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2025/07/04读后感

此篇文章《傅雷家书》的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古以来,一封封雪片似的家书都饱含着亲人间的浓浓情感,在战场之间来回穿梭。而这本厚厚的《傅雷家书》,又包含着傅雷对儿子的哪些情感呢?

轻轻翻开崭新的封面,细细品读,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傅雷夫妇对两个儿子的爱和期望。不管是对他们艺术方面的谆谆教诲,还是生活上的千叮万嘱,从中我都品味出了浓浓的亲情。傅聪出国多年,为了避免他忘记中国的文化传统,傅雷不间断地为他寄去一本本中国名著,从《诗经》到《世说新语选》,从《楚辞》到《唐五代宋词》;他建议儿子每天写一些中文日记,并坚持要他用中文与自己写信,就是为了不让他忘记祖国的汉字;为了让儿子更好地理解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他用文字耐心地引导儿子,一步一步……他做这些事情,就是为了让儿子不要忘记:我是龙的传人,那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的子孙!

和现在许多父母不一样的是,傅雷和儿子之间不仅仅是父子的关系,更是朋友的关系。他像一个知心者一样,与儿子天南海北地谈:他们谈艺术,“理想的艺术总是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即使是慷慨激昂也像夏日的疾风猛雨,好像是天地中必然有的也是世所必然的境界”;他们谈婚姻,“古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有一句话说,'夫妇相敬如宾'。可见只有平静、含蓄、温和的感情方能持久;另外一句的意义是说,夫妇到后来完全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也即是我们所谓的终身伴侣”;他们还谈中西方文明的异同,“中国人的理想是追求智慧而不是追求信仰。我们只看见古人提到彻悟,从未以信仰坚定为人生乐事,而这恰恰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幸福”……他希望儿子在国外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人格的尊严和崇高的气节,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的父亲,他对儿子的要求很高,但他同时也在忏悔自己以前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并希望儿子能做得比自己更好。

合上书本,闭上眼睛,平日里的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桌上一碗碗冒着热气的菜肴,上学前耳畔的一声声叮咛,也包括父母日渐苍老的背影……为人父母,他们虽然没有傅雷夫妇的博学,但他们也在努力让我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做人的道理。可是他们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又真的像傅雷一样,理解它们,并努力去完成了吗?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2

《傅雷家书》就像我们的一本良师益友,教会了我们做人,告诉了我们处事的道理。

父母的爱,往往是严厉而又具权威的,但是,看了《傅雷家书》这本书后,我发现父母的爱,居然还能是谈天论地,包罗万象的。

这本书中,使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傅雷在傅聪出国参加肖邦国际比赛前后书写的家信。这些信体现了不仅体现了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还表达了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以及老师对学生殷殷教诲。我感到十分震惊。

小时候,如同父母对我们一样,傅雷对傅聪的爱也是十分严格的。这种爱导致父子俩关系相处不融洽。长大后,傅雷与傅聪的关系便如同朋友一般, 而且父爱变得更深沉。因为,傅雷年轻时曾经出过国,所以恨不得把自己的经验,一股脑儿地传给傅聪。我特别喜欢傅雷说的一些话,特别能鼓舞人心,又彰显深明大义。

这本书中,令我感动的人还有马先生。诚然,他不是傅聪的父亲,但是他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傅聪在国外的.这段时间,马先生把傅聪照顾得很好,简直就是傅聪的经纪人。另外,我比较喜欢傅聪的第一任妻子——弥拉。她不像其他女性一样依赖丈夫,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关心他。身为儿媳妇,她懂得傅雷夫妇的难处,并且表示理解,她是一个识大体的妻子。

这本书语言精炼,道理众多,有些朴实,有些伟大,让人体会深刻。其中,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去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

以前的我,在为人处世上总是显得不够真诚,不懂的事情会装懂,不肯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批评,说得好听是具有极强的自尊心,说得不好听是死要面子。现在,我要放下伪装,做真诚的人,做真实的自己。

