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读后感800字
此篇文章《双城记》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双城记》读后感800字 篇1
我相信每一个看过《双城记》的人,都会在震撼之余赞不绝口。由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所著的这部书,永垂不朽!名著就是名著,不管多少年过后,名著依然散发着璀璨光彩,更何。
我看《双城记》,原因是在网上有许多网友推荐,他们都说那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我怀着好奇心就在网上下载来看,看完了一部分感觉还不错,就写下这篇读后感。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双城记》开篇第一句话被无数次引用。但我猜知道这句话的人并一定小说《双城记》讲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也不知道这句话为何而说。如果想理解这句话的原意,以及为何说写出这句经典名句,那自然是要读读原著的。
网上有人说,《双城记》只是描写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但是我却觉得,那个人没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以我看来,德发奇一家和法国贵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尔斯和西德尼的感情也好,都只是为了表现这场战争是谁引起的,为什么事而起的。虽然《双城记》是一本经典的小说,但因为其明确提出这段革命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于是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的历史观。而这正是对小说无数争议的焦点。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他认为,革命是一种压迫取代了另一种压迫,一场直接浓重的血腥暴*替代了另外一场血腥。对攻占巴士底狱以及对暴*民众的一系列描写——血腥,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
文中《双城记》,最让我喜欢的是律师助手西德尼?卡尔顿。他第一次出现就与众不同,当法庭上的人若无其事地望着天花板时,而他的一张字条却揭晓了案件背后的阴谋。他一出场就带着一身的忧郁,作为律师的他算得上是才华出众,但却又情愿躲在人家的后面,做别人成功的垫脚石,他仿佛自己亲手筑起了一堵墙,与名利隔绝。他曾说过:“我是个绝望了的苦力,我不关心世上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关心我。”
是啊,我们不应该渴望出名,那样就学不到更多的知识。也许做别人背后的垫脚石,还能操你个别人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能够看到他的长处和短处,学习他的长处,抛掉自己的短处。
《双城记》读后感800字 篇2
《双城记》被誉为描写法国大革命的最杰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不同,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尽管在那个时代,这些小人物本身并不能引起世界的关注。但是作者敏锐的捕捉到这些小人物和大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法国大革命本身就是有小人物们的力量所引发的。
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史上一个血的印记。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充满不确定;在这种无秩序的状态下,人性的一切表露无疑。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透过为族与平民之间的仇恨冲突,作者狄更斯只想传达出——-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贵族的暴虐对平民造成的伤痛不会因为鲜血而愈合,平民对贵族的仇恨也无法替代对已逝亲人的爱。故事中,梅尼特医生从监狱中重获自由和女儿一起到伦敦生活。
五年后,他们在法庭上为名叫查尔斯·代尔那的法国青年做证,露西和代尔那因相爱而结婚。1792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故事场景转至法国。代尔那因身为贵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一直爱恋露西的英国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断头台。卡登是书中最富魅力亦最复杂的角色之一。颓废、消极,求学时,他只替同学写作业。出社会后,即使拥有一身才华,它仍然选择为另一名律师工作。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温柔。
凭这一斛温柔和对露西的爱,卡登做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决定——-代替代尔那上断头台——-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另一个人的性命,换回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笑颜。这是卡登守护露西的表现,为爱而牺牲,这在那个大时代、甚至现代,是多麼高贵的举动!相较於代表的温柔和爱,多法石太太则是杀戮和血腥的象徵。由於亲人惨死在代尔那的父亲和叔叔的魔掌下,她终其一生为仇恨而活;为置代尔那一家於死地,无所不用其极,最后终於让自己死於擦枪走火的意外。多法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栗,但也叫人不禁感叹恨的力量,将本该快乐幸福的女人塑造成复仇女神。十八世纪末的法国,被这种执拗复仇的火焰燃烧成阿修罗地狱。教训和意义不能因为岁月而被遗忘。如果我们无法从其中获得一些什麼,相同的悲剧依旧会重演。两百年后的今天,希望活在这个世代的我们能创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爱的新世纪。
《双城记》读后感800字 篇3
一本书就像一部电影,翻过那一页页泛黄的纸片,留下的是书中的记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件件扣人心弦的事件,一行行跳动的文字将整个画面编织成一部充满血与泪的历史。狄更斯就是用手中的那支笔向我们讲述了那个暴风雨来临前的社会。
