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背影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背影教学设计 篇1
背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背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背影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
1.基本目标:
理解本文选材立意及文中表达的父子深情。学习回忆性记叙文“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的一般结构式。
2.较高目标:
体验准确用词的表达效果。
进行外貌描写片断训练。
课时计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落实基本目标)
一 导语 :
中华民族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抒写父子情深的散文名篇──《背影》。
请翻开课文,先看“预习提示”,标划出作者简介,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提示。
二 略读(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全篇结构)
提问:“预习提示”第二段中,作者自述本文写的是“那一回”的事,这个“那一回”指的是“哪能一回”?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什么样的情形?请用三分钟时间快速判断:文章从第几段一第几段都是在写“那一回”的来龙去脉的?
明确:第一段开篇主题,提出难忘“背影”(板书),引出回忆。第二段开始追忆“背影”(板书),展开回忆,具体描写“那一回”事件的详细经过。第三段结束回忆,抒写思念,泪光中又浮现父亲“那一回”的背影(板书:再现“背影”),结束全篇。
小结:“引出回忆,展开回忆,结束回忆”是回忆性记叙文常见的一般结构方式。
三 朗读第二部分(或播放音像),熟悉第二部分内容。
四 研读第二部分,理解选材立意。可围绕以下问题殿开:
1.第二部分中写了两处“背影”,请你用一句话分别概括它们各是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的背影。
明确:都发生在南京车站:买橘的背影,离去的背影。(板书)
2.“买橘的背影”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明确拳拳爱子之心。板书)“离去的背影”为什么使“我”的泪又来了?(明确:留下的最后一个印象。板书)
3.在写南京父子离别之前还写了在徐州随父亲奔丧、家境的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从中你看出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材料表现了世道艰难,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心境自然不好。把“背影”放在这样特定和环境条件下,写出特定的家境,心境,父子之间的.相爱相怜才更加哀婉感人。
五 配乐朗读最后一段,体验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六 指导导学生概括全篇中心。
明确:通过一次父子离别情形的回忆,表现了父亲拳拳爱子之心,抒发了作者对父亲不尽的怀念之情。
七 课堂类化训练(口头作文)
读完《背影》,我们都被文中父子那种真挚哀婉的相爱相怜之情所打动,激起我们内心感情的共鸣。其实,我们自己双何尝不是在父母的般慈爱与呵护中长大?我们又何尝不曾经历过许许多多令人潜然泪下的动人的一幕呢?请打开你记忆之门也向大家叙说你感受最深的“那一回”。
八 课外作业 (习题二、四、七)
板书设计 :
一 难忘“背影”(引出回忆)
二 追忆“背影”(展开回忆)
买橘的背影──拳拳爱子之心
离去的背影──别离的最后印象
三 再现“背影”(结束回忆)
第二课时
(落实较高目标)
一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如:听写并解释加线字义:
交卸 狼藉 簌簌 变卖典质 赋闲
踌躇 蹒跚 拭干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举箸 晶莹
二 精读有关“背影”描写段落(即倒数第二段),体会准确用词的表达效果。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请同学用括号标出父亲爬过月台买桔的背影细节描写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表情朗读一遍。
2.提问:“我为什么看到父亲爬过月台时的背影,会很快地流泪呢?”如果把文中四个动词换成别的词语,还会有让人“流泪”的效果吗?
(把“探”换成“纵、翻”;“爬”换成“跳、跃”;“攀”换成“抓、拉”;“缩”换成“跨、登”。)
明确:这四个动词准确地描摹出父亲年老体胖而爬过月台时的艰难、笨拙、费劲的情景,从而生动表现出父亲为儿买桔不辞劳苦的至爱深情,因此才有如此动人的强烈感染力。
3.把这段动作细节描写再读一遍,然后给一分钟准备,完成背诵。
4.在写离去的背影时,也有一个动词选用很准确。请问:“再找不着了”一句中的“找”可否换成“看”或“瞧”?为什么?
