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轻松欢快的旋律,学习用塑料袋,小棒,易拉罐,小铃随音乐有节奏的演奏。
2.尝试小组探究多种动作和节奏的演奏方式,并合作整齐的演奏。
3.体验用生活中的物品演奏表现劳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学习用塑料袋,小粹,易拉楚,小铃随音乐有节奏的演奏。
活动难点:尝试小组探究多种动作和节奏的演奏方式,并合作整齐的演奏。
活动准备:了解《圣诞爷爷》的故事绘本。生活物品:易拉罐、小棍、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初步感受音乐,熟悉游戏动作。
1.教师讲述《圣诞爷爷》故事,引起活动兴趣。
“圣诞老人住在遥远的北国森林,他们一年只派发一次礼物,你们知道平时他们都做什么吗?”
2.引导幼儿创缩播种、浇水、修雪械、收获礼物的动作。“圣诞老人在四个季节都做了什么事情?做了曝些动作?”
3.教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做动作,感受乐曲旋律和节奏。
二、探究生活用品的声音,尝试讨论配器。
1.幼儿自选倾听生活用品发出的声音,为不同的劳动配器。
2.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共同讨论出配器方案。
3.一起和圣诞老人劳动,随音乐有节奏整齐的完整演奏,体验用乐器表现劳动的快乐。
(1)幼儿自选一项劳动内容,第一遍随乐演奏。
(2)提问:劳动的心情怎样?会用自己的工具吗?(用情境性语言启发幼儿轻轻播种子、扎礼物一下一下的系、修雪梯要一下一下修整齐)
(3)幼儿再次合作演奏,教师语言指令提示音乐的转换。
4、启发幼儿让小工具跳舞,分小组探究多种动作和节奏的演奏。
(1)分小组讨论,指导幼儿的动作和节奏,体验劳动的有趣。
你们想编一个什么队形?做什么动作劳动?
(2)集体随音乐完整演奏一遍,体验更有趣的劳动。
(3)用自己喜欢的演奏方式自由演奏表达。
(4)加入小铃请幼儿劳动后坐着雪橇回家,反思自己的演奏和加入小铃后的音效,思考怎样演奏渐弱的声音?
5、教师小结:生活中还有许多生活物品能发出许多有趣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去试一试玩一玩吧!
大班节奏乐《铃儿响叮当》活动反思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节奏鲜明活泼跳跃的音乐,ABA的形式便于幼儿进行演奏。活动中我将音乐与《圣诞老人的王国》绘本故事结合,以故事中圣诞老人劳动的情节为故事情境,选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小瓶子、塑料袋、小棍激发幼儿演奏兴趣,旨在敲敲、玩玩、演演中提高幼儿演奏水平。在不断尝试中组织了此活动。
一、借用动作形象,迁移表现节奏。
蒙台梭利说过:“我做过了就会理解了”。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所以是动作思维在前,然后是形象恩维,再到抽象思维。在组织本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抽象的节奏型时比较枯燥,我引导幼儿通过模仿劳动时数种、修雪梯、包礼物的动作,然后创编了“玩具送给你”的语言节奏,鼓励幼儿与节奏型进行匹配,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理解也更如丰富和全面。配以简单的“绕、锤、摆手”等动作引导幼儿边念儿歌边进行节奏练习,无形中渗透了所学的节奏型。
二、巧用生活材料,增加演奏的兴趣。
奥尔夫节奏乐中强调:生活化的物品引用节奏训练中能增加幼儿演奏音乐的乐趣。生活中的物品是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纲要中也指出:“贴近幼儿生活,途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所以生活化材科着眼于幼儿的生活,以兴趣为出发点,以材料为依托,以游戏化的情境为生活化材料演奏为桥梁,使活动有效展开。活动中我尝试运用了装着豆子的小瓶子、塑料袋、小木棒,鼓励幼儿探索材料的演奏方式,并与撇种子、修雪松、包礼物的'节奏进行匹配,幼儿探索出“摇、敲、绕、拽”等方式掌握了节奏型,提高了演奏兴趣。三、合作创编队形,拓展演奏的空间
