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的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变色龙》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变色龙》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特点,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出示。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变色龙,今天让我们来进一步来认识它,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变色龙的资料。
3、请你回忆一下,课文依次写了它的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想:要想发现变色龙容易吗?
2、交流。(不容易)从哪可以看出来发现它确实不容易?
(1)大家在绿叶丛中找了一阵,没发现怪物,以为是小李在开玩笑。
(2)小李用手一指,豆藤上真的挂着一条绿莹莹的四脚小蛇,皮肤和豆叶一模一样,很难发现。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二段
1、我们意外地发现了变色龙这一“怪物”,还细细端详起来。“端详”是什么意思?作才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的。默读课文第二段。
2、读后交流。(外形、捕食、变色)
3、你对其中哪一方面最感兴趣,选择哪个部分,好好读读,在你印象深刻的语句下勾勾画画。
4、交流。
外形:
(1)出示图片,指名读第9自然段。
(2)交流:你对它的什么部位感兴趣,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体会。
(3)在介绍动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
在介绍它身体的某一部分时,也要紧紧扣住它的特点来写。
(4)指导朗读。
捕食:
(1)变色龙的样子怪,那它捕食呢?
出示第12自然段,你能概括出它捕食的特点吗?你又是从哪体会出来的?
(2)交流、指导朗读。
(3)变色龙之所以能迅速、准确地捕获食物,靠的`是什么?它的眼睛与舌头又奇特在什么地方?
(4)交流,朗读第11自然段。
变色: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找出颜色的变化。
(2)它的颜色是依据什么而不断变化的?你可以想象它还会怎样变化?
(3)看到这些,你会怎样称赞它?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同学们,这就是外形怪异、捕食既迅速又准确、身体颜色变化多端的变色龙,如果此时,你碰到这只稀罕的变色龙,会怎么处置呢?
2、交流。
3、作者又是怎么做的?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四、总结课文
对啊,我们要保护变色龙,保护自然界的所有动物,让我们人类和动物都能和谐地在地球上生活!
五、作业
1、造句。
(1)绘声绘色……
(2)名副其实……
2、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介绍。
板书设计:
6、变色龙
外形 怪
捕食 快
变色 多
《变色龙》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并能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造句。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特点,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有关变色龙的图片及资料做成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创境导入
同学们,通过学习第二组课文,我们随课本走进了绿色大自然。那儿有会唱歌的纺织娘,有闪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有各式的美丽贝壳,还有涂了油彩般的蝉儿……小动物们那么可爱,大自然那么美丽、神奇!今天,让我们随刘梦熊先生一起远去非洲,去认识另一位大自然的宠儿变色龙。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美丽描述中,营造出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学生又是一个“温故”的过程,并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
让我们一起写下它的名字。(师生一起板书)
二、交流资料
1、你认识它吗?(师指课件中的变色龙图片发问)
2、除了认识它,你还了解那些关于它的知识?请用自己的话简练的说说。(像它的食物?生息地?它如何繁殖?所属科目?其种类、数量?……老师适时将搜集到的变色龙不同种类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自主搜集有价值资料,且学会整理和内化的能力,并训练简练、条理表达能力。】
3、小结:你课前广泛地阅读让你增长了许多知识,也让老师大开眼界,谢谢你们!
【设计意图:给学生即时的肯定,激发其学习的自信。】
三、检查预习
1、接下来,我们要透过文字随作者去非洲见见那只变色龙了。但有几个拦路虎我们得先解决掉。一起来看:(出示课件)
绿莹莹 指手画脚 凶相毕露 绘声绘色
刹那间 名副其实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2、你会读这些词语吗?谁来和这些拦路虎较量?
指读(纠错)
强调多音字、以及字形易错的字。(课件中用红色显示的字)
齐读
3、现在我们可以去见变色龙了。
【设计意图:集中扫清阅读障碍,教给学生在语境中确定读音的方法】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课后提示我们清楚知道,刘梦熊先生以叙事的方式向我们记叙了他们发现、端详并放回变色龙的过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哪些段落分别介绍了这三部分内容?
发现(1—8) 端详(9—15) 放回(16)
2、再浏览9—15自然段,看作者要引领我们从哪些方面去端详变色龙?
外形、捕食、变色
3、小结过渡:我们对这次观察行动已经有了大致了解,接下来,让我们先随作者找到变色龙。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结构,由整体到局部,层层推进,脉络清晰】
五、研读课文,品悟理解
(一)发现变色龙
1、小声读读1—8自然段,初遇变色龙,它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边交流边品读。(突出“震惊了寂静的田野”“怪物”“怪蛇”“冷冰冰”……)
【设计意图:此处不是课文重点,所以大胆取舍,学习时略处理,
学生点到为止,体会到那种惊异之情即可】
2、过渡:到底它的哪些地方长得特别怪异,让我们如此震惊?