明确:“找”,寻觅父亲的身影,表现了儿子对离别的难舍,想最后再看一看父亲的真挚感情。而“看”,“瞧”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三 课堂训练(片断描写训练)
让学生仔细的观察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然后限时十分钟完成人物外貌描写。比一比,看谁描写得最准确、最细致。
四 课外练习(课文练习五、八)
背影教学设计 篇3
一、导入
父亲是一本书,细读这本书,会发现很多难忘的瞬间:也许是一个微笑,也许是一个眼神,又也许是那不断增多的白发和皱纹。而在作家朱自清心里,父亲最让他刻骨铭心的却是一个背影。1925年,他写下了《背影》一文,这篇仅有1140字的文章,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背影》,体会它究竟动人在何处。
二、预习反馈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 赋(fù)闲 踌躇(chóu chú)
迂(yū) 蹒跚(pán shān) 拭(shì) 颓唐(tuí) 举箸(zhù)
三、题目切入,聚焦“背影”形象
师:我们常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大家读题目,当你初次看到题目时,有什么疑问呢?或者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问题1:(1)这是谁的背影?——父亲
(2)这个背影是在怎样的场景中留下的?——父亲送我去车站
(3)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背影的.?——第6段
问题2(概括训练):第一次轻声朗读第6段,概括内容,分析层次;
内容:父亲费力穿过铁道给“我”买橘子。
层次:(1)父亲提议给“我”买橘子;
(2)父亲的外貌描写——为下文写父亲动作的不容易和努力做铺垫
(3)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
(4)父亲把橘子全给“我”,叮嘱的话语——关怀备至;
(5)父亲离去的背影。
问题3(写法分析外貌、动作):第二次轻声朗读第6段,关注背影,分析写法;
(1)外貌描写
布帽、布马褂、布棉袍,表现了父亲的家庭败落、生活困苦的境遇
(2)攀爬月台的背影:
6个动词:(蹒跚)走、(慢慢)探、穿、(两手)攀、(两脚)缩、(向左、微)倾——(特写镜头:攀爬的起始动作,回忆《飞天凌空》特写镜头之准备、起跳、落水的细致镜头)
父亲这一系列动作有何特点(刻画出怎样的父亲形象)?
抓住相关修饰语:(蹒跚)走、(慢慢)探、穿、(两手)攀、(两脚)缩、(向左、微)倾
用文中的两个词语加以概括:“不容易”“努力”——深沉无言的爱
(3)离去的背影:
问题4):第三次轻声朗读,留心眼泪,体会感情。
从父亲的两处背影和“我”的两次流泪中,你体会出了怎样的父子之情?
父对子:无所不至的关爱 子对父:百感交集、复杂的情意
这一段中的事件是全文的中心事件——父亲买橘。作者层次分明,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那布帽、布马褂、布棉袍,表现了父亲的家庭败落、生活困苦的境遇;那蹒跚的步态,那探身、攀手、缩脚、倾身等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的费劲吃力;那叮嘱的话语,表现了父亲的关怀备至;那流泪,又流泪的叙述,表现着作者内心非常复杂的情意。总之,这一段都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处处表现了作者的感动之情。
师:原本我可以去完成的事情父亲却亲自做,原本年轻人轻而易举能完成的事情,父亲却如此艰难还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不让我担心,“不容易”地活着,“努力”地爱着,这便是“我”的父亲(板书这两个关键词)。
四、深入(开掘)“背影”内涵
问题:文章还提到哪些他的“不容易的活”和“努力的爱”呢?
背影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揣摩文章朴实而简洁的语言,感悟文字中蕴涵的父子深情。
2.仔细研读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体会亲情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过对父亲的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几个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眷恋之情作者“诚实”的写作使文章真实可感,触人心弦,读之潸然泪下;语言朴实,意蕴深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教学中,宜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以及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浓浓的人间亲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你平时注意过别人的背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作为语文材料的传统篇目,它感动了很多很多读者,因为它写出了人世间至深至诚的父子之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进一步体验作品的情感。
2.讨论交流针对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如某些词语、句子等,提出疑问梳理筛选,将学生比较关注的、较有价值的问题找出来,共同解决。
(三)研读课文
1.在写父子离别之前,作者还交代了随父奔丧、家境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内容,从中可见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什么作用?
