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2、明确故事寓意
3、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明确故事寓意
2、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2、“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通晓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词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属于文学作品范畴。愚公是作品中一个艺术形象。这是一幅放大的书中插图,请说出图中各种景物、人物的名称。(“太行、王屋二山”、“云层”、“夸娥氏二子”、“愚公”。教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篇故事的内容是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体会。
二、检查作业
1、注音
箕畚()
始龀()
穷匮()
亡以应()
魁父()
2、解释加点的词
惩山北之塞()
指通豫南()
寒暑易节()
三、师范读课文
1、对照书中的注音,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流畅。
2、学生齐读课文。分小组或分男生女生读。
3、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习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四、学生品读课文
1、理解读。对照书中的释义,默读课文。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根据教师提示的要求,学生读特定的句子(如教师提示:“请读出写愚公移山方法的句子,……原因的句子、……结果的句子”)
2、理解说。(每个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说的内容和要求,先个人思考,后小组交流,
每一小组推派一人在全班交流)
①说故事内容
②说故事寓意
③用现代文分角色表演。
3、理解写。①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难移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后代人。愚公认识山不加增,人力能战胜自然的道理。
②设计板书:
五、课堂检测
1、注音:
万仞()
孀妻()
迂()
曾不能()
一厝()
朔东()
智叟()
2、解释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文言词的含义
2、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学生提出质疑的词语,互动解疑
2、小组汇报交流网上搜集到的信息
3、背诵课文某一段落
二、品读课文。
(教师设问激思,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以下设疑供选择。)
1、愚公的年龄有多大?
2、小男孩有多少岁,父亲可疼他?
3、愚公妻子和智叟话的结构相似,都对愚公的体力提出了质疑,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4、“江阴大桥”中的“阴”是什么含义?地名或企业名中有类似的词吗?请举例。
(江阳工业园区、淮阴市)
三、检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
①惧其不已()②
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
以君之力()
③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魁父之丘()④
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研读课文
(一)阅读思考,探究迁移。(以下设疑供选择)
1、能不能以“智公移山”为题?
2、如果没有玉帝的被感动,愚公的志愿最终能实现吗?
3、文中为什么要安排邻人相助的情节?
4、有人说“面山而居”不如“背山而居”,根本不需要耗巨资(人资,物资)去移山。
你认为对吗?
5、想一想,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中,在你的学习生活里,会遇到“山”吗?面对“山”,我们应抱怎样的态度?
(二)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三)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自测自评自结。
(四)小结参考:
1、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或社会的现象,就借助于幻想中具有超人智慧的力量的神来解释问题。神话往往代表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2、愚公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伟大、艰巨的,必须有坚毅的精神才能完成。所谓绕道搬家,是屈服于自然,是害怕困难、逃避矛盾的心理表现。
五、布置作业
1、书后思考练习
2、背诵全文。
3.以“有志者事竟成”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3、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篇3
一、介绍文学常识
1、简介有关寓言的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阅读分析(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方(见方,指面积)
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
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遗男的支持帮助。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同:惩(苦于)汝(你,文中作“你们”之义)
许(赞许) 易(交换)
曾(乃,并)此(换牙)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 反——返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虚词: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诸:(兼词,之于)
以:(介词,凭)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句式。习惯句式。(“如……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样”。)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写愚公面对智史的嘲笑,理直气壮地驳斥智史的观点。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彻(通)苦(愁)匮(尽)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亡—一无
本段应掌握的修辞手法:顶针(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6、学习第四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结局,写愚公移山之举感动了无地,他在神的帮助下,实现了移山的愿望,照应了上文。“不已”照应了上文愚公对智叟说的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照应了第一段的内容。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盾——措,放置。
三、随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析(愚公人物形象)
1、愚公为何移山?
其原因是愚公“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为何坚信一定能把大山搬走?
愚公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他懂得“子子孙孙无穷匾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即人力目前来看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是无穷尽的;而自然条件在一定时间内甚至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把大山搬走;自然是能够被征服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愚公这种移山的信心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愚公“愚”、智叟“智”吗?
愚公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智空对移山是“笑而止之”,在他看来,自然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两相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谁聪明谁愚蠢,愚公、智良二人命名的深长意味蕴含其中。
小结:文章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刻画了愚公的'形象,成功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4、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这两个人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两人的语言,朗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
(1)两个人对愚公的称谓一样吗?
其妻称愚公为“君”,言语间表达的是对愚公的尊重;而智叟称愚公为“汝”,言语间流露出对愚公的轻视态度。
(2)两人说话时所采用的句式相同吗?
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里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句诗句式相同,但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讲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意味,“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她不反对愚公移山。智史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显出十足的轻蔑,“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强烈,毫无掩饰地讥笑愚公。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妻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3)两人所说的话哪一句最不相同?
