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此篇文章《缘缘堂随笔》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1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广博的学者,一个平实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彻悟者,丰子恺,不仅能以其简洁白描般的漫画引人深思,一本薄薄的《缘缘堂随笔》也让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人生是一张罗织的网,丰子恺认为“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的明晰的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许地山缀网是为了生存,非子恺要剪破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无论是补网也好,是剪网也罢,他们都是热爱人生又想看清人生的本质。
一个“渐”字道出了人生的演变过程,也点破了生活轨迹变化的秘密。难为丰子恺能悟出这个含义深厚的“渐”字!芸芸众生又有几人看到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由生走向死?又有几个看到自己是在“渐渐”的由无知走向丰满?不管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每个人都在“渐渐”中接受了生活给予他的影响,从而渐渐成善或成恶。自然界的有无、荣枯,人生中的贫富、升降都含在一个“渐”字中。这宇宙中没有什莫是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因为“渐渐”而模糊了人们的感觉,直到沧海桑田、今非昔比,才因为惊讶而感叹良多。
“渐”是无形的,你看不到她轻轻挪移的脚步,渐又是有形的,多年后你会惊诧她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渐”能掩盖很多变化,使身在其中的人感觉不到,局外的人也难于感觉到。因此,当一个人奋斗一生逐步走向人生的巅峰时,我们不会觉得惊诧,因为他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人们可以一幕幕地回想起来,虽然那些都已成为过去,但依然清晰。同样,当一个人从温柔富贵之乡中逐步走向破落衰败,只要其中经历了几十年,人们在感叹的时候,也觉得没有什么稀罕了,很多平民百姓正是希望有一些变数,使他们不至于永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当然,他们在祈祷上苍时,并没有求佛不给那些富贵之家关照。事实上,一个家庭顺延几代之后,就会有一些崛起与落差,少有十代都富贵而谦和的,因此,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说法:家无三代富,清官不到头。这是规律,这也是伤感,这更是无奈——没有读懂人生的无奈。
正因为人生是如此短暂,即使你能活上百来岁,或者与彭祖一样以八百岁为人生之秋,对于浩渺的宇宙来说也是短暂的。人都是时间这一辆永恒列车上的一员,不同的是,有的人从这里上车,有的人从那里上车,有的人在这里下车,有的人在那里下车,每一站都有人上下,如果人们的人生如同上下车一样,那便是圆满:上车便是喜悦,下车更是喜悦。达到这一境界是异常难的,不是有很多人因为在车上打瞌睡,一不小心该下车时却未下车,这于人生来说也许不是很大的悲哀,人们只是这样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这样的生命没有多大价值。那些在车上不安分的人,甚至危害乘客安全的将会被提前逐下车,于人生来讲,那便是生命的结束。
因为时间的顺延性与不可逆转性,人生便是唯一的,也可以说是一次性的,从这一角度讲,人生真不如南山脚下一株草,枯草逢春又添绿,人生枯老无再春。既然这样,我也能理解庄子面对妻亡这一世人公认的大打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人从生到死,都是自然的,如同四季更替,万物更新。万物的存亡都有定数,严格地讲,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物质,更难有永恒的精神与信仰。
自然和谐的总是最美的,因为它们保持本质的纯洁。最美的人是儿童,因为他们拥有最纯洁的本质。儿童的一颦一笑无不是由心使然,举手投足都不曾造作。丰子恺从他那四个燕子似的儿女身上悟出了儿童的高贵和伟大,甚至觉得不配为其父。丰子恺感叹于儿童的“称心而言”,感叹于儿童乐观丰富的生活,更感叹于“我们本来也是同他们那样的.,谁造成我们这样呢?”成人,是在生活中蒙了灰尘污垢的,眼睛才会浑浊,心灵才会蒙纱,进而惯用虚造的心态和眼神,于是,世界就走了样。世界何其大,一人一心思,一人一顾虑,就足以让一个世界生出无穷的世界,让一件事幻成无穷的事。追究是谁造成大人不能“称心而言”,不就是人类制造的生活本身吗?
