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春日》教学设计

2025/07/27教案

此篇文章《春日》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春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巧:

1、精确、流利.有情绪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精确认读本课的3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知道多音字“更”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不同读音。

3、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大意,想象文中所刻画的美好情景。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重复诵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与内在美。

2、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表达对诗的理解。

情绪态度、价值观:

1、培育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绪。

教学筹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学过的古诗和学生的生活入手,唤起并建立自己头脑中春天的画面。

老师知道我们班同窗能背诵许多的古诗,大家还记得有关春天的古诗吗?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预设有《咏柳》、《春晓》、《春游湖》等诗)

2、这一首首古诗如一幅幅俏丽的图画,给我们展示了古代诗人眼中的春天,那么你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能不能用几句话说一说?

学生描写自己眼中的春天

二、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今天我们也学习一首现代作家所写的,有关春天的小诗《春日晨景》请同窗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题目。

2 、齐读课题

3、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答出以后,教师追问“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现在,让老师用朗读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春天的早晨。

教师配乐范读(必须入情入境)

2 、听老师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学生自己读课文,要求:精确、通顺,自主学习生字

4、指名读文,齐读

5、检讨学生识字效果

五更 更好 天欲晓 春渐浓 杏花 新荷 漫坡 两岸 堂前 层层碧

领导学生认读词语,领导多音字“更”的读音,并领导学生识记生字“漫、杏”,图文结合等方式理解词语“漫坡、五更、天欲晓、新荷”,“春渐浓”结合韩愈的《早春》来体会春天的变化。

四、品读课文,感受意境。

闯过了生字关,信任同窗们再次读书会更有收获。春天是俏丽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斥盼望的。课文中的词句为我们展示了俏丽、充斥盼望的春天,下面请同窗们再读课文,把你感受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春天的画面。

2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先重点感受春天的俏丽景色,即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两岸轻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引导学生通过重复诵读、结合生活实际经验、想象,教师通过引用诗句、范读、配乐朗读、结合图片、充斥豪情富有启发性的语言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春天,然后再来感受“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的动态美。

“两岸轻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

(1)学生读文,然后刻画自己想到的画面。

学生描写自己想到的画面以后,教师出示课件:这就是两岸的柳树林,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好像来到了哪里?

学生描写画面的美。

教师:作者在早晨天刚刚亮的时候,来到这里,昨夜刚刚下过一场细雨,水面弥漫着一层水气,远远望去如轻烟一样,轻烟是什么颜色?在细心察看水面,水面是什么颜色的?水也好像被染成了绿色。真是好像到了绿色的世界呀!谁来读一读这俏丽的画面!学生有情绪的朗读。

“一园细雨杏花红”刻画的是什么情景?学生刻画美景。

师:想起啊,孔子当年就在四棵杏树下给他的学生讲课,那可是春秋时期,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了,每当春天之际,莘莘学子们便进京赶考去了,抬头望去,那红红的杏花给他们带来盼望啊!所以同窗们想看看吗?(出示课件红杏)你看啊,唐朝的王涯他可经不住地赞叹: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叶绍翁也曾经写过“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所以,作者也经不住地赞叹他所见的这满园红杏。我们再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满园红杏里边来吧,领导学生有情绪朗读。

“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教师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图片,教师可以从小草给人的感觉,春天的时候,生命力很旺盛的小草长在大自然中让我们感觉很舒服,那么普通的小植物就让你感觉到它将春天的生命唤醒了,白居易曾赞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荷叶嫩绿得流出水来,层层叠叠等,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层层碧和片片青”

“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这部分要施展学生的想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构建画面:巧燕筑窝、稚雏待哺、鸟儿翩翩上下于檐下树间的和乐安然与篱芭架下蜂蝶嬉戏、绕花起舞的.劳碌快意;耳畔回荡的是昵喃的燕语、悠扬的莺啼、轻柔的蜂鸣。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就达到目的了。

3、整体感知诗句和画面

同窗们伴着乐曲再朗读整首诗,想象全部画面。

激励学生刻画全部画面,再次把学生引入情境,这样的美景是谁带给我们的?

4、真是“三月春渐浓”啊!晚春到底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诗人又是怎样刻画的呢?

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春天的变化:

韩愈《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五、讴歌春天,升华主题。

师:此情此刻,你想用怎样的方式表达你对春天的爱呢?

