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精选4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篇1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
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折线统计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统计图奠定基础。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
1、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德育渗透潜移默化。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改变了教材的预设,播放了“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和“某地年汛情报道”两个视频,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情境,我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及抗洪抢险取得胜利,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操,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强大。
2、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
在“议一议”这个环节,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点,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让学生在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既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又巩固了所学的新知。本节课,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的能主动探索的、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能体验感悟的素材,使学生在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的主动性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
图的特点和作用,发展了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的能力。
3、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使他们能可持续发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读“某地年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变化统计图”时,先让学生认真读图,交流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看出图上各点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这是表面的信息。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从这些数据组成的折线统计图中,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水位是在变化着的,水位从几日到几日是上升的?水位从几日开始下降?这些信息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观察、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篇2
一、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比如本节课的导入环节,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本意是想通过导入,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画法,通过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比较,凸显出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变化趋势,为新课做准备。可是这对于解决这节课的核心问题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只能是浪费了有限的课上时间。
本课在教学时有两个核心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它的优势是便于比较。如果在一开始上课时,就出示一名学生七天练习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后,再出示第二名学生的七天练习成绩的折线统计图,然后教师提问:我应该派哪一名学生参加学校的比赛呢?从而引发学生讨论,意识到要比较两个人的成绩才能做出选择。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才能直接为解决第一个核心问题服务,不兜圈子。
再比如本节课在解决第二个核心问题——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三乱”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带着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这样处理的方式给学生的空间较小,老师引领的痕迹过重。如果能在学生找到“三乱”问题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会更好。
之所以出现上述的问题,我想主要原因是:
1、备课时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精准,没能找到教学的核心问题,没能把主要时间放在解决核心问题上;
2、对于教学手段的应用,不够自如,何时该放,何时该收,还欠缺一定的火候。
(二)教师提问的指向性不强
比如导入环节的提问“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你们想看哪个袋子里的成绩,为什么?”“两个同学成绩相差最少的是哪天?最多的是哪天?”“除了重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把两幅图和并成一幅图呢?”
我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1、提问的目的性不够强;2、提问的方式有待提高;3、总想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该点拨、该直接明白地提问时,也不敢清楚直接的表达。
二、对自己今后教学的思考
通过这节课发现的问题,我想自己在今后的备课和上课时应着重注意以下这些问题:
1、充分把握教材意图,理解、运用教材,找准核心问题;
2、运用最有效,最简洁的教学方式来上课;
3、着重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篇3
一、教学小结。
首先利用人们对疫情的高关注度,由当前疫情热点导入,由疫情数据的条形统计图,引入本课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然后通过大量的疫情相关应用题,让学生在注意力集中、充满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听讲、做练习,提升了学习效果,在数学课中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生命健康意识。
最后结合课件实例和课堂总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懂得学习数学,服务生活的道理。
二、今后打算。
讲过本节课后,我感受到了网络课程与与传统课程巨大差异。网络课程突破了空间、时间的许多限制,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优点。但也有备课费时费神,和学生互动、检查方面的不便,以及对学生视力的的影响等不利条件等。
如今后还有网络教学需要,我会尽量课前多思考、多准备,尽量优化教学环节,结合生活特点设计应用题,同时增强语音亲和力,尽量吸引学生听课兴趣,提高网络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多培养学生的数学感悟能力,多渗生命健康意识及无私奉献意识。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篇4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改的十年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中安排的内容有的是让学生看图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是让学生在已经确定的了纵轴、横轴并画好格线的图中画两种不同的折线表示相关数据,淡化了不必要的制图操作过程,突出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感知和对折线统计图特点和作用的体验。
一、本节课较为满意的方面:
1、建起数学和生活的桥梁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教材上先出示了两个地区各月降水的情况统计图,我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幅统计图,分析表中的数据。为了让学生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思考为什么两个城市7、8月份降水量都比较多。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发现7、8月份是夏天,所以降水就多。教材上的还有几幅统计图也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看这些统计图,分析其中的数据,得出一些合理的结论。
2、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我先出示中国地图,引出两地区的'降水量统计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观察完统计图之后,我鼓励学生自己根据统计图提一些问题,然后由其他的同学解答这些问题,这样就有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注重倾听
倾听是学习的好习惯,我会提醒学生仔细倾听别人的回答,如果回答的不好,可以举手补充;回答的好可以鼓掌示意。每提出一个问题,我都会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回答,这也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一个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我支持他们各自阐述理由,这样其他学生由于好奇就会认真倾听他们的理由。对于一些一听到问题就举手的学生,我便提醒他们要考虑周到。与其鼓励他们没思考好久随便举手不如鼓励他们认真倾听。
二、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我在教学时有些拘谨不够放松;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比较单调,没有变化,教学时间的把握还不行。我还要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