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数学
此篇文章幼儿园大班数学(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数学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学习二等分的方法。
2.通过操作探索出不同的方法给图形二等分,体验等分中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
3.探索对不同图形进行二等分。
活动准备
1.课件-找展开的图
2.正方形彩色纸片若干、多项操作学具、棋盘若干,记录单,剪刀,铅笔、手偶
教学具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手偶:你们看谁来了?(小熊)
2.以手偶表演
提问:小熊今天怎么不高兴了,有什么烦恼吗?
小熊:今天早上吃早点,我发现只有一片面包片了,可是我要和大熊一起来分享,
小朋友,你们快帮我想想我该怎么办呢?
3.教师:谁想到好办法了?
(把面包片分成两份不就行了吗!)
4.小熊:可是分完了会有大有小,怎么办?
5.教师出示正方形的彩色纸片
提问:面包片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的。)
教师:那我们就用正方形的纸来代替面包片帮小熊来分成两块一样大的!
二、提供幼儿正方形纸和剪刀,请幼儿操作。
1.提供给幼儿尝试的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可以不受限制地尝试各种二等分的方法,
用剪刀将其剪开的方法便于幼儿验证两部分是否相等。
2.教师小结。
(1)你把正方形分成了几块什么形状,你是怎样分的?
(2)有几种分的方法?(对角和对边折)
(3)怎样证明这两块一样大呢?(比一比)
(4)怎样分才能一样大呢?
(5)教师于幼儿共同总结:
只要找到了中心线,就可以将一个分成两个一样大的。进一步引导幼儿掌握二等分的关键要点。
三、运用学具进一步探索。
1.教师:你们用了两种办法,还有没有更多的方法呢?
2.请幼儿运用学具进行尝试,并准确找到不同形状的中心线,探索检验的方法。
3.幼儿分组操作,引导幼儿记录、检验。
4.展示幼儿作业单
请幼儿来说一说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了等分,是怎样知道它们是一样大的。
请幼儿将有创新的分法介绍给其他的幼儿,并展示不同检验相等的方法。
幼儿园大班数学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学习将一个物体二等分。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对等分活动产生兴趣。
3.尝试运用二等分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二等分》课件。
2.人手一份操作纸、剪刀。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活动兴趣。
教师:你们认识团团圆圆吗?冬天到了,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有三个小朋友去看望它们。(演示课件)教师:它们怎么啦?怎么办呢?
教师:听听三个小朋友想到了什么好办法。(演示课件)(二)初步尝试用一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1.讨论交流。
教师:看,他们找到了什么?(演示课件)教师:每人找到了一块布,要帮两个熊猫宝宝分别做两条一模一样的围巾,怎么办?
2.实践探索。
教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材料,请你们用刚才想到的方法去试一试。
3.交流探讨。(演示课件)教师:谁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来分的。
教师:它原来是什么形状,二等分后是什么形状?你怎么知道它是一样大的。
(三)探索多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1.实践探索。
教师:把一个图形对折,剪成完全相同的两份,这种分法叫做二等分。把图形二等分还有很多方法,我们再去尝试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多。
2.交流学习。
教师:你用了哪些新方法?介绍给大家分享。
教师:谁也用到这种方法的?
小结:东东、丽丽、贝贝谢谢你们,看,他们用你们的好办法做了把围巾做好了,送给了团团圆圆。瞧,团团圆圆围上了一样的围巾多开心啊,在谢谢小朋友呢。(演示课件)(四)拓展延伸二等分经验。
(1)将多个物体进行二等分。
教师:团团圆圆肚子饿了,怎么办呢?
教师:(演示课件,出现一堆竹子)这么多的竹子,请大家也帮团团圆圆来分一下,怎么分呢?
(2)将液体进行二等分。
教师:熊猫口渴了,叔叔赶紧送来了一桶水,怎么分呢?
