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背景分析]
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数。送别诗往往因其感情真挚、有感而发而令人难忘。世间可珍惜的东西很多,而在“珍惜”这一主题单元中,强调友情的真挚更是永远值得珍惜的,正逢其时。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友谊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即将升入初中的他们,可能也将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别离。《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时所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当时即被谱曲传唱,号为“阳关三叠”,后人更把“阳关三叠”作为送别的代名词。
熟读成诵,因诵悟情,是本课的主要训练目的。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浥、故人”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味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具准备]
1、让学生搜集古诗中的送别诗。
2、多媒体课件:古曲《阳关三叠》、《诗意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熏陶,营造情境。
课件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意图》。
二、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和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我们在这样清新的春天,走进朝雨纷纷的渭城,去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三、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轻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自己的感受。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指名一个一个地读课文,互相进行点评。
齐读课文。
(课件出示,课件范读古诗)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就必须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句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古诗,由字到句再到篇地分析一下古诗的意思。
学生自学后,小组对不懂之处进行讨论。
小组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解的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课文。
师:再读这首古诗之后,你对诗或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吗?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5、精讲全诗,体悟诗情
(1)师:诗的前两句是什么?(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齐读一遍,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呢?写这些景物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指名读这句诗)
这些景物都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清新明朗)(再齐读本诗前两句)
师:诗人笔下的景物,是有着盎然生机的春天的早晨。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季节。细雨似乎在为友人拂去满身的征尘,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此景描写,似乎与“送别”的.气氛不谐调,然而,诗人心中已先装着一个“别”字,纵然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欣赏。(轮读大屏幕上诗的前两句,指名读本诗前两句。)
(2)纵有良辰胜景相伴,却无奈相聚无长,别离在即,所以,诗人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他对朋友说:“(大屏幕出示诗的后两句,生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的后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倾注在“一杯酒”中,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饮酒成了最好的感情交流方式,一斟一酌,虽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情却格外深重。一个“更”字把诗人频频举杯殷勤相让的情意生动地表现,再没人陪你喝酒了,诗句意味深长。一个“尽”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勾勒出一幅明朗、深切、感人的依依惜别的画面。(板书:惜别情深)那是故人一片真挚的心意!表现了作者对朋友含蓄委婉、浓郁深沉的依依惜别之情。(大屏幕出示地图,古诗后两句诗句,《阳关三叠》音乐响起,阳关安西荒凉图景出现,生表演读全诗后两句)
生轮读、齐读本诗后两句。
这是一杯怎样的酒?你再读一遍这句诗。
西出阳关之后,仅仅是“故人无”了吗?还从此没有了哪些?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6、师出示诗歌图解:
(王维的诗歌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其实也就是一部优美的情景短剧。课件出示如下内容,课件出示一段离愁别恨音乐)
剧目:《送元二使安西》
地点:渭城
场景:朝雨、浥轻尘
美工:客舍(青青)、柳色(新)
台词: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元二:……
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
7、生来演一演当时的场景(主要练读诗的后两句,体味情感)
8、再读课文,深化认识。
师:好,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本诗,看看诗人是怎样用非常精短的语言,就描绘出了如此深厚的情感的。(课件出示全诗诗句)
(小组读,轮读……)课件出现《阳关三叠》词曲合唱,学生轻轻唱诵、跟读。
四、对比探究,拓展研究读。
师:同学们演得是那样的真挚,不禁让老师都感叹人间贵有真情在啊!(大屏幕出示赞《阳关三叠》的诗:阳关三叠唱不休,一句离歌一度愁。南去北来无了期,离思赢得恨悠悠。)也只有珍惜友情,珍视人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值得我们珍藏的旷世名篇。
现在我们就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存在着怎样的异同。(大屏幕出示《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二诗,齐读两诗)
生谈感受,分析异同。
学生分析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之处。(板书:景、情;别董大,凄清悲苦,豪情满怀。)
生再比较着读两诗。
五、诗句积累,交流品味。
师: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多少灿烂的文化,古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万古流传,单是送别这一主题就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大屏幕出示送别诗名句集锦)你知道哪些送别诗,愿意和同学分享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或学以致用,也用送别诗中的诗句,送予离别的亲朋,表达自己的的感情。
学生欣赏自己积累的送别诗,也可谈自己的感悟
六、总结升华,情为心声。
以情作诗,让学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会很美好!要珍惜每份真挚情感。(若时间许可,可由学生说一说对朋友的祝福与送别,或者自己创作的送别诗。)
七、作业设计,升华深化。
(大屏幕出示:)
作业超市:
1、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2、搜集更多的送别诗名句,体会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3、六年小学生活,同学们很快就要进入初中学习,离开了朝夕相伴的小学老师,可能也会步入不同的中学,请给你最喜欢的老师、同学,也写一首送别诗吧!
