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
此篇文章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一)环境创设:在教室中布置有关新年的墙饰
(二)知识准备:学习歌曲新年好
(三)物质准备:已经剪好的没有装饰的彩色卡纸、在教室周围的桌子上摆上贺卡等、在墙上悬挂吊挂式贺卡、剪刀、胶水、旧图书、彩绳、铃铛等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新年好》音乐中孩子进入活动室,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歌曲?”愉快的音乐使孩子明白此次活动与过年有关。这时候教师引出课题“新年就要到了,人们会互相赠送贺年卡迎接这个节日。”
(二)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贺卡,探究制作方法并进行操作。
1、欣赏贺年卡
“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漂亮的贺卡,请你们挑一张自己喜欢的贺卡,然后做到椅子上欣赏欣赏。”将成品贺卡和没有任何装饰的贺卡放在一起,学生在挑选过程中自然就能发现它们的不同,便于下一环节的进行。
2、观察比较贺卡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①老师手里的贺卡也很漂亮,你们为什么不选它,它和你们的贺卡有什么不同?(没有装饰,没有完成)
②引导学生交流贺卡的制作方法“仔细看看你手里的贺卡怎样做成的?”
这一环节满足学生说的欲望,体现操作在先、学习在后的现代教育理念。
A镂空式贺卡注意镂空处贴上图片
B音乐贺卡里面有带音乐的芯片、电池,打开有电了响,关上没电了就不响。芯片市面上买不到,所以自己不能做。
C吊挂式贺卡里面有一根线,两面对准粘贴,下面系上铃铛。
D立体式贺卡用剪刀剪直线→折→推进去→粘上图片
以上四种贺卡孩子们手中都有,镂空式贺卡和吊挂式贺卡的制作最为简单请个别孩子讲述一下,音乐贺卡芯片市面上买不到也只是说明一下,立体式贺卡的制作相对复杂一些所以邀请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具体操作,此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教室灌输式的传统教学,变为互动互学的方法,也突破了活动的难点。
E电子贺卡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不熟悉的电子贺卡。有动画有声音是电脑制作的,就是电子贺卡。同时提问“贺卡上写的什么?”学生在看到文字的同时,也是示范书写的文字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自己比着写下简单的祝福话语。
(三)请学生自制贺卡
请小朋友把手里的贺卡放回原处,选一种没有任何装饰的彩卡进行制作。
①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装饰。可以从旧图书上剪下漂亮的'图片,可以用彩笔画上图案。
评改:在这里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材料制作贺卡,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制作立体式贺卡的学生可以选择简单的开折式彩卡,制作镂空式贺卡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装饰,选择吊挂式的学生可以选择各种形状的小卡片、绳、铃铛等来制作。
②做完的摆在前面的桌子上,可以去看看谁做的贺卡最漂亮。
③活动中教师作为合作者,帮助学生写上祝福的话语。
(四)展示作品
当孩子们把自己制作的贺卡摆在桌子上,挂在墙壁上互相欣赏时,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提问:“你喜欢哪张贺卡?你讲讲这张贺卡是哪种类型的?要送给谁?”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贺卡的理解。
写了什么祝福的话?”
小结:唱着欢快的《新年好》把贺卡带回去。
反思:制作贺卡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拉进了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友情。
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说一说家乡过年的各种习俗活动,感受过年的欢快气氛。
2、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过年做的事情。
3、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4、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重点:
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过年做的事情。
活动难点:
说一说家乡过年的各种习俗活动,感受过年的欢快气氛。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回忆过年时的经验,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
2、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在过年的时候,做过的趣事)
二、教师请幼儿讲述自己过年做些什么事情。
1、教师:小朋友们在过年时,你们会做些什么事情?
2、教师:过年的时候时,你们的爸爸妈妈都会做些什么?
3、教师总结:在过年的时候,你们的爸爸妈妈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买很多吃的、穿的、用的东西,迎接新的一年来到。
三、通过儿歌熟悉过年的各种习俗。
1、教师朗诵儿歌,让幼儿从儿歌中了解一些年俗的活动。
2、教师:有一首儿歌说的就是过年要做的事情,儿歌的名字就叫“过年喽”,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过年会做哪些事吧!
