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此篇文章幼儿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幼儿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景中学习按一定规律排序。
2、体验游戏的快乐。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幼儿制作的红、黄、蓝三色的花朵
活动过程:
一、我们都是花仙子
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花儿有哪些颜色?说说你是什么花仙子。
观察花朵排列的颜色规律
二、游戏:花仙子找椅子
1、两种颜色排序:AB
请两名幼儿手持红黄颜色的花朵站好,其他幼儿依次按规律排队。
2、三种颜色排序:ABC
请三名幼儿手持红黄蓝颜色的花朵站好,其他幼儿依次按规律排队。
3、两种颜色排序:ABB
请四名幼儿手持红黄黄颜色的花朵站好,其他幼儿依次按规律排队。
游戏时,帮助幼儿掌握排序规律。鼓励幼儿自己纠错检查。
三、少了哪朵花
请若干幼儿按一定规律站好,请幼儿观察其中缺少哪朵花巩固对排序规律的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幼儿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2
课时: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5的分解与组成
教学目标:
1、让幼儿感知数字的组成和分解,了解数与数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2、能学会1~5的多种分法。
3、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并能从其中得到快乐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观察、分析一个数多种分法,掌握1~5的组成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喜欢笑脸吗?看看老师手中有好多笑脸,咱们一块用笑脸玩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首先,老师先拿出2个来,我找一个小朋友把这两个笑脸分别放到两个碟子上。
学生放笑脸
师:瞧,这位小朋友把笑脸分开了,分成了两份,每一份有一个笑脸,也就是说,2分成了1和1,(幻灯片演示)
师:我再找一个同学将这两个碟子里的笑脸放到一块儿。
学生放笑脸
师:他把红色碟子里的一个笑脸和蓝色碟子的一个笑脸放在一块,就变成了2个笑脸,也就是说,1和1组成了2(幻灯片演示)
学生动手写一写,练一练
做游戏,老师手里拿着三个笑脸(两手都有),展示一只手,另一只手里多少笑脸让小朋友们去猜。从中体会3的分解。老师再将自己两手中的笑脸都放在黑板上,同上引导小朋友们去理解3的组成。(幻灯片演示)
学生动手写一写,练一练
师:2和3会分解了,小朋友们会不会分解4呢?在按照前面的方法将4个笑脸放到2个碟子里面。(连续找三个小朋友)
学生尝试的放,老师对每一种方法进行解释。幻灯片展示。
再让三个小朋友将分好的笑脸分别放在一起,幻灯片展示
学生动手练一练
师:接下来,我们要将老师手中的五个笑脸分发到两个盘子里面,那个小朋友自告奋勇,主动来发一发。
学生发(四种方法)
老师如上强调5的分解与组成。
小结:
数与数之间都是有逻辑关系的。1~5可以分解,也可以由其他数组成。
幼儿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1元、5角、1角的硬币,能简单说出它们的特征。
2、会用钱币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乐于参加游戏活动。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认识人民币
2、足够数量的硬币,小物品。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展示各种小物品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这里都有哪些商品呀?
你想买点商品回家吗?你想买什么?
2、教师:你想把商品买回家,需要什么呀?(钱)
二、课件:认识硬币
1、教师: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钱)
展示1元、5角、1角硬币。
2、教师:你们认识这些钱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有什么不同?
3、请幼儿说说这些钱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了解这些钱币的特征:硬币中银色的最小的那个是1角钱的硬币,金黄色的那个就是5角钱的硬币,硬币中最大的就是1元钱的硬币。
4、教师小结:这些钱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硬币
5、购物
(1)买巧克力豆
教师:买巧克力豆需要一角钱的硬币,哪个是1角钱的硬币?
请小朋友找出来。
(2)买牛奶糖
教师:买牛奶糖需要5角钱的硬币,哪个是5角钱的硬币?
请小朋友找出来。
(3)买棒棒糖
教师:买棒棒糖需要1元钱的硬币,哪个是1元钱的硬币?
请小朋友找出来。
三、进行简单的数钱活动
1、教师:把1元钱的硬币加上一个5角钱的硬币就能买到1元5角钱的巧克力糖了。
那老师来考考你们:5角硬币加上1角硬币一共多少钱呢?
那1元钱的硬币加上1角硬币一共多少钱呢?
2、我需要买点八宝粥吃吃!
教师进行示范性操作,将饮料图片剪下来,贴在白纸上,用替代硬币的圆点进行粘贴。
教师:这八宝粥需要1元2角钱。
提问:我要付哪些硬币呢?
