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优秀
此篇文章《白杨》教案优秀(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白杨》教案优秀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
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⑴ 认读生字词:
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 巩固练习:
晰( ) 介( ) 疆( )
析( ) 价( ) 僵( )
⑶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三、自由读课文,学生作好批注,大胆地质疑
四、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五、反馈,感悟
1、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⑴ 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
⑵ 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⑶ 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茫茫。
环境恶劣: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板书。
⑷ 抓关键词语,指导朗读,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2、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让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间互相学习,注意倾听他人的回答并适时做好点评。)
要点把握:
① 高大挺秀: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躺影。”“你看那树多高!”“你看它多直!”
② 茂盛、大: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③ 生命力顽强:
“哪儿需要它,它就去哪儿。”“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树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抓关键词语体会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如:
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引读:是啊,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生读:“白杨树从来……也不动摇。”
⑵ 分角色朗读: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到“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六、小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足可见它的生命力顽强,而且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是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写白杨树前具体写了白杨树生活的环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⑵ 写白杨树的特点时,作者采用的不是直接描写的方法,都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树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体会白杨的寓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领会文中的思想;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借物抒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杨树(含外观及内在的特点)。
2、老师小结:
白杨树生长的地方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到处浑黄一体。白杨树却不软弱,不畏风沙雨雪,不畏干旱和洪水,依然长得高大挺秀。
3、导入新课: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呢?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1、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爸爸说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各抒己见。)
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⑵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体会无数像爸爸一样在边疆参与建设的人们的崇高思想。
3、指导名读、小组读,说说你们此时的心里感受。
4、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目的。
(学生从文中找词句,逐句逐段的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⑴ 爸爸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⑵ 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含义?几棵小树的意思?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
②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5、教师小结:
是啊,边疆的建设者们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生献儿孙。”边疆建设者就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紧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三、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四、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白杨》教案优秀 篇2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
⑴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⑵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⑴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⑴默读1~4小节:
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⑵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⑶学习文章的5~11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①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②学生分角色朗读。
⑷学习文章第12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②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B、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C、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有感情朗读第13小节。
⑸学习第14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①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④ 小结:
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⑴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⑵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①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学生交流讨论。
⑷理解爸爸的心:
①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③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④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
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白杨》教案优秀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自学及重点指导,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并在理想情操方面受到初步的鼓励。
3.引导学生从感性上领会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2.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1.揭示课题,简介白杨(用幻灯片)。
2.掌握生字词。
①听写:戈壁、抚摸、介绍、清晰、新疆、浑黄一体。
②正音、正形。
③利用工具书或结合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戈壁表白、浑黄一体。
3.默读课文:
①分段、概括每段重要内容。
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4.朗读课文(自由读)。
第二节
1.引言
……爸爸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又是怎样借白杨来教育儿女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讲读全文
①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②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③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④引读第一段。
⑤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⑥指导阅读,理解爸爸的三句话。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并想想为什么。
3)朗读:(突出重点词语),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4)各自有感情地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5)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6)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体会爸爸要表白什么?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3.小结。
①体会文章中心思想。
②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的。
③朗读课文。
4.练习。
①分小组笔练(一组一题)。
造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写话:写一、两句赞美白杨的话;写一、两句赞美爸爸的话。
②全班交流。
评: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语文教学应该根据这样的学科特点,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并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渗透政治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使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在“实实在在”上下功夫。“实”是“活”的前提,“实”是“新”的基础。
一、钻研教材要“实”
《白杨》是一篇思想性强的课文,富有文学感召力。它饱含着作者对边疆建设者们崇高的敬意,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真情。这篇课文是著名散文作家袁鹰的佳作,篇幅不长,构思巧妙,文字隽秀,感情丰富,确实是一篇好课文。它对于孩子们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于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都是极好的范例。也正因为如此。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白杨》的教学中任务就更突出。
课文深蕴的内涵,体现在朴实的字里行间。但是,文章主题、内容深刻,学生年纪小,阅历浅,形成教学此篇课文的难点。
