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2025/08/26教案

此篇文章《前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识记:

归纳前、后《赤壁赋》中关键字、词、句子文言特点。

2、理解: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从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总结其异同,从而进一步提高古文阅读的鉴赏能力。

3、探究:

苏轼的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从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宏观地分析总结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难点:理解两赋中所表现的苏轼的复杂思想。

【设计思路】本课型设计为“宏观比较阅读课”。所谓“宏观比较阅读课”就是着眼于文章的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整体阅读方面,让学生学会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来高屋建瓴式地把握全局。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准确地进入阅读学习的角色;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运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尝试着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初步鉴赏作品的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目的。

该课型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安排了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分两课时完成:归纳关键字、词、句的文言特点,相同点的归纳分析,相异点的区分理解。这样有利于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并加以归纳整理、比较分析。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模式进行比较赏析,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活动方式,学生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并在与其他成员的协商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营造出一个脑力震荡,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年四十七岁的苏轼所写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游赤壁二首》说:“赋是双珠可夜明。”清代批评家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论前后《赤壁赋》道:“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可见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感受、品味苏轼在二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吧。

(二)比较阅读赏析

教学板块之一:归纳关键字、词、句的文言特点

1、请学生分小组进行默读、正音。

2、请各小组挑选代表朗读,全班同学一起正音:

《前赤壁赋》:幽壑(hè)嫠(lí)妇舳舻(zhú lú)槊(suò)

《后赤壁赋》巉(chán)岩虬(qiú)龙鹘(hú)冯(pīng)夷

3、请各小组分别按照下列的归类,从课文中寻找到相应的字、词、句。

(1)名词作状语:

《前赤壁赋》:西、东——向西、向东

《后赤壁赋》:横江东来——向东

(2)名词动用:

《前赤壁赋》:顺流而东也——向东流去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后赤壁赋》:履巉岩——踏羽衣——穿着羽衣掠予舟而西也——向西飞去

(3)使动、意动用法:

《前赤壁赋》:舞、泣——使跳舞,使哭泣

《后赤壁赋》:顾而乐之——以为乐

草木震动——使草木

(4)特殊句式

《前赤壁赋》:倒装句: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定语后置而今安在哉——“在安”宾语前置

《后赤壁赋》:倒装句:步自雪堂——介词结构后置

归而谋诸妇——介词结构后置

曾日月之几何——定语后置

省略句:揖(于)予

固定格式:如此良夜何?教学板块之二:相同点的归纳分析

1、引导学生就两篇文章的体裁、主旨、写作方法三个方面来归纳分析相同点。

2、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记录、整理发言内容。

3、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辩伪、取舍、论证、总结。

相同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体裁:两文都属于赋体,但改革了两汉古赋、六朝骈赋、唐代律赋等一贯骈偶丽辞的风格,注入散文化的语句,简直是体格新颖、意味隽永的散文诗。

②主旨:两文都是以江山风月之乐和老庄齐物思想来消解政治失意的苦闷,抒发对宇宙万物“常”与“变”的.体会。

③ 写作方法:两文皆采用借景抒怀,寓情于理,虚实相生,抑扬结合的表现手法,将画意、诗意、哲理融为一体。

教学板块之三:相异点的区分理解

1、再次分组朗读两篇课文,体会各自的特点。

2、引导学生就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的相异点展开讨论。

3、各小组代表发言,归纳讨论结果,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争辩、补充、总结。

(1)内容:

《前赤壁赋》是记夏历七月十六夜的江游,本篇是记十月十五夜的江游,读者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的景物的变化。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派新秋的景象;后赋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初冬江上之景,除了时令景色外,两次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也大不相同。第一次是有目的、预先计划好的月下泛舟,人不离舟,所写的只是江与月,感情和议论也围绕着江与月而发,一气贯彻;这一次却并无江游的预谋,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才再度泛舟的,而且还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得多,展示的景色也因之而繁富。但更重要的区别是,前赋是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了一篇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2)结构:

《前赤壁赋》:在泛舟赤壁的过程中穿插主客问答的两个自然段,运用主客对话手法抒写跌入人生的苦闷,又从旷达中得到解脱。

《后赤壁赋》:既有生动的景物描写,又有传神的情事叙述,造就了似闲散而非闲散的笔墨,尤其是文章结尾部分对道士化鹤掠舟而过又到斋中相见的描述,将情节置于若疑若信的恍惚的梦境之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传达出“庄周梦蝶”的亦真亦幻的意趣,隐喻了“乌台诗案”一事,虚实相生,波澜迭起,结构跌宕而又紧凑。

(3)语言:作为赋,《后赤壁赋》比《前赤壁赋》更散文化,对偶句少,不用典故,但音律依然有韵文的铿锵。

(三)拓展探究:

(1)问题设计: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2)各小组展开讨论,形成一个书面发言的“纪要”。

(3)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碰撞、整合,明确以下要点:

①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为异端,然而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又同他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的政治主张有其一致之处;生活上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无章的洒脱态度。

②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受挫折,在文学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

③ 《前赤壁赋》所谈哲理,受到庄子相对主义观点的影响。但他吸收了其中的积极因素具有辩证思想。他以变与不变之理来解客之悲,又以陶冶大自然的旷达情怀来解客之闷。作者在言论和行动均不得自由的逆境中,不怨天尤人,不消极颓丧,而是表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情趣。《后赤壁赋》通过道士化鹤掠舟而过又到斋中相见的幻觉,透露出作者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孤鹤、道士与作者的形象虽三而一——传达出“庄周梦蝶”的意趣。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

2、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故磊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相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仑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题解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三、内容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四、鉴赏要点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3

一. 教学内容:

《前赤壁赋》

二. 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前赤壁赋》,达到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辨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 知识归纳总结:

苏轼(1037~1101)

(1)少年得志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2)乌台诗案前后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三个月,就因为他的牢骚诗“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又联系他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轻狂:“老夫聊发少年狂”。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常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3)晚年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四. 课文分析: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赤壁:湖北黄冈赤壁,与湖北嘉鱼赤壁同被作为周瑜破80万曹军之壁战场故迹。

属(zhǔ):请,让,说。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实在旷远啊,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上天的神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溯(sù):逆流而上。袅袅(niǎo):细长,形容声音婉转悠长。嫠(lí)妇:寡妇。

译文: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像含怨,像怀恋,像抽泣,像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愀(qiǎo)然:忧愁的样子。缪(liáo):盘绕。舳(zhú):船尾;舻(lú):船头。酾(shī):斟。槊(shuò):长矛。须臾(yú):片刻。

译文:

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屡次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藏(zàng)。肴(yáo):荤菜。适:享用 枕藉:叠枕挤睡。

译文: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分析: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1、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 人

2、客:无穷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

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辨。)

分析“取与不取”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辨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旷达。

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

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

总结文学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4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前赤壁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识记:

归纳前、后《赤壁赋》中关键字、词、句子文言特点。

2、理解: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从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总结其异同,从而进一步提高古文阅读的鉴赏能力。

3、探究:

苏轼的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从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宏观地分析总结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难点:理解两赋中所表现的苏轼的复杂思想。

【设计思路】 本课型设计为“宏观比较阅读课”。所谓“宏观比较阅读课”就是着眼于文章的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整体阅读方面,让学生学会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来高屋建瓴式地把握全局。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准确地进入阅读学习的角色;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运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尝试着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初步鉴赏作品的主旨、内容、表达技巧等目的。

该课型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安排了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分两课时完成:归纳关键字、词、句的文言特点,相同点的归纳分析,相异点的区分理解。这样有利于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并加以归纳整理、比较分析。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模式进行比较赏析,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活动方式,学生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并在与其他成员的协商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营造出一个脑力震荡,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时年四十七岁的苏轼所写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游赤壁二首》说:“赋是双珠可夜明。”清代批评家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论前后《赤壁赋》道:“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可见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感受、品味苏轼在二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吧。

