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会读、写本课 13 个生字。查字典,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 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来解决。
(2) 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 ? 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
四、学习第 1 自然段。
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画杨桃”这—部分 (2 — 5 自然段) 。
1、默读第 2 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 3联系前文想想,“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 ”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 ? 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 ? 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 ? 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习。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 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习第 6 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 ?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习第 7 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 ? 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 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习,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 ? 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
2、父亲和老师是讲画画上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的看法
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样做呢 ?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习。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 ? 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一个善良、助人为乐的人。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七色花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珍妮善良、纯真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理解珍妮用掉第七片花瓣最有意义,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阅读要求
二、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
2、按阅读提示的要求回答问题。
三、自学汇报
1、指名分小节朗读,汇报朗读情况。
2、汇报自学的词句。
3、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从这篇课文中都体会到了什么?
5、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质疑。
四、全班交流,精读解疑
1、练读小姑娘使用七色花的'经过,分析哪一片花瓣用得最有意义。
2、分段朗读课文,说说说珍妮的每片花瓣都是如何使用的?体会小姑娘的心理变化。
3、你认为珍妮是个怎样的人?注意读一读珍妮所想、所说的话,仔细分析,认真思考,要把你的观点和看法讲清楚。
五、想象拓展
1、要是你有一朵七色花,你会怎么用?
2、把你的想象写下来,注意写完后读一读,把语句写通顺。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要求
1.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他们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善于识破坏人的伪装,不听信他们的花言巧语,不上当受骗。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忠诚、驯良、善良、毫不犹豫、花言巧语、狡猾、的的确确、轻蔑”等词语,理解句子,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老老实实、的的确确、恶狠狠”等迭词的作用;会用“毫不犹豫、的的确确”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有关描写狼伪装及老山羊高度警惕战胜狼的词句。
三、教具准备
放大的课文插图或剪贴画、幻灯片。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会摇尾巴的狼》。我们知道狗会摇尾巴,怎么狼也会摇尾巴呢?我们曾经学过《狼和小羊》,还听过许多狼的故事,知道狼是非常凶狠的,那么这条会摇尾巴的狼有没有改变凶恶的本性呢?
(二)范读课文。
(三)教学生字词。
这个故事非常有趣。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生字词。
陷阱(xi4nj!ng)陷是凹下去的意思。陷阱就是猎人挖的很深的洞,野兽一旦掉下去,就上不来了。(“陷”着重指导右边的笔画笔顺。“阱”不要求掌握。)
善良(sh4n li2ng)通俗地说就是心肠好。好心肠的人,就可以说是善良的人。(“善”,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
性(x@ng)情性情就是脾气。
骗(pi4n) 左右结构。可连词理解字义:骗人、欺骗、受骗、骗子。
狡猾(ji3o hu2) 让学生举例:如,狡猾的狐狸、狡猾的敌人。课文中是狡猾的狼。
使劲(j@n) “使劲”即用劲。用劲要用力,所以“劲”右边是“力”。
凶恶(xi#ng’8) “凶”发准后鼻音。“凶恶”,样子、行为十分可怕。
要指导这两个字的笔顺,“凶”是先里后外,先写“×”,再写“凵”。“恶”,上半部一横下边的“业”,写法是先中间后两边。
狠(h7n)狠地“狠”就是凶,也可以说凶狠(联系“很”,帮助记住字形)。
嚷(r3ng)“嚷”是大声地叫,所以是口字旁。要发准后鼻音,并注意指导右半部的写法。
收拾(shi)原意是整理,这里的意思是整治。
救(ji))左右结构,不要丢一点。
伸(sh5n)左右结构。
“狡”“猾”“狠”都是反犬旁。注意“良”同“狠”的右半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五)练习朗读课文。
(六)指导写生字。
(七)作业:朗读课文。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讲读课文。
1.狼掉进陷阱,老山羊从这儿路过,狼怎么打招呼,谁来读读狼打招呼的话?
指名读。
2.指导朗读:课文上说狼连忙打招呼。他为什么要连忙打招呼?“连忙打招呼”,语气怎样,速度怎样?谁来做狼,连忙向老山羊打招呼?
