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预习
⑴读几遍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反复读读。
⑵收集一个名人事例(100字左右),仿照第3自然段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并附上他的图片(可剪贴、复印或创作)(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⑶收集一条名人名言,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⑷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带点字查一下字典。
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微不足道持之以恒
迷恋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炉火纯青铭记
2、教具
⑴生字写在小黑板上⑵重点词语写在卡片上
⑶重点句子打印在纸上⑷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鹅卵石吗?它有什么特点?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
(鹅卵石外形光滑圆溜,是水流长年累月冲刷而成。)
2、师:同学们,水能够把富有棱角的小石块,冲刷成光滑圆溜的鹅卵石,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否让你产生过一些联想或得到一些启发呢?
3、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写作者从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中所得到的启发?课题是--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顺的地方反复读读,划出生字新词。
2、词语教学。
3、同桌分一下工,每人读若干个自然段,合作把课文读完。读的认真读,听的仔细听,读完一节,听者及时给予评价。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指名读,任挑一节,5位合作,按顺序把课文读完。每读完一节,师生共同对读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随时可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并相互讨论。
教师随机穿插引导(小卡片上出示)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微不足道??持之以恒??迷恋??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炉火纯青??铭记??《本草纲目》
5、再读读课文,把印象深的地方画下来,再读读想想,然后教师指名通过朗读来交流?(只要读好就可以,不一定说道理)
6、解题:围绕课题想想,本文要说清哪些问题?
??①滴水怎么能穿石?
??②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来探讨。
三、品读课文
1、品读滴水穿石的现象部分。
⑴教师投影仪出示: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一大奇观。
⑵仔细阅读,这段话中你对哪些词语的感受比较深?谈谈体会。
⑶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相机点出重点词语接连不断、总是一个地方、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并引导学生交流感悟到的内容。
⑷用自己的话说:滴水为什么能够穿石,并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
⑸关于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能把石块滴穿。
①指导朗读,点出可是、所以两个关联词,体会可是前后语气的不同。
②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品读课文“雨水”部分
⑴联系实际,说说雨水为什么不能把石块滴穿?
⑵齐读这一小节。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仿照课文第3段,搜集一个事例,简要地写下来,尽量附上人物的图片,可剪贴,也可作画。(名人的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你长大后想做什么?那怎样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呢?我相信大家学了这篇课文后就会有清醒的认识了。
2、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的眼里,滴水穿石仅仅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吗?这篇课文仅仅是想让我们了解这一现象吗?
(引导学生得出滴水穿石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一个人在成功道路上不可忽缺的一种精神。)
2、读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这种想法。
3、投影仪出示下面的句子: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点出'滴水穿石'的精神)
⑴自读,这句话比较长,又是一个问句,读时既要注意停顿,又要注意语气。
⑵“滴水穿石的精神”是指什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⑶“滴穿”“顽石”是指什么?
⑷指名朗读,然后师生评价。(反复多遍)
4、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作者在课文中举了几个人的事例?依次是哪些人?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清楚。
(在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当中,作者举了三个事例,他们依次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
教师点拨一下古今中外一词(这三个名人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这就叫古今中外,可见作者选材是多么精当。)
5、在这三位名人身上,滴水穿石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请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然后重点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的事例有感情地朗读,要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读出来。
⑴自读。
⑵同桌互读互评,并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精神的。
⑶按三个人物分别推荐一名代表朗读,教师评价,重点词语和句子可反复读。
①出示:明代著名……《本草纲目》(第一个事例)
指名读→谈体会→喜欢读的一起在读中体会
这个事例中要从从小立志学医二十几年不懈努力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其中滴水穿石的精神。
②第二个事例中要从迷恋、毕生孜孜不倦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这句话可反复朗读感悟。