(二)比较阅读赏析

教学板块之一:归纳关键字、词、句的文言特点

1、 请学生分小组进行默读、正音。

2、 请各小组挑选代表朗读,全班同学一起正音:

《前赤壁赋》:幽壑(hè) 嫠(lí)妇 舳舻(zhú lú) 槊(suò)

《后赤壁赋》巉(chán)岩 虬(qiú)龙 鹘(hú) 冯(pīng)夷

3、 请各小组分别按照下列的归类,从课文中寻找到相应的字、词、句。

(1) 名词作状语:

《前赤壁赋》:西、东——向西、向东

《后赤壁赋》:横江东来——向东

(2) 名词动用:

《前赤壁赋》:顺流而东也——向东流去 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后赤壁赋》:履巉岩——踏 羽衣——穿着羽衣 掠予舟而西也——向西飞去

(3) 使动、意动用法:

《前赤壁赋》:舞、泣——使??跳舞,使??哭泣

《后赤壁赋》:顾而乐之——以??为乐

草木震动——使草木

(4) 特殊句式

《前赤壁赋》:倒装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定语后置 而今安在哉——“在安”宾语前置

《后赤壁赋》:倒装句:步自雪堂——介词结构后置

归而谋诸妇——介词结构后置

曾日月之几何——定语后置

省略句:揖(于)予

固定格式:如此良夜何? 教学板块之二:相同点的归纳分析

1、 引导学生就两篇文章的体裁、主旨、写作方法三个方面来归纳分析相同点。

2、 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记录、整理发言内容。

3、 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辩伪、取舍、论证、总结。

相同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体裁:两文都属于赋体,但改革了两汉古赋、六朝骈赋、唐代律赋等一贯骈偶丽辞的风格,注入散文化的语句,简直是体格新颖、意味隽永的散文诗。

② 主旨:两文都是以江山风月之乐和老庄齐物思想来消解政治失意的苦闷,抒发对宇宙万物“常”与“变”的体会。

③ 写作方法:两文皆采用借景抒怀,寓情于理,虚实相生,抑扬结合的表现手法,将画意、诗意、哲理融为一体。

教学板块之三:相异点的区分理解

1、 再次分组朗读两篇课文,体会各自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就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的相异点展开讨论。

3、 各小组代表发言,归纳讨论结果,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争辩、补充、总结。

(1)内容:

《前赤壁赋》是记夏历七月十六夜的江游,本篇是记十月十五夜的江游,读者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的景物的变化。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派新秋的景象;后赋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初冬江上之景,除了时令景色外,两次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也大不相同。第一次是有目的、预先计划好的月下泛舟,人不离舟,所写的只是江与月,感情和议论也围绕着江与月而发,一气贯彻;这一次却并无江游的预谋,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才再度泛舟的,而且还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得多,展示的景色也因之而繁富。但更重要的区别是,前赋是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了一篇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2)结构:

《前赤壁赋》:在泛舟赤壁的过程中穿插主客问答的两个自然段,运用主客对话手法抒写跌入人生的苦闷,又从旷达中得到解脱。

《后赤壁赋》:既有生动的景物描写,又有传神的情事叙述,造就了似闲散而非闲散的笔墨,尤其是文章结尾部分对道士化鹤掠舟而过又到斋中相见的描述,将情节置于若疑若信的恍惚的梦境之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传达出“庄周梦蝶”的亦真亦幻的意趣,隐喻了“乌台诗案”一事,虚实相生,波澜迭起,结构跌宕而又紧凑。

(3)语言:作为赋,《后赤壁赋》比《前赤壁赋》更散文化,对偶句少,不用典故,但音律依然有韵文的铿锵。

(三)拓展探究:

(1)问题设计: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2)各小组展开讨论,形成一个书面发言的“纪要”。

(3)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碰撞、整合,明确以下要点:

①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政治上他从儒家思想出发,排斥老庄为异端,然而老庄的“无为而治”思想又同他的“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的政治主张有其一致之处;生活上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无章的洒脱态度。

