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争吵》教学设计

2025/11/28教案

此篇文章《争吵》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争吵》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我”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小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把课文读通、读正确。

2、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词和“嫉妒”等新词。

3、了解争吵的原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针对性措施

“人”字新解,导入新课。

1、板书“人”字。我们在写“人”字时,因为有了撇和捺的团结友爱,互相配合,相互支撑,才使“人”字能够平稳端正地展现在纸上。其实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正如“人”字撇和捺的书写那样,也必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但是,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发生一些争吵(板书:争吵),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样做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5课《争吵》。

3、引导质疑。

——学生感到新奇,有了学习的兴趣。

——预设:要争个输赢;会让着别人;告诉老师,由老师来处理……

——齐读课题,读准字音。(“争”是翘舌音、后鼻音)

——预设: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人”字新解,是团结友爱思想的渗透,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①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有问题请教小组内的同学。

②想一想: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检查:

①出示生字词语:第一组

嫉妒胳膊肘骂了哼服侍

承认缘故原谅瞟我防御

戒尺高尚毕竟

第二组(随机指导书写)

墨水故意报复缩回独自

不料既然石匠抄写愤怒

诚心诚意

②指名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③读后交流: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读课文,完成要求。

——多形式读词语,互相正音,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读准字音,记忆字形,正确书写。

——开火车朗读,一人读一自然段,其他人注意倾听,评价。

——重要人物:“我”、克莱谛、父亲

课文讲了我和克莱谛之间因为本子弄脏而发生争吵以及克莱谛主动找我和解的事。告诉我们要宽容、知错就改。

互相体验团结互助的快乐。

让学生充分地说,教师加以引导。

直击原因,深化感知。

1、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他们为什么发生争吵吗?

2、课文哪几节是讲争吵的原因的?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今天我和克莱谛吵架,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我”真的不嫉妒克莱谛吗?引导学生讨论。

请学生再读读1——4自然段,再思考思考。

师追问: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出示“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这句话。

师问:从这句话你能明白“我”因为什么原因嫉妒他吗?

师解说:像这样自己没得到,别人却得到了,心里不平衡看不起人家,容不得别人开心,这样的心理就是嫉妒心理。

问:同学们有过这样的心理吗?

大家有了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

3、“我”嫉妒后是怎么做的?

4、“我”的报复使克莱谛十分恼怒。如果是你,你恼怒吗?

5、嫉妒使他们的友谊出现了裂缝,你们认为嫉妒还有什么危害性?

6、师总结其危害性:嫉妒者常常自寻烦恼,这是他自己的敌人;过度的嫉妒会使一个人脱离群体,失去朋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7、克莱谛的恼怒使他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如果你是克莱谛,有没有更好的解决的办法呢?

8、师:黎巴嫩文学家纪伯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想这对受别人嫉妒的人是一个很好的安慰:“嫉妒我的人,在不知不觉中颂扬了我。”

9、分角色朗读1——4小节。

——学生该说争吵的原因:“我”的本子被克莱谛弄脏了,“我”很生气,故意弄脏了克莱谛的`作业本,克莱谛也非常生气,两人约好放学后见。

——找出相关段落(1——4),自由朗读。

——预设一:

单纯地认为不是嫉妒。

——预设二:

这就是嫉妒。

——找出句子:“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

——一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他得了奖和他的微笑。

——举例说说看。

——读出嫉妒的语气。

——报复。

——肯定回答:很恼怒。试着读读“你是故意的!”这句话。

——各抒己见,谈嫉妒的危害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读出人物的心理,读出感情。

“嫉妒”是发生争吵的原因,也是本课教学的着眼点。

结合课文理解“嫉妒”。

联系实际理解“嫉妒”。

发散思维,深度剖析嫉妒心理的危害性。

尝试怎样去面对嫉妒。

课堂小结,设置悬念。

1、这节课,我们着重讨论了争吵的原因,认识了嫉妒的危害性,知道了面对嫉妒者的方法,相信大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克服自身存在的嫉妒心理,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2、请同学们课后再读读课文的其他内容,想一想,如果克莱谛举起手时,老师没来,它会打“我”吗?

