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鸿门宴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项羽的悲剧性格;
2.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学习重点
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
2.查注释,初步了解文意,掌握课文训练重点中要求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3.查资料,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析主旨,明确全文情节发展过程2”’
2.析人物,把握主次关系及作者态度;
3.析特色,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问题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从鸿门宴斗争中试分析刘、项性格特点。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哈,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4.试列表图示鸿门宴层次内容:
项羽刘邦前提
兵十万,霸上宴前(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怒
范增浇油定项伯夜告惧
收买项伯定主动被动宴中(三起三落)范增举玦一起
项庄舞剑二起
项羽按剑三起樊哙受赐一落
樊哙责羽二落
沛公离席三落宴后(两悔两受)项羽受璧
范增毁玉刘邦毁约
张良受托被动主动性格特点自矜功伐
不忍之心怯而勇;智而诈;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善纳忠言
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加横线的词读音、意义有错误的是:( )
A.如今人为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wéi,做)
C.为击破沛公军(wéi,替)
D.大王为人不忍(Wéi,做)
E.且为之奈何(wéi,对待)
F.吾属今为之虏矣(wéi,被动)
G.若属皆且为所虏(wéi,被动)
2.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道芷阳间行
素善留候张良
3.属宾语前置句的是:( )
A.大王来何操
B.亚父者,范增也
C.贪于财货
D.若属皆且为所虏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距关,勿内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⑤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⑤张良出,要项伯
5.辨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含义:
①约为婚姻
古义:
今义: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今义:
③将军战河南
古义:
今义: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今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甲)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于是项王乃悲愤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乙)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6.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壁( ) 阕( ) 和( ) 悉( ) 故( ) 发( )
7.《垓下歌》与《大风歌》分别表现了项羽、刘邦此时怎样的心情?
《垓下歌》:
《大风歌》:
8.项王、刘邦都“泣数行下”,他们的心理有什么不同?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鸿门宴》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3篇文章,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古代记叙散文。这些文章都选自史传性文学作品中。《鸿门宴》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是本章节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体现了《史记》对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的技巧。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学生曾学过《史记陈涉世家》,但篇幅较短。学生在初中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但对于长篇的古代记叙散文的解析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在关键时刻对学生的点拨。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文中出现的古文字词和句式。
2、了解鸿门宴的事情经过以及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
3、从项羽人物性格弱点分析悲剧结局的原因,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确认识鸿门宴会斗争的性质,实事求是地评价有关人物。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多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
2、分析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3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朗读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垓下歌》。
《大风歌》《垓下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力拔山兮气盖世,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时不利兮骓不逝。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是刘邦率兵即将大局初定时唱出的,首句既是描写客观自然现象,又暗语当时的风云局势。第二句表现了初定天下,荣归故里的得意之情。最后一句传达出一种激切而又忧虑的盼望。全诗气势恢宏、豪迈雄壮,极富帝王的霸气。而《垓下歌》是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前夕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无可奈何的叹息。全诗透露出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楚汉争霸最终以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结束,楚汉争霸中,刘邦项羽是如何斗智斗勇的?项羽是如何从风光无限一步步走到了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凉局面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汉争霸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鸿门宴。
文言知识学习: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结合课下的注释整理文中重点字词、句式疏通文意,并标注出无法理解的字词或句子。
主要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距—拒:把守、抵御
内—纳:接纳、纳入
要—邀:邀请
倍—背:背叛、背弃
蚤—早
郤—隙:隔阂、嫌怨
(二)一词多义
谢:道歉、认错: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辞别、离开: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酌,不能辞。
感激: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因:就、便: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乘机: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为:介词,替、给:为击破沛公军。
对、对于:为之奈何?
被:若属皆且为虏。
④充当、担当:使子婴为相
⑤构成“何…为”格式,表示疑问或感叹:何辞为?