该篇课文安排在九册最后一个单元中,编者有复习巩固“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分清文章段落”、“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意图,其中尤其是“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难度较大。
二、教学方法要“实”
1.“实”在情感体验。主要表现在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分三步走:一,处理好主体事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荒凉的大戈壁的特定环境中更深刻地认识高大挺秀的白杨的特点,悟出词语中含着的感情。二,紧紧抓住对爸爸说的那三句话的理解,由形过渡到神,把爸爸的精神和白杨品格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由表及里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三,由白杨过渡到人,扣住重点段落,结合上下文,体会文章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一步步接近文章中心,直至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2.“实”在语言感受。作者是通过语言塑造文学形象的,读者是通过语言感受去认识文学形象并受到感染的。语言感受,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从小培养儿童的语言感受力十分重要,它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它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发挥形象的感染作用。如引导学生体会“高大挺秀”这个词,如果仅仅认识到这是指白杨的四个外形特点,那只是触及了表面,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这是茫茫大戈壁这个特定环境中的白杨,是在浑黄一体大沙漠映衬下的高大挺秀的白杨,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杨那种浓浓的情意,这时的“高大挺秀”显出了生命力,这样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体会白杨品质奠定了感情基础,向着理解文章中心思想迈进了一步。教学中,还要注意把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落实在句段的理解分析,落实在对事物的再造现象,落实在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中。
3.“实”在研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谐轻松的气氛,减轻学生心理的压力,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法,完成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渗透思想教育。
三、课堂训练要“实”
第一、扎实进行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落实语言文字和思维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白杨》教学中,我注意了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以指引学生思维的路子,教会学生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把“高大挺秀”放到大戈壁这个背景中去理解,把爸爸和白杨联系起来认识,从爸爸和儿女对白杨的不同认识去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第二、扎实进行朗读和默读训练。朗读与默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这节课一方面按照大纲对五年级学生默读要求,既要通过默读理解内容,又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在运用默读技能理解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另一方面,根据本课教学要求,也加强了朗读训练。所设计的每一次朗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进入课文意境,与作者思想感情息息相通。如对理解爸爸三句话所设计的“读的训练”中有五次朗读,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找到并朗读有关句子→勾出重点词语,理解分析句子后进行初步的有感情的朗读→为理解句群关系的朗读→换人称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对白杨品格逐步有个深刻的认识。
第三、扎实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在《白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使本课能有比较浓烈的“语文味儿”,能使自己的教学尽量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听、说、读、写都要进行真正的、有实效的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表达能力,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认识过程的实际需要进行恰当的安排。同时,有意识地注意了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表达等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第四、要进行扎实的训练,必须把“练”真正溶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经过有实效的切实训练,实实在在地理解和实实在在地运用,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掌握这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行交际和发展思维的工具”。
总的教学体会,就是注重实效。在老老实实研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力求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白杨》教案优秀 篇4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 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 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 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过程
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自主学习: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干、枝、叶、皮)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
合作探讨:
1、小组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
要求:
1) 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讨论: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 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运用什么写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反动派等。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愤慨、鄙弃之情。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课堂小结:
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 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
巩固提升:
1.仿写句子:
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2.补全对联:
赞高原白杨傲然挺立对抗西北风
《白杨》教案优秀 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运用文中的语言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3、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4、体会借物喻人的特点,拓展阅读借物喻人的文章两篇。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句话。
学习难点:
运用文中的言语现象“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还……总是……”写一小段意思连贯的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树吗?在哪儿看到过?你能用词语或句子形容你们看到的白杨吗?
生:高大挺拔
生:粗长,树叶郁郁葱葱。
生:很有生命力。
师:这是我们眼中的白杨。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父亲”眼中的白杨是不在公园,校园,庭院里,而是长在(出示课件)祖国的西部茫茫沙海中的白杨。我们一起读课题。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走近白杨。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2、(出示词语)戈壁 清晰 介绍 新疆 陷入 浑黄一体
师:通过预习,结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你对戈壁有了怎样的认识?
书中也对大戈壁进行了描写,让我们一起读读。(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再读课文,了解白杨。
师:就是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大戈壁中,挺立着一棵棵高大的白杨树。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师:文中是怎样写白杨的?把描写白杨的句子画下来。好吗?边读书,边画出有关句子,同时也可以圈出重点词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
1、学生默读课文,划有关句子。
2、师生交流有关白杨的句子。
生1:“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白杨的特点是“高大挺秀”(出示课件)
师:(板书:高大挺秀)
师:的确白杨树高大挺拔,那作者为什么却用“高大挺秀”在赞美它呢?
生:在别的地方生长的白杨树并不觉得它怎么样,但是在满目浑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直的白杨树,却让人觉得她绿得特别好看。
师:“绿”得很秀。还有想法吗?
生: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那白中返青的树干,给茫茫的大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与喜悦,所以人们以为她很“秀”。
师:太好了,你的话语给我们的教室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作者实在是用词准确,“高大挺秀”来形容戈壁摊上的白杨是最合适不过了。从这个“秀”字,你读懂了什么?你想怎样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读出爸爸对白杨的喜爱。
生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很快的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随机出示句子)
师:在爸爸的眼中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生:哪儿需要它就在哪里生长,从来不选择。我从“哪儿”一词看出白杨适应力很强。
师:(板书:哪儿……哪儿适应力强)我们可以想象到(引读)城市需要它---
生:白杨树就在城市里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默默无闻的舒展风姿,供人欣赏。
师:乡村需要它,它就扎根乡村
师:学校需要它-----
生:就在学校扎根,生长,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心甘情愿地挽起肩膀,让孩子们在它的树阴下嬉戏玩耍。现在,西部沙漠需要它,生:它就在沙漠里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筑成防风林墙,保护着黄土高原。
在爸爸的心目中白杨还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白杨非常坚强。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从“不管”、“总是”这一对关联词语可以看出白杨非常坚强。
师:(板书:坚强)
师:在这戈壁滩上白杨树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
生:漫天卷地的风沙。
师:会遇到什么样的雨雪。
生:瓢泼样的大雨和鹅毛般的大雪。
师:还会遭到什么样的洪水。
生:汹涌的洪水。
师:还会遇到怎样的干旱呢?
