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2025/11/26教案

此篇文章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理解铺垫这一写法在本课的运用及作用。

四、尝试运用铺垫的手法写一段话。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

同学们,看到这么多领导、老师坐在这里听课,你们有什么感受?(紧张)你们猜猜老师现在是什么感受?(也紧张)对了,老师也紧张。老师提出这些问题就是为了突出老师现在激动、紧张的心情,这种手法在写作上就叫作铺垫。

板书:铺垫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铺垫”。

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二、课前质疑:

本课标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却用那么多笔墨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

(一)要求:1、自读文段,感知文段主要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你从文段中得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

3、组长组织,注意顺序,每人都要发言。

(二)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教师适时点拨:出示原文,采用去词法(把“凡是、统统”去掉),原文好在哪里?体会用词的准确,同时体会英法联军的可耻!有感情地朗读朗读。

四、毁灭前的圆明园什么样子?学习2—4自然段,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辉煌。

先把“有……有……有……”标红,让学生介绍圆明园里有什么。

然后让学生联想和想象。如,说说在“山乡村野”里你看到了什么?在“热闹的街市”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充分感受到圆明园的壮美。在此基础上,对于“雷峰夕照”等学生不易想象的,难以理解的,可放图片,增强感受。

最后指导学生读出辉煌。

五、体会铺垫的'作用。

既然写毁灭,为何大篇幅写辉煌?如果去掉2—4自然段,好不好?为什么?(体会“对比”表达的作用:进一步衬托……)

说一说,议一议:

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就是运用了铺垫的手法,引起读者共鸣,激发读者情感。

六、自读文段,看一看外国人(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找出属于“铺垫”的段落,读一读。

课堂交流。

七、口语交际

我心爱的物品丢了。

要求:运用铺垫的手法描绘出物品之珍贵,从而衬托心情。

小组内交流,然后课堂交流。

七、作业

将口语交际的内容整理,写一篇习作。

板书设计:

损失巨大

圆明园的毁灭建筑风格———富有特色

价值赞叹赞美

历史文化———价值庞大

毁灭————惋惜痛心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描写的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

1、指导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

2、阅读和想象、品味语言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的美,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

难点

体会文中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月亮船》的歌曲。

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古诗或一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诵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

2、古人仰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词,也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想。除了这些古诗,还有许多美妙的歌曲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你们想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听,细细地品,让月夜的温馨、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船》)

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幸福!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去散步,一起走月亮吧!

3、板书课题:走月亮。

4、齐读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文字障碍。

2、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3、点名分段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三、集体交流

教师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出示有关云南风景的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1、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3、读完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走月亮

走月亮:月下散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

3、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我”获得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走月亮”中“走”的含义,感受情美、景美。

难点

理解并初步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仔细品味,感受月光下的美。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用“——”标记出来。

②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标记下来。

2、引导学生汇报:

①教师相机板书:“我”和阿妈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

②“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反复出现,共出现了4次,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文章自然的分成了四个部分。

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引导理解“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重点体会“从洱海那边”升起来的意境。

①要想走月亮,得先让月亮升起来,文中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读。

②月亮已经升起来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呢?为什么不说“从花园那边升起来了”?

③引导体会美景: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随波荡漾。

④齐读这几句话。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重点体会:“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①下面,我需要教室特别的安静。注意听!听我读这四个“照亮了”,你能听出什么味道?是从远处照到近处了,还是从近处照到远处了?

②生回答。

③师引导:远处的景物在朦胧的月光下能看得清吗?所以看起来模模糊糊,照到村头的大青树就看得清楚了,看得最真切的是脚下的.路。

④再次指名读。

3、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心情是怎样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学生配乐朗读。总结:多么温馨的月光小夜曲呀!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

1、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体会。(引:听!溪水在唱歌,老师仿佛看见一位阿妈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了小溪边。同学们轻闭你的双眼,放飞你的想象,赶快到小溪边去看一看,闻一闻,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重点引导:

①你闻到了什么?画出描写小溪流香的句子。

②你看到了什么?(重点体会“抱”的温暖)

③此时此刻,文中的“我”想到了什么?

④假如是你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妈妈在一起,你会做些什么?(结合生活经验感悟)

3、小结:是呀!其实,只要我们和阿妈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游戏,都会感到快乐!都会感到幸福!