2、教师提问:
①教师:这首儿歌名字叫什么?
②教师:儿歌中说了,过年会做哪些事情呢?
四、拓展讲述内容,请幼儿说说,你过年的时候还想做些什么事情?
为什么?
五、发给小朋友幼儿用书,引导幼儿翻开“过年喽”,进行自主阅读,朗诵儿歌。
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2、通过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贺卡的内容,作用,并尝试自己制作贺卡。
3、通过幼儿相互交换贺卡,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和睦相处并珍惜这份友情。
活动准备:
卡纸,彩笔,蜡笔
活动重点:
用完整的普通话表述新年间的趣事
活动难点:
感受同伴间的真挚友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情景
师:小朋友们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就要过新年了,你们高兴吗?
小结:难忘的事情很多,我们一起出去玩,一起学本领,一起吃饭睡觉。
二、联想交流
师: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那你在幼儿园里交到好朋友了吗?
师:她是谁呢?为什么说她是你的好朋友呢?
师:好朋友在一起很开心,那马上要过年了,那你们怎么办呀?
小结:王老师以前过年的时候,好朋友们想了一个办法,过年的时候送了我一张卡片,上面画了很漂亮的烟花,还写了很多节日的话。每当我想他们的时候我就把卡片拿出来,看一看,给他们打个电话。他们也会给我打个电话约我一起玩。
三、实践操作
师:你们想不想一起试试看,自己做卡片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呢?
师:那王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你们可以自己选择,然后画上你喜欢的东西。
师:但是王老师有一个要求喔,你做的一定要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你做的喔?想想办法吧。
延伸活动:
师:做完了以后,请把你的卡片送给你的好朋友?好不好?
师:两个好朋友可以坐在旁边一起看卡片,商量一下以后怎么联系。
师:没有做完的小朋友也不要着急,我们等区角活动的时候继续做。
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 篇4
原文
梅花开,雪花飘,送旧迎新春节到。
门前贴对联,红灯挂得高。
合家围坐电视前,联欢晚会真热闹。
放焰火,点鞭炮,日子越过越美好。
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按笔顺正确、工整地书写,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能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扩词练习,丰富词汇,体会本课的新词,学着积累和运用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受新春欢乐的气氛,激发孩子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受新春欢乐的气氛,激发孩子对春节的喜爱之情;学习本课8个生字,其中4个能按笔顺规则书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媒体播放春节“锣鼓喧天,鞭炮欢叫;龙腾虎跃,彩灯闪耀;合家团圆,举国欢闹;红梅映雪,神州欢笑……”的热闹场景,引起孩子们的美好回忆,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2、谁来说说过年时,你最喜欢做什么?
老师也喜欢春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儿歌《新春到》,让我们一起走进令人难忘的新春佳节。(板书:新春到)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请大家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读儿歌。
2、送生字“回家”。
(1)媒体展示8个生字。孩子们,这些汉字娃娃迷路了,我们把它们送回家,行吗?请大家再次读读儿歌,看见这些汉字娃娃就把它们圈起来,给它们一个家,比比看谁圈得又快又准。媒体相机展示课文中圈好的生字进行订正。
(2)哪些字是原来自己认识的?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反复拼读几遍,跟这些汉字娃娃交交朋友,别喊错它们的名字哟!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3、读准生字字音。
(1)通过和汉字娃娃交朋友,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如,“春”、“真”是翘舌,“送”、“坐”是平舌,“真”是前鼻韵等)抽生读,小老师教读,齐读。
(2)想把这些新朋友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吗?这样,你想读给谁听,你就去读给谁听。看谁读得又快又好。全班齐读。
4、抽生读、齐读儿歌,要求读通读顺。
三、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1、看图,同桌互读。愿意读给同桌的伙伴听听吗?不过,老师有个要求,注意看看插图,读的时候想想,这些小朋友在春节到来时,都干了些什么?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意见。媒体展示“贴对联、挂灯笼、看联欢会、放焰火、点鞭炮”图片,让学生把这些词语朋友读一读。
2、男女生赛读。过年了,小朋友的心里挺高兴,你们能读出来吗?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比赛,看谁读出了高兴的语气。学生相互评议。
四、美读课文,畅谈感受
1、过年真高兴,谁来说说你家是怎么过年的?能把你收集的材料拿出来大家看看吗?如果是图片、图画之类的,能配上像书上一样的语言就更了不起啦!(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汇报)
2、教师引读,学生自由美读。
3、齐读。我们一起来高高兴兴地、美美地读读,如果你能创造性地加上动作就更好啦!
