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歌声教学反思

2025/07/28教案

此篇文章歌声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歌声教学反思 篇1

我实施了儿童声乐第二阶段的探索:歌曲处理细化,美化声音,提高歌唱技巧,解决高音的演唱难度。

一、顿音与长音练习,我采用EI、I、HA 等音节训练声音。声乐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它只能用心、用脑、用嗓、用耳去感受。声乐教学也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唱准歌曲就可以了,必须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歌唱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技巧运用到实践中去。如,我让孩子找歌唱的共鸣,用戏剧喊声I;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最后一个乐句是的音较高在G2上,作为没有声乐基础训练的学生来说,气息浅,达不到歌唱的深处,自然没有高音,我采用发EI音节练习,让学生感受体验这种方法对她的高音有帮助;歌曲《我的童年》中间有一句用花腔处理的乐句,需要特别活的、流动的气息来处理,才能唱出花腔的感觉。我采用了HA,练习这一乐句,这个学生很聪明,确实用心、动脑、耳朵也很灵,听了讲授和示范,竟然能用桑子唱出来了,只是不够连贯不圆滑。经过反反复复的训练,他完成的还不错。

二、外在表现力训练: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通过嗓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控制歌唱的心理手段,使发声器官具有适应歌唱时所要求的那种协调与耐力,并改善嗓音,使学生获得歌唱表演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能力。但是,声乐训练过程中还应注重自信心及歌唱表现力方面的培养,声乐作品技术与情感两者缺一不可,“声情并茂”是这一艺术原则最精辟的概括,让声乐与舞蹈相结合,在声乐演唱中加入舞蹈动作,让声乐表演变得不再枯燥。在基本完成声乐作品之后,为了完整的表现歌曲,完成艺术作品,我为选手提供了一些表演动作,还请来了大队辅导员老师帮助修改指导。通过师生的通力合作,刘恒源和陈云彤两个小选手,又有了新的提高。特别是陈云彤同学,平时不爱说话,从小没有舞蹈基础,动作十分的僵硬,训练起来十二分的困难。但是,她能克服困难不怕吃苦,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作为指导教师我也很感动,就更加耐心的鼓励和辅导她。

三、自信心的培养:在学生训练中除了应不断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之外,还要给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创造一定场合和气氛,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如,中午休息时间,找来许多学生观看他们的演唱;音乐课前十分钟让每个班级的学生观看选手的演唱;大队辅导员老帅组织全体老师集中在会议室观看演出,这样大大的给选手们壮胆,增加了他们的演唱的自信心。

按照歌唱系统的训练过程,他们了解认识了什么是歌唱,并在实践中体验了歌唱的的技巧。掌握了一些歌唱的技巧,形成了一定的歌唱能力。他们比别的孩子多获得了不少东西。尤其是陈云彤同学,通过这次训练和比赛的历程,她的班主任对她的评价可高了,性格开朗了许多,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班级的各项活动都主动的`参加,非常的有自信心。在这样短短的一个月里,我和我的学生进行了紧张而又刻苦的训练,克服了不少的困难,汗没有白流,两个选手分别获得了桦甸市20xx年艺术节大赛的声乐组的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好成绩,为母校争得了荣誉,在自己人生里程碑最美好的时代——童年,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

四、对我自己声乐教学的要求,过去有句很形象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而在今天,面对学生,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我要在自己所教专业方面努力做到知识多而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培养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爱歌唱的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奋斗吧,让童心在快乐中起飞,让歌声在快乐中飞扬!

歌声教学反思 篇2

王君老师说:“没有精深地独立阅读文本这个过程,教学设计不可能自然而然产生。”我喜欢阅读文本,文本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每每讲新课,课文读个三四遍是不可少的,但是看着这些名师的手札,我才知道自己做的远远不够。他们对语文课、对课堂有如此深的理解,但是他们依然在一遍一遍地读、老老实实地读,对文本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之后再开始认真地备课。才能形成“比较雅致的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研读活动。”

我学着王君老师的样子,老老实实地读,逐字逐句地读,细细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读了十几遍之后,对文本已经有了全面地理解,我的脑子里也有了上课的思路。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就是抓住描写小夜莺言行的句子细读体会,读懂了这些句子就能从中体会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爱国,就完成了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

而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这一过程孩子们确实表现的很好。他们能很快找到描写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如“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孩子们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一点很让人欣慰。孩子说:“小夜莺面对那么多敌人,他一点也不紧张,还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小夜莺这样做是为了迷惑敌人,同时也说明了小夜莺很机智勇敢。”孩子的理解很深刻,语言表达准确完整,我问孩子,“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孩子说:“轻松的、快乐的、天真活泼的、镇静的语气。”并读出了这种感情。就这样通过找、读、感悟,孩子理解了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到了“小夜莺”机智勇敢、爱国及对敌人的憎恨。

