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此篇文章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2、听诗朗颂
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3、模仿齐读
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意境。
四、理解内容
1、释词
锁:锁住,笼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
聊:姑且。
2、古文今译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载着梧桐的深院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之中,更显得孤寂冷漠。剪也剪不断,越理越凌乱,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这真是)一种痛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
3、概括上下片内容
五、欣赏诗歌
1、“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独”字。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亡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
2、“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句中“滋味”指什么?
亡国之君的孤独寂寞。
六、写作特点
用字准确,寓意深刻。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寞”“深”“锁”。
七、小结课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相见欢》教学实录
备:上课前指导学生鉴赏余秋雨的散文《夜雨诗意》,熟悉构成语言文字的张力的形式——排比(大排比、小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句式对称、倒装等句式特点。
过程:
一、知人论世
二、以音乐渲染氛围,指导朗读。
三、提出写本次赏析诗词的要求
写作方法——大肆铺排
思想感情——感同身受
思维导向——前后对比
上阙:
第一句:无言独上西楼
师:为什么会“无言”?用排比句写出原因。
生:无话无说
生:无人可伴无人相随无人相对
生:
师:“独上”写出怎样的`步履和神情。请用对称的句式,续写两句。
“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
生:步履是那样的滞缓,神情是那样的委顿。
生:步履是机械呆板,神情是那样黯然神伤。
师:“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呢?
生:空荡荡的楼
生:孤独冷清的楼
请联系李后主的身世变化,用排比把这个“空”写得生动形象些。
例:不见,,,。
生:不见美酒佳肴。
生:不见山呼万岁。
生:不见前呼后拥。
生:不见爱妃宫娥。
师:由以上同学们的描写,可见李后主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是容易见时难”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第二句:月如钩
师: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
生: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着思故乡”到王安石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新月如钩。
师:明月勾起了诗人什么情绪?请用排比句写出。
生:新月如钩,勾起了词人多少遐想?
生:多少回忆?
生:多少新愁旧恨?
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举头望月,往事不堪回首;低头一看,满目萧然。“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例如:温庭筠的《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陆甫之的《清平乐》中的“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张炎的《清平乐》中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可用“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形容;而现在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
请将正常的句式与颠倒的句式比较,体会其诗意的表达效果。
“寂寞梧桐深院清秋”与“清秋锁梧桐深院寂寞”
下阙: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词人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离愁”。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可见他的愁要比别人怎样?用排比句式写出。
生:多得多(数量)
生:深得多(深浅)
生:浓得多(浓淡)
生:长得多(长短)
生:重得多(轻重)
生:苦得多(味道)
四、教师总结。
五、学生整理自己的写作赏析,并互相借鉴欣赏。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一、导入
1、在大唐盛世,有一位诗人他豪情满怀,诗酒仗剑走江湖。他才华横溢,满怀经世治国之志。在道士吴均的推荐下,在人生迈入第四十一个春秋之际,他由布衣登上了卿相的殿堂,满以为实现理想、施展才华的时候到了,但是皇帝昏聩无能hūn kuì wú néng,美梦初醒,他很快被赐金还放,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下,他陷入矛盾之中,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行路难》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
2、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二、学生朗读
教师:同学们都预习过了,下面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
请同学评价一下.……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
教师: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苦闷--憧憬--愁--喜悦
(再读诗歌)
三、分析诗歌
1、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李白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诗文哪些地方暗示我们原因了吗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学生或老师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李白一生追求政治理想,熬到41岁才开后门,进入朝廷却被皇帝当作点缀生活、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还来不及抒发郁闷之情,在宫廷不久被人打小报告,就被李隆基赏了一些金子给赶了出来。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在一旦之间付之汪洋。因此内心非常失落、悲愤、忧郁。
2、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有点激愤的味道。你悲愤又如何你有才能又如何
还有吗
3、“欲渡……”怎么理解这句话--李白想什么(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什么让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冰塞川,雪满山”,)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来进行说明。
4、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深。李白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苦闷心情可以想象,这苦闷是政治上的受挫失落造成的。
5、大家知道李白不会轻易言败的接下来他如何感叹的
问:用什么历史故事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
问:李白为什么要引用这两个典故
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进希望之光,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6、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教师: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四、总结全诗
1、讨论本诗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1)巧用历史故事
(2)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
(3)跳跃式的结构,全诗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总之,全诗基调是激越的,是乐观向上的。
2、主题
3、有一首对联是这样的: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是指谁(李白),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知识与技能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请学生概括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故事情节。
2、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赶牛溜索汉子们沉着、果断的品格。
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难点
理解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1、标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标注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师:
1、准备与课文相关的PPT课件。
2、对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预设。
学生:
1、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溜索、怒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1课时
云南怒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怒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从前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方式。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重庆市津区,作家、编剧。1984年,出版个人首部短篇小说《棋王》。1985年,担任剧情电影《大明星》的编剧,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20xx年,担任古装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编剧,该片入围第52届金马奖——改编剧本奖。20xx年,出版作品集《阿城文集》。
文题解读
文章以“溜索”为题目,不仅是行文线索,将故事情节贯穿起来,连缀成篇,而且交代了从前两岸居民过的渡河工具和渡河方法。
1、听课文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马帮抵达怒边,山陡谷深,悬崖万丈,等待溜索过。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沉着、果断地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地运到对岸。
高潮:首领从容镇定,指挥有方,在他的指导下“我”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
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马帮的首领、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的汉子以及马帮中的其他人。其中马帮的首领是文章的主人公。
2、从文章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1)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2)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3)(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待“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4)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首领打着尖细的呼哨,“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行为都表现出首领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马帮的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4、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从感官和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怒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2)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里为什么要细写牛的惊恐失态之状?)