——回顾本节课内容。

——了解问题,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整理学习的内容。

设置悬念,巧妙地将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

课后作业。

完成写字本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化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我”的心理变化。

2、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针对性措施

引出悬念,导出新课。

1、上节课结束时我给大家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克莱谛举起手时,老师没来,它会打“我”吗?

2、师:对于大家的回答,我暂不下结论,相信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

悬念又一次延伸,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进口悬念,深化感知。

(一)走进内心,体会后悔。

1、争吵后,“我”的内心怎样?

2、“我”为什么后悔?

随机出示: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

①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的“好”体现在哪儿?

②这儿把“绝”去掉可以吗?

“绝”在这儿有什么作用?

③“我”为什么这么肯定地说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

④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话?

⑤面对这样一位好朋友,作者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去承认错去了吗?

⑥如果你是安利柯的好朋友,你准备怎样劝说他去向克莱谛承认错误?

3、在平时,当你认识到自己有错误时,你敢于向他人承认错误吗?

4、练习朗读5——8小节,体会“我”后悔而又矛盾的心理。

5、师小结:这几小节,作者通过细致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将自己的后悔而与矛盾写得具体而生动。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以致用,让自己的习作锦上添花。

(二)分角色朗读,感受宽容。

1、分角色朗读9——13小节。

2、出示:“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对我说……”

①“微笑”这个词在文中出席心安了两次,还有一处,找出来读读看。

②这两个微笑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追问:对于第一个“微笑”,你认为该不该笑?(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时一种善意的微笑)

师:微笑是人人都喜欢看到的,它常常能春风化雨,使彼此的不快烟消云散。

3、克莱谛拨开的仅仅是戒尺吗?

师: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宽容呀!

4、面对克莱谛的宽容,“我”心里一定是思绪万千,可这儿并没有描写“我”的心理活动,你能运用上面的心理描写得方法,说说“我”现在会想些什么吗?

“我”的后悔和自责化成了一句话,那就是——

5、小组分角色朗读。

6、师:世界需要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大家才能和谐相处。

(三)揭开悬念。

大家现在说说,如果克莱谛举起手时,老师没来,他会打“我”吗?

——默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找出句子:“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

——预设:

他是一个十分十分懂事的孩子。相关语句:我想起那次去他家玩……母亲的情形。

他是个十分惹人喜爱的孩子。相关语句:还有他来我家的时候,……种种情形来

他是一个十分勤劳的孩子。相关语句:我用眼角偷偷地看他……缘故吧。

——不可以。

——肯定的作用。

——学生联系前面谈到的克莱谛的好,对此做出分析。

——学生朗读,突出“好”、“觉”。

——没有承认错误。

——学生组织好语言,大胆交流。

——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

——读出情感。

——面带表情朗读。

——找第二处“微笑”,练习读一读。

——第一个“微笑”制造了矛盾,第二个“微笑”化解了矛盾。

——学生展开讨论。

——他拨开的不仅是戒尺,还有他们之间的误会,他们之间的矛盾。

——揣摩人物心理:后悔、自责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

——分角色朗读,再一次感悟。

——应该不会,他只是做做样子。

以悬念为主线,层层剖析。

以文为本,探究感悟。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巧妙利用教材空白,进行语言训练。

明白什么是心理描写。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

给予学生思想上的熏陶。

学中实践。

体会教导,明以导行。

1、父亲在听了“我”所说的这件事后,是怎么说的?

师出示出示父亲的话。

课文中还有几处父亲的话,找出来。

2、指导读父亲的话,理解含义。

3、作者做到了几点?他错在哪几点?

4、读了这些话,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你有什么体会?

——读父亲的话: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另一处父亲的话: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自由读读这几句话,思考其中的意思。然后交流:四层

要知错,是非分明;要认错,第一个伸出手去,请求对方的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错了,别人没有打你,你不应该举起戒尺防御。

——分析作者的对与错。

——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深入感悟父亲的话。

组织讨论,学会评价。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

2、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宽容别人,与别人团结友爱,做一个人人喜欢的人。

——预设:学生的评价是多元的。

克莱谛:能原谅同学的过错,宽容同学,珍视同学间的友情。

“我”:能知错,是非清楚。

尊重学生的感受,引导正确地评价人物。

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作业。

2、预习第16课。

——了解作业。

板书设计:

15争吵

嫉妒——报复——争吵——后悔——和好

宽容团结友爱

《争吵》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能力要求: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父亲说的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事;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课文《她是我的朋友》,知道了阮恒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不惜献出自己的鲜血,甚至是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多么令人感动,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同学之间、朋友之间有时也会为一点小事而发生争吵,这时,我们双方都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从中我们也许会受到启发。

二、布置自学

1、读读课文带拼音的字,想想它的意思。

2、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不明白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学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层次。(全班讨论)

①默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

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发生争吵后我和克莱谛的表现

④哪几个自然段写放学后,克莱谛主动找我,我俩和好了?