曹操临沧海而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世人只当是劝人及时行乐,错矣。他是在警醒人们人生短暂,在人生的短暂中应当创造无限的功业。丰子恺在《晨梦》中诠释了广为人叹的“人生如梦”,也是在警告世人不要在如梦人生中失去“真我”。“‘人生’已被反复了数千遍,都像昙花泡影的倏现倏灭。”“这便是为了人生的饱暖的愉快,恋爱的甘美、结婚的幸福、爵禄富贵的荣耀,把我们骗住,致使我们无暇回想,流连忘返,得过且过,提不起穷究人生的根本的勇气,糊涂的死。”
丰子恺是一个佛教徒,所以他的文章散漫中见出空灵之性,平淡中见出不凡的彻悟。“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正是那些些微的小事出动了他敏感的心弦。他赞美着儿童的纯真,赞美着万物的神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自然中包含着多少人类不能企及的智慧。罗丹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或者,人世并不缺少深刻,而是缺少丰子恺这样的思考吧。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2
最近品读了丰子恺关于父母与儿女的几篇小文章,深深觉得读这些文字就如同在与朋友闲话家常,亲切自然,不拘形迹,平淡而又深刻。
在《儿女》一篇中,丰子恺从父亲的角度,讲述了自己送走孩子之后独居时的内心感受。“就在送走孩子的当晚,他把剩在灶间里的很多东西都送给了别人,唯独留下了四双小鞋子。”留下小鞋子这一举动,丰子恺对儿女感情的殷切和内隐,不禁使我感同身受。
不知道我的父母在我离家之后会以怎样的形式想念我,但我却讶异自己也会像丰先生一样,通过留念一些小物品去留念家人。在很多个外地求学和工作的日子里,我都会将家中的一些小物件留在身边,有时是和父母的合影,有时是屋子里的一个小摆件,更多的时候只是钱包中夹着的一块糖果,一粒瓜子,仿佛思念也要有“抓手”。
不管多大,我们都是父母脸前的小孩子。
姥姥在七十有余的时候还会经常塞钱给妈妈,妈妈宁愿将就自己也不愿委屈我们,她们都是将自己最深沉的爱奉献给了下一代,也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给了下一代。
天下的父母恐怕都是这样子。
但观察过诸多家庭的相处模式,我发现人在成年组建家庭后,给自己孩子的爱会有一大股,给父母的爱却只有一小缕,纵使只有这一小缕,很多时候还掺杂了埋怨和不耐烦,仿佛一代一代都是这样过来的,觉得正常的同时又有点惋惜。
什么时候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没有儿时那样亲密了?最后一次抱着妈妈的脖子睡,最后一次在赶集的时候拽着妈妈的衣服......都已经记不清了。什么时候父母会见我们的脸色行事了,什么时候我们会在离别的时候才蓦然发现光阴偷走了过往的种种。
思考这其中的原因,不过是我们身边有了比父母更重要的人罢了……
今天我从丰子恺笔下解读了父母深沉的爱,但父母那深沉的爱又何必从别人那里获知呢?他们对你所有社交媒体账号的关注,不过是想在你不理他们的时候悄悄看一下你在忙什么;他们发现你居家办公很忙很焦躁时,用手势、表情和极低的声音交流,不过是为每一个突如其来的工作电话创造安静的环境;他们向你随时分享的家里的花开、猫的长大、新买的衣服,也不过是想多多参与被越来越多家庭以外的事情所侵占的时光。
我们深谙越长大,离曾经不断环绕的家庭大树越来越远,远到最终我们也成为一棵最终被环绕的大树。
当我们静心思考这一切,定会是无奈的,但我们是可以做些什么的。在工作没那么紧急的时候,不要把火无缘无故发到父母身上,也不要搁置每一条留言和问候,他们知道你很忙,聊天也不过几十秒;就像父母曾经对我们的那样,不定时的零食“投喂”一下,他们会觉得你三天前就在想他们了。
读书有时不是要获取什么吧,也许是让我们对一段关系进行反思。
今晚最大的收获。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3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时累,读后轻松;而它,《缘缘堂随笔》,读时轻松,读后,更是心中畅快。
一、笔是质朴的笔
