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解题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座了不起的古代建筑。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要来欣赏一幅古画。
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师:什么是名扬中外?谁能用其他的词来替换它?
二、初读,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价,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通顺,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三、看图读文,读中感悟
1、播放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
说一说:看完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关于这幅画的信息,看谁找得又快又准。(汇报)
3、默读课文2、3、4自然段,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哪些内容?
(用笔勾画出重要的句子)
4、交流:
学生回答,并读出课文中相关句子。
师随机板书:《清明上河图》、人物、街市、情景。
5、选一处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
(1)指着图中相应的位置,进行简单的解说。
(2)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再次欣赏清明上河图
五、拓展训练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六、作业
收集整理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续收集,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 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难点是通过一课时的学习,能用自己的话向他人介绍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解题
1.完成填空,复习旧知。
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 )的孔子,认识了一个( )的盘古,还认识了一座( )的赵州桥,感受了伟大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将一起欣赏一幅古代的绘画作品,认识一位杰出的画家。
2.揭题解题。[板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解读“名扬中外”——全世界都有名;换词(举世闻名、世界著名、闻名于世、闻名中外、名扬四海等)
(二)初读,感知大意。
1、课文将怎样向我们介绍这幅古画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生自由地读课文。
2、指名逐段读文,读后大家评价,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理解词语“作坊”:手工业工厂。
“一乘轿子”: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3、这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呀?画上画了什么?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请同学们认真对照图画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你认为特别重要的信息,请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你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的信息。(生自由地反复地读课文。教师巡视)
4、交流、梳理信息,了解课文大意。
生:我知道这幅图是一个叫张择端的人画的,他是北宋时候的人。
生:我知道了这幅画叫《清明上河图》,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当时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师:你了解了画的名字、大小以及内容,也不错。528厘米的画有多少长?谁来比画一下?五张桌子这么长。
生:我知道这幅画离现在已有八百多年了,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师:以上这些你是通过读课文的哪一节知道的呢?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读课文第一节,齐读第一节)。以上是对这幅画的总体介绍(板书:总体介绍)。课文的其它段落还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生:我还读懂了这幅画上面画了五百多个人物,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三百六十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师:你说了画上人物的行业(板书:行业)
生:我读懂了画上的街市很热闹,街上行走着各种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
师:(板书:街市)对,还介绍了街市上人物的各种形态。
生:我还知道桥北头发生的一件有趣的情景……
师:(板书:情景)对,课文还写了桥北头有趣的情景。
生: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对,你讲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板书:历史价值)
[随机板书:总体介绍:
行 业
具体介绍: 街 市
情 景
艺术价值
(三)精读,赏画感悟
1.全景赏画。想看看这幅古画吗?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你是否能从画中找到你刚才读到的内容呢?和着优美的古筝音乐,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2、赏读第二、三、四段。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请你们再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四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汇报:(指着相应位置进行解说)
(1)生:画面上的人物很多,涉及到的行业也很多。(板书:人多)
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认真看图根据这些人物的外貌动作猜猜他们是干什么的?
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指名读)
想一想,还有哪些人?
小小的一幅画,承载着三百六十行的人,那画家得下了多大功夫啊!这幅画真了不起!
有感情的齐读“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2)生:这幅画展现了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并读第3自然段(板书:热闹)
师:街市上有各种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语气放慢,引导学生继续想像)
师:街上的人,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还有什么样的?(生进行想像,交流)
这可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师:这五百多人,这热闹的街市都浓缩在一张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的纸上,会是什么样?(与自己平时画画进行比较,谈感受)
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出示局部画课件:学生详细观察人物细节,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师:多么精致啊。如果你旁边是一位外国朋友,你愿意怎么自豪地告诉他。
师:如此内容丰富的画卷,张择端的画技多么高超啊!再有感情的读这句话。
(3)生:桥北头的场景非常有趣,读第4自然段
师:就连生活中这样一个普通的场景都被张择端描摹的活灵活现,趣味十足,画家的技艺真可谓“高超”。这幅画真可堪称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升华,情读积累
师: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
生: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肯定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观察收集各行各业的形象,街市热闹的场景、趣事。
生:张择端真令人佩服,画中的人物、景物-------无论大小都是那么传神。
生:从他的画中我们看到了北宋时期繁荣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生:它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相信我们的祖国将会更繁荣昌盛。
生: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古代建筑、绘画等,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而自豪。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带着自豪的感情朗读全文。
(生自由读文)
师: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同学们在通过书籍、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请继续去了解它们,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五)布置作业
1、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2、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总体介绍:
行 业——人多
具体介绍: 街 市——热闹
情 景——传神
艺术价值
设计说明: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没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心得时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细细研读。因此,在初读交流学习心得与再读欣赏图画之后,我们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走进课文中最能突显主题的段落进行学习,这时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请你们再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四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画能“名扬中外”有个较确切地认识。如:当学生读到:“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时,教师可以这样归纳:多么精致啊。如果你旁边是一个外国朋友,你愿意怎么自豪地告诉他。这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字词有所理解,对具体的情境有所把握,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自行把握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文。通过想像画面上还有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或大或小的人物栩栩如生,来体会画家画技的高超。与自己平时画画进行比较,更能突显这幅画的价值。只要学生对“名扬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对文本能较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应及时引领学生进行下一段落的学习。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篇3