生:寸草不生。
师:大家想白杨树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谁能给大家读读这一段。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来,当漫天风沙袭都吹不倒它,它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谁能再读一下。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
师:狂风暴雨压不挎它,它咬定青山不放松。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土地出现裂纹,寸草不生它无所畏惧;洪水如猛兽袭来它从不退缩,白杨树就像是戈壁滩上的卫士一样巍然不动。让我们大家再来读这段文字。
师生齐读。
师:孩子们,爸爸只是在向你们介绍白杨树吗?(学生摇头)
师:爸爸也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到底在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13---16自然段,自己先思考,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自学,和同桌交流。)
生: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爸爸妈妈自愿去新疆工作是因为他们知道戈壁滩的环境比较恶劣,他们去支援新疆。
师:他们到这里是要改善这里的环境。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是因为爸爸也希望下一代也来建设新疆,也希望他们像白杨树一样那样高大。
师:你的意思新疆这样贫瘠,有他们这一代人来建设可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他们的下一代,所以来接他们到新疆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爸爸不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更是在表白自己一颗()的心!
师:爸爸是这样介绍白杨树的(播放课件)那他在表白什么心呢?出示课件:
生:爸爸在表白自己一颗建设新疆的心。
师:爸爸要成为新疆的建设者。
师:爸爸既然想表达自己建设新疆、扎根新疆的愿望,那他为什么要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呢?
生:因为爸爸想让他的孩子像白杨树那样坚韧不拔。想让他的孩子也去新疆参加建设。
师:你是从哪儿读懂的呢? 生:......
生:和教师一起读课件播放的内容。
师:正是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奔赴新疆。1954年,驻疆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组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0年代初,共和国从山东,湖南等地招募了大批女青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兵。60年代,12万余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的知识青年来到了新疆,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工具,他们就自己制作。生活上也是那样艰辛,用油桶烧水,在青石板上烙饼。没有地方睡觉,就只能在戈壁滩上挖了洞穴来居住。他们在这里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就是为了能够把新疆早日建设成绿洲。孩子们,他们不也像白杨树一样吗?那么,我们就用赞美白杨树的最朴实语言来赞美这些建设者吧!
生:齐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爸爸的介绍像一粒种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望着火车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爸爸此时陷入了沉思。
师:爸爸,你在想什么呢?
生:我在想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希望以后也有很多人这样。
师:也有很多建设者像你一样到这里来。(指另一学生)爸爸,你在沉思什么呢?
生:我想在戈壁滩上多种一些白杨树,把戈壁滩变成绿洲。
师:这荒凉的戈壁滩需要更多的白杨树在这里扎根。也需要更过的建设者在这里扎根。他们能来吗?(生点头)此时,爸爸的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作为孩子你能理解这微笑的深刻含义吗?
生:爸爸是高兴自己的孩子以后也能像他一样建设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爸爸此时是在高兴自己的孩子也会像他们一样呢?
生: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新疆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长,同时,老师还深信,我们四一班的“小白杨”,也许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因为---
生:齐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播放课件)这张面孔,在2004年曾经感动了中国,他叫徐本禹,是个大学生志愿者。他本来可以在繁华的都市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是他却毅然自愿到贫苦的山村去支教。这是我们能叫得上来名字的志愿者,而还有许多志愿者我们根本就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他们都是自愿到祖国的西部去扎根,去建设。
师:正是有这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奔赴了新疆,奔赴了祖国的西部,今日的新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播放今日新疆的画面)昔日那个荒凉的戈壁滩,如今却是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
师:不止新疆,祖国的西部乃至我们整个国家一天会比一天好。
师:孩子们,就让我们记住这生长在我国西北一种普通的树。
生:白杨。
师:更要记住的是这具有白杨精神的……
生:建设者。
最后,让我们在阎维文的《小白杨》这首歌中共同祝愿我们祖国的西部更加的繁荣,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让我们的祖国处处像花园一样!
《白杨》教案优秀 篇6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理;教育学生服从祖国需要,勇于战胜困难。
3.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是怎样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教学难点】
1.爸爸介绍白杨一段话的含义。
2.人与树的联系。
【课前准备】
1.教具:幻灯片两张。(或一块小黑板,一幅教学挂图)
2.布置预习:
①运用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大戈壁,戈壁滩”两个词;理解“茫茫”、“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卫士”、“出神”等词语。)
②分段。找出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步骤】
一、解题。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整体了解)
四、检查预习情况。
五、学生质疑,释疑。
六、布置作业(带着学生质疑的问题自学课文)。
《白杨》教案优秀4
目的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具学具 鹏博士教育软件幻灯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
1、水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2、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二)、理解2—3自然段
1、指名朗读2—3自然段
2、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3、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
(三)、理解4—14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4、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默读15—17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三)、讲读第15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3、“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2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4}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5—17)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8)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指导背诵14—18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鹏博士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 背诵课文14—18自然段
2、朗读4《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教学札记: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