《傅雷家书》就像我的一本良师益友,教会了我做人,告诉了我处事的道理。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3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它告诉我: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淹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在这一封封家信里,我领略到了傅雷的才华和他的艺术修养,是那么令人钦佩!在家信中傅雷教给他儿子做人的道理,为他儿子引导生活得方向,还与他儿子切磋音乐方面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封封饱含亲情的家书中有一段我十分喜欢的话:“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使你过分紧张,低潮不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这是在傅聪精神消沉的时候,傅雷劝他时说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哲理,在这一生中不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则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和心情,用乐观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傅雷家书》不仅是一部人生哲理之书,还是一部饱含浓浓亲情的书。

傅雷在这家书里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他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意。从家书开头亲昵的爱称到字里行间的问候,傅雷大胆的表达除了一般父母不敢表达的感情。

在傅聪赛前紧张的时候,傅雷会告诉他:“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在傅聪得意的时候,傅雷会告诉孩子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

傅雷说他要和他的儿子做最亲密的朋友,这也许是父子关系的最高境界吧!他们之间没有什么避讳,他们会交流一切。

现在,我被傅雷与傅聪父子之间的真挚的感情所打动。这种伟大的父爱影响了傅聪一生,在读此书的同时我也感触颇深。《傅雷家书》给了我许多影响,傅雷的严谨作风和深邃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教导了我;我喜爱这本书,敬佩傅雷的为人与学识,羡慕他和一家人的相亲相爱,感动于文字间的深情。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4

这几日不论是上班还是夜晚,都抽空读几章《傅雷家书》,撇去那些成堆让我头晕的交响曲名,音乐家,画家,剩下的全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期待。父子可以如此谈人生,谈哲学,谈音乐,谈文学,何尝不是一件难得且幸福的事。朋友易寻,知己难求,倘若有一个人可以在思想上与自己畅所欲言,谈古论今,最好再把酒言欢,真是夫复何求。

傅雷对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见地,不管是音乐,文学亦或是绘画,而艺术都是相通的。于是我总是尝试在他的话语里寻求自己对摄影,对文学疑问的答案。谢天谢地,近日的苦闷得以解脱,虽说书里未必有黄金屋同颜如玉,可单单让迷茫的自己豁然开朗,重拾方向,已是最大的收获。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是个极守计划且自制很强的.人,总是让儿子制定出生活,时间,工作的制度且严格执行;大约这也是自己欠缺的吧,总是容易半途而废,容易被情绪控制。于是只得在路上走走停停,偶尔还走上岔路,不过终究还是绕着圈子回来了。

颓废的日子,总是放任自己,有时也在想究竟平时生活里的那些个所谓爱好带给了自己什么?如此沉迷又是为何?如果仅仅是爱好,又为何因此而苦闷?难道爱好不应该轻松快乐些么?傅雷在家书里对傅聪说:“想必你的苦闷来自于自己演奏的技巧无法表达出心中的音乐,苦于找不到门路,可当经过老师指点,技巧日渐提升到可以表达的时候,你心中的音乐又去到了另一个层次。”我想这也是自己苦闷的原因吧,因为技巧尚未达到可以表达心中所想,所以焦躁万分。如他所言,光有感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心理作用太容易变,必须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个性以及人格的一部分,才会变成自己独有的特点。而只有真正深入了解理解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从而对其产生强烈的感情,才能引起共鸣。

也许每个人对爱好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态度,可也许对自己而言,这些并不仅仅是娱乐消遣,而是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存在,是极其严肃的一件事。从前一直会问自己究竟什么才是生活的意义?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惊天动地或与众不同的事才能证明其存在的意义?如今渐渐体会到书中所言,这些个每日自制的花费时间去做的点滴,阅读,写作,画画,摄影,舞蹈,踏青。。。这一切的一切便是生活的艺术。