【设计思想】
1、探究性:三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放手,不过其探究过程应该有其层次,不能浮在探究的表面化。
2、自主性:学生从选择的问题,探究的手段,体验的方法都应体现学生自主选择性。
3、合作性:本课的教学可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和独立完成。
【教材分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完善,要从一副古画中感受到历史价值文化积淀比较困难,在教学本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多想象,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地情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不强,因此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一)谈话释题导入:
1、教师用温和亲切地口吻说: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还要欣赏一幅古画,谁来读一读课题。
2、师:你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
针对学生的回答再做总结: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课文将向我们展示怎样了不起的古画呢?请你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课文,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信息,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二)初读,交流学习心得:
1、师:我发现每位同学都读得很投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你读课文,从中了解了什么?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共同交流学习所得,这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交流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中的相当段落与文本再接触。)
(三)欣赏图画,再次读文:
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这幅画,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因此,在学生对《清时上河图》的价值有着初步认识的时候,定会产生想去亲眼目睹画的欲望的情况下,教师说:“我觉得咱们班同学读书能力特别强,刚刚大家初次朗读课文就有这么多收获,那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画,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当然,看画的目的是为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因此,指导学生:请你细细地欣赏这幅画,看看能不能从画中找到你读到的内容。
(多媒体滚动演示清明上河图,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老师根据场景适当提示:进入汴粱市区了,你能看到什么;到桥北头了……)引领学生放松地欣赏,在视觉、听觉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
(这里运用电教法,通过边看边读、边听边观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与优美的乐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渠道更加多元。 )
2、这时,老师又引导:欣赏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这时可以又一次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比如:当学生谈到:我在画上看到很多人。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是的,有很多人,你能根据课文来说一说,有哪些人吗?“这就进一步带领学生来学习文本了。
3、在初读交流学习心得与再读欣赏图画之后,我们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走进课文中最能突显主题的段落的学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没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心得时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细细研读。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老师再请你们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两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4、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画能“名扬中外”有个较确切地认识。如:当学生读到:“画上有好多人,有的不到一寸,有……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时,教师可以这样归纳:“多么精致啊。如果你旁边是一个外国朋友,你愿意怎么自豪地告诉他。
(这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字词有所理解,对具体的情境有所把握,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自行把握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文。)
5、这是略读课文,只要学生对“名扬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对文本能较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应及时引领学生进行下一段落的学习。
如:还有形态各异的三百六十行,都画在里面了,了不起。刚才大家说画面上的人真小,但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还能够看到桥北头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老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小节,然后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轻轻地交流一下。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学习这一段话,有一个问题的讨论,能让学生对“名扬中外”会有更深刻地理解,那就是:桥头的生活情景也许是瞬间发生的情景,但也搬到了画上。这说明了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画者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是他画技高超地体现。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如:其实写作文和画画一样,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欣赏图画,填写资料卡:
1、有了上述的铺垫之后,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采用引读法进行。《清明上河图》是一副伟大的著作,因此,让学生再次欣赏图画,加深印象。
2、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有关文物、古迹、图画等一类的文章,指导学生写“资料卡”,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这儿,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张“资料卡”。如下:
师:刚才大家看看图,读课文欣赏了一幅了不起的画。如果你想要把从课文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我们可以做一张资料卡。
资料卡
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这是另外一种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当要填写相关内容时,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细读,而是快速浏览,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巧妙的板书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针对本课特点,设计如下: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基本情况 内容 历史价值
长:528厘米 人物众多观 800年以前
高:24.8厘米 街市热闹 古都风貌
北宋、汴梁 桥北头有趣 生活情景
【作业设计】
指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别忘了要学以致用,不断巩固。因此作业可以这样安排:本单元,我们还学习了赵州桥,课后自己也来做一张“资料卡”。
【问题研讨】
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把800多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控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是本课教学的一大困惑点。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3.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法:引导,直观法讲解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直观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学习第1自然段
1.揭题: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不但有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和孔子;雄伟、坚固而且美观的赵州桥,还有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国画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国画大师张择端。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在读文的过程中,学生勾画不理解和读音难以把握的词语。
3.检查自学效果,教师随机指导。
读下列词语:名扬中外 撑船 官吏 形态各异 毛驴
悠闲 溜达 甚至 拽住了 惊扰
作坊 店铺 摊贩 摆小摊 都城
特别注意多音字“作”、“都”的读法。
4.理解 “名扬中外”的意思,用这个词语口头造句。引导学生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
5.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印象,请你说一说。
6.能读好第1自然段吗?齐读。
7.过渡,提问:这幅画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名扬中外呢?
