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我们仨》读后感

2025/08/28读后感

此篇文章《我们仨》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我们仨》读后感 篇1

这部散文更像是是杨绛先生撰写的回忆录,记录了三位知名人士,却很平凡的一生。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一部分很短只有短短一页纸,讲的是杨绛先生常做的一个梦,她经常会梦到她丈夫(钱钟书)跟她走散了,苦苦寻觅却不得法。这样的梦我也做过一两次,梦见我找不到至亲的人,见到了许多不认识或不熟识的人向我走来却唯独没有我要找的那一个,梦里我漫无目的寻找找遍了所有角落就是找不见,好不容易挣扎着醒来会发现枕头打湿一片,半天缓不过来。看完第二部分,才发现杨绛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梦境,讲述三个人变为她一人的过程。但是那种悲痛的体验又是活生生的。读到第二部分我一度不能进行下去,杨绛先生描述的那种失去亲人心痛不已却又不愿相信事实的感受压的我上不来气。今年我又翻出这本书,从断开的部分继续,杨绛在送走了女儿阿圆时内脏受了伤,之后又送走了丈夫钱钟书,她的整个心都不在了。

她悲痛欲绝,祈求变成一颗石头,一颗“旺夫石”,哀莫大于心死。在两年之内失去了唯一的`女儿、相濡以沫的丈夫,镇定的文字下是记录了多少分的绝望、多少度悲痛,也许我没有完全感受,但是也已经很疼了。第三部分我读的很快,里面大多是一家三口温馨场面,从二人出国留学变为三口之家,从星海小姐出生到工作嫁作人妇。

一家人状况不断,却都能以最平和的方式解决,其乐融融。而钱老先生面对夫人就像一个笨手笨脚的孩子在外面犯了错来找自己的母亲寻求帮助,时不时打翻墨水、砸坏台灯、弄坏门轴,甚至颧骨上长的疔,都坚信夫人“不要紧,她会修(治),两人达成默契,生活琐碎迎刃而解,读来很有意思。

读完之后,我体会到找到对的人固然重要,但是有一颗乐观坚定面对生活的心更加重要,学会在平凡的日子中找到人生的意义有所坚持,同时珍惜亲人朋友的每次相聚,认真过好我的小日子。

《我们仨》读后感 篇2

在没有品读这本书前对于钱钟书先生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他的才与傲,“人谓我狂,不知我实狷。”在读过《我们仨》后才发现钱先生的温柔与家的另一面......

正如其他世界上许多美好的东西一样,我们从不会吝啬美好的语言去形容“家”,譬如港湾,家在杨绛先生看来:家就是我们仨,我们仨就是家。不因为时间,地点,而改变书中的`内容说不上连续,让人感到没有特意着色某些事,大多是碎片化的,很平常的但却让你感到温暖的生活琐事。杨绛先生的生活是乐观的,因为生活不可能尽如小说一般,那样丰富多彩,但对他们来说生活中总能找到乐趣,通过书中的描述种种温暖染尽读者心间。生活无趣,生命有趣便够了。

但家不尽然是温暖的,相失于古栈,一步一步,杨绛先生别过家人,只留下她一人,让人感到十分难过。“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晰的看着曾经作为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读过这本书我才知道,即便是多么有才学的人也是过着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的普通生活,但是面对生活他们的态度则与我们不同,面对什么困难都能以平常心去面对,专心对待生活。墨水染上了,洗掉便是。生活很难,跨过便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引用这句话诠释了自己的平静,从容和淡然。既然逝者不可留,往事不可追,那么就从容面对未来吧,毕竟未来才是属于自己的。

《我们仨》读后感 篇3

通过《围城》,钱钟书成为我最为喜欢的作家之一。其实作家这个称呼放在钱钟书身上显得太没有分量。由于他的原因,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讲述钱钟书一家三口的故事。这本书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给你讲述一个普通、温情的故事一样,用毫不华丽的语言娓娓道来。就是这本书,让我喜欢上杨绛和钱钟书夫妇。

钱钟书夫妇的.婚姻被一直都被视为美好婚姻的典范和楷模。钱钟书先生对杨绛女士有这样一段评价,后来被视为理想婚姻的典范:

1、在遇到她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情。

2、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作她的妻子。

3、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

什么样的女人才能如此完美,什么样的婚姻才能如此琴瑟和谐,让我用瘦狐狸的理论分析分析。

1、钱钟书、杨绛夫妇人生观、价值观高度一致

杨绛说:“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夫妇二者懂得英、法、意等多国语言,翻译众多文学著作,他们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只求得安心、专心的做做学问。在人生观、价值观上高度一致。他们是同一类型的人,他们想成为同一类型的人。

2、两人互相包容对方

在生活中,两个人互相包容对方。钱钟书是一个学问上的巨人,生活上的侏儒。

杨绛怀孕住院那段时间,钱钟书只能一个人过日子。他每次到产院探望的时候,经常苦着脸和杨绛说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把台灯打翻了,也束手无策,书里面还有一段说1972年的(钱钟书当时应该62岁左右)是钱钟书生平第一次划火柴。不知道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像杨绛那样如此包容这样一个人?