用傅老的一句话总结,那便是:“情感与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生活艺术。。。”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5

一封家书,载着浓浓的亲情,是维系亲情纽带的方法之一。《傅雷家书》里面的一封封书信,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

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信,里面涉及良多,而它给我的最深印象却是他对孩子们的严厉家教。我认为,傅雷首先是一个父亲,其次才是一个学者。在那一封封信里,不仅有他对孩子的叮咛嘱咐,也有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他会时刻关注傅聪的钢琴学习情况,会对他提出批评,也会对他夸奖鼓励。鞭策傅聪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傅雷深刻懂得,艺术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human,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

傅雷还对孩子的生活做出了要求:“你在国外求学,“厉行节约”四字也应该竭力做到.我们的家用,从上月起开始每周做决算,拿来与预算核对,看是否超过?若有,要研究原因下周内就得设法防止。”对其工作时间也提出了要求:“每天的工作与休息时间都要安排妥当,避免一切实击性的工作。你在国外,究竟不比国内常常有政治性的任务。临时性质的演奏也不会太多,而且宜尽量推辞。正式的音乐会,应在一个月以前决定,自己早些安排练节目的日程,切勿在期前三四天日夜不停的`,赶任务赶出来的东西总是不够稳,不够成熟;并且还要妨碍正规学习;事后又要筋疲力尽,仿佛人要瘫下来似的。”

虽然傅雷对傅聪如此严格,但他的信里也流露出催人泪下的爱意:“我说了那么多,又是你心里都有数的话,真怕你听腻了,但也真怕你不肯下决心实行。孩子,告诉我,你已经开始在这方面努力了,那我们就安慰了,高兴了。”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我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穿衣,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读了《傅雷家书》,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6

当我读着这本家书,傅雷的严格教育,以及对儿子的无限关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封封家书就好像一次次交心的谈话,将相隔万里的一对父子紧密相连。傅雷用自己的文字点亮了儿子心灵的灯,也点亮了千千万万孩子心灵的灯。

傅雷以身作则,立身行事,在一封封的家书背后,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他大到事业与人生,小到吃穿冷暖,事无巨细,对儿子无不关怀至微。书信是最真切的文字,它将内心所想传递,浓浓的爱子心切在这诸多封信中最为强烈的表达。对于儿子的爱与希望,不舍与思念,都浓缩在这真切而又朴实的文字里面。面对儿子为了自己的未来,在异国漂泊打拼时,他是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

由于在儿子幼年的时候,傅雷对他的教育过于的严苛,所以导致他们二人的关系并没有那么亲密。面对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他们紧张的父子关系,傅雷先生在书信的伊始就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悔恨,并且他也一再提到自己的.教育有很多不适的地方,也不断感叹希望儿子能够避开这些不利因素,最终可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艺术家。

在这从1954年开始长达十余年的信件里,字里行间渗透的是他们夫妻二人对傅聪生活的真诚关心,对他事业进步的欣慰,并且也在不断告诫他如何做人,如何爱国。傅雷对他的子女是一种因材施教的爱,他始终把教育和艺术放在首位,呵护和疼爱放在第二位。是傅雷的教育使傅聪在音乐上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赋与实力,富有勇气与信心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为他将来成为钢琴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本家书以一种家常谈话的口吻来展现,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质朴与亲情,它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因为这样一种真实,在读完之后,书中的许多情节烘托出来的感情仍让人久久不能忘却。它记录的是一段浓浓的父子情,傅雷的循循善诱,他在不断的给他的孩子指引前进的方向,与儿子的交谈中悟出的许多人生哲理,现实而又客观,是对儿子的深深关切,也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眷恋。

父母的叨唠是对我们最深切的爱的诠释,我们要理解他们的爱,感恩他们的付出,用我们的进步让他们感到欣慰,像傅雷一样立身行事,让浓浓的亲情不再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