③第三个事例要在完整朗读中感悟,可让喜欢读的同学一起读,训练学生的语感。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通过一些现象和事实说明一个道理。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进一步深化了“坚持才能成功”这一单元主题,同时又是这一主题的总结与升华。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先由“滴水穿石”这一现象入手,提出“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的观点,并以古今中外的名人艰苦奋斗、克服困难、成就事业的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本文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有理有据,适宜体现高年段“篇章”教学的特点,通过深刻领会关键词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脉络,初步掌握通过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并将这种能力和方法进行迁移。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抓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3、初步掌握整理文章脉络以及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并尝试列阅读提纲和习作提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抓关键词理解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学习方法,感悟体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整理文章脉络以及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准备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2、搜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名人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收集、研究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等名人艰苦奋斗的经历和伟大精神。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环境:多媒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谈话导入
1、出示奇石图片、滴水穿石图片。师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滴水穿石、鬼斧神工、奇迹、赞叹、奇怪……)
2、引出并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老师强调“滴”字的写法。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1、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教师巡堂,相机指导文中易读错的字。
(2)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大意。
3、带问题再读课文,把与“滴水穿石带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个问题有关的句子或段落画下来。
(1)读启示。
(2)抓关键词进一步体会、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三)细读课文,理解“启示”
1、品关键词,了解现象
(1)学生找到描写滴水穿石现象的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运用抓关键词的学习方法,画出能体现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句。
品读关键词一:“锲而不舍”“日雕月琢”,体会水滴的持之以恒
①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②重点抓住“日雕月琢”中的“日”“月”二字进行品悟,感受水滴的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3
(一)开门见山,谈话导入
1.出示奇石图片、滴水穿石图片。师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滴水穿石、鬼斧神工、奇迹、赞叹、奇怪?)
2.引出并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老师强调“滴”字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1.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教师巡堂,相机指导文中易读错的字。
(2)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大意。
3.带问题再读课文,把与“滴水穿石带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个问题有关的句子或段落画下来。
抓关键词进一步体会、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三)细读课文,理解“启示”
1.品关键词,了解现象
(1)学生找到描写滴水穿石现象的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运用抓关键词的学习方法,画出能体现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句。品读关键词一:“锲而不舍”“日雕月琢”,体会水滴的持之以恒
①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②重点抓住“日雕月琢”中的“日”“月”二字进行品悟,感受水滴的持之以恒。 ③体会“锲而不舍”和“日雕月琢”一组近义词在句中连用的表达效果。
品读关键词二:“同一个地方”,体会水滴的目标专一
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带有关键词“同一个地方”的重点句,感受水滴的目标专一。
(3)回读体会,滴水之所以能穿石,靠的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4)通过对“滴水穿石”现象的学习,提炼出说理性文章的脉络结构——看到现象(板书:现象)
2.品反问句,明确观点
(1)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通过给反问句换一种说法使其意思不变的句式训练,明确作者提出的观点,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2)提炼出说理性文章脉络结构——提出观点。(板书:观点)
3.品重点段,学习事例
(1)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作者都写了哪些人物的事例。
(2)学习李时珍的事例。
①细细品读李时珍事例片段,运用“学习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②小组推荐代表进行交流:从哪些关键词句中体会到李时珍获得成功的原因。 ③感悟朗读李时珍事例片段,体会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不容易。
④观看《本草纲目》资料,激发学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⑤对比李时珍和水滴的相似之处,齐读句子: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理解句中“顽石”的意思。
(四)学一带一,领悟写法
1.回顾小结,梳理文章脉络,师生共同归纳现象——观点——事例——启示的思路。(相机完成板书:事例启示)
2.观看蚂蚁搬食的漫画,进行写法迁移,尝试完成《蚂蚁搬食的启示》习作提纲。(板书:习作提纲)
(五)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引出新知
1.读课后四字词语,找出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
滴水穿石三心二意微不足道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炉火纯青坚持不懈半途而废
孜孜不倦接连不断翻山越岭锲而不舍
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复习抓关键词句把握内容和思路的方法,再现本文的整体结构脉络,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运用方法,深化理解
1.运用上节课学到的抓关键词把握内容和思路以及整理文章思路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1)抓住“迷恋、孜孜不倦”等关键词语品读爱迪生成功的事例,体会爱迪生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抓住“数十年、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炉火纯青”等关键词语品读齐白石成功的事例,体会齐白石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3)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哪些现象也体现了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呢?