② 他一生在政治上虽屡受挫折,在文学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的道路。

③ 《前赤壁赋》所谈哲理,受到庄子相对主义观点的影响。但他吸收了其中的积极因素具有辩证思想。他以变与不变之理来解客之悲,又以陶冶大自然的旷达情怀来解客之闷。作者在言论和行动均不得自由的逆境中,不怨天尤人,不消极颓丧,而是表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思想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情趣。《后赤壁赋》通过道士化鹤掠舟而过又到斋中相见的幻觉,透露出作者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孤鹤、道士与作者的形象虽三而一 ——传达出“庄周梦蝶”的意趣。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是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赤壁赋

二、解题

1、作者及背景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1)(虽然)才高八斗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2)(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3)(却仍)豁达开朗

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

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2、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3、文体:

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

①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

②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③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

④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

⑤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摛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⑥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三、倾情诵读,涵咏情致

1、检查预习,正音

壬戌(rén xū)举酒属客(zhǔ)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歌而和之(yǐ hè)愀然(qiǎo)舳舻(zhú lú)

山川相缪(liáo)酾酒(shī)横槊(shuò)渔樵(qiáo)

江渚(zhǔ)匏樽(páo zūn)蜉蝣(fú yóu)扁舟(pīan)

扣舷(xiín)狼藉(jí)枕藉(jiè)嫠妇(lí)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少(shǎo)焉

2、播放录音,聆听欣赏

3、再放录音,跟读体悟

4、自由诵读,熟读成诵

四、梳理词句,理清思路

1、结合注释,梳理字词句。质疑问难,合作学习。

2、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

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喜而笑

(乐) ——(悲)—— (乐)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品味鉴赏,合作探究

1、复习导入: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乐——悲——乐

2、赏赤壁之景,品泛舟情

(1)提示重点字词和句式

(2)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苏轼及其《赤壁赋》:“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摹这段的秋江月夜图景。

教学预设

作者描写了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3)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教学预设:

①夜游赤壁之乐

乐②饮酒赋诗之乐

澄清之美情景交融

③入景之乐————浑然之美记叙、描写和抒情相结合浩瀚之美

3、闻啸歌之音,辨悲情

第二自然段作者情感由乐转悲,歌声箫曲似有深意,当细细辨之。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悲又从何而来?

教学预设:

①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功业难成悲②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③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变幻无常——命运无常

④从个人境遇中来——人生苦短,生命短暂——人生短暂

4、听主客问答,悟理趣

面对人生短促而功业难成的悲哀,苏轼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

明确:变与不变取与不取

(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教学预设:

句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理解:水月人

变: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生老病死

不变: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也精神永存

代代相承

(4)小结: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心灵、启迪智慧的百科全书,苏轼由眼前的水月悟出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物我无尽,清风明月,与子共适。苏轼的悲情从自然美景中解脱出来,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通达。

三、迁移拓展

1、你认为当时真有一场主客问答吗?

教学预设:

据说苏轼泛舟赤壁果有一乐师相陪,但有可能主客问答是虚拟的,是苏轼被贬后思想的两个方面。主客问答是赋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客的苦闷就是苏轼的苦闷,文中的“客”和“我”的对话是从前的苏轼和现在的苏轼进行的一场超时空的链接。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苏子解决了自己的矛盾痛苦,最终升华到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2、金圣叹评价《赤壁赋》“此赋通篇只说风月”,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称《赤壁赋》是“以江山风月作骨”。的确《赤壁赋》通篇以景贯穿,“风”“月”是主景,“山”“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和议论。尤其是“月”更是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赋中哪些地方提到了月?如何理解“月”的内涵与作用?

教学预设:

《赤壁赋》中有现实的“月”,皎洁柔和;有历史中“月”,古意苍凉;有哲理般的“月”,盈亏而永恒。眼前之月,引发情思;歌中之月,触发联想;变化之月,阐释哲理。月升月落,暗示时间的推移,更伴随着胸怀气度的提升。

四、课堂小结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使客观的生活图景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