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水》教学设计

2025/11/27教案

此篇文章《水》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水》教学设计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水,知道大自然的水无处不在。

2、愿意欣赏并初步感受诗歌,学习念诗歌。

3、知道水的用处,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活动过程一、倾听录音,激发兴趣。

1、倾听流水声(放录音PPT)(问:小朋友,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水)

2、你们能说一说,你们在哪儿见过水,你还知道有什么水?

教师小结:其实,生活中的水无处不在,你们知道跳舞的水是什么样的水吗?还有什么水是脏脏的`水?什么水是甜甜的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幼儿学习诗歌。

1、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诗歌《水》。但是在听的时候 ,王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你在诗歌里都听到了那些水?诗歌里是怎么说这些水的?(如:什么水,是海水?)幼儿可自由用动作表现。

2、出示PPT,学习诗歌。

大大的水,是海水。

小小的水,是泪水。

跳舞的水,是喷泉。

静静的水,是湖水。

清清的水,自来水。

脏脏的水,是泥水。

甜甜的水,西瓜水。

咸咸的水,是汗水。

3、幼儿集体朗诵。(可以加上动作表现。)

4、引导幼儿讨论:

小小的水除了泪水,还可以是什么水?脏脏的水除了有泥水,还有什么水。(雨水,污水。)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出了自己在诗歌中看到的和听到的水,今天请你们把这首诗歌带回家念给爸爸妈妈听,看看周围还有什么样的水。

三、延伸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假如没有了水,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

(植物离不开水,金鱼离不开水,引出人和动物都离不开水。)教师小结:小朋友们都知道了水的用处,所以要养成爱惜水、节约水的习惯。那小朋友们平时用水的时候,要时时刻刻记得节约用水。

《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绮、谈”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欣赏并归类积累字词。如,“绮丽的朝霞、明洁的丝绸”“草如茵、柳如眉、如雾如烟”“应和、低语、谈心”

2.阅读理解

遵循“初步感知—整体感知—精读品味—整体回顾”的阅读规律,采用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从读中感悟的方法。

3.表达运用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的感受,让学生感受桃花水的美,读出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课件逐一出示春景图。

(1)师引导:同学们看,春姑娘唱着歌来了,她走过柳树,柳树变绿了;她走过桃树,桃树开花了;她走过小河,河里的冰融化了,河水流动起来。春姑娘所到之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今天我们就跟着春姑娘走进三月的江南小镇,来欣赏三月江南清净明洁的春水吧!

(2)板书课题。

2.释题读题。

(1)师指导:春天冰雪消融,雨水渐多,河水上涨,便被称为“桃花水”。“桃花水”指的就是“春水”。

(2)生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4.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引导: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认真思考: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示例:飘洒着无数点点桃花的水;水声忽大忽小,仿佛一曲美妙的乐章……

(4)生听课文音频,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三月桃花水的?

(5)生交流。(示例:写声、写色)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春景图,加上富有画面感的导入,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感受到春天江南小镇生机勃勃的美景,感受到三月江南春水的可爱可贵。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

板块二词串欣赏,精读感悟

1.读词入境。(出示课件)

(1)师指名认读,相机提醒生注意用声音和表情表达出词语的意思。

(2)发现词语排列特点。

①师引导:每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②示例:第一组词语是表示颜色的;第二组词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组词语是形容说话、声音的。

(3)生认读第三组词时,师相机出示多音字“和”,指名认读后齐读。

2.过渡谈话。

师:用心地读这几个词语,就能想象它们所构成的画面,读出它们的色彩,读出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同样,用心地去读课文的每一句话,也能读出很多感受。课文的第3、4自然段写的就是声音。

3.引导倾听桃花水的声音。(出示课件)

(1)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听到了什么声音?

