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2025/11/25教案

此篇文章《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认识生字,了解字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回顾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1.读:自读课文。

2.画:画出文中生字词。

3.查: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中查找所学的生字。

4.找:根据词义,从字典中找出难解字的字义。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文,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注意字形:

3.理解词意。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鼓舞:使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

终于: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文指努力向上登攀。

汲取:吸取。

犹豫:拿不定主意。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文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三、自由读文,巩固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2.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索。解放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围绕课题,质疑。

1.谁爬天都峰?

2.怎样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

三、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2.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3.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

4.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爸爸的话。

(1)自己动手画出爸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

(2)爸爸说的话“真有意思”你怎么理解?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3)爸爸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四、总结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五、课外拓展。

(1)开展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为话题的讨论会,可搜集一些典型事例交流。

(2)开展“黄山风景图片展”活动或出一期墙报、手抄报专刊。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3、抄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资料。

2、想办法学会课后生字,会读,会组词会记。

3、会读课文,会思考课文后问题。

【教学过程】

一、步骤过程教学预设设计意图一、介绍黄山 请说说你了解的黄山美景。 创设平台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外所得。

二、检查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生字。

2、考一考字形:

鱼+即 口+可 爪+巴 尸+古

大+田 口+自

3、猜一猜:

大手抓住双木树杈(攀)

一点一回头,一日一日一页树(颤)

4、比较组词

陡──徒 莲──链 峰──锋 辫──瓣

钓──钩 耍──要 装──妆 冒──昌

拢──扰

6、注意区别多音字:似形式多样对字词进行检测。

三、检查初读 初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1、课文大意: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板书:爬天都峰

2、课文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了解大意

理清顺序

四、理解最后一句话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说说:“你们”指的是谁?一“老”一“小”各指谁?“汲取”什么意思?从别人身上,从谁的`身上?学着爸爸笑着说说这句话。

引发思考:

1、天都峰是怎么样的?他们一老一小为什么要爬上去?

2、他们一老一小怎么样从对方的身上汲取力量的?

先领悟结果,再回头再探原因。

五、学习第一段至最后一段 1、探究为什么爬?

⑴ 假日游览黄山。

⑵ 无限风光在险峰,为了能看到大自然更奇妙的美景,领略无限风光。

2、探究天都峰的“高”“陡”。

⑴ 高: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⑵ 陡:笔陡的石级,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

读一读想一想天都峰的“险”。

3、探究“我”与老爷爷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体会描写的句子)

4、 想像老爷爷怎么样攀登的,用“一会儿……一会儿……”“使劲”“竭尽全力”“像……似的……”说话。

5、想像一老一小怎么样用语言互相鼓励。 读出险峻、峭拔,难以攀登,难以上青天的感觉。

为什么互相询问?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理解“居然”,爬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是难以掌握的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

六、引导思考 对话朗读。说说爬天都峰对在这一老一小是很难的事。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呢?讨论后明白:一是他们个人努力奋斗;二是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读一读他们相互道谢的话) 让学生明白他们能做到的原因和互相道谢的原因。

七、总结收获 1、对话描写精彩;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我”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

2、描写天都峰险峻写得好。写出了天都峰的高,高得如上青天。陡得直上直下。“挂”字用得妙,形象地把天都峰的陡体现出来了。为下文爬天都峰准备,突出作者表达的思想:在困难面前,善于与人合作,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学习学好对话,让学生明白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我 老爷爷

爬?发颤! 下不了决心

“您也来爬?” “你也来爬?”

“我看您……才” “要不是你,我还”

谢谢您 谢谢你

汲取

终于 居然

力量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3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爬天都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

2、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笔陡、奋力、终于、居然、汲取力量”等词语,体会词语的表达作用。

3、 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正确、规范、熟练地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4、 积累语言,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

1、 指导书写“爬”字,并正确认读“都”字。

2、 齐读课题,有何疑问?板书学生的问题,带着问题自读课文。问题:

(1) 天都峰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

(2) 和谁爬天都峰?什么时候爬天都峰?

(3) 爬上去了吗?怎样爬的?

(4) 爬天都峰时遇到了什么事?

二.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生字字音,勾画词语(好词、生词)和句子。

2、 思考提出的问题,在文中勾画下来。

3、 学习小组交流。

此过程学生至少要自读课文3-4遍。

三、讨论学生提出问题,阅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知道何时、何人、何事。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

1、读读课文,想一想:天都峰什么样子?“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陡”又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

2.理解词语:笔陡 似乎 挂下来 发颤

3、指导学生读出天都峰的高与陡。

(三)分角色朗读3-5自然段。读出说话人的语气,符合人物年龄身份。

(四)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

1、理解“奋力”一词

2.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动作演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想象画面朗读课文。

(五)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理解“终于”一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出自己的体会。

(六)阅读课文8-10自然段:

1.读文思考:老爷爷为什么有勇气能够爬上天都峰?我为什么又能爬上天都峰?用爸爸的话怎么说啊?

