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初三物理的教学计划

2025/09/04教案

此篇文章初三物理的教学计划(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初三物理的教学计划 篇1

一、引入新课:

1、物体是否具有动能、势能,我们是如何判断的?

结论:机械能的存在可以凭肉眼判断,即它是一种外部形式的能量。

2、一杯开水可以烫伤人体,说明它具有能量,就像各种燃料燃烧时产生热一样,这种能量的存在,你可以凭肉眼看到吗?

结论:一般凭肉眼是不能判断的,但可以通过其他感官发现,即它是一种内部形式的能量。

二、新课学习:

1、探究分子动能、势能与物体动能、势能的关系。阅读课文并讨论分子动能、势能与物体动能、势能之间的联系。:

2、内能与机械能的关系:

3、探究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1)完成演示实验P57“墨水扩散”并分析内能的变化情况。

(2)归纳结论:对于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3)提出疑问:内能增大,物体温度一定上升吗?

(提示学生,回忆六种物态变化吸热与放热的情况)

学生讨论并举例反驳:

a. 一杯热水与半杯热水相比,前者内能大于后者。

b.水沸腾时需要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c. 一块0℃的冰刚熔化成水,温度仍是0℃,但内能增大了。

(4)教师小结:内能增大,物体温度不一定升高。因为内能大小是由温度、质量、体积、状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

4、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

(1)从生活实例引入:冬季,同学们常用热水焐手、焐脚,从热水吸收热量,使手脚暖和起来。这采用的是什么方式?——热传递

(2)学生阅读并分析P57图12-18,然后举出生活中其他例子:烧水、冬季夜间养鸡场彻夜点灯、晒太阳……

(3)师生小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5、热量及计算:(1)热量定义: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能量,即变化的内能。(2)热量公式:Q = cm△t 析P58

6、“生活·物理·社会”

(1)学生阅读(2)布置课外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发动机的冷却。

初三物理的教学计划 篇2

新学期已开始,为使新学期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特订新学期个人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构筑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物理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实验,作为所有学生从事物理学习的出发点,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所提供的学习情景中,通过实验、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基础发展。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教科书从学生实际出发,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提供了众多结合实际而富有物理意义的问题,以展开物理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教科书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探究与交流,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展现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教科书采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模式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应用物理,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教学措施:

1、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多媒体教学,以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促使他们更加乐意联系生活学习物理、更好地理解物理。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4、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时间安排

3月12日——3月16日第一章1、2、3、4、5节

3月19日——3月23日第二、三章

3月25日——3月29日第四、五、六章

4月1日——4月5日第七、八、九章

4月8日——4月12日第十、十一、十二章

4月15日——4月19日第十三、十四章

4月22日——4月30日第十五章1、2、3、4、5、6节

5月8日——5月11日第十六章1、2、3、4、5节

5月14日——5月18日第十七章1、2、3、4、5节

5月21日——6月11日查漏补缺,迎接中考。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初三物理教学计划下册,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关于初三物理的教学计划

导语: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三物理的教学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物理的教学计划 篇3

新学期已开始,为使新学期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特订新学期个人教学计划如下:

一、 指导思想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构筑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物理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实验,作为所有学生从事物理学习的出发点,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所提供的学习情景中,通过实验、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基础发展。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教科书从学生实际出发,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提供了众多结合实际而富有物理意义的问题,以展开物理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教科书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探究与交流,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展现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教科书采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模式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应用物理,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 教学措施:

1、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多媒体教学,以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促使他们更加乐意联系生活学习物理、更好地理解物理。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4、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时间安排

3月12日——3月16日 第一章 1、2、3、4、5节

3月19日 ——3月23日 第二、三章

3月25日——3月29日 第四、五、六章

4月1日——4月5日 第七、八、九章

4月8日 ——4月12日 第十、十一、十二章

4月15日——4月19日 第十三、十四章

4月22日——4月30日 第十五章1、2、3、4、 5、6节

5月8日 ——5月11日 第十六章 1、2、3、4、5节

5月14日——5月18日 第十七章1、2、 3、4、5节

5月21日——6月11日 查漏补缺,迎接中考。

初三物理的教学计划 篇4

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识点:

⑴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⑵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⑶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⑷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⑸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能通过具体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6)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特点。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自主点:

⑴联系能量守恒学习有关能源的知识;

⑵自主学习半导体、超导体等等。

3、综合点: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相关学科:理化生综合如:如何听到声音与耳朵的结构关系;透镜成像与眼睛的关系;电池中的化学变化等等。

4、拓展点:

联系所学知识向实际生活、生产领域拓展,向当前高科技领域拓展。

5、创新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创新性的见解,能够进行简单的创造性小发明、小制作。

〈二〉技能目标

1、自主能力:能联系旧知识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

2、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联系各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

3、拓展能力:由所学知识拓展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

4、创新能力: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预习、复习、练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2、培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两个班共有学生57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6人。下面就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各班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两个班学生整体物理学习水平都不算好,一班有尖子生,但两极分化严重。二班学生学习水平比较均匀,但整体处于弱势。两个班的纪律还行,一班略好一些。两个班的同学共同的缺点是: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差,并且没有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同学没有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的自然课和一学期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但从物理知识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声、热、光、电现象,以及力学等基础学科中最基础、最基本的物理知识,所学的知识是零碎的,支离的,就是从物理观方面去分析,学生对自然界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认识也是浅显的。

(二)技能和能力发展水平:

我校初三学生虽然各班均是按成绩平均划分和安排的,但从调查来看,各学生水平不一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总体上有两极分化倾向,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纠正这种倾向。另外,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对这门课程了解不深,不扎实。应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物理世界,争取取得好的中考成绩。

(三)学习方法水平:

大凡理科知识的掌握,着重于理解,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表现得尤其突出,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较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能够掌握学习规律,识物达理,并能充分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规律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学生“死学知识,学死知识”,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走上活学活用的轨道上来。

(四)、学习态度与习惯及学习兴趣的分析

多数同学具备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能够通过记笔记、建立问题记录本等方法帮助学习,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了科学的学习态度。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局限于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物理课讲授内容为沪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十八章、十九章、二十章。外加初中全部物理知识中考总复习。

初三物理的教学计划 篇5

一、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内容。

发展性目标: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解释生活中热现象。

融通性目标: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二、教学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转换法 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课件,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的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学

【课件图片展示】同学们,我们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宏观世界,那么,如果深入物体内部,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回顾第十一章的“宇宙和微观世界”的学习,请同学们回答下面的问题。(播放课件)

1.物质由_____组成。

2.分子是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

3.分子是很____的,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______m,用肉眼直接看不到。

4.分子的数量很______。

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我们能够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二)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

实验:1.学生参与:请同学们判断桌子上甲烧杯中无色透明的液体,是什么物质?

2.演示实验: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之间的扩散实验。

由上面的两个实验,引入分子的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叫做扩散现象。

证明:气体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递进提问:气体可以发生扩散现象。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也能发生扩散现象呢?课件展示:硫酸铜溶液和清水的扩散实验。

证明: 液体之间也能发生扩散现象。

课件展示:1.铅片和金片的扩散。

2.存放煤的墙角,几年后墙壁表面厚厚的一层都变黑了。

证明: 固体之间也能发生扩散现象。

总结: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探究活动(二)

提问:扩散现象能证明什么?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证明了:

1.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 分子间有间隔。

学生分组动手实验:30ml的酒精和30ml的水混合,观察混合后总体积。3分钟后请学生回答看到的现象,证明了什么?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60ml。

证明:分子间有间隔。

探究活动(三)

提问: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猜想:温度。

猜想的理由(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能证明扩散快慢跟温度有关):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1.同样大的糖块放在热水中比放在冷水中扩散的快。