(二)端详变色龙之外形
1、从你的发言中我知道,大家都关注到了第9自然段。那请1名同学读,其他同学思考,变色龙的哪些地方长得怪呢?
指读
交流
头部:头(圆形) 嘴(三角形) 眼(凸起) 凶相毕露
身躯:(长筒状)
背部:(隆起似龟)
腹部 :脚(短) 尾巴(尖细)
变色龙身体的各部分各具特色,与众不同!长得多奇怪啊!那就读一读,读出你的好奇吧!(教师随着学生发言相机指导读书)
2、多奇怪的小生灵啊!找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看课件图片,一起随作者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仔细端详变色龙的样子。
3、自己读读,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
4、自己看着图片,有顺序地说说变色龙的样子。
【设计意图:此处是课文重点,描写有序、特点鲜明,让学生品悟用词的妙处,结合图片领悟表达的有序,感悟变色龙特别的外形特征】
4、小结过渡:刚才我们有序地端详了变色龙怪异的外形。接下来刘先生又要带领我们去观察它的捕食和变色。大家对哪一部分比较感兴趣呢?
(三)端详变色龙之变色
1、让我们一起来见识大家最感兴趣的变色龙之变色!
(喜欢捕食部分就先学习捕食)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所以教学宜顺兴而教,也是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
2、读读相关段落,变色龙的变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感受深刻的词句旁边简单写写感受。
3、交流
⑴变色多:
①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香蕉叶色、绿色、棕色、浅灰色)
②课文中用了哪些表示变的词语?(变成、变为、变为)
③它能变出那么多种颜色,看到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 “名副其实”!真了不起!自己读读吧!
④它还能变出来别的颜色吗?可能变出什么颜色呢?
⑤它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来大声夸夸它吧!
【设计意图:读书要有目的
性、层次性。这里设计了理解读、想象读,传情达意地读等方式,让每次读书都有不同的收获,层层递进】
⑵:变色快:
①还留下什么印象?快 ②有谁知道它每变一次颜色到底有多快吗?
20秒
③ 20秒,到底是多长的一段时间呢?以我们非常认真的书写态度来些“变色”二字。学生写字
④同学们,当你写完变色二字的时候,变色龙已经结束了一次变色!(学生都露出惊讶、赞叹之情)真是太神奇了!快让我们端起书来,郑重地夸赞一下它吧!(读课文)
⑤我们文中介绍它3次变色,那总共需要多长时间?
1分钟!
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表达我们的钦佩与赞叹!
【设计意图:掌握时机,掌握火候,适时补充手中资料,适当拓展,引发想象,深化了教学内容。另外实地让学生用写字来感受变色所用时间,运用体验式理解使形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
⑶拓展
①观察变色龙会不会变色,我们把它搬来弄去3次,它也乖乖的变了3次色,我不禁产生疑问,它为什么要不停地变色呢?
为了保护自己,保护色是它的救命法宝!
是变色龙的本能,每到新的环境,它都会迅速变色,以此来掩护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小结:原来变色龙可真不简单啊!本领高强啊!
②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也能像变色龙一样通过变色来保护自己呢?
章鱼。
③此之外,你还知道小动物们为了保护自己还有别的救命法宝吗?
拟态(竹节虫、枯叶蝶)、装死(负鼠)、自切(壁虎)等等。
【设计意图:此处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将语文和综合课知识有机融合,体现出语文的综合性、整合性,践行大语文观】
(四)端详变色龙之捕食
1、刚才见识了变色龙的变色,最后来观察他的捕食。默读11、12自然段,看,变色龙的捕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把感受深刻的地方标记出来。
2、交流:
⑴捕食快:
①从哪些此句中体会到的?
(刷、刹那间、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②“刹那间”具体指多长时间呢?
1/25秒。
③读读,体会它的`捕食之快!
指读。
齐读。
【设计意图:精读细品,咬文嚼字,从中品出语文味来】
⑵捕食准:
①还留下什么印象?读读相关的句子。
准。
②为什么这么准呢?
眼睛可以单独转来转去,分别观望四面八方的东西。
③ 用手来做眼睛,做一做动作,感受一下变色龙如何用眼睛
灵活观察的。
④多神奇啊!让我们大声读出你的惊奇。
⑤这么快,这么准的捕食,着实让人惊叹!!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从中品悟出变色龙捕食之准。】
(五)放回变色龙
谜团一个个被解开了,我们对它的了解越来越多。刚才,我们一起端详了它的样子又凶又怪;目睹它捕食又准又快;实验了它的变色又快又多。它的一切都那么神奇特别!你喜欢这条变色龙吗?作者他们也喜欢它,可最后还是把它放回了原始森林。这是为什么呢?