老师归纳: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发生争吵――我很后悔――重又和好――父亲教育

2、学习第一部分(一至四自然段)

①读这部分内容

②先同桌讨论,后全班讨论: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发生争吵后双方的表现各是什么样的?你体会到什么?

3、学习第二部分(五至八自然段)

①读读这部分内容

②自己默读,在书上批画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的心情。

③读读自己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老师小结:这部分内容对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后的矛盾心情写得非常真实具体,非常符合常理,一般人做错事后,也常常是不安、后悔――想承认错误――又怕丢脸,没有勇气。

4、引导弄清两个问题

①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对我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理解,为我的表现感到悲哀。)

②克莱谛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而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两人想的是一样的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习第三部分(九至十三自然段)

①读这部分内容,找找描写两个人表现的词句,你体会到什么?

②全班分两组,一组说我的表现,一组说克莱谛的表现。

6、读最后一段,理解父亲的话。(全班讨论后老师总结)

一个人不但要认识到错误,而且要敢于认错,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争吵》教学设计 篇3

《争吵》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争吵》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争吵》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同语。

(“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

“嫉(jí)妒(dù)”的“嫉”不要读成“jì”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别人比自己强。)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个“偷,在这里应带儿化韵,读“火儿”,“偷偷地”。

“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的“都”,应读“dōu”,不要读成“dū”的音。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应读“ái”的音,表示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不要读成“你挨(āi)着我”、“挨(āi)家挨(āi)户”的“挨”字的音。“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的“诉”(sù)应读轻声。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写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间是不是“击”;“毕竟”的“竞”不要少写一横,注意与“竞”区别。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适当归并),按意思相关或相近的归并方法,划分段落(或按带有阶段性的内容),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2自然段:克莱蒂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火了,骂了他。他说不是故意的。

第3自然段:我报复了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4自然段:克莱蒂气得要我在外边等他。

第5自然段:我很后悔,想向他认错,可是没有勇气。

第6~8自然段:克莱蒂表现出悲哀,又说在外边等我。我想起父亲的话,功课也没听进去。

第9、10自然段:在街上,克莱蒂来了,我举起尺子,他却要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

第11-13自然段:我友好地表示以后再不吵架了。

第14自然段:回到家,父亲说,错了就该第一个伸手请他原谅,并把尺子折断扔向墙角。

2.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段(第5~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蒂承认错误。

第三段(第9~14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蒂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3.再议四个段落划分的四个阶段:

第一段“争吵”的情节是集中的,显然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看得出是在教室。

第二段“反思”是“争吵”完毕,集中讲“我”的后悔和反思,主要表现“我”不安的内心活动。地点仍在学校,时间推后了。

第三段“和好”情节有了大的进展,时间又推后到放学,地点移到了街上,情节也相当集中。

第四段“受教育”,是故事的尾声,突出了父亲的教育情节。地点转移到家里。

4.根据结构段段意,自己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语言连贯,重复的删掉),再读一读。然后教师检查订正。

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在克莱蒂主动要求下,我们和好了。回到家,父亲又教育了我。

(四)阅读分析第一段。

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

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二段,边读边议,再解答:

这一段主要写了“我”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着重描写了“我”想向克莱蒂承认错误,又觉得不好意思的矛盾心情,也冷静地反思了一番。过去两人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在脑海里再现。

正像开头说的“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1.“觉得很不安”,“不安”什么?“很后悔”,“后悔”什么?

(“不要”,是怕克莱蒂放学后找我算账,再报复一下,因为他总提出在外边等我。“后悔”的是,过去种种事实证明,克莱蒂是个好人,他的确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而是因为我嫉妒他得了奖报复了他,才吵架的。)

2.“克莱蒂是个好人”,从过去的种种事实证明他好的表现有哪些?