二、欣赏感知,明确方法
1.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让学生自由观赏,注意画面的细节,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2.老师激趣: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请自己学习课文。
3.方法引导: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自学课文?随机板书:图文对照。
三、看图读文,激发情感
1.默读2──5自然段,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可以在组内交流一下。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2──5自然段。
(1)读第2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选择你感兴趣的人物多读读,并从画面上找出来,边读边对照)
(2)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以此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3)读第3自然段,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
(4)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5)读第4自然段,并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
(6)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四、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1.仔细读文,提问:这里所说的古都风貌指的是什么呢?请你介绍介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回顾前文,将前后内容融合起来)
2.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
3.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
4.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记录下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习有关文物、古迹、图画等一类的文章,指导学生写“资料卡”,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这儿,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张“资料卡”。如下:
师:刚才大家看看图,读课文欣赏了一幅了不起的画。如果你想要把从课文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我们可以做一张资料卡。
资料卡
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这是另外一种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当要填写相关内容时,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细读,而是快速浏览,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板书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北宋 张择端)
基本情况 内容 历史价值
长:528厘米 人物众多 800年以前
高:24.8厘米 街市热闹 古都风貌
北宋、汴梁 桥北头有趣 生活情景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篇5
师:除了人多,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街市很热闹。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生:“街上又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
生:“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师:这里有个描写人物的词用的特别好,知道是那个词吗?
生:形态各异。
师:哪几句具体写了形态各异的人?
生:有的骑着马……溜达。
师:你能抓住这段话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词语,你真会学习。
师:是啊,各种各样的招牌,琳琅满目的店铺,来来往往的行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怎么会不热闹呢!而这样的画面,正是当时北宋都城汴梁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
据资料记载,北宋年间的汴梁非常兴盛,城内有四河流过,道路通畅发达,是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人口达100多万,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有各种店铺,甚至还出现了夜市呢?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而《清明上河图》正是描绘了北宋汴梁太平盛世的热闹、繁荣的景象。
师:这么多人,这么热闹的街市,画家都把它们浓缩在一张画上呈现出来。(出示句子)一起读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关注到了哪几个词语?
生:不到一寸。
生:黄豆。
生:清清楚楚。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老师在读这段话时也关注到了这几个词语(打红词语),那么通过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觉得张择端的画技很高超。
生:我感觉到他下了很大功夫。
……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段话,去体会张择端那高超的画技。
(指名读)
师:是呀,正是画家有这么高超的技艺,我们才称《清明上河图》是一幅____(引读课题)
生:(齐)名扬中外的画。
3.情景:
师:让我们继续来交流,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一个有意思的情景。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讲一下吗?
生:有个骑马人差点撞到了轿子上。
师:你讲得真好,语言简洁却概括出了故事的大体意思。这个情景真有意思,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有意思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想象故事中的画面。
(音乐起,教师读“最有意思的是……赶小毛驴”)
师:同学们,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仿佛又听到了什么?(3到4人)
生:我看见了……听见了……
师:你看,张择端把类似于现在的一个小小的交通意外的这件小事,描绘在他的画面上,生动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仿佛身临其境,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_____”(引读)
生:(齐)“传神啊!”
师:正是因为张择端画的画如此传神,我们才称清明上河图是一幅____(引读课题)
生:(齐)名扬中外的画。
【设计意图:运用朗读、默读、图文对照等多种方法读书,抓重点段落、关键词语进行品读、交流,轻重适宜,有的放矢,有效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
四、拓展延伸
1.补充资料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有了这么多的收获和感受,真了不起。那么现在,对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生:我还想知道画上还画了什么情景。
生:我还想知道这幅画值多少钱。
生:张择端为什么画这幅画。
……
师: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出示资料)
老师从网上下载整理了一部分资料,课前已经发给大家了,你可以看手中的资料,也可以看大屏幕,看你又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阅读后,师生交流)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这幅画值多少钱?大家猜猜看。
生:……
师:同学们,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大家说多少都不为过,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件无价之宝呀!给多少钱咱也不卖,是国宝呀!