其妻说“且焉置土石”,提出了土石放哪里的疑问;而智叟开口则说“甚矣,汝之不惠”,他用一个倒装句,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其妻对自己丈夫移山之事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忧,智叟对愚公移山之事全然否定,对愚公十分轻视。
二、难点分析
对京城氏之于“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在从“跳往助之”来看,他是出自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孩子阅世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艰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态度来对待移山一举,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过来看,这种“愚”却表现了他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
三、难点分析
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四、总结、扩展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脸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讨论一,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今天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胜利。
讨论二,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健,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实事求是”的,其实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
这篇寓言所要说明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挖山不止;如果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这种观点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
五、布置作业
l、熟读课文,背诵“河曲智叟止之曰……亡以应”一段。
2、完成课后练习。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领悟故事隐含的寓意。
2、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3、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
【教学方法】
1、借助注释,通过提问,师生讨论,相互检测等方式完成字词句的教学。
2、通过朗读,把握讨论的方向,学生分组讨论。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达到基本顺畅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组,由一人朗读,三人纠正
三、师生比赛:教师朗读,学生选定一人(或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评判,指出应改进的地方
四、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
五、围绕词义、句义,师生相互提问、解答,问题设计要巧妙
例:
1、愚公多大年龄?
不到九十岁。
且,将近
2、“遗男”几岁?
七八岁。
龀,换牙,七八岁。
3、移山是苦活累活的事,“遗男”的父亲同意他去吗?
“遗男”没有父亲,
孀妻,寡妇。
4、有女性参加劳动吗?
没有。
夫,男子。
六、各大组推荐一人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绘声绘色
七、在掌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八、围绕字意、词义、句义,相互拟题测试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1、让学生扮演愚公的妻子、智叟,分角色朗读愚公妻和智叟说的两段话。
2、学生翻译这两段话。
3、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说的一段话应以怎样的语气朗读?
关切、担忧。
4、教师提问:智叟说的一段话应以怎样的语气朗读?
轻蔑、讥讽。
5、让学生揣摩当时两人的不同心理?
愚公妻子:老伴儿,你一大把年纪了,挑运土石,身体能顶住吗?
智叟:你这老顽固,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动,还想移掉两座大山?简直是异想天开!
6、学生归纳两人对移山的态度。
7、通过分析“杂然相许”、“跳往助之”,学生归纳愚公的子孙、“遗男”对移山的态度。
8、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
(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
⑴山体庞大;
⑵工具简陋;
⑶劳力不足;
⑷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4、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5、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6、学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7、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决大山阻塞的难题?
可开凿隧道,可开辟一条山路、可搬家……
8、在今天,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还需要什么?
除了苦干,还要巧干、依靠科学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你对课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过程〗
一、研究内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
⑴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⑵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⑶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5、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6、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二、词语练习
学生做课后练习。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常识。先个体做,后全班订正。有条件的,可适当补充以下内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
一厝朔东(厝──措)
无陇断焉(陇──垄)
三、背诵课文
背诵教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应。
四、扩展研讨
读练习五第1题。讨论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再背课文要求的段落,直至记牢。
2、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目:
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 篇6
一、设计思路
自主学习落实文言词句,反复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合作学习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它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本文描写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四、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之”“其”“而”的用法。
2.准确翻译、理解课文。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
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辨析多义词:
(1)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2)而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组评价
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六)诵读巩固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2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3反复诵读课文,给自己的父母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巩固文言知识,了解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把握愚公这个艺术形象,领会寓言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导入
(二)研读新课
上一堂课,同学们认真自读,提出了不少问题,许多问题由于大家积极动脑,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可见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学习上的许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师将提出一些问题,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看看对课文理解得怎么样。
1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板书)
2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且”,将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头。)
遗男——“始龀”,七八岁。(“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的光景。)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
提示: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阴”: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阳”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总共几个人?
提示: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遗男;总共五个人。
5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务的艰巨?
提示:(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面积大,高度高,可见土石工程之艰巨。(2)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总共还只有五个人,就移山这项巨大的工程而言,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任务极其艰巨。(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垦”“箕畚”,可见劳动工具落后,完成任务谈何容易。(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见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劳动何其艰辛。……
(学生只要能结合文本的解读,体会到移山的艰巨,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无须拘泥于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板书加点的字)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献疑”——关心、担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轻视、嘲笑。
(3)(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支持、参与。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也很接近,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结合“献”与“笑”,“君”与“汝”,“如……何”与“其如……何”等字词及句式的比较,来实现教学目的。)
7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呢?
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这段话念起来让人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真”的修辞作用)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9小组讨论: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
10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板书加点字上的引号)
11追问: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2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提示:“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愚公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三)延伸拓展
讨论思考: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明显偏频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发学生相互评点或辩论。)
(四)布置作业
以《“愚公移山”外传》为题,写一则小故事,表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