指名读。
3.老山羊问他是谁,怎么掉到陷阱里,狼怎么说?各自读读狼说的话。
4.指导朗读。狼是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谁来做狼?要从你读的语气里感到又老实又可怜,而且是装出来的。(提示突出重音:“又忠诚又驯良的狗”“毫不犹豫”。“可怜可怜”读轻声,适当拖长声音,必要时教师示范)
5.“老山羊看了狼几眼”,这说明老山羊怎么样?
6.老山羊指出它像狼,狼又怎么辩解?老山羊怎么不听狼的花言巧语?(释“花言巧语”:指夸张的、虚伪的、没有实际内容的话,目的是为了诱人、骗人。)
7.指名读狼与老山羊的`对话。狼花言巧语,再三讨好,而老山羊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8.老山羊看见狼拖着硬尾巴在摇,终于认出它是一只凶恶的狼。这时狼露出了怎样的凶相?(突出:“露”“咧开嘴”“龇着牙”。从“露”说明原来凶相藏了起来,现在现出原形。)
9.指名读老山羊与狼的第三组对话。
10.最后老山羊走了。“轻蔑地看了一眼”,是怎么看?(“轻蔑”轻视、看不起)
11.这只狼的下场可想而知,你们想一定会怎样?小结:老山羊之所以没上狼的当,是因为它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坏人的伪装最后总是要暴露的。
(三)作业:写词语;练习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朗读全文。
(三)从狼和老山羊的这场斗争中,你懂得了什么?像狼一样的坏人是非常狡猾的,凶恶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只要我们像老山羊一样提高警惕,就不会上当受骗。
(四)分角色表情朗读课文。
1.同座对读。
2.男、女生分别扮作狼和老山羊,轻读对话。
3.扮演角色,表情朗读全文。
(五)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3。学习换个说法,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2.用“毫不犹豫、的的确确”造句。
(六)作业: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出自《战国策.楚策论》的一则成语故事。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赢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故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
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通过人物对话推进情节发展,以更羸为主线,以魏王为辅线,并用因果倒置的叙述方式突出更羸善于观察和分析的品质。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学生正处在第二学段起步一年,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理解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这篇课文有利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内容主要是更羸的分析、推理,而三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从教材和学生这两头着眼,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对于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准确的判断是学生不易理解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试用因为……所以……说话。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重点:
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听大雁声音,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大雁的叫声,提问:这是什么动物发出的声音?
2.上节课我们初学了第十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大雁声音导入,直接引出故事主要人物,进而引出第一自然段。
二、走进《惊弓之鸟》,分析人物对话
1.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更羸?什么叫能手?
2.我们班都有哪些能手?
3.更羸为什么被成为射箭能手?你觉得更羸是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说出这句话的?
(1)学生各抒己见,尝试朗读
(2)集体朗读
4.不用箭就能射下来大雁,同学们你们相信吗?魏王相信吗?哪个词说明魏王不相信?
(1)学生尝试朗读魏王的话
(2)教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魏王的话。
5.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从这句话中,你看出更羸是个怎样的人物?
6.分角色朗读魏王的话
设计意图:本文以人物对话展开描写,因此分析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心理显得及其重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特征,理清故事发展情节。
三、抓住关键字词,了解更羸射箭过程
1.更羸成功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他成功了?
(1)出示第五自然段,抓住“蹦”字,理解更羸射箭过程。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两个“直”的含义。
(3)指导朗读本段。
2.这个时候,魏王的反应怎样?更羸又是如何回答的?
(1)抓住“大吃一惊”,指导朗读魏王的话。
(2)明确大雁掉下来的大概原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含义,是典型的一词多义。通过联系上下文和道具表演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分析“拉弓射雁”之具体原因,明晰推理过程。
1.自读第九自然段,画出更羸看到的,听到的和他的分析。
2..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3..了解学习因果倒装句,学生尝试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更羸的分析。
4.出示几组词语,学生根据因果关系进行准确排列。
5.创设情境:如果你是魏王或者士兵,听到更羸的`分析,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段话,从而感受更羸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五、回到课题,领悟人生哲理
1.惊弓之鸟什么意思?
2.这个成语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你生活中有没有“惊弓之鸟”这样的经历?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点燃。通过与老师、与同学的交流,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让互动走进课堂,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和“开放”的课堂,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命活力!