文字是心境的外在反映,狄更斯的经历让他的文字不再干涸。他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家庭,曾经做过鞋徒,当过文书,最终走上了写作之途。他生活在那个充满黑暗的年代,只能用笔来写出满腔的热情与愤怒。他的小说特别是前期作品,一般都比较松散冗长,而《双城记》在结构上是最严密的一部,没有多少与主题无关的繁枝杂叶,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围绕着马奈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的,前者表现了爱与行善,后者着重反映恨与复仇。通过爱恨交锋,善恶搏斗,最终如作者所说:“爱总能战胜恨。”恶往往都是昙花一现,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
诚实善良的马奈特医生因为医治一名被埃弗雷德兄弟虐待的女子而扯出一段黑幕遭到秘密监禁达十多年。热心敦厚的银行职员洛瑞为老客户救出女儿——露西,并试图营救马奈特医生,因种种巧合温柔多情的露西遇见了正直高尚的达内,二人坠入爱河。他们联合救出父亲,仁爱无私的律师卡顿爱上了露西,却因为爱替情敌走上了断头台,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虽死犹生,卡顿犹生,仁爱犹生。最终爱的家族取得了胜利。
在那悲惨的社会中,人民为了自由而战,狄更斯不是一个手执长矛的勇士,但他是一个用文字来书写社会的爱国者。透过那蒙上黑雾的历史,用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来告诉世人,在这个即将迎来光明的世界中,正义和爱永远是人们前进的不竭动力。身处乱世的人们心灵中充满了孤独、恐惧与血腥,他们为了恨而变得扭曲,如同回到了人类的原始时代——那个野蛮残忍的年代,狄更斯用文字中带给了人们希望看到了文明,在另一个充满血泪的国度中看到了故国的未来,也不管努力追求的前方有多么坎坷,也不管在通往民主与自由的道路上会留下多少人的血泪,埋下多少人的白骨,文明的人们总会义无反顾迎接自由的曙光。
《双城记》读后感800字 篇4
爱情在生与死的悬崖边上徘徊,而死亡则是解决最终爱情的唯一方法。
“这是最美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昧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书中我认为最经典、最有分量的语句。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为我们讲述了在这样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
卡顿,这个故事中的一个男主角。他深爱着女主人公露西,然而露西有一个深爱着的而且对方也深爱着露西的爱人--达尔内。对此,他选择了放弃,用宽容来成全他们的爱。
书中,他在每个喝醉了酒的夜晚,晃悠到露西他们所在的街角。清冷的月色下,唯有街道两旁的影子与他相伴--坐在那儿,就那样望着那栋房子。不知何时,晨曦的第一缕光已洒向不远处教堂的顶端。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书中,道路悄然,夜色渐浓,《圣经》的词句拌和着他脚步的回音,在空中回荡。由于达内尔家族的关系,法国大革命后的他将要被群情激愤的广大人民送上断头台。卡顿为了爱情,毅然决定用自己酷似达内尔的长相去换回达内尔的生命。
塞纳河岸依旧,水浪怒涌着,扑向岸边,打起一串串水珠,而后转瞬退去。新生还是死亡?在这个最好也最坏的时代,一切都是未知的。
在即将踏上断头台的那一刹那,他看见露西:抱着那个以他来命名的孩子在多年以后,和达尔内在一起,达内尔向这个孩子讲述着他的故事。长大成人的孩子在这条路上奋勇前进……
他满足地笑了:因为他现在所做的比所做过的一切都要好;他将要到一个比他所知道的还要好的地方去好好休息!
卡顿为了爱情,选择了牺牲。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在我的身边和许多的影视作品中,人们在爱情的道路上往往都是自私的。难道,看着自己爱的人幸福不是一种幸福吗?
道路悄然,夜色渐浓,泰戈尔的那句话似乎又在吟唱,自心底升起:“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
《双城记》读后感800字 篇5
那是最完美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期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此刻十分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这是整本书的开头第一章,将全书的基调定上了杯具色彩,然而就在这矛盾的时代中,也确实存在过光明。
这本书叙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围绕在医生马奈特一家周围的事,这本书颠覆了我对自由,权利以及善恶的看法——法国人民不堪重负,推翻了波旁王朝,然而新政权建立之后朝他们走来的难道是他们心驰神往的自由吗?不,仍然是以往的提心吊胆,稍不留神明天就会被送上断头台。得势之后的德发日太太滥用职权,将死敌们个个置于死地,最后却落得个惨死的下场。正如那句话所说的:“自由啊,有多少罪恶是假借你的名义干出来的。”大革命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完美,而是以暴易暴。它没有拯救人民,而是将人民推入了另一个火坑。
再来看看另外一位大革命的牺牲品——达内,革命之前,他放下了国内的家业,只身来到英国谋生,在他看来,压迫人民是一件极不人道的事,然而,革命爆发后,他反而无辜地成为人民的敌人,人们不分青红皂白地要将他领上断头台。但是坚信在九死一生之后,他依然是原先那个善良的达内。
而卡顿——一个才华横溢却自甘堕落的律师,他与达内有着相同的长相,却有着不一样的命运,在应对活着还是让自己心爱的人得到幸福的抉择时,毅然决然的选取了后者,在他看来,生命在爱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断头台上,他也表现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沉着冷静。正是因为在他的心底,一向有一个信念在支持他:“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定永远不死。”他用死完成了自我救赎,他用死来反抗虚伪的革命者,他用死来诠释对露丝的爱。生命,成了他最后的武器,爱,成了他唯一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