从:①跟随、追随:张良是时从沛公。
②使跟随、率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③挨着:樊哙从良坐。
5:如:①只是: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②至、往:沛公起如厕
(三)重点实词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前往、到
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披帷西向立:分开、打开、劈开(披荆斩棘)
加彘肩上:置放、安放(两手加额)
大行不顾细谨:考虑、怜惜(奋不顾身、顾虑)
会其怒:恰巧遇到(会天大雨,道不通)
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结语:大家知道秦末是个群雄竞逐的时代。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从文章开头我们已经知道最后是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驻军霸上。既然有约在先,为什么项羽还要击打刘邦军?项羽设鸿门宴的意图何在?在鸿门宴上双方是如何争斗的?这些问题在文章中都能得到解答,所以请同学在课后结合今天所学字词,再次阅读文章,理解文意,列出文中事件的提纲,并画出人物关系表,我们在下节课将带领大家一起去探寻这些问题。
第二课时
一、初步疏通:让同学展示所列提纲和人物关系表。
事件提纲:
宴前:无伤告密→夜访张良→沛公约亲→项伯说情
宴中:沛公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宴后:沛公逃席→张良谢罪→诛杀无伤
籍别楚汉
君王项羽刘邦
谋士范增张良
武将项庄樊哙
间谍项伯曹无伤
军力40万10万
人物关系表:
二、整体感知:通过列提纲和画表格,我们对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关系已经清楚了。项羽军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兵力,这样悬殊的实力,项羽怎么甘心就让刘邦称王呢?所以他扬言要攻打刘邦军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时我们能够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鸿门宴》中双方出现的人物几乎都是一一对应的,双方冲突的力量是并驾齐驱的两条线,项羽一方有他的准备、调度等,刘邦一方也有他一系列的应付措施。那么双方是如何斗智斗勇的?围绕这个饭局,始终透露着暗藏杀机、剑拔弩张的氛围,请同学思考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的刘邦是如何化险为夷,从杀机四伏的鸿门宴中金蝉脱壳的?
首先是讨好项伯。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成为帮他扭转局面的关键人物。
其次是刘邦高超的说话艺术。刘邦见项王说出的一番话虽然简短,但却包含了极大的信息。一上来刘邦就开始拉拢感情:我与将军合力攻打秦军,告诉项羽我们是战友,而非敌人。刘邦用双方过去的.合作关系来转换当前的敌对关系,这就模糊了项羽的政治警觉;然后将必然事件转为偶然事件:我是不经意就先入了秦关,并非是我的主观意愿,刘邦避重就轻,将双方的冲突说成小人挑拨的结果,既淡化到了矛盾,也给项羽台阶下。而在整个讲话过程中,刘邦一直保持着低姿态,一口一个“将军”,一口一个“臣”,极大的迎合了项羽爱面子、图虚荣的心理。而这招也非常管用,不但成功化解了项羽的怒气,而且还诱导项羽说出了藏在自己内部的奸细。
再次是樊哙闯帐营救。“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的忠勇形象得到项羽的欣赏,樊哙讲话跟刘邦讲话中心大体一致,只是各有侧重。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软硬皆施”了。
刘邦集团精彩的一唱一和最后攻陷了项羽的心理,让项羽把设宴的最初目的抛于脑后,使项羽的情绪由怒转为喜(刘邦的恭维),再转为愧(樊哙的秦王不义之说),错过了除去刘邦的最佳机会,让刘邦看准机会,逃离鸿门宴,从而导致后来形式的逆转。
三、结语:通过对刘邦逃席过程的分析,我们对整篇文章的故事线索有了细致的了解。那同学们看课下的注释,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选自司马迁《史记》的《项羽本纪》,也就是说这是项羽的传记。既然是人物传记,就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文本,看看司马迁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我们将在下节课进行讨论。
第三课时
导入:刘邦是个_____________的人,项羽是个_____________的人。请同学用适合的词语填空,并说说你的理由。提示:从文本中找出关于刘邦、项羽的描写(包括神态、语言、动作、行为等)
可能出现的答案:
刘邦:阴险狡诈、老谋深算/能言善辩、善于观察形势(拉拢项伯)
懦弱无能/能屈能伸、谦卑隐忍(为之奈何?对项羽的称呼等)
知人善任、识人之智/两面三刀(听取张良建议;大骂鲰生糊弄项伯等)
项羽:自矜功伐、寡谋轻信(大怒、急击等)
刚愎自用(不理睬范增的示意)
优柔寡断/坦诚直率(杀不死刘邦)
贪图虚名/重情重义(义)
有勇无谋/英雄相惜(对樊哙的态度)
妄自尊大(座次之分)
知识拓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发现这些词里很多意思相近,但感情色彩却反差强烈。同学们对于这两个人物的评价都带着自己的喜好。那么本文的作者司马迁对这两个人物是怎样的一个态度呢?如何理解司马迁把项羽列入帝王本纪?
