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有感读书感悟
此篇文章俗世奇人有感读书感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俗世奇人有感读书感悟 篇1
有一些书的厚重感,无关厚度,只关乎承载的文化。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第一部,并无单行本,只作为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游离于各种短篇小说集中。而后,冯先生写出了《俗世奇人贰》并推出了单行本,全书不过五十多页,却承载了不再的天津卫的文化。
旧时的天津卫,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随处可见担着剃头挑子的汉子,问你要不要来一碗馄饨。会有老爷子笑着给你切两块五颜六色的药糖,那一声声充满味道的“行嘞里边儿请”让人听了会心一笑。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干好属于自己的工作,也不失为一种绚烂。
纵观此书,可观泥人张脚底扣泥捏二爷,可见刷子李刷墙无白点,亦可见蓝眼慧眼识古董,苏七块妙手治病痛。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而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
“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凭一手绝活,人能在鱼龙混杂的天津卫立脚,就能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开辟属于自己的.一角净地。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刷子李》、《苏七块》等等。刷子李专干粉刷一行,他刷墙的时候手臂悠然摆动,每刷一次,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上发出“啪啪”的声音,刷过的墙,好比平平整整地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更绝的是他每次刷墙的时候必穿一身黑衣服,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都叫他“刷子李”。苏七块是一位医生,凡是有人伤筋断骨就一定来找他。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马就心明眼亮,然后双手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得疼痛,断骨头就已经接上了。神吧,不过找他看病有一个规矩,就是必须要先付七块银元,要不然他不给看,所以人们当面叫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
在平凡的生活中,这些有“绝技”的奇人,生活会平淡吗?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得有真本事,才不会平淡啊!没有真本事,岂止平凡、平淡,还会更加糟糕,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我们要把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淡。就得靠那份才艺,不只是在那时候这套是种活法,就今时今日才华也是人不可缺少的啊。
在这时代有才华的人不怕遇不上伯乐,只怕才华比不上别人。随着社会的进步,物竞天择,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不算残酷,这只是一个事实而已。
《俗世奇人》中的奇人并不是样样精通,但他们却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全才,但必须得有一门精通!不是有东北农民会说俄语当上翻译,下岗工人了搞出了先进的发明吗?
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就会是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有感读书感悟 篇2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冯骥才老先生的作品《俗世奇人》中讲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刷子李》吗?里面的主人公刷子李的粉刷技术高超,他做工的时候身穿一身黑给别人刷墙,并声称要是衣服上发现有任何一个白点他的做工就不要钱。你别说,他还真是厉害,每次做工衣服上都找不出一个白点,这成就了他刷子李的赫赫威名,在当时的天津卫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于是我就心生疑问,这些人的非凡本领,是天生就拥有的吗?带着这个疑问,我继续阅读这本书。
书中自然还有其他许许多多,各行各业,本领神异的人物,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的泥人张,风筝魏,背头杨,绝盗,小达子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天津卫人们称呼那些在某一方面本领非凡的人所起的绰号,叫的时间长了,人们就只知道这些个绰号,反而很少人知道他们的真名,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书的'另外一大特色就是丰富而有趣天津卫本土方言,冯骥才老先生用朴实而风趣的天津话描写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字里行间流露着天津的独特语言魅力以及人文魅力,让我仿佛又回到了七八十年代那个热闹非凡的天津卫码头!
俗世奇人有感读书感悟 篇3
最近,我品读了大作家冯骥才的经典之作——《好嘴杨巴》。杨巴的那张好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津门圣地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杨七和杨巴。杨七的手艺绝妙,做的茶汤人人叫好。可是,三分活,七分说,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这就得指望杨巴那张好嘴了。有一次,李鸿章来天津,当地的府县道台为了讨好他,费尽心思把他请到了“杨家茶汤”,品尝这津门名品。不想,李中堂把茶汤上的'碎芝麻当成了脏土,顿时怒火中烧,“啪”的一声将茶汤打落在地。周围官员都被吓蒙了。这时,杨巴急中生智,连忙磕头认罪:“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计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李中堂瞬间明白了其中的误会,也领会了杨巴的用意,说:“不知道当无罪。”还顺势赏给杨巴一百两银子。
杨巴凭借这张好嘴给李鸿章留足了面子,不仅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还让自己在天津威名大震。不得不说,杨巴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
高情商,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它不仅在权贵社会很重要,在当今社会也很重要。有一次,妈妈多年前的一群学生举办毕业十周年聚会,我和妈妈受邀参加。饭后,大家兴致大发,开始K歌。在学生们的再三鼓动下,妈妈终于答应一展歌喉,为大家献上一首《青藏高原》。可是正当妈妈唱得嗨的时候,在一旁点歌的大哥哥不小心把歌给切了。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大哥哥身上,场面一度陷入尴尬。我真是替他感到着急。这时,那位大哥哥面不改色地说了一句:“哎呦!陈老师,不好意思,我以为是原唱,没人唱我就切掉了。”只见刚缓过神来的妈妈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大家也都会心地笑了。我在心里对这位大哥哥的高情商佩服不已:一句简单的话不仅巧妙地掩盖了自己的过失,还顺便为自己的老师点了个赞。大哥哥真是机智过人啊!