4、把这种快乐和幸福传递给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

(三)自学第三、四部分(第6~9自然段)。

老师领大家学习了第一、二部分,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和分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你喜欢一个部分自学。

1、默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要求: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标记下来,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小结:是呀,“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和的月光下,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甜香,边走边聊,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呀!即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走,温情也始终互相感染着,多美的意境呀!

5、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

明确:课文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幸福和喜悦之情。

(四)整体回顾。

《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果园、稻田,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欣赏了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温馨、快乐、甜美、幸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四、播放歌曲《母亲》,升华情感

看到文中的孩子和阿妈在一起度过的幸福时光,不禁也让我们想起了和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时刻。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会,就会发现,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让我们怀着甜蜜、幸福、感恩一起来欣赏一段歌曲《母亲》,一起回忆妈妈带给我们的温馨、快乐、幸福、无畏……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隼、瀚”等5个生字,会写“冠、俯”等10个生字,掌握“猎豹、鸵鸟”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按照事物由慢到快的顺序排列来安排写作顺序。

3、学习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及这些说明方法各自的作用。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及这些说明方法各自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同学们,今天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

似虎不是虎,

速度快过虎,

身披花点衣,

羚羊填饱肚。

——打一南非动物

生猜谜语。

同学们,我们知道,猎豹是动物界非常著名的运动健将,它奔跑的瞬间时速可达一百千米每小时。猎豹厉害吧?可是,还有比猎豹更厉害的呢?它们是谁?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板书: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三、速读检测。(出示课件5)

同学们,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能把握文章内容。如果我们能加快阅读的速度,那么阅读的效果是不是就会增强呢?下面,我们就进行速读练习。

1、本文共700多字,我的阅读速度为_______分钟。

2、讨论、交流:如何才能加快阅读速度?

3、速读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设计意图:设计速读这个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生读课文,交流。(预设)

生1:我读这篇文章,用了大概5分钟。

在阅读的时候,我先根据题目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带着这个问题读,这样读得更快一些。

生2:我读这篇文章用了4分钟。

在阅读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词语,我也不纠结,而是直接越过,继续读下去。

生3:我读这篇文章用了大概6分钟。

我在读课文的时候,用的时间比较多。因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会稍作停留,思索一下,这样就拖慢了阅读速度。

生4:我用了大概四分钟多点,不到五分钟。

在阅读的时候,我抓住每段的重点句子,重点读,其他的地方,我会加快速度。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那么,速读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1:速读课文,能尽快把握课文内容。

生2:速读课文,能节省阅读的时间,这样,就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课文的理解上。

生3:在做题的时候,加快阅读速度,能提高效率。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明白了速读的好处后,要经常练习,这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设计意图:用表格的形式理解课文,使学生一目了然,方便学生总体把握。】

四、整体感知。(出示课件6)

1、指名朗读课文,总结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哪些事物的速度?由慢到快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速度名称速度人二十四千米喷气式飞机鸵鸟火箭猎豹流星体游隼光声音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知道了速读的好处,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运用速读,提高学习效率。

六、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

1、熟记本课的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继续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1、鸵鸟善于奔跑,是鸟类中的奔跑guàn jūn( )。

2、他在超市的专柜买了yì méi( )chì hóng( )色的胸针。

二、选词填空。

轻易轻松

1、人不要( )做出承诺,做出了承诺就要做到。

2、面对考官的提问,他( )应答,没有一丝慌乱。

三、填空。

文中提到的速度最快的事物是( )

A喷气式飞机B声音C光

【答案】

一、1、冠军2、一枚赤红

1、轻易2、轻松

C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本组单元课文,明确什么是段落的关键句;

2、了解关键句和本段落之间的关系。

3、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找到并掌握关键句出现的地方及作用。

4、提炼出“围绕关键句写一段话”的写法,为本单元习作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关键句和本段落之间的关系。

2、难点: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找到并掌握关键句出现的地方及作用。

教学过程:

1.一认识“关键句”。

师:昨天,我读到特别有意思的两段话,你们有兴趣读读吗?出示两段“关键句”在开头的段落。点生读。

师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后面都是在围绕第一句的意思写。

师:相机引出“关键句”。

有两个聪明的小朋友,他们还有更多的发现呢!你快读读他俩的对话,看看他们的对话中你能发现什么秘密?

2.生合作读“交流平台”。动笔勾画其中的“秘密”。

3.师生交流。

师:说说看,你知道了什么?

生:罗列“关键句”出现的三个地方和作用。

回顾课文、回归整体、提炼写法

师:

“小福尔摩斯”们,现在去到本组单元课文中去找找“蛛丝马迹”吧!