2.其他情况相同时,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比放在家里干的快。

3.妈妈炒菜时,老远就闻到香味,但吃菜的时候却感觉没有那么香。

学生动手实验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凉水,另一个相同的烧杯中装等量的热

水,用钢笔分别在凉水、热水中同时滴入一滴红墨水。比较两杯中红墨水的

扩散现象。(3分钟)

结论: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就越剧烈,扩散越快。

(三)启思点拨

提问:1.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为什么不会飞散开来? 2.分子间存在间隔,那么固体和液体为什么很难被压缩?(学生讨论3分钟)

请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师出示:“弹簧连着乒乓球”教具。讲解:用两个乒乓球代表某种物质的两个分子,中间用一个弹簧连接。分析:

当弹簧处于自然状态(平衡状态)时,两分子(两乒乓球)之间的距离设为r0

当两分子之间的距离r= r0 时,F引 = F斥

当两分子之间的距离r r0 时,F引 F斥,表现为引力。

当两分子之间的距离r r0 时,F引 F斥,表现为斥力。

当两分子之间的距离r》r0 时,F很小,几乎为0教学小结:(学生一起大声读一遍,加强印象)

一、分子热运动的基本内容: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扩散现象随温度升高而日趋明显。

3.扩散现象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发生。

4.扩散现象——说明: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间有间隔。

(四)差异评价

这节课,我学会了…

我感受最深的是…

我想我将会…

我还有疑惑的是…

第十六章 第1课时 分子热运动 课堂实录

一。激情导学

思考后回答

1.物质由_____组成。

2.分子是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

3.分子是很____的,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______m,用肉眼直接看不到。

4.分子的数量很______。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

1. 判断无色透明的液体是什么物质?

2. 演示实验:NO2气体和空气扩散实验。

注明:1) NO2气体制取方法:(方程式)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 NO2气体是红棕色的有毒气体。

3)NO2气体处理:用NaOH溶液。

3. Cu SO4 溶液和清水的扩散实验。

证明:液体之间是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师:三鑫美不美?

生:美。

师:爱不爱三鑫?

生:爱。

师:我们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三鑫。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宏观世界,同学想不想知道,如果深入到物体的内部,有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我们在第十一章第一节就学习过分子的有关知识。

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后回答几个问题: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3.分子是很小的,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用肉眼直接看不到。

4.分子的数量很多的。

师:1m =____nm 10-10m=_____nm

生:1m=109nm 10-10m=0.1nm (好,掌声!)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分子大小)

师:通过对前面学过的知识的回顾可知;

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师:请同学们判断我们实验桌子上大烧杯里面无色透明的物质是什么液体?

?学生动手实验(3分钟)

生:是酒精。

师:大家的判断跟这位同学的是否一样?

生:是。

师:我们为什么能够判断它就是酒精这种物质呢?

生:闻气味。

师:通过闻气味能够判断是酒精,说明这个酒精分子进入到空气中,然后通过我们的鼻子可以判断它是酒精。

师:下面我们进行课本P124实验。

首先,教师将这个实验的装置简单的介绍一下。

师:装置由两个集气瓶和一个毛玻璃片。

下面集气瓶中装的是NO2气体,上面集气瓶中装的是空气。

师:NO2气体在化学中我们学到过,它是

生:红棕色的气体。

师:NO2气体是红棕色的有毒气体。

师:它的密度跟空气的密度相比较,哪的大?

生:NO2气体的密度大些。

师:下面我将这个密度大的NO2气体放在下面,我们看看它能不能进入到上面的空气中?

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用浓硝酸和铜起化学反应生成NO2气体)

现象:

过一会可以看见下面的NO2气体分子进入到上面的空气中,上面的空气分子进入到NO2气体中,最后两集气瓶中的颜色几乎变得均一。

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扩散现象。

总结: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叫做扩散现象。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可以证明气体之间可以发生扩散现象,那么肯定有同学想知道,液体和固体之间是否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呢?

生:可以。

师:可不可以,我们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演示实验:Cu SO4 溶液和清水的扩散实验。

师:请同学们思考Cu SO4 溶液和清水的.密度哪个大?