《我们仨》读后感 篇4

很久之前,就感动于钱钟书写给杨绛的一句话:

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钱钟书和杨绛的恩爱十分出名,这次,找了这本书来看,也是想看看名人大家如何经营感情的。在谈过恋爱后,看别人的爱情相处之道,感受也更深刻吧。

钱钟书,杨绛,钱媛。三口之家,充满了无限的趣味。不论经历何种政治的风波,工作迁移,依旧一家人十分团结,不抱怨,任何时候不放弃读书和工作,总是给予正能量。

感情经营方面: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说透,不是所有事情都非得分出胜负,听谁的。

“我爱整洁,阿媛常和爸爸结成一帮,暗暗反对妈妈的整洁。例如我搭毛巾,边对边,角对角,齐齐整整。他们两个认为费事,随便一搭更方便。不过我们都很妥协,他们把毛巾随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齐。我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

不让对方担心,能为他解决问题,成为某种依靠。像钱钟书在杨绛住院期间总是弄坏东西,杨绛总是跟他说“不要紧,我会修”,而且真的做到了。

忠于人品,陷于才华。无疑,钟书先生年轻时十分帅气。而人品和才华是持久的吸引力。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杨绛赞赏钱钟书的正直,不贪名图利,欣赏折服他的才华。

彼此三观一致。两人都非常喜欢读书,都很喜欢文学,即使咬文嚼字,也能读懂对方的意思。

包容也很重要。杨绛全书只提过两三句钱钟书的'缺点马虎粗心。其他的都是满满的包容理解,欣赏支持。

希望自己也能收获像杨绛与钱钟书矢志不移的爱情和相扶到老的婚姻。

《我们仨》读后感 篇5

人生的主题是孤独,能有这样的人携手才是应该心怀感恩,而不是遗憾已经走散。

几周前和别人谈起有关处对象的种种,我又突然灵感爆发,说两个人不应该太依赖,也不应该因为有了对象就变得很宅,否则一旦出现变动体系就会造成巨大的不稳定。这段话的灵感来自于最近开庭的一起谋杀案(凶手和他老婆都是很宅只一起打游戏看电影的人),两个人活成了两座毗邻的孤岛,当其中一座有所远离,另一座也变得动荡不安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造成很不良的社会 动荡。

可是转念一想,如果两个人都不是孤岛,一座的远离就能不影响另一座吗?不会的。读读三毛的《撒哈拉》,再读一下《万水千山走遍》,你就知道,一样的风景,一样很多的朋友,可是有的`人变了,心情就再也不能一样了。

不过看了《我们仨》这本书,突然觉得可以为之前被我否定的宅辩护一下。作者说的那种吃饭时间太长耽误自己看书的心态我超级能理解。而他们都宅,也没因为生活的种种考验就出现什么动荡。当然了,也许我应该说,宅着,也有有趣的宅和无聊的宅。有趣的宅就不会有问题呢。我向往的打怪升级的爱情,多半也是一种不会有太大问题的宅啦。

有关动荡,有关离开与离别,这里有个悖论——一个人孤独久了就会适应,但是偶尔也会幻想生命中能有个长久的陪伴。当你有了陪伴,觉得一切都settledown了,出现了有的变动,你可能又被会打入那个黑暗的孤独深渊,可是你却觉得不能泰然处之了。是应该期盼本来就不曾拥有任何东西,还是庆幸至少曾经拥有?杨绛告诉我是后者。

《我们仨》读后感 篇6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相信很多人对《围城》还记忆犹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钱钟书和杨绛这对伉俪情深的佳人,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杨绛暮年的经典著作《我们仨》,相信很多人阅读时都会如我一般湿润了眼眶……

《我们仨》用叙述的方式讲着一家三口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用最朴实的.话语给我们讲着故事。故事从一个走失的梦境开篇,写着古道驿站的离别,写到最后一家三口天人永隔,真正的走失了。讲述了钱钟书晚年一千多天的住院就医期间杨绛在身边陪伴的点滴,讲述了女儿离世后一位母亲锥心的痛,讲述了杨绛晚年期间一个人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

钱钟书、杨绛这对夫妻是一对爱国的文化人,从来都是淡薄名利,他们的女儿圆○出生在英国确毅然放弃了英国国籍,跟随父母回国生活,看似大义凌然的一家人在《我们仨》这本书中确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夫妻的爱情,父女、母女的亲情,以及“家人”走失后的种种挂念。

《我们仨》的初稿并非出自杨绛,而是圆o,附录中不少圆o的手稿,然而我想,最后成书多半也是妻子想在书中与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再次团聚,所以她在书中写到“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们必须感谢杨绛先生在自己92岁时带给我们这样一部作品,我们还应该感谢《我们仨》,让我们看了之后更加觉得平凡生活的幸福和可贵,我们更应该感谢让我们在他们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