春节真美呀!春节真幸福!可我们能把“春”字记住吗?
五、及时写字,巩固生字
1、大家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春”字记住?(三人看日落;三人过日子;三人看日出,春天就来到……)能给“春”字找找朋友,组成新的词语朋友们吗?能用春节说句话吗?(我盼望春节早点到,快快乐乐地玩一玩……)
2、怎样才能把“春”字写得美美的?媒体展示“春”的动态书写,学生先观察并说说,教师范写后学生再写,最后师生共同评议。
3、“春”字大家能美美地写了,可是有的生字朋友还没去掉小红帽呢?我们给生字朋友去掉小红帽读读,好吗?齐读、打乱顺序读。
4、猜字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对着老师,老师出示一张生字卡片,抽上来的孩子猜,如果猜错了,大家就说“不是什么字”,如果猜对了,大家边拍手边说:“对对对,请回位。”其余学生可以用动作、手势、口形来表示,但不能出声。
六、总结延伸
1、学生小结这节课的'收获。
2、齐唱歌曲《新年好》,把新春的欢乐和美好祝福送给自己的好伙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回忆学法
1、用卡片打乱顺序,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回忆上节课识记“春”的方法和原来一些识记生字的方法。
二、运用学法,自主识记
1、想方设法“交朋友”。
(1)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出生字中还没记住的字,运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记牢还未记住的生字字形。
(2)你是怎么记住这些汉字娃娃的?请把你学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①小组内交流。
②全班交流汇报。(如,“坐”可用“两人坐在土堆上”来记……)
2、给生字“找朋友”。选自己喜欢的生字口头自由组词或说话。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再在全班交流汇报。
三、描描写写,感受形美
1、观察要求会写的4个字,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美。在小组中谈谈自己的看法。
2、集体交流:要写好这些字,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如,“坐”的两个“人”要写在横中线以上,注意“人”的捺变成了点等)教师相机指导。
3、请翻开课后的描描写写,边观察边书写。写好后先自评,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打上点;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或自由选择某个伙伴的字进行比较;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共性问题,利用展示平台,师生共同评议,以点带面地加以引导。
4、请把自己想写的字,自己认为还不够满意的字再写写。写完后,小组推荐,师生评议,写得好的奖给一颗“书法星”。
四、品读课文,自主积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美美地背一背。
2、学生创造性地加上动作背。
3、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再美美地读读、写写。鼓励学生用一二个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
五、总结实践,加深体验
教学反思
首先,我采用质疑激趣导入新课,说说新春佳节你最喜欢干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随即我用多媒体播放了过春节时的情景,学生非常的高兴,接着我安排了下一个环节,自己借助拼音去读课文,看着学生贪婪的允吸着课本上的知识,我感到开头是成功的。
在识字教学方面,为了让孩子们不是枯燥、机械地学习汉字,而是轻松、愉快地记住汉字,感受到学习汉字的乐趣,我做了以下努力:
在字音上,我让同桌合作,一人把书放在中间,一人用手指着一起拼读文中带红色音节的字,边读边听,读错了就互相当小老师教一教;加入了卡片巩固难点字音,请小老师教读这一形式;还以老师和孩子一起玩识字游戏把孩子引向课外,争取认更多的字。每一步都力求做到富有实效。
在字义上,“节”字,让孩子们联系生活,过过哪些节日,来帮助理解;“高”字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形象地以两层楼来理解;用“真”字造句等,让孩子学以致用。“坐”和“春”字利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记住。学生学起来非常带劲,感受到了学习的兴趣。
在书写这一环节,我是先让学生看整体,再看关键笔画,然后我在黑板上范写,学生书空,然后自己在本子上按笔顺进行书写。然后对孩子写的字进行展评,让写的好的学生感到自己有所成就,写的不规范的慢慢地提高。
中班社会《春节到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填准动词,初步了解老北京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2.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教学。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3.通过自主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深入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合作填表,在同桌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一、关注篇章页,激趣导入新课
1.学习篇章页,明确任务。阅读篇章页,说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在交流中理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一名句,了解插图的妙处,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2.激发兴趣,比较揭题。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春节的,教师把关键的词语(重要时间或重要事件)板书在黑板的一侧。在大家交流本地春节习俗的基础上走进《北京的春节》。