八、板书设计,比较研究。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景清新明朗凄清悲苦
情惜别情深豪情满怀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朗读中加深体会,丰富想象,获得审美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忆诗句,明题材。
师述: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一直是古今人们情感交流的不变话题。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描写离别的诗句,谁能背一背?(学生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2、知诗题。
①、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②、读准诗题,解读题意。
师述: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送别他的朋友元二出使安西的`时候的真情流露,让我们一起读读诗题。(注意引导学生读好题目的停顿,以便更好的理解诗题。)
3、知背景。
结合地图述:在当时,提到安西就不能不提起“阳关”,它在今甘肃省境内与“玉门关”相临。唐朝时,人们以此为界,把以东的地区叫“内地”,以西的地区叫“西域”。安西是唐朝政府为统治和管理西域地区而设立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今新疆库车地区)。这首诗正是诗人王维在渭城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时所作。
(二)、初读古诗。
1、大声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把诗读流利。
2、读诗韵。
读诗就要读出诗的美感,(师范度),你能不能把诗读美?(指名读)。
3、谈收获。听大家读诗真是一种享受,你们对这首诗又理解多少呢?(生交流)。
(三)、知诗意,悟诗情。
师述:读诗要读得精、读得深、读得有情需要深刻的理解诗意以及诗中蕴涵的真情。
1、创情境,意场景。
朋友送别的酒宴即将结束,在这分别的最后时刻会是怎么的情景呢!让我们伴随着《阳关三叠》的古曲回到唐朝,去见证一段深厚的友情!(播放古曲)。
(1)、出示:“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师感情朗读。
(2)、深情地读读这两句诗,结合刚才自己的收获和书中的注释有字到句想想诗意。
(3)、比较诗句,深入体会。
出示:①:“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②:“渭城朝雨湿清尘,客舍青青柳色绿。”
学生交流。
(4)感情朗读。
①配乐畅想:客舍,本是远行着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平日的风尘早已把这一切笼罩上一层蒙蒙的尘雾,这番阴沉的景象在离别人的心中不免又增添了几番黯然消魂的惆怅。这场雨来的好啊!陈旧的景物经它的洗礼焕然一新,他把杨柳洗出它青翠的本色,它把客舍洗出原先的亮丽,澄尘而不湿路,仿佛特意为远行人安排了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又仿佛为送行人透露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真是天从人愿。
②、配乐朗读。
让我们伴随着音乐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边深情得读读这两句诗把!(生朗读)。
2、感情升华,品味离别。
(1)、此时此刻,看到此番情景,想到朋友即将离别,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2)、师小结:千言万语一时之间怎能尽言!不如化作一杯酒把!
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读读诗句说说诗意。
(4)、这酒中蕴涵着怎样的真情呢?(生交流)。
①、附阳关之外风貌的古诗帮助感悟。
②、演一演送别场面。
(5)、感情朗读。
(四)、整体回味。
1、从这首诗中你都感受到了什么呢?(生交流)
2、回味读。
(五)、课外拓展。
朗读更多描写人间真情个古诗或故事,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
谁能用“送”组个词?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
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
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
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板书: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谁了解王维?谁还有补充的?
你来读一读课题?
