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池上》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池上》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1、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音乐、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设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21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
(出示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师:对,是这样的原因。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二、 读诗。
1、师: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池上》(板书课题),这首诗大家都已经预习了,那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作者吗?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
老师出示:(生齐读)
2、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习一下吧。(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然后齐读。)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3、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为什么?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师:《池上》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且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可以有不同节奏)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池上》
(教师根据学生所读,用粉笔在黑板上给诗做上记号)
(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声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大家一起来练读一下。) (生齐读,注意怎样运气。)
4、师:同学们刚才诵读的节奏都是可以的,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诵读两首古诗,并且再次提醒大家声断气连。
5、师: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样读有趣吗?老师想出一个办法,可以让你读诗有趣一些。你们看—— (师拍手读诗,生跟着念: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6、师:这样读有趣一些吧?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读诗?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几种方式,非常好,但是都是一个人读的,可不可以采用两个人一起合作的方式呢?比如,你们最喜欢的拍手游戏,也可以边玩边读诗呀,我们一起来! (学生两两组合,边拍手边读诗!)
7、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把读诗变得有趣,现在,你们就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把这这首诗都美美地读一读。 (老师在学生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指名表演读。)
8、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手舞之,足蹈之,摇头晃脑,你们觉得这样读诗读得有趣吗?那以后,你们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让学古诗变得轻松有趣好不好?
三、解诗。
师:这首诗我们都会读了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师:对,我们还要了解诗中写了什么。你们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吗?(字典,工具书,插图,询问老师同学等)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现在就用这些方法试一试自己理解诗意,再把你从诗中读懂的意思讲给你的同桌听,如果有问题同桌讨论,两个人都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
老师在教室内巡视。为学生解决困惑的地方。如: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浮萍:借助图片理解词义(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草,很多很多,连成一片)当船从水面上划过时-------浮萍随着水波荡开来。
三、 品诗。
1、师:《池上》这首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但仅仅懂得诗意还远远不够,因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情,让我们来细细品读这些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都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 (一个小孩,一条小船,还有白莲,一些浮萍。)
2、师:老师根据你们所说的景物,把这首诗改了改,(出示“ 娃撑艇 偷白莲 不解藏 一道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师:是呀,老师给诗减了一下肥,这就叫把诗读瘦了。字数少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却更大了。现在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闭上眼睛……
情景创设:(播放背景音乐——老师轻轻地描述:
一个夏日的清晨,几朵白云悠闲地飘浮在瓦蓝瓦蓝的天空,初升的`太阳明媚地照耀着大地,湖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清风,满池的荷花开的格外娇艳……
同学们,这美丽的情景你们看到了吗?这是一池怎样的荷花?这个小娃娃又是怎样偷采白莲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美美地写下来。生:(在音乐声中尽情想像,静静地描写。)
3、师:同学们可以放下你手中的笔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4、师:同学们你们真会想象,在你们的笔下,我感觉白居易写的《池上》仿佛变成了一副活的画向我们走来。此时,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天真无邪、调皮活泼)
5、师:如果他知道偷了莲蓬还会藏了踪迹,你们还觉得他有这么可爱吗?