2.小结,进一步深入领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三)正反对比,领悟写法
1.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可以不要吗?为什么?
2.领悟写法:运用正反例子对比的说理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巩固积累,拓展深化
1.体会文章用词特点,进行四字词语积累。
2.在课文中找出两种不同类型的问句,体会问号的不同用法,进行反问句、设问句的句式练习。
(五)结束学习,布置作业
进一步完善观后感《蚂蚁搬食的启示》的写作提纲并完成习作。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4
设计意图:《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
一、复习。
1、我们已经通读了课文,谁来说说,你对“滴水穿石”这四个字是怎样理解的?
2、课文的作者在观赏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这样一块石头后,欣然提笔,把它写了下来。看看,课文哪一部分是写“滴水穿石”这件事的?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节)学生自读课文。这一段文字老师也读了好几遍。有一个词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这个词是“接连不断”。(点击词语)你想,这么微不足道的小水滴,往下滴啊,滴啊,不间断,不停止,这多不容易啊。你们读了这段文字有感想吗?和大家交流交流好不好?(抓住“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这些词理解,随学生的交流点击词句)
2、不管岁月如何沧桑变化,水滴就对着一个目标,重复着一个动作:滴,滴,绝不停止,绝不放弃,这就叫“持之以恒”(课件出示“滴水穿石”动画图),多么令人佩服啊!能把这一节读好吗?
3、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把“滴水穿石”这件事说清楚吗?
4、“滴水穿石”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作者眼里,他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它还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第三节最后一段话就说得非常清楚,我们一起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为了说清楚这个道理,作者举了一些例子,他列举了哪些人?三个人中,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现代的,有古代的,用一个词说就叫(古今中外)。
2、(分别出示第三自然段中的名人头像及相应文字)请你选择一个最佩服的人物来读,用心读,把你的敬佩之情放进去读。
(李时珍事例:请同学和老师比赛读,齐读。
爱迪生事例:男女同学分角色读。
齐白石事例:所有敬佩他的人齐读。)
3、作者看到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情景,于是联想到了这三位名人。其实,从古到今,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还有很多。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搜集了事例。现在,我们来开一个“小小交流会”,好不好?
(课件出示)要求:
(1)仿照课文介绍一位名人事例,不超过100字,用上学过的词语更好。
(2)举事例,搜集名人名言也可以。
程序:(1)修改自己搜集的原始资料。
(2)小组交流,推荐代表上台交流。
4、学生交流。
5、(课件出示贝多芬头像及《命运交响曲》背景音乐)老师也去搜集了资料。大家看,这是谁?我们学过写他的文章《月光曲》。贝多芬从28岁开始听力逐渐减退,到50岁双耳全聋。这对一位作曲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创造出最美的音乐。他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呃住命运的喉咙,绝不能向它屈服。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无声的世界里谱写最美的乐章。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曲子在世界乐坛掀起狂澜,他的作品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珍品。(音乐渐响再渐弱)
6、听了这么多事例,你有感触吗?现在,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就是你们从“滴水穿石”的精神中得到的启示。这段话你会填吗?
(课件出示)目标专一而不,持之以恒而不,就一定能够。
这段话是作者在看了安徽广得太极洞内“滴水穿石”情景后心迹的真实流露,也可以说是一段名言,我们要好好品读。
2、其实,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这些成语故事,你会填吗?