《纲要》指出:“使幼儿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幼儿时期逐步形成了创造表现的意识,所以要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去理解音乐表现力。而人际合作的增加,给幼儿打开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创造性表现乐趣。所以教师有意识的帮助幼儿创造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机会更能使幼儿积极探索演奏的成功感。
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与同伴合作设计队形演奏音乐,“播种组”的小朋友设计了双排队形,并设计了内外交替撒种的演奏动作,“包礼物”组的幼儿设计了圆形礼物,并用上举的动作扎丝带等。幼儿在愉快的合作中提高了演奏技能,体验到了合作创造的快乐。此外,在活动设计中创造性的设计趣味游戏方面、观察幼儿表现能力方面、鼓励幼儿创造性演奏等方面我还需提高。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二、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三、通过不同版本的《铃儿响叮当》的欣赏,把握不同的音乐要素所带来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四、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
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同情绪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教学难点:
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冬天到了,下雪了,大家看(出示雪景图片)你此刻最想做什么?老师这儿有几张小朋友们滑雪的图片(出示滑雪图片),大家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啊!圣诞老人听到孩子们爽朗的笑声驾着马车坐着雪橇也赶来凑热闹了,大家看,他来了(出示圣诞老人图片)。看了这几幅图画让你想到了什么?
2、师:今天圣诞老人也给大家送来了礼物,同学们猜猜会是什么呢?
3、师:同学们真聪明,是一首歌,你们听(播放《铃儿响叮当》歌曲)
4、师:听完了有什么感受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把音乐书翻到第48页,歌名是《铃儿响叮当》。
二、初步欣赏,了解歌曲
1、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
2、介绍歌曲
师:这是一首1=F 2/4拍的歌曲,它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两拍的曲式构成的,是一首活泼、轻快地儿童歌曲,唱的时候要用稍快的速度来演唱。这首曲子分为两段,第一段从叮叮当!??嗨!它描绘了一群小伙伴坐在雪橇上,他们的欢歌笑语伴随着清脆的马铃声回荡在山野的美丽画面。第二段旋律变得宽阔,表现了小朋友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内心的欢快。
3、初唱歌曲
师: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老歌,如果会唱可以跟着一起唱。(播放歌曲)师:我听好多同学都会唱,这样吧,我们一起清唱一遍好吗?
三、学唱歌曲
1、节奏教学
师:歌曲中这几个地方唱的'不够准确,同学们请看(出示歌谱)。
①出示节奏类型,学生练习朗读。
xx xx∣x.x∣xx xx∣x.x∣∣
②根据强拍、弱拍的规律,用da带动作练习朗读。
③出示歌词,学生根据节奏类型练习朗读。
④出示这种节奏类型的简谱,学生跟琴试唱。教师根据学生的演唱情况指导学生反复练唱。
2、发声练习
(教师播放歌曲)师:同学们听听黑鸭子合唱团演唱的《铃儿响叮当》和我们演唱的从音色上看有什么不同?
