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此篇文章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 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 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探究计算方法
1. 整时段时间计算。
谈话:同学们,现在的电视节目内容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喜欢收看什么电视节目?这个节目会播放多长时间?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
谈话:在这张节目预报中,你会选择收看哪个节目?(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根据你的观察,你知道哪个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比较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请继续观察,“六一剧场”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播放,什么时间结束?如何计算“六一剧场”播放的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经过的时间,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想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计算思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说一说算的方法,肯定学生不同的推算方法。学生的计算方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用减法计算,16-14=2。(相机板书)另一种是推算,从14时到15时是1小时,从15时到16时又是一小时,所以从14时到16时是2小时。
2.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谈话:同学们,从节目预报表中,你知道“金色童年”这个节目是什么时间播出,到什么时间结束?“金色童年”播放了多长时间?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结合学生思路,教师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课本例题中的线段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图中是把1小时平均分成几份的?每份表示几分钟?开始的箭头和结束的箭头分别指向什么时刻?涂色的部分表示什么?你会计算从8时10分到8时40分这段时间有多长吗?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学生一般会用减法计算,算式是40-30=10(分))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提问:每天的借书时间分成几段?你能算出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独立算一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说说思考过程。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指导学生看题,理解图意。让学生具体说一说题中有哪几个商店,它们的营业时间分别是怎样安排的。
提问:你们能估计出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吗?
算算看,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几小时?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独立算一算。做好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做法和想法,集体讲评。
4. 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小星的睡觉时间分布在几天里?你会计算吗?让学生独立做题。做好后,组织学生说一说算法,鼓励学生思考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5.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火车时刻表。提问:从这张列车时刻表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运行”和“停靠”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指名口答。独立做第(1)、(2)两题,做好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集体反馈。
提问:从这张火车时刻表上,你还能知道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在班级里说说想法。
三、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出示“你知道吗”的画面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谈话:阅读了这段文字,你了解到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谁能给大家介绍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查阅资料,多渠道地收集信息,把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同学听。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课本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模式“乘是同数连加”来计算乘整十数、整百数,加强对乘法定义的理解。
2、推算:从4×3推出4×30,培养类推能力。
3、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乘整十数、乘整百数。
4、经历自主探究乘整十数、整百数计算的方法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感悟算法最优化。
5、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并能熟练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
教学难点:
理解推算:从4×3推算4×30。就是表示4×3个十,即(4×3)个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小胖今天带来了一道乘法题目,向各位小朋友提出挑战,你们是否愿意接受挑战?
[课的一开始没有过多的弯路,直奔主题,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独立探究
出示小胖的问题:4×30是多少?
师:这道4×30的积是多少呢?你会算吗?如果你可以独立解答,算完后就把你的解答方法和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先找小组内的小朋友讨论后再解答。
2、交流算理
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方法一:
因为4×30表示4个30连加,30+30+30+30=120
所以,4×30=120
[理解加法和乘法的本质内涵即乘是相同的数连加]
方法二:
我使用推算的方法,因为4×3=12,所以4×30=120
(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点子图介绍算理)
师:把30看成3个十,那么4×30就是(4×3)个十,也就有12个十,是120,所以我们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
[这其实就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自然的转化成表内乘法计算。]
方法三:学生也可能会想到:把30拆成3×10,即4×3×10=12×10=120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方法二和方法三的联系)
3、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在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时,可以利用乘法的定义--同数相加来计算;也可以先想一位数乘一位数再推算出结果。
板书:一位数乘整十数
[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然后通过交流和汇报,展示学生自己探索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算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老师不做硬性的规定。]
4、试一试
运用这两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进行练习: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在书上的框中写出计算方法)
3×70 2×90 8×70 7×20
[结合题目计算,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然后通过对比发现,引导学生逐步优化计算的方法。优化的思想是存在于学生潜意识里的!老师只要稍加引导。]
(2)像小巧一样计算:
6×4= 4×6= 7×8= 8×7=
6×40= 4×60= 7×80= 8×70=
4×9= 5×2= 9×3= 3×8=
4×90= 5×20= 9×30= 3×80=
问:小巧是怎么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数的?
