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2025/08/04教案

此篇文章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第23~24页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正)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反)

3)、一个为0的自然数与它的倒数(反)

4)、Y=3XY与X(正)

5)、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正)

二、引入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路程和时间表:

路程(千米)70140350……

时间(小时)125……

(1)、观察提问:

1)、表中相关的量是哪两种量,汽车行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为什么?师从表中圈出140350

25

师:将其中一个数当作未知数能编一道就用题吗?

2)、学生试编

如学生编题时没有“照这样速度”或“照这样计算”,师提醒:读题的人怎样知道速度一定?

3)、生汇报所编之题,(选其中一题)师出示例1

师:你们自编的'题目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吗:

学生试做;汇报:(师板书)

生:归一140÷2×5

倍比140÷(5÷2)

分数140÷2/5或140×5/2

方程140÷2=X÷5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合理的解答方法,真能干,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的意义、解比例的知识,能不能利用比例的这些知识来解答这道题呢?

今天我们就探讨如何用比例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新知

1、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所学的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

2、讨论后,请两组学生上来写写他们的列式。

解:设两地之间的距离有X千米

140/2=X/5

师:请讲讲你们的解题思路

学生:根据“照这样计算”可以看出速度一定,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既比值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师:140/2表示什么?X/5表示什么?

3、学生总结一下解比例应用题的步骤:

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找准变量和定量,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设未知数。

4)、根据比例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

齐读解题步骤,师:这几步中,最关键的是哪步?

4、出示刚才学生编的另一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驶140千米,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用比例解答该怎样解答。

师:这道题的定量变了吗?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生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讲讲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补充条件,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并用比例解答。

一台织布机织布,4小时织布80千米,照这样式计算()一共可以织多少千米?

学生1:补充“3小时”后,全体学生试做。

学生2:补充“再织3小时”学生试做。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书,并说说解题思路。

生1:间接设生2:直接设

解设3小时织布X米解设一共可织布X米

80/4=X/4+380/4=X/3

X=60X=140

60+80=140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式,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预习指导:

一、自学教材。

阅读教材第62~63页。

二、检查学习。

1.怎样两个量成正比例?

2.完成"试一试"。

教学准备:

课件和口算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为,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表

⑴看一看,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的数值是怎样变化的?

⑵表中有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量是有关联的,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那么这两种量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来作进一步的研究。建议大家可以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3.我们可以写出这么几组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

⑴发现了它们的比值都是80,大家想一想,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呢?这个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⑵这个比值80就表示汽车行驶的速度,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个速度是相同的,一定的,因此可以用这样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

⑶同学们,在这个题目中,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⑷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吗?

4.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接着我们继续来看下面这个题目,教案《正比例意义教学设计》。

⑴课件出示"试一试"

⑵请大家先根据题目里的信息把表中的数据填完整,然后说一说总价是随着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课件出示表中的数据。

⑶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铅笔的总价是随着购买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集体交流:

⑷我们先来看第2个问题,可以写出这么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0.3、=0.3…它们的比值相等,你写对了吗?

⑸再看第3个问题,这个比值表示的是铅笔的`单价,我们可以用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这个式子来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因为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数量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当总价和是对应数量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单价一定)时,我们就说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成正比例,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⑹你能完整地这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

⑺同学们,我们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想一想,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正比例的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课件出示课题。

⑻回顾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两种数量能成正比例的?

指出:我们可以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不是一定来判断两种数量能不能成正比例。

5.完成"练一练"

⑴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并说说为什么?

⑵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零件的数量也随着变化,当生产零件的数量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每小时生产零件的个数一定)时,我们就说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你知道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了吗?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请大家继续看课本66页第1题

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⑴继续看第2题,请你判断,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⑵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因为每次物体的高度和它对应的影长的比值都是三分之五,是一定的。

3.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课件出示题目)

⑴课件出示放大后的三个正方形、

⑵大家看一看,你是这样画的吗?

⑶接着请同学们对照表格计算出放大后每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校对学生做的情况。

⑷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①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②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四、总结。

通过计算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因为它们的每组比值都相等,都是4;同样通过计算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它们不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每组的比值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是不一定的。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

我们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第23~24页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正)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反)

3)、一个为0的自然数与它的倒数(反)

4)、Y=3XY与X(正)

5)、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正)

二、引入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路程和时间表:

路程(千米)70140350……

时间(小时)125……

(1)、观察提问:

1)、表中相关的量是哪两种量,汽车行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为什么?师从表中圈出140350

25

师:将其中一个数当作未知数能编一道就用题吗?

