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5的认识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1到5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1到5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5以内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单的几个,加上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学前教育的基础,
所以在这节课一开始的时候就有学生说:“这个好简单的,我都能数到200了。”如果学生都抱着这样的想法的话,显然这节课他们是不会认真去听的。于是,在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知识之前,我先回答了他们的疑问:“不错,你们会数的数远远多1~5,可你们会的仅仅是背出那些数字,而不知道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所以这节课,咱们还是得认真去听,知道1、2、3、4、5、所表示的真正含义。”
教材运用的.情境图是“农家小院”这在很答程度上重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在让他们交流所看到的东西时,他们也表现的十分积极。在教学数字,学生都知道拿出自己手中的小棒表示。在教学3、4、5时,除了要求他们拿出小棒,而且还要求他们试着将它们摆出一个图形,这个环节就展示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有些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知道三角形、正方形,知道三根小棒可以摆出三角形,四根小棒可以摆出正方形;对五边形还不认识,所以用五根小棒摆图形时,我先做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使他们加深对五边形这个陌生朋友样子的记忆。
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情境图中人或物的数量,自己动手拿小棒,摆图形,自己去发现身边的数字…………所有这些活动,不是老师去说、去教,而是学生自己去发现、操作,思考,有些凭学生现在的认知还没有到达时,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
1到5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到5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到5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0的认识及加减法是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前面,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以及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运用数的组成知识做5以内的加减法。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安排为:认识0的两种含义,正确书写0,会做与0有关的`加减法题。
在教学安排上,我先复习旧知,口算5道加减法题,目的是提高学生5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速度。接着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出示小兔拔萝卜的课件。
一、揭示0的第一层含义:没有
1、看一看、想一想
师: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在干什么?
生:小兔,拔萝卜。
师:第一幅图小兔拔了几个萝卜?还剩几个?
生:拔了一个,还剩3个
……
(出示空地)师:第四幅图小兔拔了几个萝卜?还剩几个?
生:拔了四个,一个也没有了。
出示小猴吃桃的课件,第一张图片盘子里有2个桃子,用数字2表示;第二张图片盘子为空,一个桃子也没有,用数字0表示。
2、听一听,猜一猜
我拿出事先准备好(里面放了两个硬币)的小茶叶桶,使劲摇,让学生猜猜里面是什么东西?
生1:是硬币
生2:是色子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同学们众说纷纭,耳朵、眼睛全都集中到我手中的小茶叶桶上面来了,这时,我揭开谜底--硬币
再让学生猜猜有几个硬币呀,学生有说1个的,有说2个的,还有说3个、4个的,当他们争论不休时,我打开桶盖将硬币倒在桌上,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2个。师:用数字几表示呀?生:用2表示。
我转过背去,将硬币取出,再摇,没有任何声音。全班同学大声喊道:没有硬币了,0个。
在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听一听、猜一猜的游戏中,对0表示"没有"的含义已经都能接受了,这时板书课题:0的认识。
3、说一说,做一做
(1)出示教科书上第29页的小鸟图
师:这两幅图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鸟窝里有3只小鸟,飞走了3只,一只也没有了。
师:谁会列式?
生:3-3=0
师:谁能说说这里的3、3、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第1个3表示原来的3只小鸟,第2个3表示飞走了3只小鸟,0表示一只也没有。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与0有关的事件。
生:妈妈给我买了3个苹果,我全吃光了,就是0个了。
生:妈妈给我买了5块手表,都坏掉了,就是0块了。
师:小朋友,他说的对不对呀?
引起争论,同桌互相讨论,说对的占多数,这时,老师就要指正错误了,分析为什么不对。5块手表都坏了,但是手表还在那,只是不能用了,所以还是5,如果说手表都掉了,那就是0块了。
针对这一问题我举例说:桌上有3只苍蝇,老师用拍子打死了3只,桌上有几只苍蝇?