(2)师指名交流。

示例:拖拉机的鸣响,纤细的低语……

4.引导进行“批注式阅读”。

(1)师引导:当你静静地用心读书时,读着读着,某个字或某个词突然跳入了你的眼帘,让你有不一样的感受。譬如,当老师读到“那忽大忽小的水声,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时,我感受到了三月桃花水是那样的生机盎然,就像一首欢快活泼的乐曲。

(2)生自由读第3、4自然段,师引导生读思结合并做批注,如,在关键词语下面点着重号,在诗歌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等。

5.师指名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师引导:围绕“纤细的低语、谈心”等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6.指导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反复朗读重点句。

课件出示:

那忽大忽小的水声,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

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

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当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

7.师小结:读着读着,我们感受到了三月桃花水的美妙,它就像一根轻柔的弦。因此作者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板书:春天的竖琴)

8.引导生交流朗读感受。

(1)生再自由读第3、4自然段。

(2)师引导: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次读的时候我的眼前出现的是清亮的桃花水,第二次读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声音,第三次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桃花水的勃勃生机。相信你们的感觉也跟我一样,这次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师指名读后交流。

示例:像春天的使者;像一位善解人意的春姑娘;像温柔的母亲,滋润着万物……

9.师课件出示桃花水系列图片,并做小结。

三月桃花水犹如美妙的精灵,犹如鲜活的生命。它流过树林,树叶更绿了;它流过田野,花儿更艳了;它流过高山,山林更茂密了……

10.师生合作朗读第3、4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关键词语“应和、低语、谈心、叮当”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得真实的感受,让学生感受桃花水的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

板块三仿写画面,精细感知

1.引导体会省略号的妙处。

(1)师引导:现在让我们循着三月桃花水的声音,一起去桃花水边看看吧!(出示课件)

(2)师配乐范读第5、6自然段。生边听边思考: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3)师相机提问:你刚才描述的画面,课文中描写出来了吗?(生交流)(板书:春天的明镜)

(4)师引导:你是从课文哪个地方读出来的?(生再次朗读第5、6自然段)

(5)师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省略号藏着的美。

2.小练笔。

(1)师引导:大家读出了省略号藏着的美,这省略号里还藏着许多美,现在请大家将省略号里藏着的美写出来,写一写桃花水的宁静的画面……

(2)生练笔后,师指名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第5、6自然段。

师指导朗读:把自己当作桃花水,美美地读。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鼓励学生把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真正落实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样,才能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统一。

板块四朗读末段,总结全文

1.师过渡: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奏出了春天的乐章;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照出了春的明媚。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2.师生合作朗读,总结全文。

师:这节课,我们跟着桃花水一起奔跑,一起歌唱,在这里,我们流连忘返。我们听到了三月桃花水的声音(生: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我们看到了三月桃花水的色彩(生: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我们还听到了一首优美的歌,看到了一幅灵动的画……这有声、有色、有情的三月桃花水使我们深深地陶醉。让我们听着轻柔的乐声,欣赏着色彩斑斓的画面,让这清净明洁的三月桃花水再次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田吧!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情。

《水》教学设计 篇3

(一)、设计指导思想:

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初步形成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保护水资源——来构思和组织学习活动。

水的组成的学习以实验为出发点,尽量以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逐步地了解水的组成和构成,力图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在拓展部分——保护水资源方面,主要以讨论的形式进行。

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得到一些水的知识,还要让他们感知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虽然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不冲淡本课题的主体知识──水的组成,作为引入的史实很简短,但在课题之后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用作对这段引入的呼应,供师生教学中灵活选用。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重点:水的组成实验。

难点:水的组成的论述和表述。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第二单元水分子运动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的间隔,但却不知道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

在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把如何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水的组成和探讨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别。

(3)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归纳、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五)、教法学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六)、媒体选择:

多媒体电脑、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水的电解装置。

(七)、教学程序

(一)对水的组成的探究

师:水是大家非常熟悉一种物质。江、河、湖、海、大气中、生物体内都含有水。水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工业上用水作原料、冷却机器等,农业用水浇灌农田,生活中用水洗衣、做饭。那么,水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可以这样说:水是生命之源!既然水这么重要,那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这个结论你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1:从书上找到的。

师:你们从书上获得的结论只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是抽象的。下面我们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认识水的组成。

师:[演示实验3-1]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为让学生好观察,将水染成红色),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投影出示表一:

观察点

现象

电极上

玻璃管内

生2:电极上有气泡产生,负极上的气泡比正极上的多

生3:玻璃管内夜面下降,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比正极玻璃管内气体要多。

师:能否用具体的数据或比值来衡量气体的多少关系?

生4:近距离观察后得出:2:1

师:这个实验是比较粗略的,经过更精确的实验,其体积比约为2:1。

师:那正、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气体呢?

生5:氢气和氧气。

师:同学们有很多猜想,究竟是什么,请看下面的鉴定实验。

师:投影出示鉴定方法,师生协作演示鉴定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要求学生观察

并记录。

检验方法

现象

结论

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用火柴点燃

师:鉴定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由此你获得的结论是什么?

生8: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氧气。

师:点燃负极试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

生9:气体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师:这种气体在玻璃管口燃烧时,由于受玻璃管内钠离子的干扰,产生的是黄色火焰,实际上,这种气体燃烧时发出的是淡蓝色火焰。经过更科学的实验鉴定,这种气体是氢气。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是:“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师: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产生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0:有。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师:你能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吗?

生11:在黑板上写出:水通电氢气+氧气

师:从上面的实验和发生的化学反应,你能得出有关水的组成的什么结论?

生12: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生1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生14: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生12说的对吗?

生15:不对。所以水不可能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师:说的棒极了!同学们听懂了吗?以后千万不要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哟!

师:生13说的对吗?

生:不知道。

师:生13的说法也不对。因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说法中,“氢和氧”是指氢元素和氧元素还是氢气和氧气,是不具体的,所以是不具体的说法。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才是正确的说法。

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么氢气和氧气又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6: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师:说的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47页讨论题2:化学变化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

生17:没有变化。

师:说的`也很好!掌声鼓励!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生23: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生24:我懂得了实验是进行化学研究的好方法。我们在做实验时要认真观察、思考。

生25:我知道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师:说的都很好!相信通过努力,你们在化学的海洋中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为了巩固大家今天所学知识,请大家完成教材49页2、3、4题。

(说明:生1、生2……只是代表学生,有可能是同一人。)

(八)、教学评价设计:

探究发现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过程,它可以是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可以是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可以是技工学习某种技巧的过程,可以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因此探究发现应分不同层次,主要是根据研究的主体(人)掌握知识的程度及科学实践能力高低,以及相关经验阅历的深浅而定。只要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知识、技能、经验等水平上自己经过钻研学会了过去不曾会操作的方法、过程或技巧,都应属于探究发现。在探究发现过程中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是在同伴互助下、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的,这都属于发现式学习。本案例在发现式学习上作了较好的尝试。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化学课堂中,如果老师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利用简短的语言把学生好奇心紧紧抓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兴趣并设法论出个究竟,它会比老师直接灌输知识或逼着学生去学作用大许多。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兴趣的起源。有了兴趣有时会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本案例中教师用水受热有三态变化,水的化学式有2个氧原子1个氢原子组成等,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然后设下悬念:“如果水中插入电极,情形是否与受热有所不同呢?”用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语言虽然简单,但收到了投石激浪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2、巧设台阶,引导学生实验操作的完成

知识的发现往往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学生即便产生了探究欲望,但受知识的局限、经验的缺乏限制,因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把探究过程分解为几步,并会启发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沿着老师设好的台阶逐渐蹦级。本案例中,老师巧妙的把实验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水的电离,第二步生成气体的检验。还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水中插入电极将如何?”“生成的气体不是水蒸气呢?是不是CO2、H2、O2等常见气体呢?”这种逐级递升的引导,使学生自然地沿着老师设定的途径去操作。克服了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又引导他们掌握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捷径,可谓提高了探究过程的高效性。

