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排序》
此篇文章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排序》(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排序》 篇1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排序》1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排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排序》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比较使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体验粗细的比较使相对的。
2、培养幼儿迅速排序的能力,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3、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4、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活动准备
1、粗细、颜色不同小棒3根。
2、每人一桶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比较粗细。
出示2根小棒,比一比,那根粗,那根细。再出示一根小棒,和刚才的2根小棒比较粗细,并引导幼儿说出谁最粗,谁最细。
二、体验粗细的相对性。
1、老师拿出一根小棒问:这根小棒是粗还是细?
2、引导幼儿讨论并得出结论:粗细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判断,粗细是相对的。
3、请个别幼儿上前将3根小棒进行粗细排序。
引导幼儿将小棒从粗到细或从细到粗的'顺序进行排序。
三、搓小棍。
请幼儿拿出橡皮泥搓2根小棍,搓完后,比比两根小棍是否一样粗,那根粗,那根细,并拿一根和旁边的幼儿比比,看看谁的粗,谁的细。
四、操作练习:粗细排序。
1、请幼儿搓出许多根不同粗细的小棍,然后进行排序,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样排的。
2、让幼儿通过操作知道粗细排序的两种方法。
3、小结:粗细排序有两种方法,从粗到细或从细到粗。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排序》 篇3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排序(即序列)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很有兴趣地或按颜色或按形状有规律地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穿木珠,玩积木,拼搭玩具等。为了引导幼儿将这些经验加以统合整理,使幼儿对物体按规律排列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多元的排序材料,引导孩子自己动手给材料排队,学习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探索和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规律,促进幼儿观察、比较、思考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自由排序,让幼儿在自由的探索活动中,尝试和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并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2、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3、了解排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学习将排序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活动准备:
排序材料:积木、几何图形、吸管、数字卡、玩具等等。
日常用品:有关排序图案的衣服、杯子、帽子、项链、毛巾、建筑物等等。
活动过程:
一、玩“给物品娃娃排队”的游戏,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想象,尝试不同的排序方法。
1、教师向
幼儿介绍各种物品娃娃,并请幼儿给物品娃娃玩排队的游戏。
2、幼儿自己选择物品娃娃进行排队,自由探索排序的方法。
二、交流排序结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各种不同的排序方法。
1、提出问题:你是怎样跟物品娃娃排队的?
2、根据幼儿的操作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
教师小结:排序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按物品的大小、形状、颜色、数量、长短等特征来排队,排序的规律也有很多,如:abab、aa、abcabc????
三、引导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同一材料创造出不同的排序方法。
1、教师根据幼儿实际情况,提出如下问题:除了上面这些排法,还有其它不同的排法吗?谁想到了?除了横着排,还可以怎样排?
2、幼儿自己选择物品,探索同一材料创造出不同的排序方法。
3、教师巡回观察,鼓励幼儿排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
4、交流探索结果
教师小结:原来同一种的物品可以按不同的规律排出很多不同的排法。
四、谈谈排序跟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地方会运用到排序的方法?(如:舞蹈的动作编排、昼夜的更替、服装的装饰??)
五、延伸活动:装饰服装。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排序》 篇4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运用实物,图形,图片进行操作.比较,发现排列规律并
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观,比较的能力和初步的判断能力.
二活动准备 .
1教具:挂在活动室的窗帘
印有智力题的图片四张
幼儿操作用的材料(雪花积木,小珠子,小扣子等)若干.
让幼儿前三排青蛙和小蝌蚪排队的方法把第四排排出来.
教师小结:每一排小青蛙的'数量不变,小蝌蚪的数量在增加,每一次增加一个,小蝌蚪的数量越来越多.
出示小花蝴蝶的教具让幼儿继续练习递增排序规律.
四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递增排序规律.
1幼儿操作:提醒幼儿任选两种材料按递增规律排序.
2幼儿说一说: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排的.
音乐轻松活动自由结束.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排序》 篇5
一、教学名称;
按物体大小排序的教学
二、教学要求:
1、教幼儿能够对大小区别较明显的4-6个物体,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
2、复习5以内的数数。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中班上学期数学教案《按物体大小排序》
三、教学准备
1、实物套娃1套
2、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圆形塑料片一组5张,每人一组。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
教师出示教具,引导幼儿积极性,并发给每个幼儿大小不同的圆形塑料片各5个,先让幼儿摆弄观察,然后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塑料片是什么颜色。
(二)引导幼儿按大小进行排序
1、先请幼儿把塑料片找出来放在一起。
2、依次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
3、教师检查,对分类有错误的'幼儿给予启发和帮助。
4、请幼儿看看塑料片,塑料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排序,指定幼儿回答。
(三)引导幼儿数数,并查出套娃有几个
(四)拼摆游戏
1、请幼儿拿出塑料片,任意拼摆一种东西或图形
2、教师巡视,对拼的好的幼儿给予表扬,请幼儿说说自己拼摆的东西一共用几个塑料片拼的……
(五)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排序》 篇6
一、活动目标
能对5个以内物体按大小排序,初步理解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及双重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理解物体在序列中的双重意义。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材料:套杯、纸制水果(动物、娃娃……)、几何图形、排序板。
2、环境创设:将各种材料按难易程度编号后放在教学活动区内让幼儿依次操作摆弄。
四、设计思路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理解序列中物体之间的关系,即每个物体比前一个物体大,同时又比后一个物体小。但是,由于中班幼儿思维的可逆性还比较差,理解这种关系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活动设计首先要为幼儿提供由易到难的操作活动,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然后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幼儿边思考边操作,引起幼儿对序列中物体双重意义的思索。通过由浅入深的讨论,使幼儿的排序水平从直观向抽象发展,从而形成系列化的逻辑观念,为理解抽象的数序奠定基础。
五、活动流程
操作探索——讨论理解——复习巩固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积累感性经验。
(1)玩各种形状的套杯。
(2)给大小差别明显的物体排序。
(3)给大小差别细微的物体排序。
(4)排几何图形。说明
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要贴在相同大小的.底板上,使幼儿在比大小时不能采用重叠的方法,只能通过目测完成。
2、通过讨论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序列中物体之间的关系。
(1)出示大小不同的动物让幼儿排序。(三只动物)
提问:为什么XX排在最前面,XX排在最后,XX排在中间?
讨论:(指中间一只动物)它为什么排在中间?(让幼儿初步理解物体在序列中的双重意义,即相比较前一动物,它是小的;相比较后一动物,它又是大的了。)
(2)出示两只动物,要求幼儿把它们排进刚才的序列中,并讨论排得是否正确。
(3)出示5个娃娃,让幼儿思考怎样可以排得又快又对。
说明
教师可以先示范依次找出最大的,第二大的,然后让幼儿接着往下排,帮助幼儿理解,如果每次教拿出最大的,那么相继其后拿出的总是比已经拿出的小,而比没拿出的都大。
3、通过复习活动为幼儿提供运用系列化观念的机会。
(1)找错。让幼儿找出排错的物体并纠正。
(2)给5个以上物体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