活动延伸:
回教室尝试将多个物体和液体进行二等分。
幼儿园大班数学 篇3
活动目标
1.借助四季花圃设计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将物体分成两份和四份。
2.探索各种图形四等分的方法,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通过种花的活动体验园丁的辛勤劳动,培养幼儿绿化意识。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正方形花坛图片一张,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各种形状花坛卡片若干;剪刀;胶水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话题
1.出示迎春花、荷花、菊花、梅花四季典型的花图片。
师:这里有一些是特定季节的花朵,你能说说它们是在哪个季节开花的吗?
2.在教师的示范下,幼儿在白纸上绘画这四种花,并剪下。
(二)实例操作,理解知识
1.出示正方形的花坛。
师:裴老师家的小院子里要建造一座小花坛,准备种上刚才的那四种花,小朋友请你们帮我想一个办法,在这个花坛里种上四种花卉,并且让每种花卉所占的地方一样多呢?(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要把正方形的花坛分割成大小相同的4块,才能保证四季的花卉所占的地方一样大。
3.师:观察一下这个正方形的花坛,怎样才能把它平均分成大小相同的四块呢?你是怎么分的?还有没有其他小朋友有不一样的分法?
4.教师小结:用对折的方法,先把正方形二等分,然后再对折一下,就能得到四块形状、大小都一样的花坛了。
5.师:小朋友,我们来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用过对折的方法?(整理跳绳、折叠小手帕等)
(三)问题拓展,升华课堂
1.出示各种形状的纸(长方形、圆、椭圆)。带着幼儿再次认识一些这些图形。
2.师:花园里还有许多各种各样形状的花坛,都要种上四季花卉,请你们试着把花坛分成大小不一样的4块。
3.布置任务,幼儿从三种图形中任选一种自己喜欢形状的花坛进行等分活动。
4.完成任务,交流挑战成果:
(1)谁分的是长方形花坛?你是怎么分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2)圆形花坛怎么才能平均分成4块呢?你是用什么办法分的?
(3)椭圆形花坛的分法和哪种形状的分法是一样的?
5.幼儿将课堂开始时画的花粘贴在花坛上。
(四)延伸活动
想一想,三角形的花坛能分成4块同样大小的花坛吗?怎么分呢?
活动反思:
今天的数学教学中,我准备了一些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我邀请幼儿自己来动脑筋先将圆形分成两份,并且分出两份的要一样大。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兴趣是幼儿学习的最好老师,正式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效的和幼儿互动起来。幼儿都非常愿意的尝试,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更能让幼儿去集中精神思考如何能将物体进行二等分,也能大胆的尝试各种方法。但是幼儿对“二等分”这个词是很陌生的,这是需要老师帮助更好的理解。经过这一环节,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的数学学习成为他们自愿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也使幼儿思想集中,开始研究怎么样进行二等分。通过学习二等分之后,已经初步形成了分的概念。接下来的四等分,幼儿们就更容易掌握。
接下来的环节“分蛋糕”,是要求孩子进行四等分。这个提材非常好,使幼儿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充满着数学知识,使孩子能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并且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整个活动下来,幼儿逐渐认识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久而久之,孩子会自愿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这次活动收获颇多,做为一个教师应该更注重数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百科:在初等几何中,二等分是指对几何图形进行对称等价的分割,这里既有线,也有面。为了实现二等分,进行面积分割多对应的图形,以轴对称图形为主。
幼儿园大班数学 篇4
活动目标
1、积极创设轻松的探索氛围,培养幼儿参与操作活动的兴趣,体验分享的快乐。
2、操作探索二等分,体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积极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及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毛线段、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剪刀幼儿人手一份。