2.理解词语:居然鼓舞汲取力量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写字课本书写,在田字格中书写。

五、摘抄课文第2自然段,诵读积累。

六、作业:本课配套练习册。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4.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天都峰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把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脑中的“画”,体会天都峰的险峻峭拔,难以攀登。

一、导入新课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说明:介绍、展示有关天都峰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媒体出示:

陡链颤攀鲫呵仰顶峰

(1)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2)交流巧记字形的方法。

“陡”放在图画中识记,可以理解字义,并注意和“徒”的区分;“颤”用动作来理解;

“爬”中“爪”的捺起笔在竖上。

说明: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不多,但都有难度,笔画比较复杂。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3)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4)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3.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三、研读课文

我们一般说“登山”,为什么课题不是“登天都峰”而是“爬天都峰”呢?辨别“登”与“爬”的不同之处,感受到天都峰的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媒体出示:天都峰的图片。读第二自然段,用直线划出体现天都峰“险”的句子。

(1)高媒体出示: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板书:高云彩)

(2)陡

媒体出示: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一个“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出来了。

(板书:陡挂下来)说明: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描写变成自己脑中的“画”,体会天都峰的险峻峭拔。

3.面对如此高而陡的天都峰,“我”是怎么想的?

媒体出示:我爬得上去吗?

指导朗读,读出望而生畏,缺乏自信,畏难退缩。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板书:望而生畏)

说明: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4.齐读

四、小结复习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2.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拓展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高云彩

望而生畏

陡挂下来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在理解、讨论的基础上懂得: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天都峰》(板书),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2.齐读课文

1、2小节。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

三、

四、

五、

六、七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3—7小节,思考这五个小节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板书:我和爸爸、老爷爷一起爬山)

2.天都峰又高又陡,作者看了有点害怕了。怎么办?爬上去还是不爬算了?这时,作者遇到了谁?(一位老爷爷)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媒体出示: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对,咱们一起爬吧!

4.最后,他们有没有爬上峰顶?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终于”,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他们一起爬上了峰顶。“终于”的意思是:最后、最终,表明下文出现的是最后的结果。这个词说明作者觉得爬天都峰很不容易,同时也说明了作者爬上峰顶后的高兴心情。)

4.指导朗读

说明:“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要引导学生充分读,虽然只有三句,却体现了他们的复杂心情,其中必定有思想起伏和斗争。

(二)学习第

八、九自然段

1.爬上峰顶后,老爷爷对作者说了什么?

媒体出示: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了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2.“我”是怎么回答?

媒体出示: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3.分角色朗读,思考:老爷爷为什么要谢谢作者?作者为什么也要谢谢老爷爷?

(板书:老爷爷与小朋友互相感谢)

(1)“居然”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想不到。)老爷爷说:“居然爬上来了”,他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而老爷爷年纪又很大。)

(2)为什么最后老爷爷还是爬上了峰顶?

(看到小朋友也爬天都峰,他觉得有了信心。)

(3)作者也感谢老爷爷,说看到老爷爷也要爬天都峰,才有能力向上爬。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才”字。“才”的意思是什么?请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说。

(“才”的意思是:由于有了一定的条件而能怎么样。比如:放学才能回家。)

(4)作者为什么说见到老爷爷爬天都峰,她才有勇气向上爬?

(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作者都打颤了,怀疑自己爬不上去。但是,看到老爷爷年纪比自己的爷爷年级还大,爬天都峰,他都不怕,自己当然也不怕。)

(板书:给了自己向上爬的勇气)

说明:在理解文章的同时要穿插朗读,要着力让学生体会两个人的激动兴奋的心情,体会他们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4.齐读

8、9两节。

四、小结复习

1.听到我和老爷爷的对话,爸爸怎么说?“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汲取”的意思是吸取。) 媒体出示: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作者和老爷爷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从而克服了害怕的心理,获得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最终战胜了困难,爬上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练习

“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犹豫不前,有的人看到曲折的道路不知该如何前进想一想,把你在“爬天都峰”中的感受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3爬天都峰

我和爸爸、老爷爷一起爬山老爷爷与小朋友互相感谢

给了自己向上爬的勇气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A.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B.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A、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索。解放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B、围绕课题,质疑。

a.谁爬天都峰?

b.怎样爬天都峰?

c.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d.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C、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a.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b.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c.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

d.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e.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E、总结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