(课件出示)绳锯精卫聚沙只要工夫深,
五、作业
1、把这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2、采访身边的一位成功人士,介绍他滴水穿石的精神。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5
★课程资源
举出事例姓名国籍身份付出的努力获得的成就李时珍中国医药学家二十几年不懈努力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爱迪生美国发明家毕生孜孜不倦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齐白石中国画家坚持不懈地创作技艺炉火纯青★精选教案
滴水穿石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滴水穿石的启示。能正确区分多音字“给”。会用“滴水穿石”“启示”造句。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二、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三、教学方法:感情朗读、合作探究等方法
四、课前准备:课文录音、写有字词的小黑板、写有课文重点句的小黑板、课文插图。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漫谈理想,引入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猜猜老师的理想是什么,再说说自己的理想。
2、谈话激趣,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起去寻找一把打开理想大门的最重要的钥匙。它在哪儿呢?就在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用心读书思考你就能找到。
3、揭题读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词通文
1、了解奇观: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大奇观。同步示图,让学生描述,后小结这就是“滴水穿石”。
2、引导质疑:对“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学生提出问题,师引导归纳,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
3、提出自读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2)读通课文(3)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滴水穿石”的故事?(学生根据要求自学)
4、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本草纲目、小贩、迷恋、专利权、自勉、
二类词:安徽、日雕月琢、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白炽灯、碳粒、给予
(先自读,指名读,最后齐读)
(2)学生读后说说自己以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理解?然后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学生读课文并评读)
(4)说说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滴水穿石的故事?(第一自然段)(学生回答)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课文除了写水滴的故事外,还写了人的故事,找找哪几个自然段写的?写了哪几个人的故事?(学生快速默看后回答)
2、指导读好“滴水穿石”的故事。
3、指导读好科学家的故事。
4、指导读好启示。
四、教学生字
1、指导描红
2、听写生字词,评议。
五、布置作业,
巩固所学1、抄写词语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后感《滴水穿石的启示》。上堂课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实物投影问题)谁提出的谁就来读一读?这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生齐读课题学生读问题:1、滴水为什么能穿石?2、滴水穿石给予我们什么启示?3、滴与人有什么关系?4、哪些人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二、精读感悟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滴水为什么能穿石?)为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滴水穿石的情景。课文是怎样描述这个情景的?(生自由读课文,读后回答)
2、老师也写了一句话来描述这个情景,谁来读一读?出示:“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从岩缝中滴落下来,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指名朗读)
3、你觉得写得怎样?老师还写了一句,请你读一读,和刚才一句比较一下哪句好?(指名读)“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4、老师的这句再和书上的一句比较一下,哪句好?(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名回答哪句好?为什么?指导朗读)“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指名回答哪句好?为什么?指导朗读,齐读)
5、从这些带点词中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解释词语),至此你明白滴水为什么能穿石吗?
6、出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指导朗读。
7、那么滴水穿石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学生齐读)
8、出示: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指导朗读。并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怎样不要怎样?(学生快速游览后回答问题)
9、课文除了写滴水穿石的原因及给予我们的启示外,还花了大量篇幅写了人的故事,那么水滴与人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学生自由练读,读出感情)
10、其实课文第三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答案,请你把这句话找出来。(学生各抒己见)
11、出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就的吗?(指名读,说说“滴水穿石”的精神是什么?“顽石”“滴穿”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你能换种说法吗?)
12、中外名人和水滴一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取得了成功。课文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分别是谁?(这就是第四个问题)
13、先读读第三自然段,再选一个你最佩服的人反复读,让人从你的读中能听出他们“滴水穿石”的精神?(自由练,再读给同桌听,互相指导,指名读,评读(哪些地方读得好)再读)
14、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因此老师衷心希望大家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出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学生先自己练习,再指名读,评读)
三、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2、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内容。
四、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几个靠“滴水穿石“精神成功的例子,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课前请大家搜集滴水穿石的例子,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学生讨论交流)2、搜集抄写一些诸如“不教一日闲过”的名人名言做成书签,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自勉。(学生齐读)
五、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实现理想
持之以恒
★主备人表格式教案让北二小电子教案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授课年级:五年设计人:王老师(5.5)章节名称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滴水穿石的启示》计划学时2学习内容分析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启发学生的想象。让课文简洁明快的语言所蕴涵的韵味深深的印在学生的心里。学习者分析学生喜欢朗读,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内化课文的语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植树造林的信心。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1、重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解决措施:通过文字想象和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1、难点:掌握课文层次。
2、解决措施:合作探究,鼓励表达。媒体内容与形式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设计意图课时揭题导入普普通通的水(板书:水),平平凡凡的石(板书:石,书写较大),
却演绎了一段滴水穿石的佳话(板书:滴、穿;穿字长些),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启示。(板书:的启示)留下了什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篇6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