那通过7×9这道题,你可以推算出哪些乘法题呢?
生:7×9=63,7×90=630,7×900=6300……
板书:乘整百数(交待一下:接下来的'课还将具体学习)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过程,理解算理,学会算法。]
三、实际应用
[会算,还要会用,算和用要相结合。进一步运用一位数乘整十数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第11页的图
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问:三板鸡蛋一共与几个?3×30=?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说说方法:
(1)30+30+30=90 (2)3×3=9
3×30=90 3×30=90
3、师:运用刚才的两种计算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生活实际问题。
4、完成第11页的练习
师:现在请你根据送货单,帮助工人叔叔计算四所小学所需要的鸡蛋数量?用最简单的方法计算,看谁又快又对。[这时大家都可能用推算的方法来计算,因为6,7,8,5数字比较大,用同数连加比较麻烦。]
送货单:
新世纪小学:6纸板鸡蛋
新世纪小学:6×30=180
实验小学: 7纸板鸡蛋
实验小学: 8×30=240
时代小学: 8纸板鸡蛋
时代小学: 7×30=210
田园小学: 5纸板鸡蛋
田园小学: 5×30=150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教师注意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熟悉事物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计算的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不断学习数学新知识的过程。]
四、拓展应用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8×40= 80×9= 7×20= 10×10=
50×6= 90×9= 7+200= 5×15×2=
[从基本题出发,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同时,加入了一道加法题,强调计算要仔细,看清运算符号。最后一题比较难,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可以完成。]
2、你答我猜
请你从给出的上、下两组数种各选出一个数组成乘法算式并马上说出得数。
40 20 60 10
2 5 4 8
[计算教学有时难免枯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思考。出于这个考虑,我设计了这道题,答案唯一,但算式不唯一。]
3、游戏:老师说一个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请你根据这道算式想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式来。
如:6×7=42
可以想到:
6×70=420 60×7=420
6×700=4200 600×7=4200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两个因数不同,积却相同?
[题目的设计可以是开发的,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出题,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学活用。]
4、应用:
上衣60元一件,裤子40元一条,共买8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
[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比较哪种方法最好!拓展学生的思维,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数学体验,学会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10元可以买70元一个的书包多少个?
[乘与除的关系,不仅要会做乘法,还要能逆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学习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探索与应用过程中,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落实情感与态度的目标。]
[整个练习设计,我力争做到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理念,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运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五、总结全课: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是收获呢?
测试练习:
400×2= 20×50= 400×20= 60×30=
6×600= 70×8= 20×60= 90×8=
7×20= 500×8= 700×3= 200×60=
附:板书设计:
一位数乘整十数
同数相加推算
30+30+30+30=120 4×3=12
4×30=120 4×30=120
30+30+30=90 3×3=9
3×30=90 3×30=90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情景导入:小朋友,动物王国有许多小动物,看,来了4只小猴子,他们蹦蹦跳跳,玩的可开心了。正当他们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水果。猜一猜,猴妈妈可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水果?(出示课件)
2、复习讨论: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3、课件演示:刚才我们通过复习,知道猴妈妈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猴妈妈看见小朋友们表现这么精彩,非常高兴,他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听,,猴妈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伴随课件:我想把这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那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有困难的可借助手中的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3只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大组交流。
问:谁来说一说,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4)课件演示分得四分之三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情境图:
谈话:看见猴儿们和小朋友们相处得这么火热,兔儿们也蹦蹦跳跳地赶来了,兔妈妈说:小朋友们,听说你们个个非常聪明,我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课件出示:把10个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3只兔共分得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2)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如还有困难,还可借助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3)学生交流汇报。
两种意见: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另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十分之六。
(4)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1。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把几个看成一份,在图上分一分。
(2)填写分数,并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2。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4
(1)同桌互相摆一摆。
(2)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 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 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摸到红球、黄球的次数。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2、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3、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p7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