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

2025/09/17教案

此篇文章《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读文本

2、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读出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赏景品情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外的描写“秋”三首诗词,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 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

2、采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讲过许多写景的散文和诗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作者面对同样的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同学展示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片段,体会现代文中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思想情感;然后展示古代诗人范仲淹《苏幕遮》和辛弃疾的《水龙吟》所描写的秋天的诗句,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两位词人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令,来感受一下诗人面对眼前的景物,抒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情感?(展示课文题目《天净沙秋思》)

* 让学生听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 学生朗读小令,学习朗读的方法。

2、分析这首古词

* 一首小令,一缕情思,一种意境。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意境?(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并举手回答“断肠”)

* 进一步深入挖掘词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肝肠寸断?

教师插入一个小故事(《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个故事,是成语肝肠寸断的由来:“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是说桓温带兵入四川,途经三峡时,有个部下抓住一只小猴子,想带到路上玩。母猴思儿心切,跟着船的方向沿路哀号,一直跑了百余里路还不肯离去。后来它索性跳到了船上,被撞死了。有个士兵破开母猴的肚子一看,里面的肠子都断成了一寸一寸的小节……)

*(展示我选取的四幅美丽的秋景图)提问:诸多如画的秋景,马致远弃而不用,为何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让学生两人一组来讨论、分析并回答)

* 展示三幅小桥流水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出一幅最符合本此诗词所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为什么?

* 教师提问:为何瘦马?何为瘦马?

3、赏析这首古词

这首小令仅五句28个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情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可见,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4、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通过分组讨论来分析诗词的异同)

《天净沙 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共同特点:体裁相同(小令),描写的都是秋景,头两句每两个字都是一种独立事物,表现的情感相同(悲凉,萧瑟)

不同点:马致远的“秋思”不仅写景还写人,突出了“思”,在末尾两句时白朴写的较为平淡,突出显现了游子之悲。

三、 课后作业

1、背诵本古词

2、收集描写“秋思”的古诗词

【课后反思】

1、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至九年级阶段,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朗读、讨论法”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2、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展示了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他们通过画画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3、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受过去的诗歌教学影响,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没能让学生很充分地展示他们想象的成果。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3

《天净沙·秋思》

教学内容: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作品内容分析

三、艺术特色分析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了解小令的基本常识,正确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掌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元朝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他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

文史知识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 ... ...

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

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异同:

第一句的3种景物写出一片萧杀秋景,造成一种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的三景则是安谧,明净,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语也仿佛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羁旅之苦。

第三句三景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

作用:

第一、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

... ... ...

整体把握诗意: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11(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主读课文

预习积累:

1.查找元散曲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5

《天净沙·秋思》

课标解读: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用比较的方法,提供另外几首李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诵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和换词的方法品读景物描写——品秋景

2、通过“知人论世”和“相关诗句延伸”体悟、揣摩作者的情感——悟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法、品读法

教学评价:

1.通过“情境渲染导入新课”、 “诵读感知,体验诗情”、完成学习目标1的检测。

2.通过“品读感悟、读出诗情”、“ 拓展延伸、尝试评价”完成教学目标2的检测。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

时间

情境渲染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段秋思。大家是否记得唐代的王建有《秋思》?

(生与师齐背):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背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背诵《秋思》

师生共同背诵古诗,创设氛围,布设“情感场”,为引入诗歌情境做好铺垫,同时是前后知识形成链条,为研究性学习和迁移运用奠定基础。

5分钟诵读感 知体验诗 情

1、出示学习目标

2、听读这首小令,谈谈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你从哪些景物可以感受出来?

3、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小令。

1、学生勾点圈画相关景物,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2、学生朗读

通过朗读指导,主要是让学生把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平;对于物象的初步感知,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10

品读感悟读出诗 情

1、 品读“枯藤老树昏鸦”(出示图片和诗句“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

2、 品读“小桥流水人家”(出示图片)

3、 品读“古道西风瘦马”(出示图片和诗句“古道迢迢人迹稀”)

4、 题为“秋思”,那作者又思什么呢?

5、 知人论世(出示 马致远资料)

1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意象”并阐释理由。

2、结合相关诗句,说出自己的见解。

此环节通过学生描绘图景,体悟诗情,若学生有理解不足之处,教师加以引导,锻炼学生的联想和口头表达能力。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6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

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二)朗读这首词

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三)背诵这首词

(四)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

(六)作业: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