①出示简谱,教师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发音方法练唱。
1=C
12 3︱34 5︱56 54︱32 1‖
②要求学生保持这种发音方法清唱第一段。
③教师弹琴学生演唱整首歌曲。
3、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①(播放前八小节的音乐)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听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叮叮当,叮叮当是什么声音?同学们再听一遍,想一想在演唱力度上有什么变化?(再次播放)学生试唱。
②(再次播放前八小节的音乐)师:同学们再认真听一听这段音乐,从这个“嗨”字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试唱。
③(播放后几节的歌曲)师:同学们听一听这段音乐作曲家想向我们表达什么呢?(指导学生要用自己的歌声表现出小朋友们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内心的欢快。)
④教师弹琴学生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小朋友们在滑雪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事呢?你还能给它们创编更多的歌词吗?或者是改变一下歌曲的结构、拍号等。(分小组创编并展示)
2、欣赏黑鸭子合唱团及不同版本的《铃儿响叮当》。
3、师:如果把它编成音乐剧我相信会带给大家更多的快乐!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二、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三、通过不同版本的《铃儿响叮当》的欣赏,把握不同的音乐要素所带来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四、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
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同情绪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教学难点:
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
歌谱(旋律谱)、多媒体课件、钢琴、单簧管、吉他。
教学过程:
一、引入部分: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走到咱们的课堂当中来,大家紧不紧张啊?老师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有些紧张,大家能不能来点掌声鼓励鼓励老师啊?!
二、导入部分:
师:最近几天的天气可以说是春光明媚、春风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春风是怎么吹的?用“WU”。
师示范,生跟唱。
4/45---|5---|……
板书:较小起伏的旋律线
师:大家还记得冬天的寒风是什么样子吗?我们用声音来模仿。“WU”。
4/45---|5---|……
板书:起伏较大的旋律线。(粗线条)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有力的声音,并意识到歌唱中的气息运用。]
师在黑板上画出短促有力的短旋律线。学生用“LU”来演唱。(强弱对比)
4/45555|5555|……
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短促、有力、富有弹性的声音,进一步体会歌唱中气息的运用,从而找到歌唱中声音的“高位置”。]
师:刚才我们分别模仿了冬天流动的风和急促的风的声音,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两种风交织在一起是什么效果。
生分声部练习。
生答:……像在一起歌唱……
[设计意图:初步体验合唱的美感。]
师:我们来试一试加入音高和唱词又是一个什么效果。
2/4(1)5-|5-|5-|5-|……
WU……
(2)333|333|333|333|……
叮叮当,叮叮当,……
(3)111|111|111|111|……
三声部学生练习。
生答:……就像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给我们送礼物来了……
师:我刚才听到了“叮叮当”,这是马铃的声音。大家觉得还缺一个什么声音啊?
生答:马蹄声。
师:我们能不能模仿?(弹舌)
(1)xxxx|xxxx|……
(2)333|333|333|333|……
叮叮当,叮叮当,……
(3)111|111|111|111|……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师:来,我们来甩一甩马鞭,让马车跑得再快一点?
师生一起:“嗨!”
加入刚才的练习,最后“嗨!”结束。
三、学唱歌曲:
1、师:大家刚才表现的非常好,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试比试。(师单簧管演奏)老师演奏的音乐线条和刚才黑板上的哪条旋律线相似?
师单簧管演奏《铃儿响叮当》
第一段:单簧管低音区《铃儿响叮当》B部分缓慢
第二段:单簧管高音区《铃儿响叮当》A部分低声部欢快
生答,师复奏,学生随音乐律动。
2、师:刚才老师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吗?
生答:《铃儿响叮当》!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铃儿响叮当》!
出示课题。(多媒体)
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所作。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歌的录音,听的时候注意,这首歌是几拍子的?情绪怎样?
录音:《铃儿响叮当》
生答:……2拍子,欢快……
3、师出示旋律谱。
师:跟着老师的钢琴划拍视唱全曲。(低声部视唱,高声部评价)。
强调: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高声部视唱,低声部评价)、
师:这首歌曲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第二段不同……
师: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同?(结束部分不同)
分声部视唱第三部分。
4、口琴视奏A部分,双声部合奏。并视唱A部分。
5、师讲解歌曲的曲式结构:
A——B——A`
6、师:刚才我们把A部分和A`部分学会了,B部分大家非常的熟悉,还用老师教吗?(跟琴视唱。)
7、讲解弱起。(B部分)
8、跟琴有感情的完整视唱。
9、跟琴试唱歌词。
10、师吉他弹唱范唱全曲。
11、生有感情的跟琴完整演唱,歌词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
四、拓展部分:
师:我们唱了一节课想必大家也很累了,来听一段音乐休息一下。要求:情绪怎样?录音:《铃儿响叮当》3拍子版本。
生随音乐用肢体语言表现。
师:和刚才我们唱的有什么区别?