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
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有反复地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a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e”,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知诗人,以画解诗。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
2、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把手放下,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
(板书: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板书: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
(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
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四、品诗意,三叹“更尽”。
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
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
学生可能会写: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
元二,渭城的风景多么美啊!亲爱的朋友,我多想和你一起天天观赏美景啊,可你却要远行千里,不知何时才能相聚,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啊,你在安西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相伴,我不放心你啊,却又无可奈何,此刻,只有-------
元二,亲爱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板书:依依惜别)
生齐读。
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来,我们踏歌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阳关三叠》)
从大家的声音,我感觉到你们都明白了这首诗,那你们能将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五、明古风,体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数不胜数。
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
(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短暂的40分钟到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五、背古诗,课外积累
老师为你们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印在资料的后面,同学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编一个故事呢!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客舍
依依惜别
柳故人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以质疑、释疑为学习故事的主要方法,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能力。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教学流程:
一、导入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那些问题?
(帮助学生理清送的是谁,谁在送,“使”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使”的意思。)
3、解释诗题:王维送自己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4、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
出示课件: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外号“诗佛”。主要作品是山水诗,人们称赞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感知,朗诵诗歌。
1、出示古诗: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同时理解难字字义:
朝:早晨。
舍:客舍:客店;另外一个音shě,舍得。
更尽:再饮完。
浥:湿润。
3、齐读古诗。
4、配乐范读。(古琴:阳关三叠)
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师生读,齐读(配乐)。
5、试背。
三、感悟古诗,了解环境:
1、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诵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送别图”,请读前两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先想一想,同桌说,指名说。
2)什么样的一幅画面?什么样的“柳色”是“新”的?(穿插指导朗读)
3)客舍旁边还有别的事物,为什么单单只写柳树呢?
2、相关古诗链接,引出相关的送别诗,来体会其中的送别之意。
1)出示古诗: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解析“柳”与“留”谐音,感受其中隐含的挽留之意。(指导朗读:把对友人的挽留之情融入其中。)
四、感受情感,体会意境:
1、过渡:作者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读后两句)
2、引读:
作者做了什么事?(劝酒)劝了一杯吗?(很多杯)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更)
3、点拨:
“君”字的理解: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用在这里表现对友人的尊敬。
王维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劝酒呢?(其一,从“酒”和“久”的谐音入手,体会作者的挽留之意,希望相处的再长久一些;其二从“故人”入手,来理解怎样的朋友,体会知心、挚友、情深意重。)
4、补充:其实,作者如此为朋友劝酒,还在于他去的地方,(出示课件),了解“安西”,体会路途的艰辛。
5、补白:面对此情此景,王维再也忍不住了,他说“元二兄,”进行补充说话练习。
6、品味:“不舍”
多少离别,多少牵挂,都化作了一句话,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们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板书:依依不舍)
五、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指导朗读:元二就要启程了,让我们和王维一起,再送他一程吧。
2、简介过渡:或许此次一别,还有可能相会;或许此次一别,将成永别,让我们一起来铭记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齐读)
3、引入《阳关三叠》,欣赏,再读,背诵。
4、课外拓展:读其他离别诗。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自主读懂诗意。
2、通过反复吟诵、想象画面,体会渭城景的美,了解借景抒情表达方式。
3、学习品味古诗语言,感知“雨”、“柳”在诗中的特殊情味,了解诗的意象,体味古诗的文化意蕴。
4、通过“更”字、品景、品酒、品地点等,进行质疑、想象、情境诵读、补充材料、对比朗读,体验出诗人离别时的伤感,感悟朋友间的深情。
重难点:
感知“雨”、“柳”在诗中的特殊情味,了解诗的意象,体味古诗的文化意蕴。感悟朋友间的深情,感受古诗的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
1、读题释义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诗,谁来读一读课题。
(《送元二使安西》)你了解到了什么?(送别诗,还有吗?是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姓元,在家排行老二。当时,朝廷在新疆设立安西都护府统管西域各国,王维的好朋友元二奉命去安西都护府传达朝廷的最新旨意。 这次路途遥远而且任务艰巨,王维一路上都在护送元二,一直到渭城才分手离别。
师:离别时,写下了这首诗,学生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粗知大意
1、大家以前读过吗?那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首诗?(2个,齐读)
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大家自己也来试一试。(齐读)
2、解义
师:读得真不错,不知大家的`自学能力怎样,就让我们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句意思,待会儿来说说诗中的大概意思?