杨巴凭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成就了自己。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多学习,多观察,才能练就高情商,为自己的生活加分。
俗世奇人有感读书感悟 篇4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这本书由独立的故事组成,以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为背景,讲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奇人”在天津卫发生的各种轶事。该书文字精简,半白半文,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人物无奇不有,内容宽广地道,语言功底深厚,还以境写人,来描述当时社会背景之下的人生百态。
天津卫多能人,也多趣事,更多的是生活气。正如冯骥才在文中所对比的,同样是卖药糖这件事,在北京卖药糖的,谁骂官骂得好,就卖的多,因此“大兵黄”从段祺瑞骂到袁世凯,药糖也骂得最好。可到了天津卫就不同了,这里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市井。天津人民心里头是生活,但凡和吃喝玩乐有关的都喜欢,还必须得有绝活。
因此才有了《俗世奇人》,冯骥才描述了在天津卫中各行各业的奇人们。就像他在序言里写的:天津这块地里边,有碱有盐还有硝,因而生出各色性格的人,又热又辣又爽又嘎又不好惹。天津卫的孩子也是听着一群群乡土怪客和民间英雄的故事长大的,在冯骥才的眼中,如果没有这些奇人,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天津卫了。所以,初看《俗世奇人》,大多关注的都是一个“奇”字,关注那一个个写的生龙活虎的奇人,却很少思考这些“奇”为何单单集中在天津卫。
在天津卫的三岔口,走江湖卖艺的都跑到这里赚钱吃饭,为了生存练就一身精湛的绝活,所以但凡高人能人奇人都要在这里露一手。这里是商埠,南来北往的船只停留在这里,正是这样一个大杂烩交汇之地,多元、有趣,通过了解此时此地的人物故事,也能窥见那个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百态。正像书中所言:“如果没有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是天津卫”。
三十六行,大家都想方设法招揽生意,这里凭本事说话。就像《俗世奇人》中所说的“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身上穿一身黑,干完活没有一个白点的刷子李;用舌头画画的的唐四爷在被别人暗算,导致冲着画纸打了个喷嚏,却借势画了一幅梅花图,化腐朽为神奇;捏谁像谁的泥人张……正是因为这些手艺人的绝活,才让他们在天津卫站稳脚跟,也被天津人将他们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到一起了称呼,久而久之,名字反倒没人知道,只有这么一个绰号。
天津卫多能人奇人,也多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今天这字画招人喜欢,就一时间卖得洛阳纸贵,明天又有什么吃的'突然就红遍整个天津卫。天津吃的有三大样: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用朴素的语言来解释,就是一点面、一点糖、一点肉。玩的也有三样:泥人张、风筝魏和杨柳青年画,也就是一块泥、一张纸、一点颜色。在这里,哪怕是最普通无奇的东西,因为一双巧手,也可以成为天底下最珍贵的宝贝。
天津卫之所以在那个时代繁华热闹,在冯骥才心中认为是因为它的包容。它宽容地为各阶层的人提供了容身之地,劫富济贫的燕子李三,因在渔船上为躲雨的皇上做了一碗面鱼而扬名的龙袍郑,酒量惊人的酒婆,力大如牛精通医术的苏七块,善于认画然偶有失误的蓝眼,把青石大锁像摇竹篮那样甩的张大力……有些人正气凛然,有些人却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有些人在显耀之层,更多人却在市井之间。可天津卫就像个宽厚的老人,欢迎着三教九流。
合上书,我不禁想:一个地方因为奇人奇才奇事出名,只是一时,必须不断要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才能够持续这种奇。天津卫有水陆码头,洋人带来各种新奇有趣的东西,国内各地的能人也闻风来到天津卫大显神通,五方杂居,才能让天津卫成为群英荟萃之地吧。
俗世奇人有感读书感悟 篇5
我读了老师推荐的《俗世奇人》,许多许多的感想。
这本书主要说了天津卫的水路码头上的几个有着身怀绝技的人,如苏七块、刷子李、张大力、背头杨等人的关于有着绝技的名人故事,如刷子李刷墙时给徒弟发现的“破绽”;方贺道和八哥侍候裕禄大人的`;泥人张贱卖小泥人海海五的事;小达子被人把偷走的东西偷回去的事………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让我知道了本事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一点一点练出来的,这验证了一句话“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些奇人都是平凡世界里的人,但都有一个独特的本领,是一般人都没有的本领,所以,他们的生活将一点都不平淡。生活也是一样,只要有一套拿手的本领,生活就会变得更好些,如魔术师刘谦,他是一个很会变魔术的人,在中外都很有名;游泳冠军孙杨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1500米的项目上以14分34秒02的好成绩打破了世界记录,14分34秒02这个记录是他在2011年打破的世界记录后创造的新的世界记录……………以上的几个名人都有自己的绝活,生活才不平淡。只要有绝技的人,生活才不会平淡。
俗世奇人有感读书感悟 篇6
《俗世奇人》这本书十分好看,里面介绍了36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本书作者冯骥才将他们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吸引人的眼球。
《俗世奇人》这本书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有从来没笑过的“冷脸”,有卖糖药的.“四十八样”,还有以假乱真的马二。但是最让我难忘的仍是好嘴“杨八”。杨七和杨巴是搭档,他们一起开了一家茶馆,生意十分兴隆。我从“杨七自有高招,他先盛半碗秫米面,便撒上一次芝麻,再盛半碗秫米面,沏好后又撒一次芝麻。这样一直喝到碗底都有香味。”“芝麻必得炒得焦黄不糊,不黄不香,太糊便苦;压碎的芝麻还得粗细正好,太粗费嚼,太细没嚼头。”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杨七手艺很好,但光手艺高也没有用。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
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杨巴好嘴名不虚传,我从“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计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这句话看出来。
《俗世奇人》这本书十分好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绝活,推荐你们也去看看。
指导老师点评:推荐一本书,作者能抓住印象最深的一点进行说明,小作者对杨巴的能说会道作了描写,很有趣,这本书还有几个人个性特异,可以稍作介绍,吸引作者的眼球,使读者迫不及待地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