出示“友谊提醒:

1、清唱一首春天的歌。

2、描画一幅春天的画。

3、背诵一首春天的古诗。

4、说几句讴歌春天的话。

5、摘抄文中精美的句子。

……

六、课外阅读。

阅读描写春天的古诗或文章,如朱自清的《春》、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叶子妹妹》、《春天的发现》、《大地的头发绿油油》等。

《春日》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胜日、寻芳、等闲、万紫千红”等字词的意思

2、能理解《春日》中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3、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美,并培养学生学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品读古诗,体会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学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读读好词佳句。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普通话标准。(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课件出示)

1、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生机勃勃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万物复苏

2、出示佳句名诗:分大组读,看谁能读出感情。(课件出示)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图片,思考:

①看了这些景色,你感觉如何?用一个恰当的字来表达。(美,妙,绝……)

②大家都知道描绘的是春季,这么美的画面,会想到哪些诗句呢? (出示课件)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③是啊,春天好美!“桃红柳绿江山如画,莺啼燕语大地皆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逢春感怀,饮酒作诗,挥毫赋春,给人世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春佳句。

2、这里就有一位南宋的诗人,朱熹,他在山东的泗水河边游玩时,一路上被似锦繁华的春色所感染,不由得诗兴大发吟出了“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一首咏春的古诗《春日》。(板书课题)

4、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查找了有关他的资料,谁来说说?

师: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初读感知。

1、诵读:

①老配乐范读。

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不禁也想来读一读,同学们认真听听,看看听出了什么?(老师这样读是有理由的)

②自由读。

你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③齐读。

④个别读。

过度:刚才同学们都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了这首古诗,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地学习它。

四、小组讨论,研究诗文,体会意境。

1、想知道这首诗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吗?有没有信心自己来探索每句诗的意思?(请大家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释每句诗意)课件出示要求:

①先读读古诗,释疑,讨论难点。②参看工具书。③如果语言一时组织不好,也可以记录下来。

2、反馈①先让学生质疑。②解释一些词语。③分句解释(让学生自由选择,提示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说或者利用之前的课件结合图说)。④让学生把理解和在一起说一说。

3同学们已经明白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你能感觉这首诗中诗人到底是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对大自然的喜爱)从哪个字看出来了?(寻)这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它是这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又是全诗主旨所在。

4、融入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学着诗人来吟诗。(自由练习吟诗)[配乐]

5、指名吟诗。(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6、师导语:“春风暖暖,河水清清,诗人来到了泗水河边,寻找春色,看到春暖花开,百花吐艳,多美的景色啊!”请大家做一下深呼吸,仿佛还闻到了什么?

7、是啊,真是让人陶醉,再请同学们用上自己此刻的心情来吟诗(集体起立吟诗)

8、看来同学们都体会得不错,能用上自己的感情来吟诗了,古人留下来的每首古诗都是文学中的艺术品,韵味十足,我们不但要能有声有色地吟出来,还要熟记这些古诗。

9、要熟记这首古诗,抄写是很有必要的,请同学们拿出纸笔把它工整地抄写一遍。

五、选读诗文,学着作诗。

今天学的这首咏春的古诗《春日》现在大家基本上能背下来了。古人咏春的诗词歌赋浩如烟海,比如吟春风的,咏春雨的,赞春花的,颂春江的,赋春水的,还有唱春潮的,歌春鸟的,写春游的,洋洋洒洒,数不胜数,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板书:

春日

初读要求: 理解诗句的方法

1、读准字音 1、通过字词理解诗句;

2、读通诗句 2、通过图文结合理解诗句;

3、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

《春日》教学设计 篇3

《春日晨景》这篇韵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春季热闹、和谐的彩色图景。韵文格调轻快,语言清新,从近到远,红、绿交映、动静相宜,描写了一幅静谧、和缓、自然的春景图,流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每一句都带给人不同的美感。我根据古诗教学的基本思路设计了本堂课,赏读诗文,感知诗意,想象诗境,体会情感,注重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并由此过渡到句子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美的画面,在本堂课中,我主要是以读促想象。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情景,体会文章意境。然后再以 想象激发朗读。通过学生想象到的美景,来激发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独特感受和体验,想象和朗读共同促发展,它们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意境美和语言美。除了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体会文章意境外,更重要的还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想象搭

建了一个支点。

本课不足之处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想法时不够深入,究其原因,是教师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较少,所以,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交流时就显得有些浅显,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样,在交流起来才会有的可说,才会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并与文本产生共鸣。教师驾驭课堂及时调控的能力有待提高,例如,本来是极了一个回归整体的环节由于时间用得太多而没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整幅画面,这里如果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一定会及时的调整过来,应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应该及时,对学生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与适当的评价,引得其他同学更深入的思考。

《春日》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日》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

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 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 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 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3、办手抄报:诗歌里的春天。

《春日》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课前准备】

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

1、出示二字词语: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春到三分暖。

●春天三日晴。

●春雨贵如油。

●一年四季春为首。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享受春日

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朱熹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思想要保持清醒开阔而不陈腐,就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春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手法,但意蕴更为深藏: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们学了这首诗,肯定会有所启发。

古诗教学,有待“亲密接触”,因为她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