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
此篇文章《无声告白》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1
“我们这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做真正的自己,但这永远不妨碍我爱你。”——题记
莉迪亚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美国人。她的母亲希望她完成母亲的梦想——出类拔萃,他的父亲希望她融入大家之中,不再受种族的歧视。莉迪亚就在这么一个观念矛盾的家庭中成长。
在她小小的时候,母亲为了实现自己曾放下的梦想,在没有和家人说告别时就独自离开。最后母亲回来了,为了留住母亲,小小的她,对母亲的所有要求都会答应。第一名,最棒的,最好的她都必须要做到。同时又为了满足父亲的期待,她总会装出了许多好朋友一样,来博她父亲的一笑。她可以依靠的太少太少,唯有比她大几岁的哥哥,才是她的唯一知音。可惜哥哥要去上大学了,她仿佛失去了唯一的依靠。他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她寻找错误的源头。发现所有的源头终究于她曾经溺水的小湖。她不再犹豫,纵身跳下。
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莉迪亚对家人的爱。因为那爱太过于沉重。她过着自己不喜欢的生活整整十多年。仅仅因为父母的期待,是什么才能让她这样呢?是孝,我更认为是她对家人的爱罢了。
因为爱,所以成全;因为爱,所以去追逐你所爱;因为爱,去默默忍受十几年;因为爱,未曾有过一句怨言。但是莉迪亚到死亡,也未曾对爱的人说出爱,这是悲哀,更是无奈。
所以故曰“无声的告白”。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2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大多数都会承受到从长辈那里来的压力,然后心里暗自发誓,等到我成为了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长。
但是,当我们真正变成了父母,当孩子一次次的带给我们惊喜之后,就渐渐的开始觉得我的孩子一定是与别的孩子不同的,他一定还可以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这种欲望,会毁了我们,也毁了孩子。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交往是感情上的交往,感情上的交往需要及时的沟通,我们要知道我们的亲人在为什么而开心,在为什么而痛苦,我们如何与他们一起开心并解决他们的痛苦。而不是被我们自己美好的幻想蒙蔽了双眼,一味的索取和指责。
希望我们了解的亲人是他们真正的样子。
希望我们的爱一直围绕着孩子们,希望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不必为了满足我们的意愿而活着,找到真正的自己。当沉痛的失去过之后,谁都会开始患得患失,会担心身边的人一个个的离开自己——因为我们做错了什么。但是家人这种存在,是不管你犯了什么错误,都会无条件的爱你,都不会离你而去。这应该是每个人的信仰,不要恐惧;家人,是不用给出明天的承诺,却让人坚信,每一个明天他们都会在自己的身边。
在故事的开始大家就错了,詹姆斯困在自己的自卑中,所以一直觉得妻子嫁给他之后肯定有一天会后悔;玛丽琳则是因为看到了孤独终老的母亲,下定决心要追逐梦想,却在梦想破碎后将这一切梦想加到了女儿丽迪亚身上;内斯知道家里人的精力都放在丽迪亚身上,虽然他会做丽迪亚的精神支柱,但是却在父母的无视中,想方设法的逃离,甚至抛弃丽迪亚;而丽迪亚因为在小的时候妈妈曾经离开过自己一阵子,所以发誓如果妈妈回来了,那她一定会满足母亲的一切愿望,她在母亲的严格督促下,一直在做她不喜欢的事情,她怕母亲离开自己,也怕她的哥哥内斯离开自己,她对家人的爱,都变成了害怕失去的不安,直到她再无力承受;而最小的孩子汉娜,默默的游走在这个家边缘,不被任何人关注,却深深的爱着这个家,她了解每一个亲人,用她强大的爱,最后将所有人的错误一点点的带回了正确的轨道。他们一家人还需要慢慢的了解,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只是,幸好,他们不会再做错了。
经营好一个家庭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沟通时选择真正能表达自己意思的措辞;不要沉浸在个人的自卑中,而误解身边人的心意;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孩子和亲人身上;要认真的关心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潜在的特点,当然,一切的一切都应该从沟通做起。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3
不爱看悲剧,每每读这样的书都有种心塞塞的感觉,也许这是我个人在心理上躲避着什么吧?不讨论我的心理轨迹,还是来看看我们仁慈的作者吧。
伍绮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父母均为科学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
文章的开篇就这么写着――“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她已经为这部作品定下了调子,这是一部真真正正的悲剧。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要么找到、要么死!如此恶狠狠的开篇……