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逼真地描写出牛溜索前后惊恐失态之状,以上这些描写与牛们等待溜索时的“哀哀地叫着”,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而这些牛们又反衬出这些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5、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写了牛溜索时哪些方面的内容?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主要写了溜索前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作用:
(1)侧面表现怒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明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第一部分(第1~3段):写马帮抵达怒边,等待溜索过。
第二部分(第4~17段):写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第三部分(第18~20段):写“我”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第四部分(第21~25段):写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表现了人敢于战胜艰险的胆识和气魄,赞扬了马帮汉子沉着、勇敢、果断的性格和相互信任、互相关爱的团结协作精神。
1、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
文章语言洗练,富有表现力,处处可见。例如,“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这句话中的“千钧之力”“扯住”形象地写出了索牢固地将怒的两岸连接在一起,似乎有“一索两岸变通途”的.气势,为下文溜索做铺垫。
2、衬托、对比巧运用,人、物形象更鲜明。
小说开头一下子就让读者置身于怒大峡谷中,怒的“隐隐闷雷”,马帮汉子的举止,山鹰的飞翔,侧面衬托出环境的奇险。山陡谷深,悬崖万丈,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马战战兢兢,惊恐失态,而马帮汉子们却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冷静,举手投足尽显英雄本色。对比之中,突出马帮汉子的沉着、果断、身手非凡。
溜索环境:山陡谷深牛:哀叫、恐惧马帮汉子:沉着、果断英勇无畏战胜艰险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
准备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云南怒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怒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方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津,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处女作《棋王》。
2、生难字词
(1)字音
锱铢(zīzhū)滇西(diān)盘桓(huán)
顷刻(qǐng)千钧之力(jūn)绞(jiǎo)
跺(duò)呕(ǒu)战战兢兢(zhànzhànjīngjīng)
(2)词义
【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俯身】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呈曲身状态的动作,尤指礼节或表示服从的姿势。
【顷刻】极短的时间。
【千钧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探视】看望;察看。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默读,读准字音,体会人物心理。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开端:马帮抵达怒边——等待溜索过。
发展:马帮的汉子们决定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在首领的指导下胆战心惊地溜索。
结局: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
2、首领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首领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
①“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②“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溜索前首领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对他人的关爱。
总结: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3、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①侧面表现怒峡谷的高峻险恶;
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4、文中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交流点拨】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跳读课文,分析语句的表达作用。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
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交流点拨】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怒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的环境描写既有多感官多角度描写,又有对比烘托,既突出了怒峡谷环境的险恶,又表现出了马帮汉子们的从容不迫、沉着稳重。
2、拓展延伸
平常走的路很多,你有过文中溜索这样害怕的感觉吗?
【交流点拨】有。我有一次过玻璃栈桥时吓得双腿发软,直接坐在了地上,旁边的好友见状,不停地鼓舞我不要怕,让我站起来。好友见劝说无效,试图上前拉起我,可是这时,惧怕的我硬是赖在地上不敢前进,无奈之下,好友直接把我扛了起来,背我走过了玻璃栈桥。这一幕也让在场的人忍俊不禁。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1)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5、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作业: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自荐”。
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