2.文中四次写到“背影”,组织讨论,体会关键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讨论:文章写了几次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在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1)①难忘背影②刻画背影③惜别背影④再现背影
(2)(提示:找动词、形容词)如:“探”表明父亲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肥胖的身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把父亲爬月台是的艰难动作,写得栩栩如生。
(3)有感情地朗读第六段,体会作者在朴实、细腻的叙述中所蕴涵的深情。
3.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4.文章除了写父亲外,还写了自己的感受,作者是通过什么细节表现出来的.?你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表现出怎样的感情?
睹家境、想父母———悲哀
望父买橘———感激泪(体贴父亲)
父子离别———不舍
再现背影———伤心
以上问题,让学生探究,教师归纳。
5.根据以上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你能具体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父子情”吗?
提示:父亲疼爱儿子,儿子体贴父亲。
6.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四)品味鉴赏(探究学习)
1.本文语言平淡中蕴涵深情,请从文中找出两个句子加以品味。
2.课文写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为什么?
3.文末作者再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4.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仔细观察课文彩页中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说说画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地印象(拓展)
(五)拓展延伸与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题
教学反思
我在教《背影》这一课时,发现学生对“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背影,对于从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学生并不能深切体会,可能由于离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也可能是由于他们平时生活中对于亲情体察得不够敏锐,因此感受得不够真切,解读得不够深入其实,在教学中英更加注重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敏锐观察,深入思考。
背影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词语,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细节描写,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味父爱的伟大,懂得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学习重点:
抓住细节描写,品味语言。
学习难点:
通过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感悟深沉伟大的父爱。
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问点拨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父母的爱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但同时,还有很多学生对父母的爱习以为常,缺少一颗感恩的心,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回味生活、反思自己,让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细节中体会关爱。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乐电视作品《父亲》。
我们看到的这部音乐电视作品叫《父亲》,演唱家刘和刚借这首歌唱出了父爱的伟大,唱出了一个儿子感恩的心。今天,在音乐之外,我们再来借助文字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感受文字和写作的魅力,一起来学习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背影》。(板书)
二、预习检测
为了更好地赏析文本,我们首先要扫清文本的阅读障碍,看一看大家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请看大屏幕,在练习本上写出你认为对的正确答案。请两名同学上黑板写。
交xiè(卸)奔丧(sāng)
狼jí(藉)簌簌(sù)
fù闲(赋)颓唐(tuí)
cǎn淡(惨)琐屑(xiè)
pánshān(蹒跚)妥帖(tiē)
shì泪(拭)差使(chāi)
同位互相批改、全班交流,齐读。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没有了阅读的障碍,我们便可以更贴近地跟随作者再次回到父亲的身旁,请静静地默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这是一篇写父亲的文章,文中写了有关父亲的什么事情?作者为何以“背影”为题?
明确:父亲在浦口车站送别儿子。“背影”是课文记叙的内容,作者借“背影”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背影”还是课文的线索。
2、“背影”是课文的线索,全文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明确、板书:
忆别
背
影
写现
四、深入阅读、品读父爱
1、对背影的四次描述中,哪一次写得最详细?
明确:第二次,望父买橘的背影。
2、看到父亲的背影,“我”怎样了?一件普通的小事为什么会让我有这样的感受?
请细读文章第六段,即重点描绘父亲背影的部分,抓住各个细节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
明确:语言描写——“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由此介绍本文的背景:“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橘子,就是金橘子、银橘子也不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便不同寻常了。”
动作描写——“蹒跚”、“探”、“攀”、“缩”、“倾”。
“父亲是一个胖子”,沧桑、体胖的父亲做力不胜任的事情,即使再难也心甘情愿,从这里我们体悟到了父爱的伟大。
外貌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背景介绍:“父亲一方面为服孝,一方面是由于把他所有的贵重衣物全部变卖了,但父亲却在这样的情况下,给自清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并亲自为他铺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
3、你理解作者和父亲了吗?你能带着感情、带着对父爱的理解读一读这一段文字吗?