(“好”的表现有:帮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扛柴扛得多,以及受到我们全家诚心诚意的欢迎,特别是父亲那么喜欢他等等。)

3.“我”既然想到了克莱蒂是个“好人”,又很可爱,也“知错认错”,心里也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为什么?

(没有勇气,觉得太丢脸)

4.俩人吵架快结束的时候,克莱蒂再次提出“我在外边等着你!”,“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克莱蒂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的说法一样,意思一样吗?再议一议。

(说法一样,意思不一样:克莱蒂说“在外边等你”,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边等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要打他。只要防御,决不还手就可以了)。

5.“吵架结束的时候,克莱蒂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睛里表示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瞟”是用眼睛怎样看?

(斜着眼睛看。看情况两人是并排坐在自己座位上,只能膘。还有,一个人生另一个人的气,往往不愿意正眼看,就斜着眼睛膘几眼,以表示不值得一理。)

6.“从他的眼睛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克莱蒂应该不应该“愤怒”?

(应该。吵架的事,他有理。)

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悲哀”表示什么?

(看来平时他们很要好,加上克莱蒂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了“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7.自由读,再指名读第二段,把“我”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示后海和自责的话要读出应有的语气来。

(二)阅读分析第三段。

1.先自由读或默读第三段,写“我”和克莱蒂重归于好。边读边想,再议论:“终于挨到了放学”,“终于”是什么意思?“挨”是什么意思?换成“等”可以不可以?

(“终于”是经过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挨”是困难地度过某一段时间。说明“我”心里有事,总想着吵架的事,还担心克莱蒂找自己算账,上课的时间难以度过,经过等待之后才下了课放了学。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一心想着下课后怎样应付克莱蒂。)

2.“我独自在街上走着”,从“独自”这个词推测,平时放学回家一定不是“独自”,是怎样走的呢?

(可能跟克莱蒂同行。)

3.今天跟克莱蒂吵架了,而且是“我”故意的,责任在“我”。可是克莱蒂是怎样表现的呢?当“我”听见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的时候,先是“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举起尺子”。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防御克莱蒂打来。因为父亲说过,自己错了,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4.出人意料的是克莱蒂是怎样做的呢?再读以下4个自然段(10~14)。

议一议,克莱蒂见到了“我”,表现了一种什么风格?

(克莱蒂表现了一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也说明他的确是个“好人”。)

这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了?再议,然后解答、归纳:

(“微笑着”,是从描写神态表现宽容和友爱的;“用手拨开尺子”、“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是从描写动作表现宽容和友爱的;“温和地说”,是从描写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宽容、友爱的;“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是通过语言表现宽容和友爱的。

总之,课文是通过描写人物(克莱蒂)的神态、动作、语言和语气等,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的。)

“我”对克莱蒂的出人意料的宽容和友爱态度做出什么反映?

(连连说:“再也不了!再也不了!”然后“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两个“再也不了”和“高高兴兴”反映了“我”被克莱蒂的宽容和友爱及重归于好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打消了先前的“不安”,好像失去的友谊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因此,十分激动,高兴得不得了。)

5.最后一段主要写回到家里“我”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对我的教育。

这一段有个“本想”,带着“让父亲高兴一下”,相对还有个“不料”,引出了“父亲把脸一沉”。“本想”和“不料”换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让句子的意思不变,可以不可以?

(可以,“本想”换成“原本想”或“本来想”,“不料”换成“没想到”或“没料到”)

“父亲把脸一沉”,说话了。“把脸一沉”可以换个什么同样意思的词语?

