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2025/11/27心得

此篇文章读《致青年教师》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1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读后受益匪浅。书中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们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却不由怵然。很多地方,都与吴非老师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尚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只是专注于适应工作环境,提高教学和业务水平,做好本职工作,对于自己的教师职业还没有更深层次的规划,而在这本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折射着吴先生的教育观和人生观。

一、做个有胸襟的老师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做个有胸襟的老师中》一章中,他呼吁我们要心胸开阔,学生才能面朝大海、仰望星空。教师的胸怀就是学生的路,狭窄了,学生成长的道路就黯淡无光;宽阔了,学生成长的路上才有阳光,走得更远更宽。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应是学识渊博、幽默风趣、风度儒雅。而要做到雅则必须胸怀大度,有容人之量。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育人更是首要之务,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仪表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一生。做一个有胸襟的教师,还要心中装着学生的心。书中作者并没有一遍遍的提醒你要尊重学生。但在他的叙述中,经常会听出尊重学生的细节,听听他的故事吧:“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多让孩子说说话”“把不及格学生的分数批在文末,对学生的发言绞尽脑汁寻找发言中的合理部分”。每一个故事中,他总是那位温和又慈爱的教师,呵护学生慢慢成长。

二、修炼自身的人文素养

书中还让我难忘的是注重教师人文素养的修炼,俗话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一名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一名师德高尚的老师,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积淀,性格开朗,乐观向上,感情丰富,多才多艺。对于涉世未深,求知若渴的青少年学生,这样的教师是榜样,更是学生羡慕、学习、效仿、超越的对象。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消沉,因为教师面对生活的态度可以给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死气沉沉,因为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气氛;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是别无长物,因为教师的多才多艺会引发学生对才艺的爱好与获取。

用不着给教师的人文素养过多的定义解释,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我们自己上学时的.经历,是什么样的老师能够长远地驻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必定是那些才情并茂,学识渊博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一定是善良的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的人,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优异的成绩,更要用心灌溉引导他们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因为善良比聪明更重要!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天赋得来很容易——毕竟它们与生俱来,而选择则颇为不易。

三、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

在阅读中我记住了这样的句子:“我们中国人经常宣传每一种职业的辛苦,诸般不易,而往往忽略了职业在‘进乎技矣’的境界中的幸福和乐趣。”先生所说正像《不抱怨的世界》里所提到的,我们习惯只重视我们的伤口而喊痛,却很少提醒幸福。这是我们身边一种普遍现象、一个虽普遍却被所有人视而不见的大问题。所以,吴非先生才提出,要把逢会必谈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实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也要办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教育,还要办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教育”。“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这是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之后作为学校弱势群体的教师们一声鲁迅式的呐喊:既想唤醒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对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关注,又想呼唤“被驱赶着”的终究未脱离奴性的教师自觉地进德修业、追求职业幸福。

四、尝试多元化评价

书中还提出“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作者指出:“面对一个班几十多个思维性格不同、发展速度有差异的学生,‘端得平’的‘标准’能测定出差距,而未必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什么有效的帮助。”看到这里时,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们在地理课中是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呢?地理课堂注重的应该是学生的发展,所以不能沿用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应该采用多元化评价。应试教育下,教师注重用分数对学生评价,注重对学生进行排名,关注表现突出的学生,这些都是“目中无人”的表现,是精英教育选拔性的结果。素质教育下我们教师要关注的是每一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公民,教育的首要前提就是将每个学生当作“人”来教育,努力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的课堂只有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注重看到学生纵向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他的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一直能发光,一直在照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读完《致青年教师》我强烈地意识到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和写作者,还应是一个能在工作中发现幸福、追逐幸福、享受幸福的人。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2

最近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里面的很多观点是我赞同并且需要学习的:教育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所以教师必须要有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这就是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她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她当然需要理想。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应当是尽可能有效摆脱教师的过程。

我喜欢有理想的人、纯粹的人。其实读罢这本书,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老师给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很多,可能是老师不能想象到的或者是不察觉的。老师培养的是未来的人,在明确这一观点后,我们再来研究我们的教学。研究如果想培养未来的祖国的建设者们,我们需要从哪方面下手。

我认为首要需要解决的是老师的教育观。老师们需要不断地汲取知识、营养。多读书,读好书。老师只有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面对如今知识面如此广的学生。其次,我觉得老师需要做到的就是明确自己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在授予孩子知识、培养孩子能力之前先要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现在的00后们,都是父母眼中的小公主小阿哥,在家里是集“万千宠爱为一身”,但是,老师们需要明确,再怎么集大家的宠爱,他到了社会,还是要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必须让孩子明确自己的道德观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才是课堂知识的吸收。

做一个纯粹的人,爱自己,爱学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3

翻开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里面没有纯理论的枯燥的知识,每一辑都是吴非老师一生教育事业的经验总结,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的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统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多么美好而令人感慨的画面,这是吴非老师对教育的一种向往,也是我对教育的憧憬和期待。

这本书是吴老师多年来在教育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点滴感悟,是他对教育细节的深度思考,每一篇文章几乎都能引起我的反思以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希望今后能够践行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知道这本书吴非老师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他也因此左眼失明、提前退休,成为他的告别讲台之作。据我所知,吴非老师是个重承诺的人,答应别人的事总要尽力尽快地去完成,为了还“文字债”,他每天笔耕不辍,像被抽打的陀螺一样停不下来。这本书吴非老师从构思、写作到修改、校对,历时数载。可以想象,他在这本书上倾注了多少心血、耗费了多少眼力!读着这本书以及了解吴非老师写作背后的故事,让我对吴非老师格外地敬佩和尊重。书放在我手边已经很久了,不知为什么总舍不得读这本书,就怕很快读完了,这种感觉既矛盾又奇妙。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有时忍不住地笑起来,为吴老师对教师职业尊严的捍卫而击掌;有时又不禁悲伤,为吴老师对教师职业和学生的`那份真实而又沉甸甸的爱而感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在接受一次心灵洗礼、一次爱与善的洗礼。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美好人性的追寻和赞美,这正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揭示!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引起最大共鸣的是这几篇文章:

第一,《你为什么不快乐》。教师是一个神圣而意义非凡的职业,说到小处可以决定一个学生的未来,说到大处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教师行业有风险,从教需谨慎。在当今社会,能非常地热爱教育事业,并把它作为终身奋斗目标的青年教师已经不多了,好多教师选择这个职业的目的已经不再单纯,实际一点为了钱,为了生活,再功利一点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能尽快评职称,评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谁能理直气壮,脸不红心不加速地说为了学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4

暑假我把吴非老师的《致青年老师》一书读了几遍,感触很深,我想把它与我们青年老师共勉。

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受惊。因为我从开始教学至今还没想过如此深层次的问题,只是因为喜欢教书,喜欢面对一张张孩子们纯真的面孔,而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而在一个学期的实际教学中,我也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很多青年教师选择教育更多的是为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当做了教师,发现教师之苦之累远出乎自己的想象,加之经济大潮席卷下,对教育工作得过且过,内心里想着能跳出这一行,彻底翻身解放。然而这个身真那么容易就能翻的吗?不准备做教师,你准备做什么?办公司做生意?竞聘做电视主持人?做一番深思后就会发现,这些梦想的岗位往往只是个梦想,这些梦想的存在除了继续干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再不能起到任何推动人生的作用。生气的时候也想随便做什么反正没做教师这么窝囊,上面有领导得罪不起,下面有学生稍一越界跟你人民来信。可气过之后还能怎样。不少青年教师就在这种目标混乱的无谓中长久徘徊,消耗自己最珍贵的黄金年华,及至过了浮燥岁月,安静下来了,却也再没有青春活力,再没有奋斗的`勇气,一切就在表面的安逸中走向人生的尽头。这样一来,教育没做成什么,自己的生命也没做成什么。

阅读《致青年教师》之后,曾给予我前所未有的震撼。《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心灵记录下的文字,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洗脑,走进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5

知道这本书,是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一位教师推荐的。当坐在阳光底下,手捧绿茶徜徉在字里行间时,感觉自己又像是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再一次过滤掉了在我人生中已成为习惯的一些陋习,向人格的高峰又攀登了一步。虽然其中的道理早已明白,但当他用自己的亲身实例深入简出的阐述时,在我内心激起的不再是涟漪,早已是狂风巨浪,任凭在脑海里翻滚,撞击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这本书的作者是吴非,原名王栋生,这本书是他在临近退休之际,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和种种教训和思考而得来的,主要是想为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提供前车之鉴,让我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所以这本书是王老师的肺腑之言,更是其教育教学智慧的结晶。我先前没有读过他的书,对他也丝毫不了解,然而,通读整本书下来,不禁觉得他是一个“硬汉子”,是教师界的“魏征”,敢于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敢于将大家心知肚明却又难以启齿的话一针见血的揭示给众人看,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对于教育界存在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敢于充当出头鸟,决不妥协。始终保持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例如当他参加“网络作文教学”跨省交流会的`时候,他觉得没有得到学生的允许而随意看学生的作文是不好的,因此当他发言的时候,他并没有随大流,没有恭维,而是当着那么多教师和朋友的面,责问这种做法的种种不妥之处。当电视台觉得他逝去的学生有新闻效应而采访他时,他愤怒至极,说了句“他们睡着了,不要用你们的爪子去碰他们”。虽然言辞犀利,但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逝去学生那种不渝的爱惜之情。有时,又觉得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觉得当着学生的面哭泣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相反这是真性情的流露;他善良、耿直,时刻以一颗慈悲之心善待周围的人和事。当他所带的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学生辩论“市容队没收小贩物品是否合理时,作为辅导教师,他却舍弃充当正方的自己的学生,全心帮助充当反方的高二学生,目的只是想让学生们学会为弱势群体呼喊,捍卫正义。总之,从字里行间我读出了王老师为了理想而孜孜不求,读出了他胸襟开阔且诲人不倦等等。这些优良的品质值得我反复回味,终身学习。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篇6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终止。

这本书作者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特别是每一个章节前面短短的几句话对我的感触最大。

一、就让你的眼泪流下来

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不由得想起一次课堂上,由于几个男学生的故意捣乱,我停止正在进行的课,对学生讲我的求学经历,希望能够感动他们,由于感情过于投入,边讲边流泪,事后觉得自己过于幼稚,竟然在学生面前流泪。读了 吴非 老师的这篇文章之后,想想:是啊!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呢?

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

其实,不管是什么地方,每个中国人的根都在农村,我们的祖先都是农民。小农意识哺育了民族性格,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知识阶层。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把小农意识带进教育。可怕的是这种习气又通过教师的示范,传染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有些教师回忆自己的学生,会发现在做人上差异过大,其实种子是在青少年时代种下去的。如果你嫌自己的学生“小气”,既需要从家庭教育方面找原因,可能也得反思:自己是不是个“大气”的'人。

三、说学生听得懂的话

教师不了解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缺乏耐心,说话方式不当,都可能形成隔膜,使学生畏惧老师,从而失去很多学习机会。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主要责任在教师。

在教学不顺利的时候,教师们能不能做点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有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的成长需要靠我们的耐心和勇气去实现,如果能时时想到每一节课,每一次谈话,都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关系到他的人格养成,关系到他个体生命的价值,我们可能会更加重视话语方式,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书中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深意的道理,要当一名合格的老师需要注意学习的还有很多,作者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与希望,激励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