3、顺水推舟,促成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究经常需要实验作依托,但实验获得的结果往往是具体表面现象,正确结论往往是抽象概括的本质内容,实验结果距绪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两者有质的区别,如果仅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而不能得出正确结论,那么知识就没有被发现,也可谓是功亏一篑。因此教师还应抓住有利时机,顺势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来分析实验结果。本案例中引导学生注意气体V正极:V负极=1:2,帮助学生猜想气体会不会是CO2、H2、O2等,最后让学生知道O2:H2=1:2等。至此,完成了使学生从宏观的体积的不同推论出微观上原子个数不同的认识。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地促成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称得上乘借东风、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4、巧妙点拨,诱导学生由结果上升理论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很成熟,对概念等抽象问题认识较片面,这时就需教师适时搭设铺垫,诱发其抽象思维。本案例中教师能从能量角度、从元素组成角度、从微粒组成角度启发学生自己进行飞跃式思维得出结论:2H2O2H2↑+O2↑同时还诱导学生认识到H2O通电生成H2和O2的过程中有分子结构的破坏及原子重新组成分子的过程。学生经过教师的铺垫点拨,自己的思维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螺旋式上升变化,最后才产生思维结果。学生不仅发现了知识,而且掌握由实践到理论的一般方法。如果师生们长期坚持,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水》教学设计 篇4

一、用明矾对浑浊水进行吸附沉淀实验的注意事项

现在,取来的天然浑浊的水,向其中加入明矾搅拌后,往往无法出现絮凝现象;如果,用自来水加泥土“自制”浑水,加明矾后搅拌,就更难观察到絮凝现象。

孩儿时代,常见外祖母在雨后浑浊的池塘水中,加入少许明矾后,搅拌片刻,水中絮凝现象十分明显。问题出在哪里呢?难道是酸雨?用pH试纸对上述两种液体进行测试结果,pH均小于5。查阅资料得知,明矾在需要在接近中性和弱碱性的水中,才能起到吸附沉淀的作用。真是水体的酸化,使得明矾失去了作用。

于是,向上述两种液体中,分别加入适量NaOH溶液,调节液体的pH到8以上,再加入少量明矾,搅拌片刻后,絮凝现象出现了,而且十分明显。

二、本课题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实验探究课

教学设计和课前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上好本课的'重要前提。

案例:“家乡之水是如何流进校园的?——水净化的调查与分析”

1.课前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开展社会实践调查

从本单元开始时,作出如下布置:

⑴以家庭有电脑并能在家长指导下上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三个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小组。分别负责收集我国、江苏省的水源质量资料;南京市、溧水县的水源质量资料;饮用水的净化处理资料。

⑵以家长在自来水厂工作的学生为中心,成立参观采访自来水厂小组。

⑶以家住自来水厂主要水源——东屏湖附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水源水质状况调查小组。

⑷以家住石臼湖附近的学生为中心,成立本县最大水域水质状况及自然净化水方式的调查小组。

⑸其余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调查家庭居住地水源、水域的水质及用水状况。

上述⑵~⑸组,每个小组的活动或有老师参与,或安排有关家长带队开展活动,要求各小组均需带回采集的水样。

各组依据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以水质或净化水为中心写出简明扼要的调查报告,其中必须要有体现水发生变化的内容。在上课前将各组的调查报告公布在班中,供大家交流、相互学习。

2.课前交流活动:组织交流与实验探究

学生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饮用水必须净化。下列是部分活动剪影。

⑴本地自来水厂净水过程及水源地水质:(共五幅)

⑵居民生活区内流淌着的被严重污染的小河:(共三幅)

⑶生活中周围的几种水源及天然净化水方式:(共四幅)

