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案
此篇文章《五柳先生传》教案(精选4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及特点。
3.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
[难点、重点分析]
1.为什么说《》就是陶渊明的自传呢?
分析:古代传记一般是他人写的,而且,传记一般是传主去世后才撰写的。本文大概是陶渊明28岁时所写,作者以幽默的笔调,对“五柳先生”的生性爱好和生活情况进行了真切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他不求名利,甘于贫困,期望以诗、酒自乐的情怀。从对“先生”的描述来看,只要对陶渊明的生平有所了解的话,不难发现,其实就是对陶自己的写照。陶渊明在二十多岁时就撰写“自传”,后面还加上一段赞语,尤其显得逼真。由此可见,陶渊明的确是恣情任意,与众不同,此又暗合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可以认定,本文即陶渊明的自传。
2.本文第一句就交代了“五柳先生”名号由来,应如何理解?
分析:传记开头一般是介绍传主的名姓、籍贯等,这是惯例。因“不详”其姓氏、处所,故以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称宅主为“五柳先生”,给人一种不同凡俗的感觉,同时也隐含了陶渊明超脱的隐士风格。
3.如何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分析:现代汉语中,“不求甚解”意思是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的了解。在此如果也这样理解的话,就未免有些断章取义,有失偏颇了。试想,作为文学大师的陶渊明,总不至于是“不求甚解”罢。分析语句的含义,必须置之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所以,我们只有把它放回原文中,联系下文内容,贯通起来,方能识其真义。下文接着的语句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时一有体会,便高兴得废寝忘食。不难理解,陶渊明读书重视的是感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应该是指陶渊明喜欢读书,但不追求对字句的穿凿附会(即不拘泥于对字句的解释),而重在感悟。后世多有“不求甚解”者,断章取义,拿此句来做遮羞布,掩盖其无知的真面目。
4.关于“性嗜酒……曾不吝情去留”应如何理解?
分析:这部分着重写“五柳先生”喜欢喝酒,尽管家境困难,衣食不周,但他却毫不在意,发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从陶渊明“嗜酒”可看出他是借酒排解对世俗的不满,这一点从他“爱菊”,追求高洁的`品性不难理解。
陶渊明生性爱喝酒,由于“家贫”又不能经常得到满足。“亲旧”知此爱好,“或(有时)置酒”来招待他。这一点为后文“自赞”“不戚戚于贫贱”作了铺垫。对亲旧召饮,陶渊明是每请必到,且希望喝醉,以酒自娱之情跃然纸上。“既醉”就离去,从不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是偏义复词,偏指“去”),表现自己知足常乐之意,暗合“以酒自娱”。
5.第一段后面写以诗文自娱,那么前一句写“环堵……晏如也”又是什么意思?