老师这里,这个最大是1元硬币,这个黄色的是5角的硬币,这个白色的是1角硬币。
首先需要把1元硬币粘上,再把两枚1角硬币粘贴在八宝粥的下面。)
除了老师这种办法,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粘贴。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让幼儿自由选择进行购物粘贴活动。
四、进行简单的讲评,指出存在的问题。
活动延伸
进行剪贴游戏,继续活动课的内容。
幼儿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图形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小朋友对拼图特别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有趣的图形”这一活动。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启发法、操作法等。整个活动,通过欣赏拼图引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拼图,说一说拼图的拼法及组成,再通过幼儿示范拼图激起其他幼儿的操作欲望和兴趣,最后自己尝试剪出各种图形,利用图形进行拼搭出有主题、有情节的画面,共同欣赏,体验成功。
活动目标
1. 能够利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搭出多种物体及主题画面。
2. 拓展幼儿空间知觉,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精神。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说出拼图的拼法和组成,难点是利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搭出有故事情节的画面。
活动准备
拼搭图若干布置成展览区,各种颜色的卡纸、剪刀、浆糊,范例一幅。
活动过程
一. 组织小朋友进入教室欣赏拼图并仔细观察这些图画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放轻音乐)
二. 出示范例《小兔晒太阳》拼图,让幼儿说一说这幅图的拼法及组成
1. 太阳:一个红色的圆形作脸,许多黄色的三角形作太阳光芒。
2. 树:三个绿色不同大小的三角形作树叶,一个细长的紫色的长方形作树干。
3. 花:一个黄色的圆形作花心,五个桃红色的梯形作花瓣,一个蓝色长方形作 花茎,两个绿色的半圆形作叶子,一个大的紫色的梯形作花盘。
4. 两个红色的椭圆形作长耳朵,一个黄色的大圆作头部,三个小圆分别作眼睛、鼻子,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作嘴巴,一个浅蓝色的扇形作身子,一个紫色的半圆形作口袋,两个深蓝色的半圆形作腿。
小结:各种各样的不同颜色的图形都是好朋友,它们可以相互组合在一起,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图画。
三. 请幼儿示范拼图
1. 拼房子(几种不同的房子)
2. 让幼儿知道同一种东西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四. 提供2—3张卡纸给每位幼儿,让幼儿尝试剪出各种图形,然后进行自由组合拼图,教师巡回指导,要求拼出有情节的画面。(播放音乐)
五. 欣赏及展示作品,并说说怎么样拼的。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操作、学习,幼儿的认知由抽象变具体,由单一变多样;给幼儿充分展示和交往合作的机会,注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拼完后让幼儿说一说拼的过程,因为是幼儿真正亲手操作的,幼儿都会说,说得都非常好,很有条理;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在第三环节幼儿个人在示范拼搭时,不会忽视了下面的幼儿,改为小组合作,效果可能会好些;还有那些拼图范例会充分利用;第四环节的剪图形改为课前准备,把更多的时间给幼儿动手拼更有主题、情节的画面,这样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幼儿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让幼儿喜欢数学。
2、愿意上课大胆举手回答问题。
3、能按照物体的长短差异排出3"5个物体的序列。
活动准备:
1、长短不同的裤子图片。
2、小吸管、小木棍、硬卡纸条等若干套(3"5个为一套),排序底板若干。
活动过程:
1、裤子比一比。
观察裤子。
教师出示挂图中的4条裤子。
教师:看,妈妈给宝宝买了什么?妈妈买了几条裤子?它们一样吗?哪儿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裤子,并说出它们长短不一样。
比裤子。
教师:哪条裤子长,哪条裤子短?
教师和幼儿一起把裤子两两比较,得出结果。
2、裤子排一排。
教师出示长短排序板。
教师:妈妈让宝宝排一排裤子,你觉得哪条裤子放在前面?可以怎么排呢?
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并讲述自己的想法。
鼓励幼儿自主地排裤子,然后说一说自己用什么方法排的。
教师和幼儿讨论长短排序的方法。
沿着排序板上下面的一条线将裤子放整齐,可以用眼睛看,找出最长(最短)的裤子排号,再通过两两比较依次排序;也可以每次找出最长的裤子,发现长了再调整。
3、给物体排排队。
讨论活动规则。
教师:小吸管、小木棍、硬卡纸条都来找小朋友帮它们排队啦!
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总结:先找出物体中最长或最短的一个排好,在比剩下的物体,找出最长或最短的往下排,排好后说一说。
幼儿操作活动。
教师提醒幼儿将材料在排序板上排整齐。
教师鼓励幼儿参与多组操作活动。
幼儿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按规律排序是幼儿园数学活动的一项基本活动内容,有多种变化的规律。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常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如颜色、大小、形状的多种间隔。于是便设计了“找一找、排一排、说一说、摆一摆”这一系列数学活动,帮助孩子们整合日常活动经验,提升对规律排序的认识。
活动目标
1、 能通过观察、推理发现物品、图形或数字的排序规律。
2、 能按照已有规律继续排序。
3、 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之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4、 了解排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学习将排序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5、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发现并按规律进行排序。
2、 自己创造规律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动物图片若干,幼儿操作材料,各种图形卡若干。
2、 经验准备:认识几种平面图形。
活动过程
一、 找一找
今天大森林里开联欢会,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我们也去看看吧!
问题: (1)大森林里真热闹,谁来参加联欢会?
(2)它们排队有规律吗?什么规律?
二、排一排
1、有些小动物来晚了,我们来按照规律给它们排好队吧。
2、引导幼儿排列出”ABCABCABC” “AABBAABB” “AABAABAAB”“ AABCAABC”等不同模式。
三、 说一说
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有规律的?(桌子、椅子、衣服的花纹)
四、 摆一摆
1、 操作材料练习
问题:(1)你能看出来这些图形(数字)是怎样排列的吗?
(2)你来试试接着往下排吧?
(3)说说你是怎样排的?
2、我们看了许多排列图案,你能不能用手中的材料排出一些图案,然后让自己的伙伴接着往下排?
五、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和经验。
六、谈谈排序跟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的操作为主,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活动过程首先让幼儿找到小动物的排队规律,然后让孩子排一排,说一说身边什么是有规律的,最后让孩子们摆一摆,让孩子们在展示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活动的目的基本达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规律排序。活动的过程能兼顾全体幼儿的需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和进步的体验。
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是“摆一摆”,在此环节幼儿可以自己动手把想的规律摆出来,体现了手脑互动,然后说出自己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在说时注意要说完整话,用“我是按照……规律排序的”句式完成。最后请小伙伴接着自己的作品往下排,小朋友来做小老师检查是否正确。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是缺少小组活动,下次设计时加小组活动,让小朋友们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