生:Cu SO4 溶液。

师:我们将 Cu SO4 溶液放在量筒的下面,水放在上面。

因为Cu SO4 溶液和清水的扩散实验需要很长的时间,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两者扩散经过10天,20天,30天后的现象。

证明:液体之间是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4. 1)金的扩散现象。

2)。煤扩散到墙里的现象。

证明:固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活动(二)

5.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6.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后得结论。

现象:

30ml的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60ml。

活动(三)

7.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晒衣服

8. 墨水在热水中和冷水中扩散快慢。

(三)启思点拨

课件展示:

1.金的扩散现象。

2.煤扩散到墙里的现象。

证明:固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总结: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我们可以直接感知,同学们想想:它能够告诉我们哪些微观世界的知识?

同学之间讨论30秒。

生: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师:还能够说明说明?

学生思考,但思考没有结果,教师通过实验启发。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

器材:两个量筒,酒精,水。

师:用两个量筒分别量取30ml的水和酒精,然后将酒精到在水中,看看混合后的也液体总体积是否有60ml。

?学生动手实验(3分钟)

师:请一位同学将自己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叙述出来。

生:30ml的酒精和30ml的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6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好,掌声!)

师:扩散现象,是我们看见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它能推测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2.分子间有间隔),这种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什么方法?

生:转换法。

师:好,那么请同学们再思考:扩散到底有没有快和慢呢?

生:有。

师: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温度。

师:同学们猜想是 :温度,那有没有理由?

通过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初步的证明:扩散现象跟温度有关呢?

生:冰块熔化。

师:冰块熔化,是同一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扩散现象是发生在两种及以上的物质之间。所以,冰块熔化不属于扩散现象。

生:冲咖啡的时候用热水,溶化的要快一些。

师:很好,是扩散现象跟温度有关,还有没有?

生:衣服放在太阳底下干的快些。

师:很好,衣服上的分子在太阳下,温度高些,水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快一些。还有没有?

生:我们在化学课的时候做的品红在温水中的扩散速度比在冷水中要快。

师:好的,下面我们正好一起来做做这个实验。

?学生动手做实验(3分钟)

师:通过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证明了什么?

生: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热高,扩散得热快。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就

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分子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师:分子不停的在做无规则的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为什么不会飞散开来?分子间存在着间隔,为什么固体和液体又很难被压缩呢?

学生讨论30秒。

生:固体和液体为什么不会飞散开来,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好,掌声!)

师:总结: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引力实验

分子作用力演示模型

演示实验:两铅块相吸实验。

师:我这里有两铅块,我先在地面上摩擦几下,好,同学们看看它们能不能粘在一起?

生:1.能。2.不能。

师:请同学们看好了。

现象:下面的铅块没有掉下来。

师:铅块受到重力,但不会掉下来,说明什么?

生:上面的铅块和下面的铅块分子之间有引力。

教师出示:乒乓球弹簧模型。

师:我这里有一个模型,可以便于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这里,老师用两个乒乓球代表某种物质的两个分子,中间用一个弹簧连接。下面我们来分析:

当弹簧处于自然状态(平衡状态)时,两分子(两乒乓球)之间的距离设为r0

当两分子之间的距离r= r0 时,F引 = F斥

当两分子之间的距离r r0 时,F引 F斥,表现为引力。

当两分子之间的距离r r0 时,F引 F斥,表现为斥力。

当两分子之间的距离r》r0 时,F很小,几乎为0

课堂小结:(教师给出总结,学生齐读)

(四)差异评价

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不断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在炉边烤火感到暖和

B.打开酒精瓶盖能闻到酒精气味

C.刮风时路上扬起灰尘

D.铁钉放久了生锈

2.互相接触的物体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___现象。它可以发生在____,____,_____之间。

3.下列现象中不是扩散现象的是( )

A.扫地时灰尘满天飞

B.放入杯中的糖使整杯水变甜了

C.在无风的房间里打开一瓶香水,过了一会儿,整个房间都有香味

D.滴入水中的红墨水使水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