分析:文中描述“环堵……”意在突出“家贫”,用意仍为表明其安于贫困的性情。
虽然衣食不周,但五柳先生经常写文章以自娱为乐,并沉浸其中,以至于忘记了世俗的欢乐与忧愁,而且愿意以此享尽天年。
通过作者的细致描绘,一个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的隐士形象,便完整而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6.文章最后为什么写一段“赞日”?文段中引用“黔娄之妻言”有何作用?分析:传记后面写上评语,是古代传记的一般惯例。如《史记》中每传之末都有“太史公日”之类的评语。本文中的“赞日”亦同上例,只是换“评(曰)”为“赞”而已。这一部分对五柳先生的评价更直观地表现了他高洁的情怀。
文中引用“黔娄之妻有言[原文:彼先生者(指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xīn)于富贵……传中援引其后两句,改“忻忻”为“汲汲”。“忻忻”,高兴的样子。]”,意在把五柳先生同黔娄这样的名士类比。作者引用古人之言,认为两人是同一类人,他们共同特点都不为贫贱而忧愁,不追求富贵荣华。
7.《》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
本文语言朴素洗练,心声袒露,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确是文如其人。
(2)选取事例典型,描绘惟妙惟肖。
文章虽不长,但所选事例都很典型,所以寥寥几笔,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形神兼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读。
在初一第二册我们学过《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呢?(生答,师对陶渊明的性情等特点板书)现在,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篇传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或让学生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指出几个字词的读音:箪瓢屡空dàn piáo lǚ kōng;晏yàn;欤yú。
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3.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参照注释自己疏通文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圈画出来,允许学生对疑难问题讨论解决。
4.针对文中没有注解、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清闲安静,不羡慕(或追求)名位利禄。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句必须联系起来理解,否则会断章取义。意为:喜欢读书,但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每当有体会,就高兴得废寝忘食。
[点拨:结合具体语境体会文章语句的含义,注意上下文的联贯。]
(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已经醉了时,就离开(亲旧处),从不贪酒。[“曾不吝情去留”中“去留”之意可给学生指明强调“去”意。]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经常写文章自得其乐,(诗文)很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此语了解大意即可。如学生水平较高,兴趣广泛,亦可将此典故讲给学生听。(文中有注解)注意:有言,曾经说过。后文中的“欤”同“与”,表疑问语气。
必须明确: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只要能使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通晓大意即可,千万不可过分在字词解释上下功夫。
5.指导学生用白话文复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明显失误可及时订正。
三、让学生联系自己对传记的已有了解,同本文比较一下,明确传记的一般写法和特点,教师适当点拨。
传记开头一般介绍传主的姓名、籍贯,然后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揭示其性格、品行等,最后对所记之人和事作一评价。
四、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并讨论,要求:
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并理解其性格特点。
(1)通过读,先找出相关语句。
(2)再讨论表现了其何样的性格、志趣等。
分析: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淡泊名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注重感悟。
“性嗜酒”:爱好喝酒,以酒自娱。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率性放旷。
“环堵……晏如也”:尽管家境困难,衣食不周,但他毫不在意,表现了他乐观
豁达的性格,同时也表现了他能安于贫困的隐士形象。
“常著文章……以此自终”:以诗自娱,不计得失。
“不戚戚……富贵”:安于贫困、不求名利。
[教师应适时点拨,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其性格、志趣等。]
(3)小结:五柳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从对其讨论的情况不难发现:五柳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率性放旷、志向高洁的隐士。他虽然生活窘迫,却乐观豁达,以酒、诗自娱,可谓超凡脱尘、与众不同。
(4)比较“五柳先生”和陶渊明的性格。
不难发现,“五柳先生”即陶渊明。本文即陶渊明的自传。[结合导课中的板书。]
五、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去感受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和选材的精当。
1.本文语言清新自然,个性鲜明,袒露心声,毫无雕琢之痕,没有半点做作之处,请你从中找出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有何妙处?
[注重让学生谈自己的具体感受。]
2.本文虽然不足二百字,但所选取的事例都很典型,所以虽是寥寥几笔,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那么,本文选取了几个事例?其典型性表现在哪里?