(引导学生阅读扩展材料《项羽本纪》其他经典片段(如斩杀宋义、乌江自刎、大史公曰等);《高祖本纪》片段等,分析讨论司马迁对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
在《史记》里我们看到的项羽是有情有义但却自矜功伐的悲剧英雄,刘邦懦弱无赖而又有大智慧大胸怀的伟大帝王。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将其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更要看到他的多面的、立体的形象。
课后作业:在《鸿门宴》中还出现了许多关键人物,如项伯、范增、张良、樊哙等人,但课堂交流时间有限,请同学们在课下立足文本,结合相关史料,对其中一位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写一篇500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沛公约亲
夜访张良
宴前:
无伤告密项伯说情失去警惕
樊哙闯帐
项庄舞剑
坐失良机
鸿门宴范增举玦
宴中:
沛公谢罪
沛公逃席
宴后:放虎归山
张良谢罪
诛杀无伤
牟丹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3
2。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七、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八、同义复词:
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沛公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九、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十、古代“座次”问题:
1、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 室内:西为宾、长、贵;
东为主、幼、贱
4、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十一、古代的礼节:
1、 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2、 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 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 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 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 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归纳实词义项:
因、如、举、谢、意、置、斗、坐、王、军、击
时间副词归类:
表过去的:
昔:昔某公欲增慰帅兵
初、始:初,君之始入京也
已: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尝:吾尝终日而思矣
既:定国是之诏既下
旋:旋乃还
向:失向来之烟霞
本:臣本布衣
素:素善留侯张良
表现在的:
今:今而知皇上真无权矣
方:余方心动欲还
正: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当:当是时
表将来的:
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流而下
行将:臣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
播放歌曲《霸王别姬》:
我站在烈烈风中
恨不能荡尽绵绵心痛
望苍天四方云动
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
人世间有百媚千抹
我独爱爱你那一种
伤心处别时路有谁不同
多少年恩爱匆匆葬送
我心中你最忠悲欢共生死同
你用柔情刻骨换我豪情天纵
我心中你最忠我的泪向天冲
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
一曲《霸王别姬》,荡气回肠,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那秦时的风已经向我们扑面而来,那乌江的水声此时此刻正在我们的耳边响起,鸿门宴上杀气未息,乌江边上壮士落泪。看,天上云翻动,听,耳边水汹涌,那鲜红如血的残阳啊,映衬着英雄高大的背影,烈烈风中英雄的战袍翻飞,爱马嘶鸣,美姬落泪,不朽的项羽以其悲壮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悠悠两千载,风烟俱消散,斯人独难忘,今日话项羽。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太史公司马迁的《鸿门宴》,我们详细的了解了作者,了解了《史记》,总结了文章的文言知识,分析了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此时此刻,桌子擦净了,凳子摆正了,酒菜端上了,尊贵的客人来临了,我们的宴会现在正式开始。
板书:鸿门宴
同学们,在中华文学长廊里,项羽注定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我们应该感谢司马迁,他用他神奇的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彩闪亮的艺术形象,今天,我们摆的不是鸿门宴,实是结鸿门宴之名,行探究悲剧英雄之实。
二、预习展示
下面我先请一位同学再次介绍一下项羽的简单情况:
项羽(前232—前202)芈姓,项氏,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问:那位同学再来补充一下?
学生回答:项羽,著名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的最强武将。秦末,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号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斩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汉书记载“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是谓以霸道取天下,以王道治天下)(霸,古通“伯”,伯仲叔季之“伯”,意为王中的老大,众王之王)
国家:西楚
爵位:长安侯、鲁公、西楚霸王
谥号:西楚霸王(称王时亦自号西楚霸王)
身份:将门之后———义军首领(公元前209—公元前207)———诸侯上将军(公元前207—公元前206)———西楚霸王(公元前206—公元前202)
身高:据《史记》记载,身高八尺有余,汉书记载为八尺二寸,合今1。8942米
父名:项超
叔父:项梁
宠妾:虞姬
座骑:踏雪乌骓马
兵器:楚戟(演义为虎头盘龙戟)
铠甲:乌金甲(在锻造中加入乌金强化坚固性,乌金甲为黑色)、虎皮红战袍
三、引领探究
1、刚才听了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对项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鸿门宴上项羽表现出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刚愎自用,妄自尊大;(从鸿门宴的座位上)
胸无城府,直率坦诚;(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优柔寡断,为人不忍;寡谋轻信,沽名钓誉
对于项羽,千百年来人们褒贬不一,下面我们看看前人是怎样评价项羽的:
教师展示多媒体材料:
材料(一)、(1)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材料(二)、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材料(三)、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明确:杜牧——不知包羞忍耻;
王安石——失尽人心;
李清照——人杰鬼雄;
毛泽东——沽名钓誉
2、同学们,套用范仲淹的一句话,前人之述备矣。不管怎样,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共识,项羽是一位失败了的英雄。这个问题如何看待?