师:是呀,正因为他的天真无邪,才会偷采莲蓬而不解藏踪迹啊!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那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这首诗。(生有感情地诵读《池上》)
6、师: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小娃形象。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喜爱之情)
7、师: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一次想象画面,试背。
8、指名背诵古诗、集体背诵。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2、搜集描写儿童的诗句,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去读、去画、去悟、去唱。
板书设计: 池上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不解 浮萍开童真、童趣
《池上》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的读书方式——吟诵。
2、了解吟诵的简单规则: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3、能正确标出平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并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能正确标出平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媒体:课件、吟诵音频、视频
教学过程:
一、 对比朗读,引入吟诵之门
1、 出示古诗《池上》。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首你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诗,谁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点2名同学展示朗读)。
2、 师:这两个同学读得真美呀,听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池鲜艳的荷花,还有一个顽皮的小孩,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你们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吗?(师展示吟诵)
3、 师:你们觉得张老师读的与刚才两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吗?(有停顿、有拖延………)是的,这就是古人读书的方式,今天我们把它叫做——吟诵。
二、寻找钥匙,打开吟诵之门
1、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依字行腔
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老师刚刚的读法和我们平时的读法为什么不一样吗?(想)那是因为,在这些普普通通的文字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你们想不想要?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依字行腔”。
(1) 什么叫做依字行腔?就是按照字本来的读音来读。声调向上,就往上读;声调向下,就往下读;声调平的,就平着读;声调拐弯,就拐着弯读。
(2) 师:有人说,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小朋友都是小小的音乐家。不信,咱们来试试?
(3) 出示“春天 春阳 春水 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再示范读“凉姜——凉姜中心学校——凉姜中心学校欢迎你”。
(4) 名字也可以这样读“李白”“白居易”“张居先”。同桌之间吟诵名字。
(5) 瞧,有了“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不是能把我们普通的文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美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美美地吟一吟《池上》这首诗。
(6) 指名吟诵。师生吟诵。
2、了解吟诵的规则——平长仄短
师:同学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仅仅有“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这里有第二把钥匙,第二把钥匙的名字叫做“平——仄”(板书:平——仄),领读“平——”“仄”。
(1) 刚才老师在吟诵时,就是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来诵的。什么是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仄声,它们属于古时候的声调。古今声调是相通的.。我们今天的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普通话中的“一、二声”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需要读长;三、四声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需要读短。(师吟诵:小娃撑小艇。学生跟读)
(2) 除了平声、仄声,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类字叫“入声字”,不管它声调是什么都要读短,比仄声还要短。而诗句末尾押韵的字要读得长,比平声更长。(师吟诵:偷采白莲回。学生跟读)
(3)认识吟诵符号。师:为了方便同学们吟诵,老师用一些吟诵符号为《池上》做了标注。(平声用一短横;韵字用一长横;仄声用一短竖;短竖加点表示入声。)
(4)指导吟诵。师:有了“平长仄短”这把钥匙,我们的吟诵就更韵味啦,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吟诵一下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
3、指名吟诵《池上》。
4、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你们看,我们读到的所有美妙绝伦的诗文,都是诗人这样且行且吟创作出来的,所以古诗文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声音的文学。同学们,想不想学习这样有腔有调地吟诵这首《池上》呢?让我们在音乐中吟诵起这首(配合音乐,设计吟诵)。
三、拓展延伸,感受吟诵之美
师:我们用两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汉字声音的秘密之门,推门而入,我们看到了汉字的另一种美,感受着诗文曼妙的韵律,透过声音走近诗歌、走近诗人的心。在这里,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首诗,你们能用老师送你们的两把钥匙,打开这首诗的声音之门吗?
1、 出示《静夜思》
2、 学生用所学吟诵规则同桌之间吟诵。
3、 指名吟诵。
四、全课总结,绽放吟诵之花
师:孩子们,我们中国的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一本书,一本经典,也许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吟诵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念。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童年的花朵绽放在吟诵的追逐中吧!在薪火相传的国学宝库里,我们相信经典吟诵是有力量的,它会们坚实的翅膀,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因吟诵而飞得更高、更远。
《池上》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池上》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池上》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的读书方式——吟诵。
2、了解吟诵的简单规则: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3、能正确标出平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并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能正确标出平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媒体:课件、吟诵音频、视频
教学过程:
一、 对比朗读,引入吟诵之门
1、 出示古诗《池上》。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首你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诗,谁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点2名同学展示朗读)。
2、 师:这两个同学读得真美呀,听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池鲜艳的荷花,还有一个顽皮的小孩,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你们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吗?(师展示吟诵)
3、 师:你们觉得张老师读的与刚才两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吗?(有停顿、有拖延………)是的,这就是古人读书的方式,今天我们把它叫做——吟诵。
二、寻找钥匙,打开吟诵之门
1、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依字行腔
师: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老师刚刚的读法和我们平时的读法为什么不一样吗?(想)那是因为,在这些普普通通的文字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你们想不想要?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依字行腔”。
(1) 什么叫做依字行腔?就是按照字本来的读音来读。声调向上,就往上读;声调向下,就往下读;声调平的,就平着读;声调拐弯,就拐着弯读。
(2) 师:有人说,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小朋友都是小小的音乐家。不信,咱们来试试?