在课文结尾我播放了“苏联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的故事”。请同学们观看短片,感受那些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斗的英雄们的伟大精神。并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也有很多困惑和遗憾,我在试讲时,在40分钟内竟然没有讲完,听课的老师说,孩子们读书整整花了10分钟时间,(还有个别学生没读完,)读书占的时间太多了。可是这篇课文是这样长,即便孩子预习了,也得让孩子安安静静地把书读完!为什么肖培东老师在那么大的场面,《祝福》又是多长的文章,孩子可以安安静静地读书15分钟,后面效果还那么好?金军华老师认为:“这时能量在蓄积,智慧在开启,情感在酝酿,接踵而来的是波澜的起伏,浪花的迸溅,飞瀑的欢笑。”教学,很多东西不能提前,阅读,很多时光不能省略。

朱震国老师的《勇气》给了我启发,学生通过人物的行为表现,进而去触摸领悟人物的内心,既易于学习路径探索,也合乎认知的规律,学得实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建议,应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句子,特别是表现小夜莺言行的句子去细读体会,所以,这一课在品读课文时,抓住人物行为感知人物形象,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细细研究《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关于识字写字,“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基于识字写字,我在教学中没有安排写字的环节,对学生的书写无法评价,识字写字这个目标是没有完成的。在做教学设计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初读时让学生画出生字词,尤其是不认识的生字词。谁有哪个字不认识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识字。这一课的重要目标定在“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轻易地作用”,忽视了生字的书写。

虽然在教学上我没有突破,但是语文教学上的自主生成、孩子良好的语感和创造性思维的绽放给了我最美的答案。把学生放在中心,它会开出最美的花朵。

歌声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默、盘问、口哨、埋伏、凝神、烧毁”等问题;会用“宛如、兴致勃勃”造句。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勇敢、机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4、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2、没见过“杜鹃、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这两种鸟。

3、留有作业和写有含义深刻句子的小黑板或幻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讲述 引发兴趣

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其惨重的损失。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侵略者总是没有好下场的。保家卫国的勇士们,上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下有七八岁的孩童,他们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千方百计地打击敌人,有些侵略者直到全部被消灭了,还不知道是怎么落入了抵抗组织巧妙地设下的陷阱中的。不信,我们一起学习《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

二、板书课题,师生质疑

1、齐读课题:

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2、抽生答。

3、教师小结:

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空,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

4、读完课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5、学生质疑。

6、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同桌一起读、快速读等)读课文。

7、初略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解答学生质疑中较简单的问题)。

三、简介情景,加深印象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苏联红军作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四、再读课文,落实字词

课文是如何将这一生动事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再读课文,读时注意本课的生字词。

1、你要提醒同学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屑”读 xiè,不读 xuè;“挺”读 tǐng,不读 tǐn;

“拧”不读 nǐng,不读 nǐn;“呻”读 shēn,不读 sēn ;

“钉“( dìng)的韵母是后鼻音,也是多音字,还读 dīng;还有“削、空、塞、还”都是多音字。

2、你们还有不理解的词吗?

空旷:地方开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这里是指树林建筑物等被破坏后的'景象。

沉寂:非常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

灌木: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

搭拉:下垂。

木屑:木头的碎木。

轻蔑:看不起,不放在眼里。

磨坊:磨面粉等的作坊。

球果:松树或其他树结的球形果实。

凝神:精神高度集中。

宛转:声音抑扬动听 。

兴致勃勃:兴致、兴趣,这里指兴趣非常浓厚的样子。

宛如:好像、仿佛。

在理解词语的同时,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能运用这些词语,特别是“宛如、兴致勃勃”。

⑴ “宛如”是一个比喻词,可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① 读文中的句子,谈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② 回忆以前的课文。桂林的水真绿啊,绿得宛如……

③ 学生自己练习说话。

⑵ 读文中有“兴致勃勃”的句子。“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学生仿照文中句式练习造句。(谁,什么时间)兴致勃勃(做什么)

五、留下悬念,布置作业

孩子们读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夜莺”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我们下节课再仔细读课文,通过讨论得到答案。现在请孩子们完成以下作业:

1、抄写课后要求写的生字,注意以下字的写法。(老师在黑板上范写)

喂 挺 甩 滚 毁 惯

2、组词:

削( ) 挺( ) 斯( ) 甩( )

哨( ) 庭( ) 期( ) 用( )

抢( ) 防( ) 汉( ) 惯( )