(换成“表情严肃”或“板着脸”)

父亲“表情严肃”地,“板着脸”地说和做。有什么含义?“第一个伸过手去”是什么意思?“夺过”“折成”又表示了什么?大家议一议,再回答。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有勇气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原谅。

父亲把“我”手里的尺子“夺过去”“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是希切“我”告别错误,永远友好待人。父亲的教育应该说是及时的、深刻的。)

(三)小说结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写“思考·练习”第4题中的词语。

(二)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二)按课后“练笔”要求,练写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的片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做“以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为题材的片段练笔。

三、教学过程

(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共同评议。

(二)听写“思考·练习”第4题“读读写写”的词语。同桌互换订正。内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1.结合原文原句,解释“缘故”、“诚心诚意”。

(“缘故”,指克莱蒂的上衣肩上的线绽开了。“我”猜想多半是扛多了柴的缘故。缘故即原因。“诚心诚意”,真心实意。指克莱蒂到我家时全家欢迎他没有半点客套和虚假。由此证明,他是个好人。)

2.他句:

缘故——

①这盆茉莉花,叶子发黄,也不怎么开花,我看是缺少肥料的缘故。

②七十多岁的李爷爷,红光满面,身板硬朗,主要是坚持锻炼的缘故。

诚心诚意——

①同学们诚心诚意地想尽办法帮助爱迟到的立冬同学按时到校,保证了学习。

②这位标兵营业员主动为妈妈选料,还量好了尺寸,看得出他是诚心诚意地为顾客服务的。

(三)练笔:

选择一件自己和学之间友爱的字写成片段。要求内容真实,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1.总结性地说说读了“争吵”一课受到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克莱蒂学习的意义。

2.说一说我们同学之间出现过哪些团结友爱的事情,哪些事令人感受最深。

3.在肯定列举的团结友爱的事情,确有令人感受最深的'事实之后,进一步讨论怎样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议一议“争吵”一课感受最深的部分在哪里?是怎样写具体的?

(“争吵”一课最令人感动,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我”的不安和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的反思和自责;特别是克莱蒂主动找“我”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4.以“重归于好”为例,议一议这一部分是怎样写具体的。

归结到两点:一是“重归于好”的事实经过写得清楚:从放学后“我”独自在街上走着,到克莱蒂走近“我”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再到高兴地分手回家。一步步写得很有层次;二是“重归于好”的表现写得具体。方法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去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格。

学生可列举课文中的描写实例,如:

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他走近我……(这是写动作的);

克莱蒂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这是动作、神态、语言和语气的);

我愣住了。我觉得有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这又是写克莱蒂的动作和语言的);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然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是写“我”的语言和我们俩的心情的);

最后一段写父亲教育“我”。先写父亲的神态,“把脸一沉”。再写父亲的话,“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最后写动作“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5.小结:

作者紧紧围绕“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中心,通过克莱蒂、“我”和父亲等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描写,表现上述中心的。我们写片段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

列举片段范例供大家参考。

……

我望着对门窗台上那盆平顶凤仙,花红叶绿的,真喜人,它是张童种的。再看看自己窗台上的这盆,又瘦又长,叶子不绿,花儿还没开一朵。都是清明节后一块地种的,那花也偏心眼,在他那儿就长得水灵。我跟妈妈说:“开学就要评‘园艺能手’奖了,张童准能评上。”妈妈说:“你就取取经,问问他是怎么侍弄得那么好。”

“哼,我才不呢,显得我多熊!”我说着朝对门努努嘴儿。

第二天清晨,窗外一阵窸窣声音,我推开窗子,啊,只见张重蹲在窗下收拾我那盆平顶凤仙呢。

“张重!”我不知所措地叫了一声,跑出去,不好意思地蹲下来。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脑门上渗出了汗珠,关切地说:“你这花儿缺肥,可水浇得倒挺多。”说着,用小铲把盆土翻了翻,从塑料袋里抓了一把花肥,撒到周边。又拿起剪子“喀嚓喀嚓”把老长的枝叶剪掉一半,浇了点儿水,胸有成竹地说:“过一个星期看,你会满意的。”

“谢谢你!”我不好意思,“我好好培养,要是比你的那盆强呢?”

