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儒林外史读后感

2025/07/27读后感

此篇文章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一本讽刺小说,那就是在清代远近闻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相反,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就是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但他喜欢读书,所以每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他讨厌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官员为了钱和权力,不顾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的下场一样。这些现实的事情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爱钱如命。

《儒林外史》教会了我要大方,不能贪小便宜。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2

这个学期,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3

俗话说:“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本是赞扬一个人勤勉的话,但如果说某个人为了钱财而读书,那就含有贬义了。

《儒林外史》是讽刺这些人的小说。有的人做的某些事情并非完全是正确的.。作者一开头就写王冕,赞扬他孝顺母亲,勤奋学画,不愿为官,其原因是因为害怕官场的黑暗,看不惯官员欺压百姓,所以不愿为了钱而为官。做官并非什么不好的事,只要他自己不收贿赂,两袖清风,造福百姓,也不是不可以。他从小就看惯了官员跋扈,便认为无官不贪,但是我认为,国家对他恩重如山,是生他养他的地方,所以,他如果做官还可以为国效力。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当时国家想招揽人才,所以规定只有参加科举才能进入仕途。才华横溢的当大官,才华稀疏的当小官。有些考生想发财,便“衣带渐宽终不悔”。国家的用意并非不好,只是方法不对。我认为国家应该废除八股,号召考生都来当官。如果为官不能做到清廉,就像秦王对商君那样,保其法而杀之,但对国家有益的思想依然要保留并发扬光大。清廉的官应受赏,但不宜过分倚重,免得其终有一日权倾朝野。

以上就是我对《儒林外史》这本书的看法,因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所以有些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变通着来解决。但如果你真的没有才华去做你做不到事情,也别“衣带渐宽终不悔”,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4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的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5

在五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少年王冕”,它出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是一本古典长篇讽刺小说,正是我喜欢的书型之一,所以,我立即买了一本。果然名不虚传,刚读完两三篇就让我爱不释手了。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自己的持续努力与周进的帮助下,相继中了相公与老爷的故事。54岁的范进在考相公时巧遇学识渊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学道周进。他一看范进的.考卷非常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叹“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范进在54岁终于进学,做了相公!后来,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乡试,结果又高中举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

“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当时残酷的法律与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与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