板书:失败英雄
小组合作探究:下面我们就结合课文并有效地利用你们手中的资料来探究这个问题。他因何而败?他为何又被世人称为英雄?
学生经过讨论,可能有以下观点:
明确:1、败在不懂共赢。
2、败在过于年轻,一帆风顺,缺少磨练,养成了妄自尊大的'性格。
3、败在爱慕虚荣。
4、败在贪小利重小义
5、败在嗜杀的性格
6、败在“义”错了对象(如宋襄公之流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身边带刺的玫瑰,对敌人讲“义”,“义”错了对象,留下千古笑柄。应该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7、历史的偶然性。(如彭城之战,突起沙尘,跑了刘邦
8、过于自信。项羽24岁起兵反秦,项梁是统帅,他就是副统帅,27岁就做诸侯的总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国家大政,这叫“少年得志”,“少年得志”给他带来了负面影响,他这一生,太顺当了,什么机会都赶上了,什么机会他都没有失去,太顺利了。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项羽的人生中磨练太少了,以至于过分相信自己,认为天底下只有自己最强大,只有自己是英雄,这直接影响了他对事情的判断。
教师明确;项羽的失败,有其必然性,亦有其偶然性,但我们不能否认,性格的缺陷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可见养成一种好的性格对人是多么的重要。
问:项羽虽然失败了,后人却认为项羽不失英雄之本色,那么,大家认为其英雄本色体现在哪里呢?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
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所谓英雄者,为了信念,不畏死亡。
所谓英雄,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摘录于《明朝那些事儿》
四、总结升华
项羽算是一位英雄,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为残暴的秦王朝的崩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有壮志豪情,亦有英雄柔情。但由于其性格的缺陷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使得他最终以失败结余,让人感叹不已。
同学们,还记得项羽自刎前的悲歌吗?在老师的带领下,全班同学齐诵: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完)
五、作业布置
以“项羽,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观点要鲜明,感情要充沛。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整理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把握特征,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表演、讨论和分析,对文学形象或历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积极思考人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字词句的落实;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和思考。
【授课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落实重点字词句,概括《鸿门宴》一文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大家猜,这是说得谁?对,是司马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选自其“信史”的《鸿门宴》,由此来领略司马迁用生命铸就的《史记》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字和文意
1、听《鸿门宴》一文的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进一步疏通文字和文意。
注意解决两个问题:
⑴ 识记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语。
⑵ 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在一百个字以内)。
三、研读课文,解决重点、难点
1、概括《鸿门宴》一文的故事情节。(此题开放性较大,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附本案设计者看法:
宴前:欲杀刘邦断绝后患;鸿门营中战云密布。
宴中;杀刘保刘险象环生;鸿门筵席刀光剑影。宴后:刘邦逃脱后患无穷;鸿门营帐空余怒恨。
2、检查重点字词句的落实。
多媒体展示:
1、下列各句加横线的字读音、意义有错误的是:(CE)
A、如今人为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wéi,做)
C、为击破沛公军(wéi,替)
D、大王为人不忍(wéi,做)
E、且为之奈何(wéi,对待)
F、吾属今为之虏矣(wéi,被动)
G、若属皆且为所虏(wéi,被动)
2、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
A、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道芷阳间行
C、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素善留候张良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3、属宾语前置句的是:(A)
A、大王来何操
B、亚父者,范增也
C、贪于财货
D、若属皆且为所虏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距关,勿内诸侯纳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早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隙
⑤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座
⑤张良出,要项伯邀
5、辨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含义:
①约为婚姻
古义:古: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今义:山东省。
③将军战河南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变故。今义:程度副词
6、找出文中的成语:
附学生回答: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四、布置作业
1、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语六个个方面来整理本课重点的字词句。