变色龙和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家,放它回家是对它最好的珍爱。)
是啊,珍爱这些可爱的小生灵,保护大自然,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我们必须做的。
六、回顾全文,拓展练习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并喜欢上了珍贵奇异的变色龙。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多像变色龙一样神奇有趣的小动物。老师建议大家也回去实地观察、研究一种小动物,学着作者的样子把她介绍给更多的人。也可以回去读读《动物百科》,会认识更多有特点的小生灵的。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名言:
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
《变色龙》的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记述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保护动物。全文16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第一至八自然段是第一段,写“我们”发现变色龙,那是条长30厘米左右、似蛇非蛇的怪物。第九至十五自然段是第二段,写“我们”端详变色龙,了解变色龙的特点。这部分内容又是从三方面作了描述:一是第九自然段写它的外形特点;二是第十至十二自然段,写它眼睛的特点及捕食速度快。首先通过朋加沙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它的左右眼能独立活动,两眼同时注视目标时,又会产生立体感,能准确的判断自己与昆虫的距离,接着“我们”亲眼目睹了一条变色龙的捕食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变色龙捕食食物的速度准确。三是第十三至十五自然段,写变色龙有随环境迅速变色的特点。第十六自然段是第三段,写“我们”将变色龙放回了原始森林。
学情分析
1、作者巧妙的将变色龙的特点通过叙事的形式展示出来,显得生动有趣,学生十分感兴趣,是难得的训练素材。
2、学生在中年级时,已掌握了按一定顺序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以及明白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联系。
3、《变色龙》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和《装满昆虫的衣袋》之后,目的在于继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总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和观察方法,学会观察动物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和观察方法,学会观察动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1、课件。
2、组织学生收集变色龙的.资料。
3、教师大体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教学生字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整体感知课文,将课文分成发现、端详和放回变色龙三个部分。
学习第一部分:“我们”发现变色龙,那是条长30厘米左右、似蛇非蛇的怪物。
第二课时
一、课前活动
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变色龙的资料。
二、回顾交流
1、回忆上节课所学,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师板书:发现、端详、放回)
2、我们发现的是一只()的变色龙。
三、端详模样
1、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说说它的长相哪儿让你感到惊奇?
交流:嘴、眼睛、背、脚、尾巴。
2、这么细致的描写,得意于课文中的哪个词?(端详)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4、对着变色龙的肖像试着说一说它的样子。
5、我们端详的是一只()的变色龙。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捕食
1、出示学习要求:
(1)小组成员仔细阅读10—12自然段课文。
(2)研究问题:变色龙是如何捕捉到食物的?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3)我们认为:这是一只()的变色龙。
(小组学习时间:5分钟)
2、各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3、师请大家回忆外形部分关于“嘴巴”和“眼睛”的描写,提出质疑:“三角形的嘴巴,突起的两眼”在变色龙的捕食中有什么用?
(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师总结:外形的刻画,不仅要按一定的顺序,还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动物的外形是和它的生活习性有着紧密的关系。
五、神奇的变色
1、师生对读课文中变色部分。
2、师生对话:变色龙来到我们教室,它会有怎样的变化?
3、结论:变色龙是随环境而改变颜色。
4、指导造句:名副其实
5、这是一只()的变色龙。
6、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六、放回变色龙
1、齐读最后一段。
2、师生对话:保护动物,保护我们共同的家!
七、作业(选做一题)
1、为变色龙写解说词,学《动物世界》介绍变色龙。
2、学习本课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后记
我在思考,这一节课,该给孩子们留下什么呢?
一、留下情感
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围绕“这是一只()的变色龙”这一情感主线,在教学发现变色龙、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和变色四个部分时,每一部分的教学都回归到“这是一只()的变色龙”,让学生不断获得情感体验:对变色龙由陌生到喜爱,由喜欢到熟悉,由惊奇到探究,由不舍到放归自然,水到而渠成。
二、留下形象
结合课文中第五自然段,集中写变色龙的外形特征部分,我先从全身——头上——身躯的顺序展开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变色龙的初步印象;在学习变色龙捕食之后,再回归第五段外形描写,引发学生讨论:为什么变色龙长着三角形的嘴,两眼突起?这与它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再次学习第五段外形的描写,加深学生对变色龙奇特外形的印象。
三、留下思考
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指出,动物的身体结构和特征是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不断进化和完善的。变色龙奇特的外形特征是和它的生活习性密不可分的:三角形的嘴有什么用?为什么两眼突起?尖细的尾巴有什么用处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探究欲望,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四、留下方法
作者把变色龙介绍得这样生动具体,他是怎样做到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察方法:看、问、听、试验;写作方法:按顺序介绍(全身—头上—身躯),抓住事物的特征;提供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实践。
“留下情感、留下形象、留下思考、留下方法”,这是于永正老师评价一节好课的理念。40分钟的课,我力求做到这四点。
敬请各位老师指导!