生答:拍子不同。
师:节拍的变化它会引起音乐情绪的变化。
五、结束部分: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很多的音乐场景,首先是我们用声音模仿的圣诞老人马拉雪橇的场景,然后是歌曲,后来有出现了一个3拍子的变奏……你们回去以后能不能利用这些音乐素材来组成一个音乐故事或者一段音乐剧……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碰钟、串铃、铃鼓三种打击乐器演奏2/4拍不同节奏型的方法。
2.能用三种打击乐器看演奏图谱准确演奏节奏型,表现歌曲活泼、欢快的特点。
3.体验与同伴合作演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打击碰钟、串铃、铃鼓的经验,有参加打击乐活动的经验,认识合奏符号。
物质准备:乐器、图谱A、图谱B、音乐《铃儿响叮当》。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初步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提问:听完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心情怎样?
小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铃儿响叮当》,它活泼、欢快的乐曲叫让我们听了很开心。
二、练习《铃儿响叮当》的重点节奏型,能看演奏图谱准确演奏节奏型。
1.再次完整的欣赏歌曲,交流听到的歌曲内容,出示相应的图谱重点练习。
提问:听着这首歌曲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练习1:× - |× - |
练习2: × × |× × |
练习3:×× × | ×× ×|
2.通过身体动作练习重点节奏型,感受2/4拍乐曲的.特点。
提问:除了拍手,我们还可以拍身体的什么地方?
根据乐曲的情绪,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拍手、拍肩、转手腕、跺脚)表现不同的节奏型。
3.用身体动作表现不同节奏型进行合奏,为乐器合作演奏做铺垫。
三、用碰钟、串铃、铃鼓三种打击乐器演奏,能看演奏图谱准确演奏节奏型,表现歌曲活泼、欢快的特点。
1.出示A段图谱,根据乐曲的情绪,选择适合的乐器进行演奏。
提问:你想用什么乐器为小铃铛伴奏?
2.出示B段图谱,用三种打击乐器进行合奏。
3.看完整的图谱,用三种乐器完整演奏乐曲。
1)认识反复标记,了解歌曲结构。
提问:这是什么标记?
小结:这是反复标记,当我们看到反复标记时,就是要提醒我们歌曲中有地方要反复来伴奏了,另一个反复记号在哪里就是要反复哪里。
2)完整演奏。
四、用乐器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演奏,体验与同伴合作演奏的乐趣。
1.请幼儿根据教师指挥进行演奏,重点指导幼儿合奏。
2.请幼儿交换乐器演奏,感受不同乐器的演奏方法。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班级在活动区中结合图谱,尝试用其他乐器进行《铃儿响叮当》演奏。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尝试选择三角铁、小铃、双响筒演奏乐曲《铃儿响叮当》。
2、体验合作演奏的乐趣,感受圣诞来临的快乐气氛。
3、学会轮奏、合奏的演奏方法,并且掌握两种演奏方法。
活动准备:
PPT课件、三角铁、小铃、双响筒
活动流程:
一、引出圣诞节,观察圣诞老人怎么来的。
1、出示PPT图片引出圣诞节
2、观看图片,圣诞老人是怎么来的?
3、总结:圣诞老人是坐麋鹿拉着的雪橇来的`。
四、体验轮奏的演奏方法。
1、寻找演奏的方法。
2、介绍轮流演奏
3、开始轮流演奏
4、更换轮流演奏顺序
五、体验合奏的演奏方式。
1、引出合奏
2、尝试两个乐器进行合奏演奏
3、随音乐、看指挥进行演奏。
六、总结如何为音乐进行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