[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本文虽短,却前后照应,结构严谨。试从文中“赞”语中找出和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的一句话,并谈出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学生不难看出是“不汲汲于富贵”一句;对第二个问题要求不宜定位太高,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谈出一点道理即可肯定,主要是训练学生议论表达能力。]
六、加深感悟。
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有关时代背景的材料,提醒学生回忆《桃花源记》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比较思考:《》中看似平淡的内容中蕴含着什么深刻内涵?由此可以看出五柳先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提示:陶渊明寄情于诗酒,可知其对世俗的不满,对恬淡自由、人民安乐的生活的向往(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具有淡泊名利、安于贫困、志向高洁的情怀。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只要能谈出一定道理即可,切不要追求“标准答案”。]
七、背诵全文。
本文较短,可用“抄读法”让学生背诵。
八、作业。
要求学生将本文译成现代汉语(不求字字落实,只求文能达意即可)。
[小资料]
《》鉴赏。
这是一篇用史传体写的自传性散文。五柳先生实即作者陶渊明自己。史传是由史官撰写的,实录行状,见美见刺,褒善贬恶,作出评论,留芳遗臭,千古永垂。而作者俨然以史官立场、春秋笔法来为自己立传。如果不是诡谲寓言,那就是坦然自信。所以本文明显的特点是思想明确,形象鲜明。
传说五柳先生是个隐士,来路不明,姓氏不传。这并非姑隐其名,而是隐士必须的特征,因为郡望、籍贯和姓字都可以杜撰,自古以来,隐士而为名士者也不乏其人。作者的用意在于蔑视门阀士族所依重的郡望、阀闾、士姓;根本不在乎,索性不要了。为了便于称呼,就以住宅边五棵柳树作为称号;由于受到尊敬,因而人们称他先生;这正是姓氏字号最初的来历和习尚,也在淳朴的社会中获得尊重。所以这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姓字籍贯,便有明确的对立于门阀世俗的思想倾向,显出鲜明的性格特征。
东晋盛行清德玄谈,以隐矫名、以谈炫荣的假隐士不少,其实是走捷径的利禄之徒。五柳先生是真隐士,“遁世无闷”,淡漠世事,不尚玄谈,不爱荣华富贵。所以文静不多言谈。但他有自己的爱好:“好读书”,“性嗜酒”。隐士是士,也是读书人,爱好读书是本分,理所当然。不同于世俗的是,他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求荣利,不必适应官府标准,无须牵强附会,穿凿曲解。他按自己的理解来读书,所以每当有心得体会,“便欣然忘食”。他是从古圣贤作者求取真知,精神上获得充实和鼓舞,守志励节。至于魏晋名士风流的饮酒,在他则是本性的嗜好,爱喝而已,既不标榜,更不风流,反而因为贫穷,窘相毕露,有酒就喝,一醉方休,根本不管别人的礼貌态度。所以他的饮酒,任性而旷达,不矫情,不放肆,获得亲友的理解和宽容。
真隐士是贫士,不能安贫乐道,是坚持不了的。五柳先生几乎赤贫,住房破门,衣服破旧,饮食不继,却安然自在,而且还写文章抒怀述志,自得其乐。这样的生活,他满足了,心里踏实,没有追求也没有失落,没有苦闷与烦恼。显然,他不是儒家贤人颜回的安贫乐道,而是乐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道,跟虚伪丑恶的门阀荣利决裂。不过他的态度比较平和,只是“颇示己志”,似不揭露丑恶,因而显得冲淡自然。诚如鲁迅所说,丑恶多了,看惯了,众所周知,也不值一提了。这恰是东晋时代的特色。
思想明确,形象鲜明,是作者采取史传体写作所必须的。史传有赞,撰者以史官立场表明褒贬。本传的赞十分明确归结出五柳先生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不愁贫贱也不求富贵,二是怡然自乐,返朴归真,希望过先民生活。这也正是传立行状的取舍准则和传文层次结构的安排原则,因而选材典型,行文简洁,风格平淡朴实,意味深长,百读不厌。
教学后记
《五柳先生传》教案1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柳先生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翻译语句,了解意思;品析语句,积累名句。
2、能力目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3、价值目标: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难点】
从正反两方面来对照体会五柳先生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教学设想】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一学期,我们还学习了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游记》,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现在让我们从作者写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更直接的认识陶渊明。
师:为了充分利用好这节课,首先我们来看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生:(读)
(出示冯友兰读书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按照我国在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的“读其文、知其意、明其理。”的读书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划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把它写到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生:(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文章,划出了不会读的字,好我们来看黑板上不会读的字,谁来帮助解决。
生:(帮助正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颇(pō)
黔(qián)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赋(fù) 欤(yú)
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们来听一下文章的朗读录音,请同学们在难读的句子上可以划出节奏。
生:(听朗读,划节奏)。
课文节奏划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师:刚才,我们通过纠正字音,听节奏,初步学习了这篇短文的读法。下面我们根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响亮”的要求,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
生:(生齐读)
师:了解了课文怎样读后,我们来“知其意”,了解文章讲了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译课文:首先划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如果小组不能解决的,请小组长把不会的字词写到黑板上,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生:(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同学们不懂的字词?