六、布置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亲人听。
2.收集一些成语故事。
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善于)观察:飞得慢叫声悲惨
(准确)分析:受过剑伤孤单失群
(正确)判断
教学反思:
由于生活经历、认识水平、体验角度、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获得的信息、产生的疑问也不一样。学生有所感悟和发现,就是自身学习的一种创新。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基础的朗读水平,但并未很好的掌握朗读技巧,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从而感受人物对话,了解人物品质与心理。在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通过理清更羸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就在于他能从慢飞的远方大雁的动态和鸣声中判断出它受过伤,并且伤口未愈,又能据此分析出它能听到弦响会受惊高飞,因而使未愈的伤口重新裂开,最终因无力飞行而掉下。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的本事在于他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学习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交流“理解难懂的字。”
2.识字加油站,看图识字词,了解祖国边疆旭日东升时的景象。
3.词句段运用,体会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意思的不同;练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4.读读背背有关守信的古代名言,帮助小学生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了解名言的意思。
2.学会看图识字词。
【教学难点】
1.学会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
2.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文中有很多难懂的句子,理解句子的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一致。
1.(课件出示)
(1)小组讨论: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
预设: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生活实际或经验理解。
预设:实在没法理解的就可以查查字典、词典,或者上网查查资料,还可以向别人请教。
2.(课件出示)
(1)小组讨论:读了这段话,你认为理解难懂的句子用到什么方法?
(2)小组代表发言:理解难懂句子,运用“结合生活经验”的方法。可以联系自己曾经演出的经验,谈谈和“我”相同的感受。
3.(课件出示)
读了这段话,你认为理解难懂的句子用到什么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理解难懂句子,运用联系上文“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是写小孩子采到蘑菇高兴地叫起来,因此,这里的“斗笠”是指“小孩子们”。)
4.(课件出示)
5.教师小结: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一样,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板书: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找资料、询问他人)
(二)识字加油站
板块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
2.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画面上的词语,指名领读。
注意读准前鼻音“巡缆”,边音“瞭”。
3.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
4.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说一说。(课件出示)
(示例:旭日东升,海滨哨所,海防战士们已经早早起床,他们有的站在一艘军舰上向四周瞭望,有的在附近岛屿上四处巡逻。沙滩上,美丽的贝壳静静地躺着,和缆绳、铁锚相望,他们一起说着悄悄话。)(板书:看图识字)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课件出示)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有什么不同?
3.小组代表发言:(板书: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第一组句子,加点的字是“熟”。在第一句话中“熟”的意思是“成熟,梨的果实长成”,第二句话中“熟”的意思是“因常接触弹琴,而知道得清楚。”
第二组句子,加点的词语是“味道”。在第一句话中“味道”的意思是“舌头接触苹果时所得到的感觉。”,第二句话中“味道”的意思是“比喻在台上表演的感受、情趣、意味。”
(二)(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这两段话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这两段话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这两个个片段都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
第一段话围绕“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写的;第二段话是围绕“他们高兴极了”写的。
3.仿照上面的文段,写一段话,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课件出示)(板书:围绕一个意思去写)
示例:雨下得真大。哇!雨点一串又一串“劈哩啪啦”从天而降,打在地上溅起了一朵一朵美丽的水花。不一会儿汇到一起变成了潺潺流淌的'小河,急速地漂向远方。往远看,到处白茫茫的一片,分不清哪是楼房,哪是大树。树叶被雨水冲刷的更加翠绿、透亮,树枝遥遥晃晃的,好像快要掉在地上似的。路旁的花朵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一片又一片的落到了地上,顺着雨水漂到了下水道。
四、日积月累
板块三:日积月累
1.出示词语,学习词语。
(课件出示)
2.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
3.以上句子都是关于什么的?(都是关于守信的名言)
(板书:关于有错就改的名言)
4.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意指劝导人改过。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改正过错不要吝惜,听从正确的意见要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迅速自然。
5.自由朗读,积累背诵。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交流关于理解句子的方法,学会在看图自主识字,学会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学会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学会积累和理解关于信用的名人名言。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习:
天上有(),有(),有()就是没有()。
二、发现学习(一)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 ),仿佛( )。
那灰褐色的蜈蚣,( ),好像( )。
那碧绿的大蜻蜓,( ),犹如( )。
8.有感情朗读第五、六节。
9.背诵五、六两节。
(1)出示多媒体幻灯片(4),辅助背诵: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 )。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的小蜜蜂,( ),好像( )。那鲜红色的大金鱼。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