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金色花》《纸船》教案

2025/09/20教案

此篇文章《金色花》《纸船》教案(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金色花》《纸船》教案 篇1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倘若

2、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教师放录音。

(2)学生各自练读。

(3)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4)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

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六、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无须花钱的事(洗脚、捶背等)。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这是本教案设计重点之所在。

《金色花》《纸船》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泰戈尔和冰心的资料并阅读收集一些表现母爱的诗歌,以备交流。

教师:查阅有关资料,制作辅助教学。课件。

◆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播放一段影片《拯救大兵瑞恩》A碟31:00—33:50,大屏幕打出“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无私的情感,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母亲就用爱来灌溉我们的身心,使我们茁壮的成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就是表达对母亲的感情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理出可能会读错的字词,并初步感受诗歌是怎样抒发对母亲的感情的。

二、整体感悟

1、读准字音:嗅 摩 衍 叠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倘若

2、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3、让2—4个同学回答:读完诗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两首诗歌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读才能更好反映诗歌的主题?

(《金色花》要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读;《纸船》要以深情、低沉的语调读)

4、练读:按照提示和自己的'理解朗读这两首诗歌,任挑一首在全班展示读。师生共同评价。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拓展延伸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和自己创作的诗歌,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

3、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怎样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父母的爱,那么,对于父母的爱,我们仅仅表达就够了吗?更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报答!讨论交流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样去报答父母的恩情?(学生畅所欲言,不做限制)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再指导学生利用学到的诗歌抒情手法现场创作小诗歌,不仅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写作方式,更在构思中加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一举两得。最后通过全班讨论发言的形式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并能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弘扬中华美德,使文章内涵得到拓展。

《金色花》《纸船》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泰戈尔和冰心的资料并阅读收集一些表现母爱的诗歌,以备交流。

教师:查阅有关资料,制作辅助教学。课件。

◆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播放一段影片《拯救大兵瑞恩》A碟31:00—33:50,大屏幕打出“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无私的情感,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母亲就用爱来灌溉我们的身心,使我们茁壮的成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就是表达对母亲的感情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理出可能会读错的字词,并初步感受诗歌是怎样抒发对母亲的感情的。

二、整体感悟

1、读准字音:嗅 摩 衍 叠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倘若

2、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3、让2—4个同学回答:读完诗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两首诗歌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读才能更好反映诗歌的主题?

(《金色花》要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读;《纸船》要以深情、低沉的语调读)

4、练读:按照提示和自己的理解朗读这两首诗歌,任挑一首在全班展示读。师生共同评价。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拓展延伸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和自己创作的诗歌,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

3、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怎样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父母的爱,那么,对于父母的爱,我们仅仅表达就够了吗?更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报答!讨论交流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样去报答父母的恩情?(学生畅所欲言,不做限制)

◆本教案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再指导学生利用学到的诗歌抒情手法现场创作小诗歌,不仅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写作方式,更在构思中加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一举两得。最后通过全班讨论发言的形式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并能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弘扬中华美德,使文章内涵得到拓展。

《金色花》《纸船》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所包含的对母亲深切的爱。

2、朗读品味两首诗是如何表达对母亲深切的爱。

3、模仿诗歌中对母亲爱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已对母亲的爱。

[教学设想]:

1、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营造氛围、导入母爱的主题。

2、朗读,配乐朗读品味全诗,把握两首诗的感情。

4、发挥想象能力借用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配乐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二、朗读整体把握两首诗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两首诗。

2、请男、女同学集体朗诵这两首诗。

3、想象一下诗中主人公的形象,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特点?

《金色花》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调皮的孩子。

《纸船》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柔弱的女子。

4、播放三段音乐。

问:哪两段音乐适合做这两首诗的`背景音乐?为什么呢?

5、配乐朗读这两首诗。

三、探讨研读这两首诗如何表达母爱。

(一)《金色花》

1、这位调皮的孩子借用什么表达对母亲的爱?

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好玩——“看着妈妈工作”——为妈妈做点事——回到妈妈身边

3、诗中最后有两句对话,你能说说妈妈说此话时的心情吗?

4、配乐品读全诗。

(二)《纸船》

1、这位柔弱的女子用什么来寄托对母亲深切的爱?

2、这位柔弱的女子对母亲的爱我们可以理解,但为何有“悲哀”呢?

3、配乐品读全诗。

四、仿写仿说

1、两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自由读你最喜欢的诗句。分男、女生比赛背诵。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爱,但都没有直接说“妈妈,我爱你呀!”,你能否仿照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也来说说你对妈妈的爱。

五、回顾品味

配乐朗读。

《金色花》《纸船》教案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色花》《纸船》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色花》《纸船》教案 篇5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摩、衍、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妄弃倘若

2、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教师放录音。

(2)学生各自练读。

(3)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4)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

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六、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无须花钱的事(洗脚、捶背等)。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写的情景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从而荡涤、升华自己的心灵,享受审美情趣。这是本教案设计重点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