(3) 出示“春天 春阳 春水 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再示范读“凉姜——凉姜中心学校——凉姜中心学校欢迎你”。
(4) 名字也可以这样读“李白”“白居易”“张居先”。同桌之间吟诵名字。
(5) 瞧,有了“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不是能把我们普通的文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美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美美地吟一吟《池上》这首诗。
(6) 指名吟诵。师生吟诵。
2、了解吟诵的规则——平长仄短
师:同学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仅仅有“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这里有第二把钥匙,第二把钥匙的名字叫做“平——仄”(板书:平——仄),领读“平——”“仄”。
(1) 刚才老师在吟诵时,就是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来诵的。什么是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仄声,它们属于古时候的声调。古今声调是相通的。我们今天的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普通话中的“一、二声”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需要读长;三、四声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需要读短。(师吟诵:小娃撑小艇。学生跟读)
(2) 除了平声、仄声,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类字叫“入声字”,不管它声调是什么都要读短,比仄声还要短。而诗句末尾押韵的字要读得长,比平声更长。(师吟诵:偷采白莲回。学生跟读)
(3)认识吟诵符号。师:为了方便同学们吟诵,老师用一些吟诵符号为《池上》做了标注。(平声用一短横;韵字用一长横;仄声用一短竖;短竖加点表示入声。)
(4)指导吟诵。师:有了“平长仄短”这把钥匙,我们的吟诵就更韵味啦,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吟诵一下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
3、指名吟诵《池上》。
4、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你们看,我们读到的所有美妙绝伦的诗文,都是诗人这样且行且吟创作出来的,所以古诗文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声音的文学。同学们,想不想学习这样有腔有调地吟诵这首《池上》呢?让我们在音乐中吟诵起这首(配合音乐,设计吟诵)。
三、拓展延伸,感受吟诵之美
师:我们用两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汉字声音的秘密之门,推门而入,我们看到了汉字的另一种美,感受着诗文曼妙的韵律,透过声音走近诗歌、走近诗人的心。在这里,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首诗,你们能用老师送你们的两把钥匙,打开这首诗的声音之门吗?
1、 出示《静夜思》
2、 学生用所学吟诵规则同桌之间吟诵。
3、 指名吟诵。
四、全课总结,绽放吟诵之花
师:孩子们,我们中国的文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一本书,一本经典,也许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但吟诵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给予我们坚定的信念。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童年的花朵绽放在吟诵的追逐中吧!在薪火相传的国学宝库里,我们相信经典吟诵是有力量的,它会们坚实的翅膀,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因吟诵而飞得更高、更远。
《池上》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形声字)
b.复习儿歌:形声字,好识记。形音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3)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小娃撑小艇
指导学生重读红体字,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小娃得弱小)
(3)出示:偷采白莲回