枪( ) 仿( ) 汗( ) 贯( )

3、造句:

宛如 兴致勃勃。

歌声教学反思 篇4

作品题目为“歌声”,实际上是写作者聆听丝竹乐器演奏三曲轻音乐后的感受。朱先生写音乐,并不注重摩写乐声,而着力写音乐的象征,写自己的主观印象。我们无缘欣赏那次音乐会,但从作者的感受中,可以想见:三曲清歌的旋律应该是舒缓、安详,悠然、闲适的。先生把听到的乐声,运用通觉、移感的手法,化为各种感官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意境——淡彩水墨画般“暮春柔雨润花园”的境,一个清新恬静的天地之中。正如先生在文章末段中所说,他是“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所以,他对音乐的感受始终是“全身心”的。

文章分五个自然段,写了三大块内容。文章首段干脆利落,一笔就道出了对“歌声”的总感受——“神迷心醉”,极具引人入胜之效;第二、三、四段,细写品赏音乐、体味意境;末段进一步深化感受,首尾呼应。通观全文,浑然一体。

文章重心是第二大块。

第二自然段,作者从触觉上感到了毛雨洒在脸上,微风吹拂衣袂,又如脚踏经雨的石路,有润泽、轻松、滑腻之感。这样的感觉,非常形象地表现了三曲清歌温润、轻柔、舒展从容的艺术特色。第三自然段,他似乎看到了“甜软”的光泽。音乐对于作者,产生了视觉的映像,但作者却用味觉(甜)、触觉(软)来表现。下文,写了“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则都渗透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从音乐中“听”出来的光泽和色彩,深刻地表现出三曲清歌足以涤荡浮世“尘垢”的清静;文中的“深藏”、“冷落”、“苦笑”、“黯淡”,表现了音乐的含蓄、委婉和淡远,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虽然心境宁静、淡泊,却又难免有些许为“暮春”将要停止、消失(销歇)而产生的淡淡的哀愁。第四自然段,作者又写音乐唤起人的嗅觉:“因那濛濛的雨,园里没了秾郁的香气”,只有草丛的气息、泥土的滋味和新秧壮麦与绿柳的蒸气。即使写那一缕香气,也是“饿了似的花香”。这“饿了似的花香”是绝妙的一笔——虽然花香并不浓重,但却似饥渴般“袭人”。在这种情境中,作者“愉快的倦怠之感”,无疑是对音乐的深深陶醉。在作者笔下,耳朵听到的个个音符都变成了一幅花园小景,看得到,摸得着,闻得见,尝得出。以具体的感觉表现抽象的`音乐,表达心灵的被俘获感,意境深远,字字珠玑。

结尾一段照应开头进一步深化内心感受。如果说第一段的“令人神迷心醉”是一般化的概括,这里就写得出神入化了:“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作者的身心完全被音乐吸引了,统治了,占有了,浸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我们欣赏《歌声》,不仅和先生一同被三曲清歌所迷,也为先生的美文所醉了。

学习本篇文章,依然像学习所有课文一样,要紧紧抓住文本相对于教学情境的特点,即文本所提供的语文信息。为此:

一、语言特色,特别是文章的表现手法是本篇文章所提供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要通过诵读,体会作者不疾不缓、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欣赏文本清新雅致、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要着力创设多种方式,带领学生潜心阅读,体会、感悟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感受事物并诉诸笔下的表现手法。

二、文本中,朱先生未曾着一笔一墨去描述音乐的声音,他没有一句拟声,没有像白居易描写琵琶弹奏声那样运用“私语”、“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博喻”来表现声音状态。他只着墨于自身的内心感受。先生把探讨音乐旋律的事情,完全交给读者去做。这就产生了“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期待空间。这一点,也可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去体会、想象。

三、文本的人文涵义深藏在全篇的字里行间,不熟读精思,不易体会感悟。“情感是散文的灵魂”,阅读学习散文,一定要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在本文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那份真挚的爱。朱先生主张散文创作的美学原则是“意在表现自己”。他的散文生动地抒写了他的禀性、气质、灵感、情思和修养,表现了他的审美情趣,表现了他的人格。对小学生来说,不必牵涉过多,但应该引导他们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与美。

四、本课用六年级学生,两课时讲完。

歌声教学反思 篇5

近段时间进行合唱的排练工作,将对二声部排练的融合的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合唱曲目我挑选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歌声与微笑》,选择这首曲子的动机在于考虑到我们学校的小朋友的自身素质问题,她们几乎没有经过和声的训练,要在短时间内把和声效果突击出来,那么这首歌曲自身由易到难的和声创作帮了我很大一个忙。在排练之前,我就给小朋友心理暗示,告诉他们这并不是很难的合唱曲子,只不过我们低声部的同学,把这首歌曲做了变奏,使歌曲更好听,并且分成很多不同的变奏。小朋友们以为他们要唱的只是很多段变奏的歌声与微笑,首先在心理上非常放松,不像平时课堂上学习二声部歌曲的时候她们首先心理形成了一个压力,觉得两个声部非常困难。