2、黄瓜段、蛋糕、香蕉、果汁、牛奶、苹果等。清洁用毛巾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饼干圆圆。
二、操作探索二等分。
(一)探索二等分毛线绳。
1、出示毛线绳,提出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师:我想请一个小朋友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把一根毛线绳变成两根一样长呢?(先把毛线对折,再看两端对齐,找准中间点,咔嚓剪剪开。)
4、教师。
师:像这样,把一根毛线平均分成一样长的两根,叫做二等分。二等分就是把一根毛线绳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而且两份是(一样长)。
(二)探索二等分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1、出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并提出要求。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①交流圆形的二等分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二等分圆形的?(幼儿演示)(先把圆形对对折、压压平,打开圆形看中线,看准中线剪剪开,圆形分成两半来)。圆形二等分变成了两个什么图形?(半圆)
二等分后的半圆是原来圆形的多少?(一半)二等分的两个半圆合起来又会变成原来的圆形。
②交流正方形的二等分方法,并请幼儿上前演示。(对角,对边)
③交流长方形的二等分方法,并请幼儿上前演示。
师:请小朋友们把图形收到操作筐内,操作筐放在椅子下面。
三、幼儿操作:二等分立体实物。
1、介绍操作材料(香蕉、黄瓜、牛奶、果汁、蛋糕等),提出操作要求。
2、幼儿分组将食物、饮料二等分。
活动延伸 和好朋友分享饮料和美食。
幼儿园大班数学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性的操作活动,学习将一个整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愿意参与讨论活动,探索不同材料的二等分方法。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二等分。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分别在两块黑板上布置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及它们的大盘子。
2、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彩色纸若干,剪刀人手一把。
3、每人一份食物:饮料、糖果、花生、方形面包片、豆腐干、干果
4、人手一套工具:两个小盘子、两个小量杯、纸条、线、尺、餐刀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小熊宝宝,另外一个是小熊
贝贝,这一天熊妈妈买了一些各种口味的饼干,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吵着要吃到每种口味的饼干,这可难住了熊妈妈,怎么办呢?
二、第一次尝试:二等分长方形
1、请幼儿尝试将长方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份。
师: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看能用什么方法把长方形的饼干
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好吗?
2、幼儿尝试操作,将长方形二等分,教师巡回观察幼儿
的操作,鼓励幼儿想想有几种分法。
3、尝试操作后提问
(1)师:请**小朋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
怎么知道分出来的两份是一样大的?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边操作课件边提问:原来长方形的饼干和现在分出来的一份饼干,谁大谁小?
(2)小结:像这样把一件东西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叫
做二等分,二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样大的。而且每一份都比原来的整体小,整体比部分大。
4、师:现在我们把二等分后的饼干分别送给小熊宝宝和小熊贝贝吧!(幼儿把分好的饼干分别放进宝宝和贝贝的大盘子)
三、第二次尝试:二等分正方形、圆形、椭圆形
1、熊妈妈这里还有许多各种形状的饼干要分给宝宝和
贝贝,你们愿意再来帮熊妈妈分一分吗?记住要二等分噢,不然宝宝和贝贝会不高兴的。
2、幼儿自由选择图形进行二等分操作
3、幼儿将各种形状二等分后,贴到宝宝和贝贝的盘中。
四、第三次尝试:实物二等分
1、师:为了感谢小朋友,熊妈妈为小朋友准备了好多好吃
的东西,有、面包、豆腐干、花生、糖果、饮料……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分成相等的两份呢?
2、师带领幼儿集体观察、交流:你分的是什么?使用什
么方法来分的?(用了什么工具)分得对吗?为什么?有不同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为什么?
五、师:现在让我们拿着自己二等分后的食物一起回教室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吧!