一个个体的终结可能会导致家庭的终结……继而整个社会……。如果照这个线写下去,我们看到的画面将是一个晦暗的如雾霾笼罩的大地!那才是真正的悲剧——没有一丝希望。
然而,作者是仁慈的。当我读到莉迪亚不幸离世并非是她对人生的绝望而是为了给自己勇气找到真正的自己时,当这样的悲剧仅仅是一个懵懂少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的失误时,我感叹……
“还不算太晚。莉迪亚在码头上许下新的承诺,这一次,是对她自己许的。她将重新开始。她会告诉她的母亲,够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她还会告诉母亲,还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但悲剧就是悲剧,一朵被期待、被憧憬的美好而年轻的生命终结了。带着父母双重梦想的生命……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个不和谐的节奏。书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实际行为如此的不协调,甚至相反。他们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表达真正的自己。詹姆斯一家或者说有这么一个群体。这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们活在自我的安逸状态下,自己创造了一个封闭的一个自己想像出来的空间。并把自己的想像及爱强加与那个被爱的人身上,或者孩子或者伴侣。有那么一天,当真相打碎了这个梦……悲剧……来了。
好了,回到伍绮诗的无声告白的世界——在部作品里即将肢解的家里还有爱。大家都爱着彼此却又用这份爱伤害着彼此。也许正因为有爱才会看到这儿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天使,小小的汉娜就如一个小小的暖暖的火苗。她想温暖周围的一切,却能力不足。但她依然是暖暖的。汉娜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家人……也同样温暖了我的心。有了汉娜这部悲剧才有了希望……也有了活下去的可能。
我不想说那么沉重的话题。我只想说找到自己并展示给爱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学会沟通并坦诚的交流才是避免悲剧的根本。在有爱的世界里……告诉他你需要什么就好。
还有一个题外话。我一直在想,在被畸变心理的父母关爱下如何成长为心态正常的孩子?“被有着畸变心态的父母忽视才成就了汉娜?这算是幸运?那么同样被忽视的内森选择了强大自己准备逃离又算什么?”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4
小说讲述一个因为爸爸出轨、因挂科而渐感无法忍受妈妈各种期许、与相依相知的即将离家读大学的哥哥闹矛盾的15岁少女莉迪亚,在因为无法排解多重原因导致的孤寂与痛苦之后,以投湖自杀的方式来向自己的家人进行告白,进而触动家庭成员(爸爸詹姆斯、妈妈玛丽亚、哥哥内斯、妹妹汉娜)各自的自我反思,并最终相互体谅与和解的故事。
小说中的爸爸妈妈对莉迪亚的很多要求,可以说是很多家庭中都会有的。比如爸爸詹姆斯,总是要求莉迪亚与人为善、多交朋友;而妈妈玛丽亚也总是要求莉迪亚能够好好学习,将来可以成为一位医生,实现自己未竟的心愿。
他们不仅仅是口头的期许,甚至送给莉迪亚的各种礼物呀,也都是或有或无的包含着他们自己的期许。相反,他们很少或者从来没有想着自己的孩子们需要一些什么,喜欢什么之类的。
同时,爸爸的出轨,妈妈在莉迪亚小时候的离家出走,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的内心的成长。她担心妈妈会再一次的离开,而对妈妈各种要求都只是妥协着应承。而爸爸的出轨,则更是让她觉得很可能再次失去家庭成员。
最终莉迪亚,选择投湖自杀这种方式来向自己的亲人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
是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孩子最终选择以这种方式离开自己的亲人,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如何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是每一个父母都需要考虑的事情了。健康的成长,不仅仅是要保证体格的健康,还要保证心理的健康成长的了。
而且身教大于言传,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不是总是告诉孩子应该怎样怎样的。
“交点朋友吧,孩子!”应比不让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的了!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5
“莉迪亚死了,他们还不知道。”——《无声告白》
三浦春马去世的消息我是两天后知道的,因为要准备考试,那两天没怎么上网。咋看到三浦春马死了的时候,我甚至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好久之后我想起来三浦春马是谁,然后感觉这条消息应该是假的,其实没怎么看过他作品,所以印象里他还是“恋空”里那个高中生的模样,我喜欢那个笑起来很好看的他,根本没有把那样的他同死亡联系在一起。点开消息,“自杀”……这两个字又让我愣了很久,然后就想起了乔任梁,甚至想起了张国荣,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我满是疑问,还没觉得自己有多难受,然后我重新打开了高中时期看过的恋空,看到结局三浦春马扮演的弘树死掉时才开始觉得难过,后知后觉的意识到这不在是故事,那个扮演者在真正的世界里也变成了天空走了,眼泪突然就再也没能止住。