出示交流要求:

(1)学生小组交流,找出所学精彩段落,师相机出示,让学生美美地读;

(2)师:去掉段落这三个“关键句”,进行对比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总结出“关键句帮我们更好理解一段话”,“段落中心意思更突出”。

联系生活练习说话

1.出示“美食糖醋排骨”图。

2.学生自由练说:妈妈做的糖醋排骨真好吃啊!

3.出示“春光”图学生自由练说:春天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4总结:

师:看来,关键句作用真大啊!同学们发现了这么重要的一个写作方法,以后习作中我们一定要记得用上哟!

设计意图

“交流平台”在平常上课中很容易被老师忽略,要么是老师不太明确要求,要么授课时“一笔带过”。事实上它的存在对学生“习得”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写作手法等提炼具有指导意义。用“以段代段”的理念,借助课外阅读段落,引领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会总结,在总结中提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这也符合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学习记提纲式笔记;尝试快速阅读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求恩的国际共产国主义精神和他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求恩的国际共产国主义精神和他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课文摄影插图,同时放激烈的炮声录音。教师讲述: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野战医院紧张抢救伤员的情景。看,这位外国医生不顾个人安危,正在为伤员做手术,他说:“手术台就是医生的阵地”(板书: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个外国医生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学了这节课,我们就有了答案。

二、课堂预习。

1.提出预习要求,进行预习。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出来,反复读几遍。

(2)再读课文,用笔画出不懂的词句。能查字典解决的,查字典。

(3)思考: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用了几个自然段来写的?

(上述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进行,时间不少于10分钟,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2.检查预习。

(1)指读课文。(检查是否通顺)

(2)出示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情况,随机提问对部分词语的初步理解。

(3)提问:这篇课文用了几个自然段写了谁的什么事?

3.简介白求恩。

三、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了解战斗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战斗形势。)

2.简介齐会战斗。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齐读第一段,布置预习任务。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为三、四自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议答。

(1)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说明了什么?(说明小庙离战场非常近,离战场近有利于及时救治伤员,但白求恩工作环境非常危险。)

(2)炮弹落在小庙前是怎样危险的情形?(生答师相机板书:弹落庙前)

(3)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白求恩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抓住“仍然”“镇定”理解。“仍然”是什么意思?结合上文怎样理解?你体会到什么?(白求恩给伤员动手术两天两夜没休息,现在环境更危险了,他还是那样工作。意在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哪个词可以说明白求恩在镇定地做手术?(教师相机板书“镇定”“敏捷”)

(4)朗读。指导朗读把危险形势的词语读急促些,怎样工作的重点词语读得重一些。教师范读,学生练读,体会白求恩不顾个人安危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5)提问:这一自然没有几句话?重点写了哪两方面的意思?(教师提示方法帮助学生概括: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白求恩仍镇定地为伤员做手术。)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默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进一步深入理解。炮弹不停地在小庙周围爆炸说明了什么?(联系上文,形势越来越危险。)而对师长的决定,白求恩“沉思”是什么意思?对待伤员和自己,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板书:周围爆炸继续手术)

3.理解白求恩的四句话。

(1)投影出示,指读。

(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主要说的.是什么。

第一句,感谢师长关心。第二句,理解好比喻句。白求恩把抢救伤员当作打仗,手术台就是打仗的阵地。

第三句,战士没有离开阵地,我就不离开手术台。第四句,我是八路军战士不必优待我。

(3)讨论:由这四句我们体会到什么?(白求恩对同志极端负责,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4.朗读全段,进一步深入体会白求恩的崇高品质、伟大精神。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引导联系第二段试着自己总结。(方法迁移,学生尝试总结。)

三、理解第四自然段。

1.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白求恩又是怎样工作的?

2.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独立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依照2、3自然段的方法抓“落下瓦片”“门口布帘烧着,火苗向手术台扑来”“仍然”“争分夺秒”等词语深入理解。(板书:火苗扑来争分夺秒)

3.依2、3自然段方法,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主要意思,体会白求恩的崇高品质、伟大精神。

4.感情朗读。

5.结合2-4自然段,谈一谈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全课重点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要求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口答,以反馈学习信息。)

四、理解第五自然段。

1.指读,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说明了什么?2.出示插图投影,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白求恩同志在越来越险恶的环境下是怎样连续工作69个小时的?(中上等学生可加上合理的想象,具体地说说白求恩当时抢救伤员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播放自制的符合2-4自然段内容的炮弹爆炸等越来越紧张的场面的录音,学生同步朗读。(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促使白求恩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内化。)