2、查找相关材料,了解课本剧的写法,将史记中的《鸿门宴》改写成话剧《鸿门宴》。(注:必须是古文版,不允许戏说)
3、通过网络等方式搜集关于刘邦、项羽的诗词名句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评论英雄人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乐背景下,循环播放关于鸿门宴的故事情节的图片。
二、导入
铿锵有力的琵琶曲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四面楚歌中,英雄仰天长啸、拔剑自刎的古战场。下面,再让我们跟着由本班同学改编、表演的课本剧《鸿门宴》,走入刀光剑影、险象环生的鸿门筵席,重温楚汉相争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三、学生观看自编自演的课本剧《鸿门宴》;直观感知主要人物的形象。
四、分析讨论主要人物的形象。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关于刘邦、项羽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描写,并在旁边做点评。
2、老师引导学生评价:演员表演是否准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3、学生畅所欲言。
(注:此步骤目标,在于通过对演员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进一步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当然,此题时间可长可短,如果时间允许,可让评价学生把认为演员演的不好的地方用自己认为应该有的方式来表达一下,从而达到文学作品欣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默雷特”的效果。当然,人物形象也越读越鲜明。即本部分要尽量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反复品味。)
4、“演员”与学生一起探讨他所表演的人物性格。(还是要结合课本,具体到每一句话来分析评价)。
附最后基本达成的共识:
刘邦:是一个善于用人;善于应变;敢于决断;能屈能伸的智慧君王形象。
项羽:是一个年轻气盛;骄傲自满;寡谋轻信;不善用人的勇武英雄形象。
五、学生讨论关于英雄的话题
1、分别调查一下认为刘邦是英雄的人数和认为项羽是英雄的人数。
双方就刘邦和项羽谁是真正的英雄展开辩论。(注:可结合提前发放的史实资料。)
3、给心目中的英雄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投影提示:
可以是对英雄的钦敬之情;
可以是对英雄美中不足的惋惜;
可以是对英雄进行富有创意的个人评价等。
六、结合新时代,老师进一步补充英雄内涵
鲁迅在七十年前就曾说过,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不乏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和舍身求法的人,而他们正是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灭的“脊梁”。
历史上我们有许多“脊梁”;新时代,英雄人物亦是层出不穷、,在抗非典战役中谱写了华美生命乐章众多医护人员;刚刚驾驶神州一号成功返航,创造了国家航天史上新纪元的杨立伟;除恶爱民的任长霞;在雅典屡屡让国旗升起的奥运健儿……哪一个不让我们心生崇敬?哪一个不是我们时代的英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又冲来了多少英雄?谁才是彪炳史册的真正英雄?只能留于后人评说。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每个阶级有每个阶级的英雄,每个人有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就让我们努力做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吧!
【设计说明】
本案设计集中体现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参与的一个个活动中提高语文素”的新教改理念。
首先,我把这篇文章的整体学习,用改编《鸿门宴》,表演《鸿门宴》,观看《鸿门宴》和评论《鸿门宴》的人物的一系列学生活动穿起来。从而实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在活动中求发展”的山东版教材教改的理念。
其次,文言文知识点的落实,我也摈弃传统的串讲法,而是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获得认识。老师只是精心设计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独立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另外,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在设计中我也有意识摈弃传统的灌输法,而是把更多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评点,去判断,去争论,去思考。在讨论探究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总之,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是本案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
【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参与的一个个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的理论指导方针下的课堂教学,最大优势在于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具体表现在:
学生在演完《鸿门宴》的课本剧后,主动要求再改编《赤壁之战》。由此可见,课本剧这种直观的解读经典的方式学生还是乐于接受。
文言字词句的落实也不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代替传统的填鸭式灌输。但在一些规律性指导上,老师必须高屋建瓴。从练习的设计,到最后规律的归纳,到作业的布置,老师的指导必须到位,思考必须全面,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此外,本案在实施过程中,有一点处理的不够恰当。就是对英雄的定义讲的不清楚;未能讲出时代英雄的局限性;结合现实进一步谈英雄又结束的太仓促。致使听课者最终也未能明白是么是真正的英雄。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6
鸿门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鸿门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