教学反思
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知道这篇课文描写的变色龙虽然学生平时不能见到,但作者的描写动物的方法却值得学生好好体会,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作者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
例如在学习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时,我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第9小节,随即让学生在头脑中或在画面上形成变色龙外形的画面,接着再与书本对照,从中得出结论:课文之所以能将变色龙写得这么生动,因为能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在学习变色龙的捕食特点时,也就是学习课文的第11节,这节以非洲工人的介绍为主,写了变色龙的眼睛的独特之处,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这一生理特点,我采用了“强记”的方法来学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收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我邀请学生来扮演工人读课文介绍这一节的内容,然后问学生知道了多少,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变色龙的眼睛的特异功能。
文中描写变色龙眼睛的词句,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特点,体现浓浓的语文味。“他的每只眼睛都能单独转来转去,分别观望四面八方的东西。当他的两只眼睛同时注视前方时,酒会产生一种立体感……”在教学这两句时,我先让学生读文后说说变色龙眼睛的独特之处,学生都能回答出来,但我没有局限于此而是让学生再次读文,揣摩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能很准确地反映出它的这个特点呢?学生很快就有了答案:“单独、分别”因为只有变色龙的眼睛每只眼睛是独立活动,不同于我们人类以及其他动物的眼睛。而且两只眼睛能分别观望。随后我总结到:当我们准确地使用词语,就能准确反映事物,把自己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一种语文能力,我们要学习。这部分教学时我没有局限在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眼睛这一浅显的层次,而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揣摩,使学生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而且没有游离课文内容,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变色龙》的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变色龙》的教学设计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变色龙》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变色龙的特点是全文的重点。
学习如何观察动物的特点是难点。
教学准备:
幻灯,课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了解我们发现变色龙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奇特的`生物,法布尔自小迷恋观察研究昆虫,最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虽然,我们不一定有他那样直接接触自然的机会,但是一样可以通过书本去了解许多奇妙的生物。你知道有哪些生物拥有奇特的本领?
2、学生交流汇报。(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等。)
3、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种动物名叫“变色龙”,你猜他有什么本领?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出示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齐读。
豆藤、长筒
震惊、判断
伺机、棕色
刹那间、腹部、名副其实
绘声绘色
第一行带点字是后鼻音,第二行是前鼻音,第三行字声母要注意。照第四行的样子说几个abac式的词语。
2、读准生字字音,是第一步,还要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3、以9、11、12、14自然段为材料检查朗读。
4、再读课文,看看那几段描写了变色龙?
5、出示:
“(1)我们发现变色龙。
(2)我们端详变色龙。
(3)我们放回变色龙。”请你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
(1—8)我们发现变色龙。
(9—15)我们端详变色龙。
(16)我们放回变色龙。
三、学习第一部分:
1、自读第一部分,思考:我们是如何发现变色龙的?
2、出示对话,分角色朗读,评议。
3、 “变色龙!变色龙!”中非工人为什么会叫起来?(联系最后一段得知此物少见)
4、出示:“豆藤上真的……似蛇非蛇的怪物。”指导朗读。
《变色龙》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3、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的主题。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写明生动的对话等方式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俄国沙皇走狗的讽刺之情,认识当时沙皇警察统治的黑暗与腐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难点: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法:本文是一篇讽刺小说,人物形象具有类型化的特点,分析人物性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小说的主题可通过抓住文眼“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多媒体显示川剧变脸画面)变面是川剧表演艺术中的绝活,它是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也是观众非常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可是在生活中倘若遇上这种善变的人,情况就不太妙了。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笔下就有这么一个人物,他能在短时间内不断的改变自己的面孔,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他。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观看小品的感受去)朗读课文,标出你认为难以认读的字词。
1、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扫除字词的障碍。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契诃夫(qìhē)魁梧(kuíwǔ)乞丐(qǐgaì)戳(chuō)胚子(pēi)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沉静:文中指环境寂静。
无精打采:形容情绪低落,精神萎靡。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洋溢:情绪充分流露。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自顾自,任意地。
2、作者为什么用“变色龙”作为这篇小说的题目?
学生交流后明确:小说主人公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反复变化,好像变色龙善于变色一样,所以用变色龙作为题目,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三、细读课文,把握形象
1、契诃夫是中外闻名的文学语言大师,他在小说中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此外,动作、神态描写也很生动传神。请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相关内容,并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生依据提示阅读文章,进行圈点评注。
3、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揣摩富有表现力的,生动传神的语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朗读。
预设:学生可能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分析。
4、总结人物形象: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专横的警察,但同时也是一个见风使舵变色龙。他专制蛮横,欺凌百姓,对上则趋炎附势,献媚讨好,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两面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