六、作业布置。

课下自己找关于白求恩的故事,与同学交流。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文本解析

《四季之美》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单元的内容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以简短的篇幅、简单的结构,按照四季的顺序写景,每段开头作者都开门见山点明在这个季节中最美的时刻——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然后抓住这一时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景物进行描述。本文选择独特的视角,运用动态描写,结合精妙的语言表达,写出了四季所具有的独特韵味,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在设计本文时,我把本文定位为“语用型”,引导孩子从结构和用词上来学习运用。结构上来说,四个自然段都用“……最美是……”的句式开头,齐齐整整,后文描写则或长或短,错落有致。从用词上来说,“微微、红紫红紫、漆黑漆黑、蒙蒙、翩翩”等叠词,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韵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

2.通过寻找景物、品味语言、读出韵味的方法,感受动态描写,体会春天黎明独特的韵味。迁移此法,感受夏夜之美。

3.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运用动态描写将生活中的景色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抓住主题,破题引入

1.出示篇章页,谈话导入: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交流四季之中富有特色的景物,感受“四时景物皆成趣。”

2.板书“四季之美”,指名读、齐读课题3.学生自由交流对作者清少纳言的了解。教师相机补充,并解释《枕草子》中“草子”的含义。通过书名感受散文的随性美。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写了四季的哪几方面的内容,同步完成作业本91页上第3题第一行填空。

小结:四季之美,作者却用她独特的视角选择了黎明、夜晚、黄昏、早晨这四个时间点来写,不愧是日本散文的鼻祖。那就让我们先进入春天,看看作者笔下春天的黎明美在哪里。

三、探究文本,品读感悟

(一)走进春天,感受“春天最美是黎明。”

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春天黎明的美?

1.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①:“鱼肚色的天空”“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三幅天空色彩图,感受天空的色彩美。

“鱼肚色的天空”:春天黎明宁静的色彩。

“微微的红晕”:很淡很淡的红色。

“红紫红紫的彩云”:随着时间的变化,天空的颜色越来越浓。

春天黎明天空的.色彩果真很美。指名读。

预设②:“一点儿一点儿”

天空就是这样一点儿一点儿地慢慢地在变化,作者就是如此善于捕捉景致瞬间微妙的动态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天空的动态美。(板书:动态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缓慢、柔美的感觉。

预设③:“泛着”“染上”“飘着”

通过泛着、染上、飘着这样的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天空的颜色是一直在发生变化的。这种动态美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春天最美是黎明。

伴随音乐指名读。其余同学闭眼想象画面。2.引导学生感悟这样的黎明是一种怎样之美?

预设:安静之美、柔和之美……

小结:是啊,春天最美是黎明,这是一种平静之美,柔和之美……这让我们享受到了一种美的生活。

(二)学法迁移,自由品读“夏天最美是夜晚。”

学法小结: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圈画关键词、展开想象的方法,感受到了春天最美是黎明。那么夏天最美是夜晚,又是一种怎样之美呢?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课文第2自然段,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夏天夜晚的美?

1.学生根据第一段的学法,自学感悟“夏天夜晚之美”。四人小组交流分享。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提问、指导。

预设:

(1)“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板书:萤火虫)

① “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它们是在干什么呢?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预设:它们可能在开派对,感觉特别的快乐。

它们可能在进行着舞蹈比赛,感觉特别的自由,舞姿很优美。

它们也许是在指引方向,感觉很暖心。

② 指名读,读出轻松、优雅的感觉。其余同学闭眼想象画面。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③ 出示萤火虫图片,学生根据画面齐读课文。

④ 引导学生关注“明亮的月夜固然美”,通过前后对比,再次感受夏天最美是有萤火虫翩翩飞舞的夜晚。

再次朗读,感受有萤火虫飞舞的暗夜的美。

(2)“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① 这一只两只的萤火虫为什么要在雨夜出来呢?他们会飞到哪里?