“那园艺能手就是你了。”张重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不过,记着,浇水要间干间混肥料要少施勤施。好,祝你成功!”说罢,把塑料袋扔到我怀里,拍拍手上的土,又眯着笑眼径直朝对门走去。

……

质疑问难后,布置片段练习。

附:板书设计

28.争吵

“我”:不安、后悔知错认错太丢脸(没有勇气)

克莱蒂:悲哀跟上来、走近我“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

微笑着两手拨开尺子“再不吵架了”

温和地两只手搭在我肩上

谅解的表情宽容的动作友好的语言

《争吵》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同语。

(“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2、再读课文,正音正字。

“嫉(jí)妒(dù)”的“嫉”不要读成“ ji ”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别人比自己强。)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个“偷,在这里应带儿化韵,读“火儿”,“偷偷地”。

“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的“都”,应读“dòu”,不要读成“dù”的音。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应读“ ”的音,表示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不要读成“你挨(ài)着我”、“挨(āi)家挨(āi)户”的“挨”字的音。“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的“诉”(sù)应读轻声。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写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间是,不是“缶”;“毕竟”的“竞”不要少写一横,注意与“竞”区别。

3、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适当归并),按意思相关或相近的归并方法,划分段落(或按带有阶段性的内容),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⑴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2自然段:克莱蒂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火了,骂了他。他说不是故意的。

第3自然段:我报复了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4自然段:克莱蒂气得要我在外边等他。

第5自然段:我很后悔,想向他认错,可是没有勇气。

第6~8自然段:克莱蒂表现出悲哀,又说在外边等我。我想起父亲的话,功课也没听进去。

第9~10自然段:在街上,克莱蒂来了,我举起尺子,他却要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

第11~13自然段:我友好地表示以后再不吵架了。

第14自然段:回到家,父亲说,错了就该第一个伸手请他原谅,并把尺子折断扔向墙角。

2、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段(第5~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蒂承认错误。

第三段(第9~14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蒂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3、再议四个段落划分的四个阶段:

第一段“争吵”的情节是集中的,显然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看得出是在教室。

第二段“反思”是“争吵”完毕,集中讲“我”的后悔和反思,主要表现“我”不安的内心活动。地点仍在学校,时间推后了。

第三段“和好”情节有了大的进展,时间又推后到放学,地点移到了街上,情节也相当集中。

第四段“受教育”,是故事的尾声,突出了父亲的教育情节。地点转移到家里。

4、根据结构段段意,自己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语言连贯,重复的删掉),再读一读。然后教师检查订正。

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在克莱蒂主动要求下,我们和好了。回到家,父亲又教育了我。

阅读分析第一段

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分析第二~四段,了解“我”和克莱蒂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体会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我”和克莱蒂争吵后有什么表现,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默读第二段,边读边议,再解答

这一段主要写了“我”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着重描写了“我”想向克莱蒂承认错误,又觉得不好意思的矛盾心情,也冷静地反思了一番。过去两人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在脑海里再现。

正像开头说的“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⑴ “觉得很不安”,“不安”什么?“很后悔”,“后悔”什么?

(“不要”,是怕克莱蒂放学后找我算账,再报复一下,因为他总提出在外边等我。“后悔”的是,过去种种事实证明,克莱蒂是个好人,他的确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而是因为我嫉妒他得了奖报复了他,才吵架的。)

⑵ “克莱蒂是个好人”,从过去的种种事实证明他好的表现有哪些?

(“好”的表现有:帮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扛柴扛得多,以及受到我们全家诚心诚意的欢迎,特别是父亲那么喜欢他等等。)

⑶ “我”既然想到了克莱蒂是个“好人”,又很可爱,也“知错认错”,心里也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为什么?

(没有勇气,觉得太丢脸)

⑷俩人吵架快结束的时候,克莱蒂再次提出“我在外边等着你!”,“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克莱蒂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的说法一样,意思一样吗?再议一议。

(说法一样,意思不一样:克莱蒂说“在外边等你”,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边等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要打他。只要防御,决不还手就可以了)。

⑸ “吵架结束的时候,克莱蒂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睛里表示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瞟”是用眼睛怎样看?

(斜着眼睛看。看情况两人是并排坐在自己座位上,只能膘。还有,一个人生另一个人的气,往往不愿意正眼看,就斜着眼睛膘几眼,以表示不值得一理。)

⑹ “从他的眼睛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克莱蒂应该不应该“愤怒”?

(应该。吵架的事,他有理。)

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悲哀”表示什么?

(看来平时他们很要好,加上克莱蒂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了“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7、自由读,再指名读第二段,把“我”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示后海和自责的话要读出应有的语气来。

二、阅读分析第三段

1、先自由读或默读第三段,写“我”和克莱蒂重归于好。边读边想,再议论:“终于挨到了放学”,“终于”是什么意思?“挨”是什么意思?换成“等”可以不可以?

