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仓》学习心得体会
此篇文章《大国粮仓》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大国粮仓》学习心得体会 篇1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小平头,一身过时衣,两腿烂泥巴。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隆平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隆平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八项国际奖。
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大国粮仓》学习心得体会 篇2
脚踏实地研究,毫不张扬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变了所有中国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况,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虽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继续向更高目标努力着。就是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乘飞机却从来只坐普通舱,依旧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他曾深情说“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导演安排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实为传神一笔。因为“为了老百姓有饭吃”的共同追求,这两位科学家身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为民谋福,不计名利的崇高品质。
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在第四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袁老带领着团队又马不停蹄开始了第五期的攻关。40多年杂交水稻科研生涯,对于袁老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如果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观点:“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禾下乘凉梦”是梦想更是创新,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步于所得,这不仅是科学研究持续进步的动力,也是各项事业能够向前发展的条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愿意做一只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贡献人类,为中国人赢得荣誉和尊严。是什么支撑着一位耄耋老者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个多月,除了“不让老百姓挨饿”的朴素为民情怀之外,还有就是他身上那种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这位经历过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岁月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将自身的发展和追求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这是许多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所共有的特质。忘却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价值,只有心系天下苍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动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苍生俱失声,那位伫立在田间的瘦弱身躯虽然已经消失,但那股蕴藏在内的精神和力量,将永驻人间;身虽远去志永存,高风亮节照后人,这种精神将会永驻青史,也将激励着后来人在各自的事业中不断攻坚克难,再创新高。
《大国粮仓》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被公认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股票”是中国股市唯一的流通股。但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我们的校友,第一印象就是他太普通了,有点像一个从山村出来的农民!你看他肤色那么黑,身体那么瘦,皱纹那么深。
记得有一次,一个画报刊登他的照片,编辑把照片下面“农民丰收后的喜悦”这几个字错配了。虽然这是出版界的小意外,但也说明袁隆平太像农民了。他走在街上,真的属于那种很快就会淹没在人群中的人。
“谈杂交水稻”是袁隆平向母校汇报的题目。这个话题似乎也很常见,没有任何修辞的运用,也没有任何学术上的卖弄。但我们深深知道,这个看似平凡的话题背后,有太多不平凡的。
1978年,袁隆平和他的七口之家被木板挤在与澡堂隔开的两个潮湿发霉的茅舍里,还不时遭受“为教学发愁,想歪门邪道”的冷嘲热讽。但在这种背景下,他对杂交水稻的研究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普通人能做到这一切吗?
我们手捧鲜花簇拥着袁隆平,涌向他的演讲厅。我们那么热情,不比追心目中最红的明星差。我们知道,我们可能没有完全理解他说的“杂交水稻”,但我们会用心去领悟大师说的每一句话。
他的第一句开场白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够了,哪怕我们只懂这句话,也够了!从袁隆平身上,我们知道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这也是校友袁隆平给我们的主要感受,确实够了。
《大国粮仓》学习心得体会 篇4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尖锐命题。“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人。”袁隆平用惊人的科学成就响亮地回答了这人问题。
袁隆平、平头小脸,土里土气。而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和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是怎样的力量使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3亿人的命运呢?又是怎样的力量促使他执著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呢?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决时,他似“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
面对未来,袁隆平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面积10%提高到20%,实现总增产3000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袁隆平用科学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实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我由衷地敬佩他——一个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袁隆平。
《大国粮仓》学习心得体会 篇5
“袁隆平”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不仅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获得过联合国“科学奖”哩!不过今天我要说的则是我家这个“袁隆平”。
我的外公七十多岁了,身体特别硬朗。退休前,他是县里分管农业的领导。听妈妈说,外公是华中农学院的高材生。不过,说起来是个名牌大学生,但实际就是个庄稼汉!因为外公每天早出晚归,骑一辆破自行车,整天都和泥巴、庄稼打交道。为了试验新品种,他常常从早到晚地泡在田间地头,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记录种苗的生长时间和收获率。即使戴上大草帽,皮肤也被晒得黝黑,活像个非洲人。
终于退休了,外公总该享享清福了吧,但他还不肯闲下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研究他的老本行。今年,已经退休十几年的外公又研究起巴西早稻来。他说,这种早稻的耐旱本领特别大,如果试验成功,能很好地对付庄稼缺水这个大问题。为了试验,一大把年纪的外公,自己动手开了一块试验地;为了保证早稻的健康成长,他自己动手拔田里的野草,捉稻秧上的害虫,比照顾我还要细心;为了得到巴西早稻详细的生长资料,他没有哪一天不去观察、记录,常常忘了回家吃饭。家里人常笑他,说他的干劲比年轻时还大!
年轻时的外公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我无法见证,但是现在的外公,尽管没有袁隆平那么大的名气,但在我心中,和袁隆平一样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