预设:它们大概是饿了,飞到树丛里觅食。它们可能比较贪玩,溜到河边去玩耍。它们一定是在给雨夜迷路的小动物照亮回家的路。

② 教师根据学生想象,相机指导朗读,感受夏天雨夜萤火虫飞舞的美。

③ 萤火虫飞到哪,哪就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全班齐读。

④ 句子对比,感受“动态美”。

出示:“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两只萤火虫,这情景着实迷人。”学生对比原文,发现不同。

预设:“一只两只”,感受到萤火虫是不断地在出现的。而“一两只”缺少动态美。

预设: “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通过“飞行”感受到作者将雨夜的萤火虫进行动态描写,使文章更为生动。

谁来读一读这种萤火虫不断飞出来又消失,并且到处飞行的动态美。指名朗读。

⑤ 这样的夏夜又是一种怎样之美?(宁静之美) 再次通过朗读,感悟“夏天最美是夜晚。”

四、课堂小结,迁移运用

同学们,在清少纳言的眼里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那在你们眼里什么季节最美又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交流,并尝试运用动态描写,把印象最深的某一个画面写具体。

五、板书设计

22.四季之美

春 黎明

空 动态美

夏 夜晚 萤火虫 秋 黄昏

作业设计

1.在课堂自学过程中完成《语文作业本》第3题春、夏两列。 2.仿照课文1.2 两段,用上动态描写,把选择印象最深的某一个画面写具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3.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课文的韵味。

4.初步了解动态描写,培养学生的文学品鉴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3.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课文的韵味。难点:初步了解动态描写,培养学生的文学品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授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散文《四季之美》谁能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四季之美,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独特的韵味。

2.一年四季人人都会写,如果让你写,你会写什么?譬如春天,你会写……我们写四季往往写的是事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而作者写的是四个时间段。这是一种时空的视角,这种视角很独特。

二、研读“春天的黎明”感受独特的韵味

1.让我们随着作者独特的视角,走进春天的黎明,自己读一读,尽可能把自己感受到的没读出来。

2作者是通过描写什么把春天的黎明写的这么美?(抓描写色彩的词语,体会天空颜色的动态变化。)抓关键词语“一点儿一点儿”体会天空逐渐变亮;“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体会天空色彩的变化。(动态描写)

3.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三、研读“夏天的夜晚”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1.走过春天的黎明,我们来到了夏天的夜晚,自由读文章想象文字当中的画面。

2.我们想着想着就会发现,作者描写了三种夜,明亮的月夜、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这三种夜蕴含的画面非常丰富,但是作者却写的特别简洁。明亮的月夜她只有了三个字:“固然美”,后面几种夜也只用了一半句话,为什么?他为什么要写的这样的简洁呢?明亮的月夜---常见、熟悉,作者只有了“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和蒙蒙细雨的夜晚,作者用了“也有、即使……也”这些词语本身没有画面感,但是却能把丰富的画面送到了我们的眼前,送到了我们的心里然我们感受到作者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3.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三种夜,感受夏夜的美丽,和独特的韵味。

四、自主合作探究,研读感受秋冬之美

1.四人组合作学习

四人组合作要求:

(1)自由读秋冬部分,说说分别写了哪些景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写旁批。(有意思、有情趣)

(2)四人组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景物:归鸦 大雁 风声 虫鸣 (体会人情味温暖)

乌鸦并不美,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美的象征。点点归鸦像人一样充满感情,急急匆匆归巢的情景,十分动人、美好。家是他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大雁比翼而飞,相亲相爱,这不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吗?这些动态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

3.出示: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对比体会清少纳言的温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但在清少纳言的心中秋是温暖的,秋是有人情味。归鸦、大雁所展示的温情和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而这一切都源于清少纳言心中充满爱,所以眼中皆是爱。

4.谁来继续和大家分享,指名汇报冬天的景物,体会作者笔下冬日的“和谐”。

寒冷的冬日,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围着炭火,捧一杯热热的牛奶,看着窗外漫天飞雪,此时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着闲逸的心情和着寒冷的冬晨是多么的和谐。

5. 请把这份闲逸与和谐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吧!

6. 配乐背诵全文。

五、品析词语,了解结构

1.再次默读全文,你发现这篇散文中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作者使用了叠词,一方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新鲜词语“闲逸的心情、寒冷的冬晨”的使用然我们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体验;大量四字词语或成语的使用让整篇文章读起来很美。

2. 从结构上来说,四个自然段都是使用“……最美是……”的句式开头,齐齐整整,后文描写则或长或短,错落有致。

3. 从表达上来看这篇散文具有独特的视角、表达和韵味。

六、小练笔:

课文所写景致不多,却营造出了没得氛围,请你仿照课文试着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七、作业:

1.搜集不同译者翻译的《四季之美》比较阅读。

2.读《鸟的天堂》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课文里的动态描写。

板书:

22.四季之美

独特 视角

表达 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