他会做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如下:他可能在学着这位“歌唱家”唱歌,想引诱他出来,竖起耳朵仔细地倾听,他到底在哪里呢?他在草丛中找呀找呀,还自言自语道:“你在哪里?快点出来吧!哈哈,别跟我玩捉迷藏的游戏了,我马上要找到你了!”三天里,法布尔不停地找啊找啊,终于被他找到了!

可见,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是很强的!我希望他们在课外阅读时也能做到这样边读边想,在读中体会,有体会后再读,这样才能有许多收获!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篇2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引导学生体会时我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纺织娘和小甲虫的语句,从而来体会在法布尔眼里这些虫子是多么漂亮,很多学生也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两种昆虫;二是描写法布尔如何对待捉到的小虫子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珍爱。尤其是课文的用词非常精确,通过抓关键词、换词比较等方式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甚至是痴迷。

师父在听完我的课后,点评如下:

整节课有亮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大的一个亮点是设计在学习第2—3自然段后的一个“想象情境,练习说话”:你能想象吗?当小法布尔的父母找到他,发现他是在捉纺织娘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小法布尔又会怎么说,怎么想呢?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思维得到了发散,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全文的主线可以更突出,抓住三个词“着迷”、“迷恋”、“痴迷”,并出示含有这三个词的句子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这样全文的'脉络会更清晰。

2、在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五到九自然段时,可以把握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三个方面,让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式。

3、最后介绍并交流《昆虫记》读后感的时候,可以设计让学生找找最吸引自己的某处描写,还可以一起来看看视频,丰富学生的感受,激起阅读兴趣。

这节课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篇3

一、抓住课题

板书课题时,故意漏掉“昆虫”两字,与学生交流,你的衣袋里一般会装什么东西?卡片、零食、小玩意、钱、学习用品等等,对于“昆虫”这些会爬、会跳、会飞的不安分的东西,喜欢的男同学也有好几个,但他们说一般装在瓶子或者塑料袋里,于是学生的头脑里就存着疑问了。打开课本,找出课文中三处描写“衣袋”的句子,都提到了“鼓鼓”的,从而带出课题中“装满”这个题眼。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诵读课题,有的重读“装满”,有的重读“昆虫”,很有情趣。

二、抓住事情

学习文中两件事,目的'是为了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但这两件事又有不同:1.观察昆虫之不同:“静静地观察”是法布尔完全沉浸在他的昆虫世界里了,他的观察已经是有意识的主动的行为,不再是如抓纺织娘般的无意识行为。这说明在这两三年中,法布尔已经学会了如何观察?2.纺织娘相对于小甲虫来说,个儿大、会叫而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抓起来也就轻松多了;但抓小甲虫可就不那么轻松了。课文中描写前者需要“三天”的时间,而后者“敏捷”地捉住了,可见法布尔对昆虫已经相当熟悉了。从这一个侧面,更能体现他对昆虫的着迷。文中还有一系列他抓住小甲虫后的动作描写,“放”“包”“装”,细细品读,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溢于言表。学生读得很投入。

三、抓住“虫迷”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所有教这篇课文的老师都会注意到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可放在捉小甲虫后再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责骂,法布尔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魔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这里还适当补充法布尔年老时候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篇4

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通过两个具体的故事表现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

《装满昆虫的衣袋》中描写法布尔珍爱小甲虫的一个段落: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不同的动作,再把动作连贯起来,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的有趣情景。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然后我再以其生动的讲解,富有感情的朗读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再现出生动的画面,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再现课文内容的习惯。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除了从插图中感知事物,展开想象以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去感知形象画面,展开想象。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更要重视借助课文内容,通过词句再现画面,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再现,就是根据课文文字,在头脑中勾画出所描绘的有关人物、事件、情景等。它是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表现。课文中讲了法布尔的这样一个故事:法布尔三天前发现了一种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三天的时间在田野里寻找,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它的名字叫纺织娘。在父母因为找不着法布尔而万分焦急的时候,法布尔突然大叫“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读出了法布尔油然而生的喜悦,“妈妈,我在这儿呢!”一声一声,动情不已。

课文中还有一个故事,讲法布尔为了逮一只飞行速度相当快的小甲虫,动作简直比小甲虫还要敏捷。我请了一位平时行动敏捷的学生来读这段话,学生联系自己的个性特点,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得兴趣盎然。当法布尔带着满满两口袋宝贝甜滋滋的回家时,却遭到了父母的一番训斥,这一段责骂的对白学生分角色读起来真是感触颇多,那样的严厉,那样的怒气冲冲,学生从这样的责骂声中体会到法布尔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学生对课文文本的见解主要源于多读书。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不读熟不开讲;要找准可读处让学生联系生活读出自己的感受;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评点、争论,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分辨真假、判断对错的能力,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可采用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材等方式。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老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如评价学生的朗读:你觉得他读得怎样?听了他的发言,你想说些什么?

评价教师朗读:你认为老师读得怎样?你能帮帮老师吗?

评价教材: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把评价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教学的“平等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篇5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将一个热爱大自然,对昆虫充满迷恋的小男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课堂之初,我以“衣袋”为突破口,以法布尔的行为为主线进行授课。“和你们年纪相仿的男孩,口袋里没有装着零花钱和零食,而是装满了昆虫,这是什么原呢?以此进行探究。

在学校吴校长的指导下,在这堂课中,我特别强调指导朗读和课堂评价,而这正是我以前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找出表现法布尔热爱昆虫的语句,鼓励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读出法布尔“欢呼雀跃”或者“极不情愿”的感情。并且在学生读完后进行及时评价。通过这次上课,我惊喜地发现了指导朗读和教师评价的重要作用,同学们的积极性特别高,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同时,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了主题阅读书上法布尔写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法布尔观察的细致和对昆虫的'喜爱。这堂课让我收获很多,吴校长的指导对我有很大的意义,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实践。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篇6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在教学中,我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以及他对昆虫研究的执着,采取了学生自学、共同交流的形式。我指导学生分别朗读发生在法布尔身上的两件事情,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法布尔的情感和品质。在交流中,抓住法布尔的话,“三天、终于”、法布尔在捉住小甲虫后的一系列动作等,让学生自读自悟,并展开一定的想象,更进一步了解他内心的感情。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我还注重渗透了习作中的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希望学生能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并熟练运用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