活动反思:
在我园“园本教研”中,我有幸参加了“一课多研”活动,我把大班的“二等分”这一活动经过了“设计-教学-再设计-再教学”,其中自己也经历了不断的反思。
在数学活动中,幼儿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教师设计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操作兴趣,探索效果也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
1、紧扣活动目标,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规律操作
材料的特点以及由这些特点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幼儿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所以“操作材料应暗含幼儿通过操作能够达到适宜的教育目标的内容。”在第一次设计的二等分图形材料,请幼儿帮忙分窗纸,通过这样的操作,幼儿能将材料分成两份,但目的性很不强,对于相等的两份概念不清,整体与部分也难搞懂,贴的窗花较为凌乱,所以在设计操作材料时,教师要从目标出发,把教育意图和要求融入到每一种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价值,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如在第三次设计的方案中,把图形材料设计成饼干及设置的给熊哥俩分饼干的情境,幼儿把二等分的概念深入理解后,把饼干整整齐齐的分别置于两个盘中。
2、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
操作材料的难易度应适中,既不能让幼儿轻而易举地得到答
案又不能使幼儿觉得太难,失去操作兴趣。
在活动中,提供的材料难度应层层递进,由简到难,在“二
等分”这一活动中由让幼儿尝试多种方法二等分一个图形——用多种方法二等分其他图形——二等分不同实物。
由于同一年龄班的幼儿的发展水平并不平衡,所以应从不同
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最近发展区”出发,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操作材料,逐步达到目标。
3、要多样化
操作材料的多样化有利于幼儿独立思考,相互学习,获得更
多的信息,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的实物,准备了颗粒状态的、液体状态的、固体形态的,这些材料难易程度不同,供不同幼儿选择,幼儿也可选择不同的材料。
另外,数学知识存在一定联系,在设计操作材料时,我提供
幼儿的测量工具,以激发幼儿回忆先前的学习经验,调动幼儿的操作经验,促进了学习能力的迁移。
幼儿园大班数学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和判断,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重点)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难点)
3、发展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判断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1、材料:绸带,纸(圆行,正方形,长方形),等分练习纸。
2、剪刀
【活动过程】
一、讲解演示,出示绳子(以形象直观的具体事物——绳子为材料,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提出问题,让幼儿开动脑筋,帮助分绳子。通过把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展现给幼儿,使幼儿初步认识“二等分”这一概念。)
1、老师这里有一根绳子,请小朋友想一个办法,将绳子分成相同的两段。
2、组织幼儿讨论,等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注意观察。
3、把绳子对折,两头对齐,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二、操作探索。
操作一:(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对折的折法来二等分圆形,得到一样大小的两份,然后通过验证来证实二等分和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实际含义。)
1、为幼儿提供圆形材料,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等观察。
师:你想不想试一试,将物体进行二等分。现在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张圆形纸,请小朋友将圆形纸二等分。
2、组织幼儿讨论等分方法。
师:你是怎么将圆形纸进行二等分的?
3、小结:把圆形对折,然后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义。
4、操作验证材料的二等分。
“怎样让别人相信你的两份纸是一样大的呢?”(叠在一起比较)“这儿有个好听的词,叫“重叠””。(学习词:重叠)
5、讨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等分后的两部分与原来的一份一样大吗?等分后的每一部分和原来的图形哪个大?哪个小?
(2)总结:二个部分合起来是原来的一份。
操作二:(提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让幼儿操作,探索多种二等分的方法,给幼儿增加了难度,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能想出对角线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师让没有尝试对角线折和对角折的幼儿一个充分学习的机会,再次巩固新的二等分方法。)
1、为幼儿提供正方形,长方形材料,考虑有没有其它对折的办法来二等分正方形、长方形。
师:刚才小朋友都很棒,已经能将圆形进行二等分,现在老师再来考考你,每人一张正方形纸和一张长方形纸,看你能用什么办法进行二等分。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请幼儿分别介绍正方形的二等分方法和长方形的二等分方法。
4、教师小结:向幼儿介绍讲清对角线折、对边折的方法。请没这样折过的幼儿再试一次。
三、巩固练习:(为幼儿巩固二等分的知识而设计,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判断,选择正确的二等分图形。)
教师把各种几何图形等份成二份,一份在黑板上,一份在参加游戏的幼儿手中。幼儿找到和自己手中一份同样大小的图形,并把两份图形拼成一个整体,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师:刚才小朋友都很认真、也很能干,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吧,老师已经将各种图形进行二等分了,一份在黑板中,一份在箩筐里,看谁能快速将两份图形拼成一个整体。
1、教师讲评幼儿的活动结果
2、幼儿展示自己拼贴的图形
四、活动延伸(给幼儿思维拓展的空间,为学习四等分作铺垫。)
正方形的纸能二等分,它还可以进行四等分,八等分呢,怎么分呢?开动脑筋想想办法。
【活动反思】
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我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个过程下来大部分幼儿的积极参与性还是比较高的,有个别两三个幼儿不喜欢动脑筋探索,在以后应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不要太过于拘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