我想好好活着,但我觉得好累。
我想就这样死去,但我又觉得害怕。
我想,我缺乏勇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
我从未觉得那些选择离去的人有多不应该,毕竟我们谁也不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究竟为何如此选择,但我着实佩服他们的勇气。谁也没有权利去怪罪他们的离开,我很讨厌“你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么”这句话,在我看来活着,死去都只是选择而已,都是需要巨大勇气的选择。
其实选择死去有很多原因,以前看过一个问题,“你说,那些自杀的人,到底是想通了,还是想不通呢?”想通了,所以作出了自己乐于接受的选择;想不通,太痛苦,所以只能逃避。就像莉迪亚走入了湖水中,不是因为她想死去,她只是想纠正错误,重新开始。莉迪亚是一个混血孩子,她继承了爸爸的黑头发,妈妈的蓝眼睛,整个学校只有她和她哥哥两人,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但她的哥哥大概比她更幸运一些,他没有继承妈妈的蓝眼睛。莉迪亚太像自己的妈妈了,除了蓝色的眼睛,她还承继了妈妈所有的意愿。而她的父亲不想让孩子们像自己小时候一样,不停地让他们去交朋友,融入这个本与他们格格不入的世界。父母的期待压得她喘不过气,她依旧苦苦的坚持着,她害怕失去妈妈,而且自己有哥哥的理解陪伴。可是艰辛的支撑终究会被现实打败,她的努力换来的只有更沉重的期待,慢慢的压得自己再也喘不过气……哥哥的“逃离”让她终于失去了最后一丝支撑力。
莉迪亚走入湖里的时候,我既觉得悲哀,又觉得欣慰,同时还有一丝遗憾。悲哀的是,十五岁的她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欣慰的是,她不在苦苦坚持,想要改变这一切;遗憾的是,她也许不是真的想死去,她只是想要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为什么说活着、死去都需要巨大勇气呢?只因“重新来过”四个字,本身就很难。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6
我读了这本书后,有很多感触,这本书回忆了一个混血女孩离开人世前一家人的生活,讲述了她离开人世后一家人发生的事,这本书也揭示了种族问题、性别歧视、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影响、社会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家人之间的相处和沟通等问题。
在这个生活在美国的家庭中,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詹姆斯儿时随着谋生的父母到了美国,从小就感受到了别人对他与对其他人的不同,他处处怕别人知道他的不同,处处想和别人一样。母亲玛丽琳是美国人,玛丽琳由她母亲一人抚养长大,被她母亲教育最重要的是管理好丈夫、孩子、房子,于是放弃了继续深造,成为医生的机会,她听到女医生便会有惊讶的反应。
当玛丽琳嫁给詹姆斯的时候,她母亲认为她不对,她应该嫁给一个和她“更像”的人,她和詹姆斯“不像”。我认为,如果玛丽琳听了她母亲的话,或许后来就不会有她女儿莉迪亚的悲剧,她儿女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无奈和困扰,她的家庭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事,但根源在于种族问题。
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大女儿莉迪亚没有朋友,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玛丽琳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于大女儿,希望她成为一名医生。莉迪亚在家人面前假装自己有朋友,对妈妈的要求无条件服从,因为她爱妈妈,希望妈妈开心,而不是因为爱科学,不是因为想成为一名医生。玛丽琳却没有发现年少的女儿内心背负了这么多,同时,她还忽视了小女儿汉娜和儿子内斯,这三个孩子的内心都发生了问题,在他们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中,悲剧就发生了。
当莉迪亚永远消失在他们的生活中的时候,在他们受尽煎熬后,才渐渐发现了一些东西,想挽回一些东西,可是,有的却再也回不来了。
终于,玛丽琳知道了自己应该早早地关注莉迪亚真实的想法,应该给另外两个孩子多一些关注,应该更坦诚地和丈夫交流。詹姆斯后悔没有在犯错之前醒悟,内斯后悔没有早早地说出该说的话……最后,他们明白了这些,玛丽琳终于去拥抱了那个一直渴求母亲关注的小女儿,原谅了丈夫,詹姆斯终止了错误。
在失去了一些过后,他们终于懂得了,应该让一个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人,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及时说出该说的话,不然,很多事情都来不及后悔。
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常常因为交流不当的问题产生隔阂甚至是冲突,也造成了令人遗憾的事,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方式交流,我们需要相互理解。
这本书让人反思种族问题,反思性别歧视,反思怎样与家人沟通,反思怎样做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