2.放视频:
师:是啊!《清明上河图》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和历史价值,而且还充满了传奇色彩。想不想来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呢?(放视频)
从大家专注的神情我能看出你们被这幅画深深吸引了,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为我们国家有这种样的名画,感到自豪。
生:我很佩服张择端。
……
师:同学们,清明上河图的确是一件画中瑰宝,让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数令世人惊叹的灿烂文化,《清明上河图》只是打开这座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作为一名小学生,你们是祖国文化的传承人,希望你们能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亲近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伴我们健康成长。
最后,让我们在诗人热情的赞叹中记住这一幅让我们骄傲的、(引读课题)
生:(齐)名扬中外的画!
(音乐起,师动情读诗)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师生齐读)扬名海外震国威,惊世绝技人人赞。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的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述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面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 对照画面,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3.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提出疑惑---合作探究---总结学法—拓展知识
教具准备:《清明上河图》画面。
教学过程:
一. 紧扣课文题目,谈话引入:(大约2分钟)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思想家、画家。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北宋时期的一位大画家---张择端。
张择端简介:他出生于1085年,去世于1145年,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天山东省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后学习绘画。宋徽宗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其擅长绘画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河图》。”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的《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的古代的艺术珍品。这两件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其中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
板书课文题目: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简单介绍《清明上河图》:
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此画为绢本水墨淡设色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3.齐读课文,读完之后紧扣课文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小组代表汇报预习收获和疑惑。(生生、师生互动解决。)(大约8分钟)
方法:运用多种途径来学习、理解。
1.生字词语正音:厘米,汴梁,保存,撑船,摊贩,官吏,作坊,形态各异,毛驴,悠闲,溜达,一乘轿子,拽住,惊扰。
2.解释词语:
【名扬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气。
【汴梁】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曾建都于此,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开封与北京、南京、西安、洛阳、杭州、安阳合称七大古都。它在建都朝代上仅次于西安和洛阳,居全国第三位,这里曾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撑船】用篙抵住河底使船行进。
【作坊】手工业工场。
【形态各异】指形状神态各不相同。
【悠闲】闲适自得。
【一乘轿子】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就是一辆四匹马拉的轿子车。
【惊扰】惊动扰乱。
【传神】文学或者艺术作品中描绘的人或物,给人生动逼真的印象。
【风貌】面貌;景象。
3根据预习情况你能提出那些问题:1)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什么?3)这幅画是谁画的?这幅画有多长?有多高?画面的内容表现的是什么?4)这幅画距离今天大约有多少年的历史了?画面上的人物大约有多少个?书上哪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哪些行业?5)哪个自然段描写街市热闹场景的?最有意思的场景是什么?6)为什么说这幅画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三. 全班交流,理解内容,解决疑惑(大约20分钟)
学法:(一)给五个小组分配问题探究。(大约10分钟)第一组1)题;第二组2)、3)题;第三组4)题;第四组5)题;第五组6)题
(二)小组代表汇报探究结果(大约10分钟):
1)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年代、作者、画的大小、画面内容及其目前的保存情况等。第二部分(第二---四自然段)介绍了画面上的内容。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清明上河图》
3)这幅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画的。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面表现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4)这幅画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光画面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花在上面了。
5)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街市热闹的景象。最有意思的场景是第四自然段描写的桥北头的一个情景。刻画的这个场景很传神。
6)揭示主题,因为(一)这幅画的历史悠久,而且保存完整;(二),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在这样的尺寸画面上竟然描绘了五百多个人物,三六十行的人物都有,画面情景很传神,再现了古代都城汴梁当时的繁华景象。(三)这幅画是举世闻名,独一无二的。
四.升华主题,感悟民族自豪。(大约8分钟)
1,带着赞美的感情再次集体诵读全文;
2.小组代表谈谈自己的体会。
3师总结:本文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北宋时期的普通百姓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 布置作业(大约2分钟)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你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也读到过不少古代的诗词歌赋,观赏过一些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画和其他艺术品。那就请你把自己喜欢的在课外活动时向同学们介绍吧。
六. 板书设计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简单介绍:年代,作者,大小,内容,保存情况
人多、行业多
画面的内容 生动传神
街市热闹非凡
历史价值 再现历史情境
艺术瑰宝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