(“终于”是经过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挨”是困难地度过某一段时间。说明“我”心里有事,总想着吵架的事,还担心克莱蒂找自己算账,上课的时间难以度过,经过等待之后才下了课放了学。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一心想着下课后怎样应付克莱蒂。)

2、“我独自在街上走着”,从“独自”这个词推测,平时放学回家一定不是“独自”,是怎样走的呢?

(可能跟克莱蒂同行。)

3、今天跟克莱蒂吵架了,而且是“我”故意的,责任在“我”。可是克莱蒂是怎样表现的呢?当“我”听见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的时候,先是“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举起尺子”。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防御克莱蒂打来。因为父亲说过,自己错了,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4、出人意料的是克莱蒂是怎样做的呢?再读以下4个自然段(10~14)。

议一议,克莱蒂见到了“我”,表现了一种什么风格?

(克莱蒂表现了一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也说明他的确是个“好人”。)

这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了?再议,然后解答、归纳:

(“微笑着”,是从描写神态表现宽容和友爱的;“用手拨开尺子”、“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是从描写动作表现宽容和友爱的;“温和地说”,是从描写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宽容、友爱的;“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是通过语言表现宽容和友爱的。

总之,课文是通过描写人物(克莱蒂)的神态、动作、语言和语气等,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的。)

“我”对克莱蒂的出人意料的宽容和友爱态度做出什么反映?

(连连说:“再也不了!再也不了!”然后“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两个“再也不了”和“高高兴兴”反映了“我”被克莱蒂的宽容和友爱及重归于好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打消了先前的“不安”,好像失去的友谊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因此,十分激动,高兴得不得了。)

5、最后一段主要写回到家里“我”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对我的教育。

这一段有个“本想”,带着“让父亲高兴一下”,相对还有个“不料”,引出了“父亲把脸一沉”。“本想”和“不料”换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让句子的意思不变,可以不可以?

(可以,“本想”换成“原本想”或“本来想”,“不料”换成“没想到”或“没料到”)

“父亲把脸一沉”,说话了。“把脸一沉”可以换个什么同样意思的词语?

(换成“表情严肃”或“板着脸”)

父亲“表情严肃”地,“板着脸”地说和做。有什么含义?“第一个伸过手去”是什么意思?“夺过”“折成”又表示了什么?大家议一议,再回答。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有勇气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原谅。

父亲把“我”手里的尺子“夺过去”“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是希切“我”告别错误,永远友好待人。父亲的教育应该说是及时的、深刻的。)

三、小说结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写“思考·练习”第4题中的词语。

2、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3、按课后“练笔”要求,练写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的片段。

教学重点、难点

做“以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为题材的.片段练笔。

教学过程

一、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共同评议

二、听写“思考·练习”第4题“读读写写”的词语。同桌互换订正。内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1、结合原文原句,解释“缘故”、“诚心诚意”。

(“缘故”,指克莱蒂的上衣肩上的线绽开了。“我”猜想多半是扛多了柴的缘故。缘故即原因。“诚心诚意”,真心实意。指克莱蒂到我家时全家欢迎他没有半点客套和虚假。由此证明,他是个好人。)

2、他句:

缘故──

①这盆茉莉花,叶子发黄,也不怎么开花,我看是缺少肥料的缘故。

②七十多岁的李爷爷,红光满面,身板硬朗,主要是坚持锻炼的缘故。

诚心诚意──

①同学们诚心诚意地想尽办法帮助爱迟到的立冬同学按时到校,保证了学习。

②这位标兵营业员主动为妈妈选料,还量好了尺寸,看得出他是诚心诚意地为顾客服务的。

三、练笔

选择一件自己和学之间友爱的字写成片段。要求内容真实,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1、总结性地说说读了“争吵”一课受到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克莱蒂学习的意义。

2、说一说我们同学之间出现过哪些团结友爱的事情,哪些事令人感受最深。

3、在肯定列举的团结友爱的事情,确有令人感受最深的事实之后,进一步讨论怎样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议一议“争吵”一课感受最深的部分在哪里?是怎样写具体的?