丰子恺的散文大多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率真的情感。他一向反对“做”文章,反对用生僻,晦涩的词语。他的散文和他的漫画一样,纯粹自然。在《艺术漫谈》中他曾形象地把艺术比作米、麦,认为艺术应该大众化,为大众所欣赏和接受,如同家家户户每天能吃到的米和麦一样普及,而不应该成为只供少数人享用的山珍海味。用笔如此质朴无华,容易读懂,忙中抽出两三个小时即可读完,为此我也推荐给了我的初一学生。
二、事是纯粹的事,理是说不完的理
丰子恺常常能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写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暗示现实社会种种较深入的问题。《我的母亲》是一个例子,从母亲的座位,坐姿这一特定的角度,姿态,他看到那承担了严父慈母双重任务的母亲形象;《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中,两个孩子在他眼前力争自己好,别人不好,他惭愧自己比孩子还“蒙”、“昏”:孩子常是成心而言的,诚实的,而大人则难得有一日不犯“言不由衷”的恶德。丰子恺爱写儿童,显然是要用大人之间的隔膜与孩童的天真相对照。就是吃瓜子这样一件小事也逃不过丰先生的法眼,《吃瓜子》一文中他例举了各种吃瓜子的方法,从看似漫不经心的闲谈中点出主旨:而能尽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国人,在消闲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积极的实行家!试看店中瓜子的畅销,试看茶楼、家中满地瓜子壳,便可想到中国人在“咯、呸、的”的声音中消磨时间……
此种平凡小事见哲理的写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
三、魂是纯洁的魂
巴金先生曾说: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与世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而丰子恺先生的这本《缘缘堂随笔》便将巴金脑子里的这个“丰先生”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丰先生之所以能看到这纯粹的小事,用好这支质朴的笔,说着世间人都读的明白的理,大概都因他纯洁的灵魂了。像这样一个人,就算被禁锢在一个房间也能找到他的快乐罢。这一点在他《闲居》这篇散文中可以得到证实。
《华严经》中有这样的四个字,叫做“不忘初心”。这样断章取义的一句话在网上有诸多解释,然而我还是倾向于理解为“不要忘记最初时候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博爱、进取之心”。读到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我真正看到了一个不忘本心的人。
如今我讲此书置于枕边,每每捧而读之,脑海和心灵都如冬日清空一般历历分明。离开校园将近两年,前途已不如当初清晰。但不管时间如何流逝,前途如何迷茫,都不要忘了最初那颗善良、真诚、博爱、进取之心。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4
丰子恺先生在《缘缘堂》里有很多都是讲自己孩子小时候的趣事。他形容孩子们像一群小燕子一样,热热闹闹。三岁的阿韦、五岁的瞻瞻、七岁的软软、九岁的阿宝,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孩子是最天真可爱的了,“为什么呢?”“怎么会这样的呢?”小脑袋瓜里装满了无数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人情的冷暖,辛勤的工作,日夜的忙碌都不过是游戏。
他们哪里知道,卖小鸡者的心计,越是喊得大声,竟越是不松口。他们一定在想:“为什么不卖?”“我为什么说“买小鸡”就不还价了呢?大人真奇怪!”
有什么不对呢?“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这是什么道理?
大人们之间的勾心斗角,步步为营,没有波及到孩子们的天堂,未经任何掩饰的真情流露,在这里,总能看到最美好的一面。现在回味,小时候我们不也是这样,每个人都会是这样,可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呢?