由小娃的弱小理解“偷”字,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4)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5、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行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图,一个“偷”字用的极为传神,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接着,笔锋一转,写了他不懂得隐藏踪迹,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条清晰的水道。狡黠中流露着顽皮,天真中透露着憨厚,体现着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池上》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分析:
《池上》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2古诗二首第一首。
本诗的主题是感悟天道,任性自然,白居易通过描写家中少女调皮贪玩,偷采白莲一事,歌咏了小娃的天真,赞美了生命的活泼生机。
教学方法:
1、吟诵教学法的替换式
用读诵和吟咏替换传统的朗读,经过反复读诵和吟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2、传统古诗教学方法
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讲故事,表演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已知,引出诗题
1、由《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吟诵,谈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引出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2、介绍白居易(顾况戏乐天,西湖修水利,退休修整庭院;代表诗作——热爱生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引出《小池》,介绍白莲(唐朝时候白莲在北方十分稀少,白居易从南方移植了一些,因此非常珍爱。看图说感受,引出“纯净美好”的意思。
(设计意图:联系已知所学内容与本课所学建立联系,用吟咏的方式引入唤起学生的吟诵体验与知识)
二识字正音,字词学习
1、读准字音,教学诗中生字、词语
(1)娃
女:女子。圭:美玉。娃:美丽的女子小娃:美丽的少女
(2)采
利用古汉字理解字义
偷采:偷偷地悄悄地采莲。不是偷窃偷盗的行为
(3)踪迹
联系《雪地里的小画家》理解,在行动中所留下的可察觉的行迹
(4)浮萍
偏旁表义三点水草字头猜测是长在水中的植物;看图认识浮萍
很多很密没有根,不染污泥洁净美丽
2、读诵全诗,说一说诗意。
替换式:用读诵替换朗读便于学生接受,也可以更好地听清楚平上去入的声调变化。
理解古诗大意和创作背景,再次读诵全文。
小娃是白居易家中的少女,她十分喜爱白莲,瞒着作者偷采白莲,还不知道掩藏自己的踪迹,作者正是被她的天真无邪逗乐了。从吟咏录音中也可以感受出白居易对小娃的慈爱之情。
三理解诗句,品味诗韵
1、利用吟咏文字谱,读好诗文的`高低长短。听吟咏音频结合理解感知诗歌意象。
2、押韵学习
让学生找一找本诗的韵是什么,圈出回开两个字,由韵母“ai”引向全诗的基调,即开阔开朗之感
(设计意图:了解感知诗的押韵,了解相关知识,感受押韵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3、感知小娃的纯净美好
“小心思,顽皮”
“偷采”“不解一道”
表演偷采的画面,并说一说心里在想什么。
悄悄,小心翼翼的动作(喜爱极了)
不解,一道(感知小娃的纯真美好)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意象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地进行读诵或者吟咏)
四吟咏提升,感悟诗情
1、揭示古诗主题
白居易正是看到家中小娃对白莲的喜爱,由此发出了对生命活泼美好本真的赞美与欣赏
利用身体手势边吟咏边展现出自己对诗的理解。
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小娃、白莲、浮萍,同时一部分学生做手势吟咏。
(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借助声音和肢体语言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2、领悟文化精神,做立德树人教育
由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观游鱼》引出:说一说校园里的小菜园。你是怎么观察的?当你看到小小昆虫,看到美丽可爱的小花小草,你会怎么做呢?
作为同样是纯真可爱的小少年对于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是如此的珍视喜爱,那对于我们身边的人就更应给予同情和关怀,希望我们可以真爱自然中的生命,发现身边的美好用心记录用爱滋养。
教后反思
1、课前引入部分介绍诗人以及作品内容过多,耗时过长。应当更简洁些。可以把《钱塘湖春行》的介绍安排到下课前的总结与拓展部分,正好把“发现身边的美,热爱生活”的主题进一步发掘出来,生发开去。
2、利用多媒体展现荷花的美,突出白荷花的纯净美好,教学效果很好。
3、用吟诵的方式,现场表演的方式体会诗歌情感意境。趣味性强,学生参与度高,入情入境,效果不错。
备注:
这是一节偏重于古诗文基本知识的吟诵教学课。(特别是格律诗的声韵知识。)
上课前吟诵《中华经典吟诵篇目》三五首
下课前吟诵《中华经典吟诵篇目》三五首
复习吟诵规则: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学习新的吟诵规则:韵字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