请几名同学朗读,老师点评、指导。
老师示范朗读。
五、合作探究、感悟父爱
朱自清从父亲的背影中读懂了伟大的父爱,其实,父亲的爱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再次浏览全文,看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浓浓的父子之情?(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明确:第四段,父亲要亲自送行。在当时的情况下,父亲有巨大的生存压力,但儿子在他心中高于一切,他唯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
第五段:父亲亲自为儿子做一切事情,包括讲价钱、挑选座位、铺大衣、嘱咐儿子。
看到这一切,作者是怎样想的?现在回忆起来又是怎样想的?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对自己的自责、自嘲,嘲笑自己当时对父亲的不理解,表现了自己的悔恨之情。
第六段:语言描写——“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时时刻刻惦念儿子旅途平安,对于离别依依不舍,儿子是父亲永远的牵挂。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心里很轻松似的”。
父亲也要出行,但是那些橘子父亲一个也舍不得吃,全部留给儿子在路上解渴。为儿子买橘子虽然辛苦,但是心里却轻松了许多、放心了许多。
六、联系生活,分享感受
1、我们在文章的各个角落都读到了父爱的身影。在这里,父亲的背影化成了一座雕像,永远地刻在了作者的心里,父亲的背影也化成了一座灯塔,照亮了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在《朱自清写〈背影〉的背景》一文中写到:“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
父爱是不求任何回报的,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板书)
忆别
背
父————爱————子
影
写现
还好,在父亲的有生之年,朱自清借这篇文章表达出了自己对他的爱、对父爱的理解。虽然朱自清在以后的回忆录中曾经说到“在对待父亲的行为方式上,我有许多后悔的地方。”
2、我想很多同学在刚才的阅读和分析过程中,已经联想到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父亲,那么,想一想你和你父亲之间发生的故事,讲一个让你难忘的瞬间,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请几名同学讲述,老师点评。
七、我笔写我心
时间关系,我们不能让每一位同学都站起来说,那么,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情感,请认真地观察生活,仔细地回味,学习本文,写一写你的父亲,作为今天的语文作业。
八、课堂小结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说过“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音乐巨人贝多芬也曾经说过“你的父亲感到荣耀的莫过于你以最大的热诚继续你的学业,并努力奋发以期成为一个诚实而杰出的男子汉。”同学们,为了我们自己,为了不辜负我们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为了这份爱,让我们努力,做一个让父亲骄傲的孩子!
板书设计:
忆别
背
父————爱————子
影
写现
教学札记:
这节课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学习目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训练。学生从这篇文章中感悟到了深沉的父爱,也读懂了“感恩”二字。不足之处是老师苛求了环节的完整,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少,相比之下,老师的引领就有些多,学生自己思考的长度和深度就略显不足。还需要让学生对这些朴实的语言继续“咀嚼”,继续深挖文本。
背影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设想:
1、朱自清的《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教师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教学中,以“情”为切入口,采用朗读法,在诵读中体味出文章所蕴含的父子深情——父亲爱儿子,儿子理解怀念父亲。
2、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课件。
3、在学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础上,品味生活,感悟亲情,培养学生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珍爱亲情,用感恩的心对待关爱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音乐:《背影歌》
2、这是谁心中唱出的歌?(朱自清)
3、朱自清?说说你对他的了解。(学生说后,不全的出示幻灯片屏幕了解更多。)
4、听出这歌中的感受吗?(离别、哀伤、感动、思念、自责。。。。)
5、是一件什么事让他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来看看课文--朱自清的.《背影》--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父子浦口送别)
6、歌中、文中都有往事的回忆,也有现实的感慨。我们就按这个思路用“‖”给课文分个大的层次。(惦记背影――回忆往事――思念背影)
二、深入文本,探究背影。
(一)1、“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设下悬念。哪个词点题?(背影)哪个词设下悬念?(最不能忘记)。最不能忘记的是哪一次的背影?(浦口车站送别时,望父买桔见背影)
2、直奔第6自然段:(播放爬月台买桔子的录像。听录音有感情的朗读。)出示幻灯片上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思考读书,作好旁注。教师巡视其间看学生动态。
A 、第6段是刻画背影,作者是怎样详细地刻画背影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B、用“【 】”划出父亲过铁道买桔子的动词,用“我认为————用得好,因为这些词写出了——————”句式说话,品味用词的妙处。
C、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父亲的背影?