上述图片下的解说词都是学生标注上的,每张图片后都有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在学生们生动精彩的汇报中,大家不仅对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流程都有了清晰全面地了解,而且知道了水能溶解许多物质;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如果不注意对自然界水源的保护,就会造成水源水质的下降,有些地方甚至于达到严重污染的状况。所以,现代人为了保证饮用水的洁净、卫生,净化水是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按其原理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类。

《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1个只识不写的二类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4.体会作者反衬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抓住有关句段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描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

教学难点:体会反衬写法。

预习准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借助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3.就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思考,查找资料,在朗读中探究问题答案。

4.了解整篇文章是围绕哪句话(中心句)写的。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图片。

2.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浏览课文,找出文章中心句。

2.明确中心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说说:在生活中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4.质疑:为什么作者认为水最珍贵呢?

四、品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a.自主朗读,寻找“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原因。

b.交流汇报,深入体味。

明确: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a.自由朗读,质疑并在朗读中思考。

b.交流汇报,深入体味,教师相机板书。

c.有感情朗读地描述下雨这一场景的句子。

明确:下雨天是大家期盼的日子,雨中洗澡的痛快与欢乐再次说明:“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默读课文,概括这一部分内容。

b.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c.再读课文,画下语段中最使你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体味干燥、炎热的天气里,母亲用一勺水为孩子们解暑的快乐。

d.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e.再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五、深入体会反衬写法:为什么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作者却具体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

六、拓展延伸:

1.猜猜课文原题目为什么叫“饿水”?

2.出示图片《给地球注水》,引导学生体会水对我们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

七、作业:

1.对身边的水资源使用情况进行一项调查,记录相关调查情况。例如:家庭里有那些浪费水的不良现象等等。

2.查找并收集我国及世界现阶段缺水的相关情况。

八、板书设计:

挑水苦

洗澡反衬

冲凉乐

《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分别装有水、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实验记录单1张。

给每个学生准备:网状记录表一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有关水的谜语“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得请它来。”,引出课题。从谜语中可以看出水在生活中非常重要。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水的知识。

二、活动

1、师:老师今天不仅带了水,还带了其他物品,分别是:醋、牛奶、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分别放在编号1-7的`黑色袋子中。但是老师忘记了袋子中分别装了哪些物品,想请同学们帮老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这些物品。

2、回顾观察方法

师: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们可以用哪些观察方法去观察物品呢?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记录。

3、出示实验要求

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猜测袋子中的物品,并记录你是根据哪些特点分辨出来的。

展示实验记录表。

4、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打开袋子。

(2)小组长负责监督实验结果的记录。

(3)实验结束后,整理好物品,放回小推车上。

(4)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记录实验结果。

了解注意事项后,提问个别学生:你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学生回答。

5、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帮助学生。

6、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明确的物品,请学生回答是根据什么特点来确认物品的。

对于不能轻易分辨的水和牛奶,请学生回答它们之间的相同特点。(能说出软,捏过去会流走)

师:在袋子不能打开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分辨出水和牛奶,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观察方法去判断。

教师选取一组物品,一一打开,确认是否正确。

三、分类

师:你能给以上的7中物品分分类吗?你是根据什么标准分类的?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不同的分类标准。

教师介绍分类方法:将石头、木块、树叶这类有固定形状的物品分为一类,称为固体;将水、牛奶、醋这类没有固定形状的物品分为一类,称为液体;将空气单独分为一类,称为气体。

师:根据老师的分类方法,你们还能举例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回答。

四、完成水的网状图

师: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水属于以上的哪一类?

学生回答:液体。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水的特点?请记录在水的网状图上。

请学生投影分享他的网状图。

师总结:关于水的更多知识,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深入了解。

板书设计:

一、观察方法:摸、闻、听

二、分类:

固体:石头、木块、树叶

液体:水、牛奶、醋

气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