其次,我在练声的环节就加入了二声部的概念,让他们感觉自身练习不同的声音是在游戏,而打开游戏大门的声音就是他们和谐的唱好三度以和六度的音程练习,而且我也没有采用大量的不同的练声曲子。每次练声都采用一两条固定的,让她们觉得非常好听的和声效果很好的曲子,她们唱着觉得好听又有趣,自然锻炼了声部的感觉,让她们互相聆听,不要为了不让他人把自身的声音抢去而大声歌唱,每次提出一个必定条件就是小声歌唱并互相聆听,并且在每次唱完以后请同学们自身总结哪儿唱得好哪儿唱的又不好,并说出为什么,让小朋友自身懂得判断声音的美与不美。在他们自身的心中形成一种正确的`理念

再者,在练习歌曲的时候,分开训练,不要对相互的旋律太熟悉,而且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逐步的,学习几个小节以后就开始合作,没有必要等到每个声部的旋律完全熟悉以后再来合作,这样对记忆旋律有更大的协助。两个声部的合作训练师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融合的,以前在排练合唱的时候,花了更多的时间在训练好每一个声部的音准与流畅上面,而忽略了多花点时间在配合上面。还有,把旋律感觉较好的小朋友布置在声部区别的地方,加强旋律的准确性,有时候小朋友突然找不到自身的声部,听到旁边的小朋友的声音会有很大的协助。

歌声教学反思 篇6

低年级的音乐课教学中极少接触到二部训练,因此无论是合唱还是轮唱,对于学生来说都可算是难点,都需要一个感受好训练的过程。怎样能够摆脱直接、呆板的二部训练,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的方式,和创设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并易于学习,是我教学设计时考虑最多的问题。

这首歌的轮唱听起来具有山谷回声的效果,这启发了我,选择用喊山与回声的游戏,创设情境,由简入难的开始接触轮唱。歌曲轮唱部分的节奏型是:0×××∣×---∣弱拍起和后一小节的全音符,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都不是拿过来就能唱好的.。因此在回声游戏中,我设计了远山回声,让孩子们适应弱拍起的节奏型,并将全音符拖到时值饱满,然后再过渡到近山回声,使二声部的弱拍起的节奏与一声部的全音符衔接容易、自然,并能将长音拖得悠长饱满,而不是出现“浅唱则止”,全音符不唱足而等下一小节的情况。

为了使学习歌曲更加轻松和顺畅,我在接下来的环节里,直接对歌曲的轮唱部分旋律进行远山回声和近山回声的模唱训练,进一步接触和进行轮唱训练,使学习歌曲的过程变得水到渠成。

本课真正的难点,是歌曲结尾处的合唱部分,在学习歌曲前,必须让学生进行一点简单的和声训练,让学生初步具备唱自己的声部,并能听到另一个声部,却又不随别人跑,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准确性和稳定性。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琴和柯达伊手势,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音高,并直接进入歌曲的合唱部分旋律,为解决难点初步奠定基础。

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本着从听觉入手的原则,从听中感受歌曲的演唱方式,从听中寻找发现自己的声部,并在听中剥离处自己声部的旋律,抓住自己的声部,形成一定的听和声及在和声中剥离单声部旋律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训练中逐步形成多声部旋律的听觉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在对歌曲进行随琴分部哼唱之后,我还是抓住难点,对合唱部分进行突击。首先,我领学生分析各自声部的旋律走势,并视唱旋律,加入柯达伊手势进行加深和强化,使合唱部分的演唱变得更加理性,而非仅随听觉走的纯感性的演唱,从而使合唱部分的演唱更准确、更和谐。

在填词演唱时,我请学生自己去发现难点,并逐一解决,唱好一字多音和一音多字的情况,在演唱的过程中还要随时提醒、逐步解决加快速度,力度对比,调整呼吸,达到能够完整演唱的水平。

本课的结尾,我选了一些大山的图片,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提出用歌声抒发情感,赞美祖国,赞美自然的建议,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本课中,我基本做到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出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在游戏中完成枯燥的二声部训练,在一节课中,完成一首轮唱及合唱歌曲的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对和声的音乐听觉能力,对二声部旋律的音乐表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比较注意使用儿童的语言,将程式化的教学过程变得富于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