D、综合全文,作者除了进行外貌、动作描写外,还用了什么描写方式表达父亲的关爱?(语言描写)读读这四句话。
板书1: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入手,学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细节描写。(目标一)
(二)体会父子间深沉真挚的情感。(抓住两次流泪为突破口)
1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背影,也是作者很熟悉的背影,可为什么“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A、读课文2-3自然段,结合写作背景,了解这一段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背影。)
把父亲的背影放到一个很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下去写,惨淡,哀伤,祸不单行的日子里,我心痛,父亲的心更痛,可是父亲没有被重大的不幸击垮,反而一如既往,关心,体贴,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儿子。霎那间心灵上的顿悟,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憾。泪“很快”地流下来,这是感激的泪,理解的泪,怜爱的泪。
B、联系路上父亲为儿子做了几件事?让学生边找,边概括事件,并标上小序号。1决定送我去车站。2帮我照看行礼。3与车夫讲价钱。4帮我拣位置。5嘱咐我路上要小心。6嘱托茶房照应我。思考:题为背影,为什么要写路上这些细琐的小事?学生说说理由,师小结:铺垫背影。
C、父亲为我做了这么多的事,我的态度是怎样?用括号划出来读读。理出我的怀感变化过程。(不理解――顿悟――感激-感念)
2、父亲离开了,“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为什么我的眼泪“又”来了?联系父亲为我所做的事,对我所说的几句话想想,体会饱涵着的深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这些话含蓄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播放歌曲《父亲》:“想想你的背景,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名够,央求下辈子还做我的老父亲。”
板书2:体会父子间深厚的情感.(目标二)
(三)、珍爱亲情,用感恩的心对待关爱自己的人,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作者一方面为理解到的深深的父爱而感激流泪,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当初对父亲的爱不理解而自责惭愧。“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也有类似的感受吗?你父母平时为你做的细小的事时,你是怎么想的?
1、师举例:因自己背心发冷的病,所以,天气稍一转凉,母样就念叼要多穿衣服。我不耐烦了。后来我想到了:“妈,你真好。不过,我现在不冷,冷的话,我自己会穿的。”还有,弟弟回家吃饭,母亲总要想方设法多烧几个菜,可弟弟们吃着,没反应,好象没发生什么事。
2、你们畅谈:你有没有——父母为你付出时,你没反应?或者父母为你付出时,你还体会不到,甚至“好心当作驴肝肺”,责怪他这样那样的?
3、孔刃非教授说“孝敬一定是在当时。不要说等我挣了钱再来孝敬、等我当了大官再来孝敬。不孝敬父母,你挣那么多钱干什么?当那么大的官干什么?”父母对子女的爱深厚无比,你都不孝顺,那么你还会教顺谁呢?只有从爱父母做起,才会关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爱我们这个社会。
4、板书3:珍爱亲情,用感恩的心对待关爱自己的人,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目标三)
5、请看一段录像:《一个很感人的家长会---让生命充满爱》
三、作业:
1、回报爱。回家后为父母亲做一件他需要的事。
2、描写爱:回忆父亲关爱你的生活片段,学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细节描写。写完后念给父亲听听。(示范两个习作片段)
【片段1:最让我动情的是妹生病时,母亲一口气把她抱上了七楼找医生,气喘嚅嚅的,嘴巴里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嘴唇有些发紫,汗珠从她的额头沁出,我看在眼里,心里非常地难过。(外貌描写)
片段2:让我最动情的是我生病时父亲跑出去给我买水果吃。那天天气不太好,雨刮着风。父亲拉了拉衣领,头缩在里面,手插在口袋里走出去了。也许是路滑,也许是父亲走得太快,刚走几步,“叭”一声,父亲摔倒了,重重地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半晌,才爬起来,双手撑着地,一只脚慢慢往前缩,一膝跪在地上,另一只脚艰难地竖起来,撑住了地,爬起来,双手托腰,浑身湿淋淋的,身上沾了些泥巴。爬起来的爸爸没有回头,蹒跚地朝水果摊走去。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马上就来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背景烘托)】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