二、初读课文,巧妙梳理脉络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引导读准多音字:间断铺户正月掺和分外万象更新
(3)同桌讨论填准动词:()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鞭炮()年菜()对联()庙会()灯笼
(4)学生互相提醒难写的字词:如“醋、戚”等,并展开书写练习。
2.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直击首尾,了解始末。指名读课文第1、14自然段,了解春节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2)浏览课文,画出春节经历的几个时间段。交流梳理,按顺序排列这几个时间段,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腊月初旬——腊八——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三、再读课文,自主了解习俗
1.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时间/风俗习惯/腊八/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
(1)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独立填写表格,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2)根据表格,同桌互相说说,老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2.联系生活,了解本地的春节。
(1)联系课始谈话内容“本地的春节”以及黑板一侧的板书,同桌一起再次合作填写表格。
(2)小组内展开交流,了解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深读课文,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体悟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理解并传承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重难点)
2.通过“阅读链接”展开比较阅读,联系生活实际,试着迁移运用。
一、深读课文,用心感悟写法
1.快速默读,分清主次。快速默读,边读边想哪些部分是课文的主要部分。
2.选择学习,体会写法。
(1)选择其中一个主要部分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这一部分写具体的。
(2)在与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分享,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写法。
3.分清详略,领悟好处。出示第1课时已填写完整的“老北京的春节”的表格,在表格旁边加上一栏“详略安排”,再继续填写。讨论文章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聚焦孩子,自由体悟情感
1.跳读课文,找出内容。请大家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相关句子。
2.集中呈现,体会特点。静心默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特点。(情感特点、语言特点)再找找文中具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句子。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静心思考,体悟情感。如果课文只写这些内容,行不行?如果课文不写这些内容,感觉怎么样?
三、拓展延伸,自然传承文化
1.链接材料,比较阅读。
阅读课后斯妤的《除夕》片段,思考并交流: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与闽南的春节习俗有什么不同呢?
2.联系生活实际,迁移运用。
(1)再出示第1课时已填写的“本地的春节”的表格,在表格旁边加上一栏“闽南春节习俗”,继续填写,比较不同时代、地域的春节习俗。
(2)说说过春节时,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处,试着写一写。
(3)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自己写写“本地的春节”。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时间顺序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详写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凸现风俗特点
[教学反思]
本文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单元篇章页,梳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本单元“民风民俗”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且学生刚刚过完春节回校上课,让他们先来聊聊自己过春节的事情,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导入课题,巧妙地为后面的比较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在快速默读中分清内容的主次,在有选择的深入品读中体会写法,在有引导的交流分享中丰富认识。我利用“北京的春节”的表格,由学生自主完成“详略安排”的填写,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最后我利用课后“阅读链接”提供的材料展开比较阅读,比较不同时代、地域春节习俗的不同。再联系生活,继续运用前面已完成的“本地的春节”的表格进行对比交流。在交流中将自己印象深刻的主要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既是对语文要素的落实,又是对习俗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