(“争吵”一课最令人感动,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我”的不安和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的反思和自责;特别是克莱蒂主动找“我”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4、以“重归于好”为例,议一议这一部分是怎样写具体的。

归结到两点:一是“重归于好”的事实经过写得清楚:从放学后“我”独自在街上走着,到克莱蒂走近“我”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再到高兴地分手回家。一步步写得很有层次;二是“重归于好”的表现写得具体。方法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去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格。

学生可列举课文中的描写实例,如:

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他走近我……(这是写动作的);

克莱蒂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这是动作、神态、语言和语气的);

我愣住了。我觉得有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这又是写克莱蒂的动作和语言的);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然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是写“我”的语言和我们俩的心情的);

最后一段写父亲教育“我”。先写父亲的神态,“把脸一沉”。再写父亲的话,“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最后写动作“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5、小结:

作者紧紧围绕“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中心,通过克莱蒂、“我”和父亲等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描写,表现上述中心的。我们写片段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

《争吵》教学设计 篇6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是从亚米契斯小说《爱的教育》中选出的。夏丏尊先生在译者序言中写到:“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便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我想让孩子意识到生活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在冲突发生时,我们应当怎么对待,怎么化解日常不可避免的冲突?这就是现实,就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让孩子们从《争吵》中获得一点生活的感悟。引导学生感悟人格的高善,严已宽人,引导学生感受人性的真。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父亲说的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感悟到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说平时和同学争吵过吗?为了什么事情而吵?最后都是怎么解决的呢?

2、是啊,生活中难免有些小矛盾,重要的是看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去对待我们身边的人。

3、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两个外国小朋友他们在争吵后又是怎么表现的吧。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基本读通顺:

⑴自学生字新词,可以在不理解的字词边打上“?”

⑵自读后,再挑选几节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

2、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⑴请八位同学分别读一小节,大家边听边正音。

⑵能说说课文大概的意思吗?(我和“可莱蒂“因为把本子弄脏的事情而争吵了,后来又和好的事情)

三、精读课文,理解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再去认真读这个故事,一边读,一边想:

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故事的发展出乎了你的意料?(或者让你们感到了意外?)

(引导学生抓住“骂了他一句”后的“微笑”、与“我在外面等你”相联系的“从他眼里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我举起尺子”是,克莱谛“微笑、温和地说……”后来,父亲的训斥。)

2、抓住可莱蒂让人感到意外的言行进行分析:

要是你此时会怎么做?他此时在想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认识克莱谛的'美好品质)

3、我和可莱蒂和好了,讨论:如果你是安利柯的父亲或者老师,你知道后会怎么说呢?

(给孩子们一点讨论的时间,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说一说)

4、指读课文中父亲的表现,并思考:

为什么父亲在我们和好后还是训斥了我呢?

⑴这一段有个“本想”,带着“让父亲高兴一下”,相对还有个“不料”,引出了“父亲把脸一沉”。“本想”和“不料”换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让句子的意思不变,可以不可以?

(可以,“本想”换成“原本想”或“本来想”,“不料”换成“没想到”或“没料到”。)

⑵ “父亲把脸一沉”,说话了。“把脸一沉”可以换个什么同样意思的词语?

(换成“表情严肃”或“板着脸”)

⑶父亲“表情严肃”地,“板着脸”地说和做。有什么含义?“第一个伸过手去”是什么意思?“夺过”“折成”又表示了什么?大家议一议,再回答。

引导学生感悟(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有勇气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原谅。)

(父亲把“我”手里的尺子“夺过去”“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是希望“我”告别错误,永远友好待人。)

⑷讨论后得出:父亲的训斥是应该说是深刻的,也是及时的。

⑸孩子们,当我们长大成为爸爸妈妈的时候,我们将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呢?

(放上这个问题,不要求能够说出长篇大论,只是稍微让孩子感悟到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四、抓住重点,感情朗读,深入体会感情

1、想一想:课文中的那些地方是你受到了感动?用笔勾画出来。

2、四个人一组,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

3、班上选代表分角色朗读表演。

五、课堂总结

生活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化解冲突?孩子,本着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他人,不怀恶意,诚恳的去对待你的亲人朋友,你会得到更多人的关爱。

六、作业

小练笔《当我和xx吵架后……》

要求写出自己当时的心里想法,以及现在学了课文后心里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