宋明理学创始人朱熹,有一句经典的话:“存天理,去人欲。”其实,我更认可心学创始人的话:“天理即是人欲。”
一位悟道的禅师,出家数十载,家中有老母,禅师如何不想去探望她呢?如果这是欲,“百善孝为先”,这是理所当然的;可如果说这是理,但佛法须“心中无他物,静心修炼”,这又何不是人的七情六欲,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孩子虽有欲,但理欲在他们身上最为融合。也许我们可以说,孩子是最率真的人。如果多些“成年孩子”,也许就真的像庄子所言的那样的太平盛世。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5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两三棵,夜长人奈何。古人说经常害怕秋天到来,花黄叶衰,悲秋之为气也。关于悲秋方鸿渐的老爹这么说过,当是汝校男女同学,汝睹色起意,见异思迁;汝托词悲秋,吾知汝实为怀春,难逃老夫洞鉴也。由此看来悲秋和怀春是分不开的,毕竟没人听说过悲春和怀秋。
对于秋,丰子恺先生也有一番理解。自觉而立之年后,看惯了莺歌燕舞,看惯了升平歌舞,对春事和花事再没有先前的“漫卷诗书喜欲狂”,亦失去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感动,甚至见到桃红柳绿产生既可笑又可怜的同情之感——“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变成了秋天”。所谓的经历过了,体会多了,感悟深了,情感就变了。就像蒋捷《虞美人》说的那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既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同丰子恺先生一样对秋感情以冷色调为主的人很多,包括我,除了刘禹锡。
我不讨厌任何一个季节,即使是停电的夏天和没暖气的冬天,因为先人的夏天和冬天都是停电和没暖气的。但是对于秋天,着实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没有“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沧桑,没有“寒烟衰草满地秋”的悲凉,没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无奈,更没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豪情。或许见识短浅,不能理解教材里金灿灿的无论是油菜花还是野菊花的丰收喜悦。或许自是情到浓处情转薄之人,更能体会什么叫做“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或许也是近而立之年,也能明白夏目簌石说的“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篇6
《忆儿时》一章讲述了作者丰子恺儿时的吃、玩。虽只写了丰子恺本人的童年,却让人回忆起自己的儿时。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也同样讲述了三件最令人欢喜的儿时趣事:养蚕、赏月、钓鱼。每件事都给作者留下了美好回忆与欢声笑语,以及更多的夹杂在其中的是深深的忏悔与永远的神往。
养蚕向人们叙述了丰子恺一家养蚕,铺在地板上,夜间似乎都听到如拆房子般的“沙沙”,而白天,作者却爱在桑叶间走来走去,甚至踩死蚕,到了最后去放生时,全家静默守候,作者不免沉闷,而到了去采蚕茧、抽蚕丝时,空气仿佛活了过来,让作者再次渲染在无限的快乐中。还将蚕蛹取出放进油中炒一炒,作者爱蚕却不爱吃蚕蛹。儿童的天性是自然给的,天生的,奇怪的,无邪的!
赏月却不同,着重描写了作者一家人围坐在月光下吃蟹的故事,吃蟹本身便是一种享受,而在文中看来,显得犹为优雅与美丽:先折蟹脚,后开蟹斗,关节里的肉如何吃干净,肚脐里的肉如何剔……作者父亲显得十分内行,吃完的蟹只剩蟹壳,不由得让作者与亲戚们心生敬佩,便也学起父亲般吃蟹,抬头望一望月亮,如蟹螯般圆,作者与大家便都一同笑了。
钓鱼也更写出作者儿时天性好玩,热爱大自然的情景。作者与同村的朋友去找米虫、打苍蝇、挖蚯蚓,再用钩子从后窍穿进脑,等浮珠一动,等一等,立马提起,钩子便卡住鱼的.喉部,一天能钓十几条,作者也由衷得热爱起钓鱼,有时候可以省下家中的买菜钱,炸着吃,味道很好。
这三件事的回忆是作者儿时的黄金时代,最自由、最快乐的时候,但作者也忏悔了,因为这一切都幸而是杀生取乐,作者的儿时杀蚕、杀蟹、杀鱼,扼杀了许多生灵,但换来了永不泯灭的笑,究竟是对?或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