生:(回答)
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旧交,旧友 今: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往,到 今: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有时 ; 有的人 今:或者
6. 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认为,作为/把,用
7.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夸奖,夸赞
8.颇示己志: 古:略微 今:很
一词多义
1.以: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2.之: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葛天氏之民欤 【助词,的】
3.言:闲静少言【说,说话】 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4.如:晏如也 【......的样子】亲旧知其如此 【像】
5.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表示约数,左右】
6.其: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师:古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注重积累。下面我们花5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背诵字词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做好古文的巩固工作。一会接受检测。
生:(朗读)
三、充分讨论,体会文意
师:下面,我们来看几道题目,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生:(作练习)
(出现学习任务)
1.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2.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3.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
(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大家
看看这些诗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哪一个字——愁,那么,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4.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生平简介)。
师:读了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后。我们来明其理,看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具体的题目来完成学习任务。
生:(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任务)
师: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生:(回答)
师:作者的这篇自传正也是他追求的正是那种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率真自然的生活的真实写照。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呢,同学们找出来。其实不仅是陶渊明,很多古代文人都有过相似的追求。下面我们就搜集相关的资料,作好积累。
师:我们请同学来说一下,相关的人和他们的作品。
师:老师也收集了几个类似的人物。
(出现拓展资料)
总结
师:这节课,一方面,我们会读了文章,了解讲了什么,同时了解了陶渊明等人的那种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率真自然的品质,另一方面,我们也按照了“读其文、知其意、明其理”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
四、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1.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这么有意义的方法,何不尝试一下?
2.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五、重温课文,熟读成诵
六.作业
1、背诵文章
2、把拓展的内容收集到课外知识本上,并再收集2个。
拓展材料: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杜甫——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师:这些人都是,我们把他们积累下来。
生:(背)
七、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3
教师寄语: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义。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3、品味作品质朴、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4、体会作者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学习难点:
1、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
2、体会课文中“不”字的妙处。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回顾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3、学生结合上述作品,谈谈对陶渊明的认识。
二、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找出生字并注音.
嗜( )辄( )箪( )黔( )
汲( )俦( )觞( )欤( )
2、学生自主阅读,疏通文义,提出疑问,相互交流。
①亦不详其姓字( ) ②因以为号焉( ) ③不求甚解( )
④造饮辄尽( ) ⑤环堵萧然( ) ⑥箪瓢屡空,晏如也( )
⑦不戚戚于贫贱( ) ⑧不汲汲于富贵( )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4、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他的志趣与性格有什么联系?如何理解他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嗜酒”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五、与作者对话,走进一种境界。
1、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
2、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评价)
六、拓展迁移。
(一)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七、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每有会意:②造饮辄尽:
③环堵萧然:④晏如也:
⑤不戚戚于贫贱:⑥不汲汲于富贵:
2、翻译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B.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三大志趣。
C.文章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突出了其高洁的志趣和人格,使笔调诙谐。
D.文章最后两句设问的.话是赞语的实质,与“不慕名利”想照应,体现了先生的特点和优点。
5、阅读文段做题。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2分)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 ,达到了 的程度;二是 ,达到了 的程度。(2分)
(4).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5).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分)
答案:达标测试:5、阅读。
(1)、A
(2)、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
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3)、好读书欣然忘食性嗜酒期在必醉
(4)、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5)、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五柳先生传》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柳先生传》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4
《五柳先生传》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柳先生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