生1:0只
生2:3只
师:还是3只,苍蝇死在桌子上,并没有飞跑呀。
二、学习和0有关的加减法
1、一个数加上0还等于它自己;
2、一个数减去0还等于它自己;
3、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0
三、揭示0的第二层含义:起点、开始
本环节,学生在做为尺子标数字的题目时容易出错,第一个刻度容易写成"1",这是由于前面学习数数的时候,都是从1开始的,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固势。我出示课件--长尺子,告诉学生,第1个刻度数字是0而不是1;运动员跑步比赛的起跑线也是从"0"开始计算距离的。
四、教学生正确书写"0"
0不能写成字母"o",在这里我先教笔划顺序,一笔写成,从上到左,再从下往右,最后拐到上与起笔汇合,要圆滑,不能有棱角。为使学生形象记忆,可以教学生儿歌: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1到5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
“1-5的认识”这节一年级的课会被很多老师所忽视,然而深挖教材你会发现里面的东西很多,它是学生认识学习其他数和教师教学更大数的雏形。
“1-5的认识”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数”的开始。由于1-5本身的`数小,抽象程度低,小朋友很容易理解,不仅如此入学前已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各数。然而学生对这些数的概念却未清楚,数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坚实基础。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重视学生数概念的建立,在学生初步了解1-5的含义并认识了1-5各数以后,要组织学生进行从抽象到具体的操作练习,让学生从丰富的操作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1到5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
“三角形的认识”是新课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的延伸。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P82页的例3,教学难点是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和探究三角形三条的关系。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一些动手实践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静态为动态
三角形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辨别和概括这两种心理活动,所以,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抓住学生对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动手画出一个三角形或用学具摆出一个三角形,并进行展示。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比较,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通过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二、 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抽象为具体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①课前准备4根长度分别为10厘米、6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②把小棒看作线段,任意选出3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③提出问题“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由这一个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分析数据。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解决了教学的难点,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 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混浊为清晰
在讨论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部分学生用10厘米、6厘米和4厘米围成了一个三角形。一时之间课堂上同学们就 能与不能争论开来。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立刻冷静下来,让全班的学生选出这三根小棒围围看。结果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都是用吸管或是较粗的小棒来围的,这就使误差增大了。于是我先让认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来说说理由。
生1:6厘米加4厘米等于10厘米,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生2:把4厘米和6厘米连接起来的话,就和10厘米重叠,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两位同学的发言并没有使他们信服,于是我借助了这两位同学的小棒让他们在投影仪上展示,结果发现真的是无法围成一个三角形。接着我又借助投影仪演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两边之和与第三条边相等,不能围成三角形”。
反思:从本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解决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才能敢于大胆表达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的问题,想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办法,也正是经历了从混浊到清晰的过程,学生才从中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探索成功的喜悦。
从多次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当当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在学生感到“柳暗花明疑无路”时,他才巧妙地“拨开乌云见月明”,让学生眼前“豁然开朗”,只有这样的帮助才是促进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帮助。
1到5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今天数学课,郭老师和几个实习生来听课。我的教学内容是“1—5的认识及书写”,课后郭老师和组里的其他几位老师给我指出了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不足,并向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一、课堂行为规范方面
1、学具使用
这节课用到了学具小棒,我在早上才把学具袋里的小棒发给每一个孩子,学具袋放在他们的小抽屉里。而郭老师们的建议则是:应该在前几天就把整袋学具发给孩子们。这样做,孩子们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总是玩学具,因为他们在前几天就可能玩腻了。是的,今天上课的时候,我看到有好几个孩子一直在玩手中的小棒,一直需要我的提醒。现在想想,这也不能怪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第一次接触学具,好奇的天性唤起了他们的玩心。因此,我把这阶段常会用到的小棒给孩子们自己保管,用橡皮筋绑好放在铅笔盒里。
上课使用小棒的时候,有的孩子用好了就会乱放,或者手上拿着停不下来。这时候,就需要用统一的指令性语言——“把小棒放到桌子的左上角”或“推成一堆放在一旁”等。这样做不仅不会造成学具的丢失,还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几位老师传授给我的经验之一。
2、纪律问题
这节课总体说来纪律不错,郭老师说我们班学生挺安静的。但是,上课期间我也看到有几个爱说话的'孩子总是时不时地跟周围的孩子交头接耳,这也是我比较头痛的一点。郭老师给我提了一些好建议——a.利用“小组争星”,给纪律好的小组加星,不好的小组减星。b.表扬和赞美行为上做得好的孩子,比如“xxx,你做得真棒,老师真喜欢你!”值得注意的是,课堂内所有的表扬和批评都要及时,只有及时的才是有效的(这个注意点是林老师告诉我的)。
二、课堂教学方面
1、加强对“数”的强化和深化
这节课学习的是“ 1—5的认识及书写”,那么对于数1—5需要进行强化和拓展。比如,在教学“1”的过程中,我用课件里的图片,让孩子们说出“1个太阳”。其实孩子们都知道“1”,因而对于“1个太阳”的认识肯定不在话下。所以,郭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可以从“1个太阳”说到班级里的“1个小朋友”,再到“1群小朋友”。最后到“1根小棒”。这样的知识拓展与延伸,不仅使得学生对“1”的认识从直观到抽象,还能让我的教学顺利而又自然地得到过渡。
2.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
在课堂语言方面,我需要更多生动的元素。是的,只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才能唤醒孩子们求知的心灵,才能使教学达到满意的效果。比如,今天学习1—5的认识时,我们可以说“数字宝宝1.”等,还有“数字王国,动物乐园”等等。这一方面,我想多去听听语文老师的课,应该会有很多的收获。当然,数学语言的精炼性也是必须要有的。
教学反思
教学《1-5的认识》这节课中,主要是把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本节课根据小朋友喜爱小动物的特点,让学生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学生们一开始便情绪高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愿望。在游览动物园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喜欢的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