2)、学生试编

如学生编题时没有“照这样速度”或“照这样计算”,师提醒:读题的人怎样知道速度一定?

3)、生汇报所编之题,(选其中一题)师出示例1

师:你们自编的题目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吗:

学生试做;汇报:(师板书)

生:归一140÷2×5

倍比140÷(5÷2)

分数140÷2/5或140×5/2

方程140÷2=X÷5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合理的解答方法,真能干,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的意义、解比例的知识,能不能利用比例的这些知识来解答这道题呢?

今天我们就探讨如何用比例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新知

1、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所学的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

2、讨论后,请两组学生上来写写他们的列式。

解:设两地之间的距离有X千米

140/2=X/5

师:请讲讲你们的解题思路

学生:根据“照这样计算”可以看出速度一定,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既比值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师:140/2表示什么?X/5表示什么?

3、学生总结一下解比例应用题的步骤:

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找准变量和定量,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设未知数。

4)、根据比例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

齐读解题步骤,师:这几步中,最关键的是哪步?

4、出示刚才学生编的另一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驶140千米,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用比例解答该怎样解答。

师:这道题的定量变了吗?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生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讲讲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补充条件,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并用比例解答。

一台织布机织布,4小时织布80千米,照这样式计算()一共可以织多少千米?

学生1:补充“3小时”后,全体学生试做。

学生2:补充“再织3小时”学生试做。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书,并说说解题思路。

生1:间接设生2:直接设

解设3小时织布X米解设一共可织布X米

80/4=X/4+380/4=X/3

X=60X=140

60+80=140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复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 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复习概念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

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

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

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

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

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

2.选择题:

1.如果a = c÷b ,那么当 c 一定时,a和b 两种量(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平均长度和步数(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4.C= πd 中,如果c一定,π和 d( )。

①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 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 )对。

?40:15= 60: ② 40=15×60 ③ 60=15×40

三、复习简单应用题

例1 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 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C、题中“照这样计算”就是说 (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学生独立解答。

2、总结 正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③、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④、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⑤、小敏买3枝铅笔花了1.5元,小聪买同样的铅笔5枝,要付给营业员多少钱?

⑥、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四、 巩固练习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装订500本,如果每本比原来多10页,可装订多少本?

解:设可装订本。

(30+10)=500×30

4 0=15000

=15000

=375

答:可装订375本。

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组题中有什么不同, 你会列式吗?

(1)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实际需要多少天?

(2)修路队计划30天修路3750米,实际5天就修了750米,照这样几天就能完成?

五、拓展延伸

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

1、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

六、全课总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七、板书设计

正反比例应用题

=K(一定) X×Y=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关系。 X和Y成反比例关系。

正y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第一、分析:可分四步。

第一步:确定什么量是一定的。

第二步:相依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

第三步:找准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数。

第四步:解方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二、设未知数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第四、检验并答题。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判断应用题中涉及到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能正确的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的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教训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实际操作,引入新知识。

(1)、让12个学生上讲台,站成相同的几组,可以怎样站?全班有48人,像他们这样站可以站成几组,或者每组可以站几人?

(2)、让学生说说“每组人数、组数和总人数”这三个量的关系,每组人数、组数成什么比例关系。

(3)、全班有48人,像他们这样站可以站成几组,或者每组可以站几人?

(4)你是怎样算的,可以列出式子吗?

二、教学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指导分析,理解题意。

2、学生自己想办法解答。

3、师生探究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A、这道题中涉及到的量有哪些?

B、哪种量一定(不变)?从哪里知道的?

C、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D、如果我们把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看着X千米,那么我们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一个怎样的方程?

2小时和140千米相对应,5小时和X千米相对

应,即可以列出比例:140 :2=X :5

E、学生列式并解答。

F、说说怎样检验我们的计算结果呢?

4、如果把例1中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交换,又该怎样来解答呢?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几小时?

学生自己解答,老师及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三、教学例2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 5小时到达,如果需要4小时到达,平均每小时需行驶多少千米?

1、引导分析,理解题意,找到相关的量。

2、准确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3、学生解答,及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比较例1、例2的异同。

四、小结: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准确的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