3、同桌互相说说。
三、品读诗句,情感共振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我们已把古诗基本读懂。你们的自学能力真有一手。大家看看这首诗,前两句都是写什么?(写景)后两句呢?(抒发情感)。
(一)一品景物第一、二句
1、谁来读读这写景的句子。生读。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看到些什么?
2、自由说,(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指导)那么多画面作者只用两句话就精炼地写出来。
3、指导读。
多美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让我觉得雨后的天空变得更加明朗,空气更加清新。渭城的景物也都异常美丽,让人陶醉,让我们再陶醉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4、重点品“雨”“柳”之意象
(1)春日的渭城有很多美的景物,但作者为何重点选中雨和柳呢?就像我们写文章时,在选材料一样,为何选雨和柳呢?
(这雨总会让人产生什么?这雨是绵绵细雨,绵绵不断,正如此时作者的情丝。情也似乎连绵不断,有着淡淡的忧愁。)
(2)我们不仅要理解文字表面的东西,还要理解这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我们知道古人写到月亮,会引起他们思念家乡。那柳呢?(“柳”和“留”谐音,折柳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板书:依依不舍
诗人王之涣也写过这样的含柳的离别诗。 出示:送别-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3)读出依依不舍,留恋的情感。
王之涣看到树上的柳枝被折去不少,想到这都是那些多情的送行者所为。在这里,我们看到古人以前就是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这里的雨、柳不是一般的景,已包含着作者无限情感,让人有着淡淡忧愁,我们不能像刚才那样喜悦地读了,应该怎么读(依依不舍,留恋等)你来试一试。(2个)
读古诗,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现在我们还读出深深的离别之愁,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
(二)品酒
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师:劝君——
1、读着这几句诗,你又看到什么?(王维与元二举杯共饮美酒的场面,王维与元二话别的情景) 2
2、他们酒喝了多少?(更:体会很多)
面对着好友的离去,王维举起酒杯——劝君
3、地点。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西出阳关到安西,安西到底有多远呢?我们看:出示地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西出阳关,满目荒凉,元二此次之行,何日是归期。这一去,去的地方是:
出示满目荒凉的图
渭城这儿生机勃勃,春雨绵绵,安西那儿——黄沙满天!
渭城这儿能与朋友饮酒做诗,而在安西那儿——可能孤身一人,孤独漂泊!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路途遥远,充满艰辛,这种难分难舍的情都尽在这两句诗中,让我们把这份情读出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小练笔
此时一去,不知何时能回来。路途遥远,充满艰辛,你想此时王维举杯劝酒之时,他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交流点评。
5、读“劝君……”
刚才大家说的,其实就是王维想说的,然而他把这份牵挂,把这份祝福,把这份对朋友深深的离愁,都浓缩在这一杯杯酒中,汇成这两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配乐朗读
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无不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全部真挚感情。我们也把这份情也深深埋在心里,让我们配着音乐再来读读整首诗。
同学们此时你听到的歌曲名称叫《阳关三叠》,他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流行音乐”,那不仅是因为它的旋律古朴幽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谱曲而成,是当时送别亲人、友人时必唱的“主题歌”,而且,每唱一次反复三遍,所以人们称此曲为“阳关三叠”。让我们再来送元二一程吧。
大家知道吗,王维与元二这次的分别,居然是永别。当元二还出使在安西之时,没几年王维就去世了。面对好友的死去,元二将会多伤心呀。我想此时,元二的情也都化在这首诗中,谁来读(生读:渭城……)抬头仰望夜空,想到自己再也无法与好友饮酒作诗了,此时他会不禁深情地喊道:渭城……
四、拓展对比,深化别情
(1)拓展送别组诗
1、人生自古伤离别。但并不是所以的离别都是伤感的。 出示: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大家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写作方法:借景抒情。最后表达的情感不同:一个非常伤感的。另一个是充满祝福、鼓励,也充满豪情壮语的。)
无论是伤感的离别诗,还是鼓励的离别诗,都充满了对朋友深深的“情”。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继续拓展送别诗。(出示送别组诗)
作业:
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强调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三、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