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2025/09/22教案

此篇文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精选4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能找到文中体现爱因斯坦伟大的重点词语及句子。

3、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爱因斯坦的潜心研究、关爱孩子、童心爱心、谦虚真诚、平易宽容。

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文中体现爱因斯坦伟大的词语及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批注。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穿衣歌:

衣领翻翻好

纽扣对对齐

袖子拉拉平

裤子穿穿正

鞋带系系后

大步朝前走

一、检查预习:

1号上黑板用一个词语写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

2号默写词语:衣衫不整整整齐齐一塌糊涂布置房间

检查并点评:

伟大、不拘小节,这些,都是爱因斯坦具有的品质。其实,爱因斯坦优秀的品质还有许多,等待我们去发现。

二、自主学习:

你觉得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词语哪些句子能够看出?请自读全文,在书上找一找画一画写一写,写出自己的批注感悟。(潜心研究、关爱孩子、童心爱心、谦虚真诚、平易宽容。)

汉字有温度,词语有情感。孩子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用你最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吧。重要句子画一画,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打上五角星,在旁边写上你的想法。眼睛越亮的孩子找到的答案会越多。

三、合作讨论:

小组3人交流讨论,互补答案。

四、交流展示:

说说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发现?边交流边练读。

五、总结点评:

从冷不丁一撞地相遇,到互教互学地相处,再到诚心诚意地相邀,六十岁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十二岁的小姑娘偶然相遇并快乐相处的生活片段,让我们认识到了女孩的天真可爱,更认识到了这位谦和而宽容、真诚而坦荡的科学家。这是一段伟大的趣谈,更是一段伟大的佳话。

六、检测达标:

你喜欢爱因斯坦吗?十岁的你想跟他说些什么?在爱因斯坦的图片前,写下来。

师:我们了解到了爱因斯坦许多伟大的品质,找找你画曲线的句子,你打五角星的词语,说说看,认识一个人,主要从哪些方面观察?(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作业: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上面的课文片段,从“温柔”这个描写神态的词语,从“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从“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的语言描写,我们能发现爱因斯坦的童心未泯、平易近人,这就是用语言、动作、神态去表现人物精神的写法。

试着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通过对他的语言及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他的性格品质。

板书设计: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潜心研究

关爱孩子

谦虚真诚

平易宽容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上面的课文片段,从“温柔”这个描写神态的词语,从“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这些描写动作的词语,从“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的语言描写,我们能发现爱因斯坦的童心未泯、平易近人,这就是用语言、动作、神态去表现人物精神的写法。

试着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通过对他的语言及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他的性格品质。

今天我最想谈的话题是:

简单最美

我认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最大的魅力,就是简单。

主干问题,抓好重点。

一篇阅读课文,我只提一个主干问题。如这节课的主干为题就是“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整节课就是围绕这一个问题展开,不会有旁枝末节的干扰。问题提出后,由孩子们自己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去理解,去发现。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课,每节课知识点都很多,但绝不需要面面俱到。抓好主干问题,就是抓好了重点。

这节课,原来还设想了两个方案。一是让孩子找爱因斯坦在文中所说的七句话。从语言描写,来品味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并引出习作指导“通过语言写内心”。二是让孩子找爱因斯坦的'语言、表情、动作、神态,从他的语言表情动作神态去品味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最后这两种方案我都舍弃了。原因是我觉得这样问,太局限孩子,孩子找的会很纠结,这样的汉语言学习就不幸福了。我最终采用的主干问题最简单,是“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找吧。”孩子们找爱因斯坦的语言也好,找动作也好,找外貌也好,随便,只要有词可考,有字可依,有话可说就好。这样的阅读课,才最简单,最美好,最幸福。

流程简单,删繁就简。

我个人极不喜欢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或所谓的问答式教学。看似热闹的一问一答,实则寡淡无味,学生的思考过程,学生的童趣语言,学生的创造思维,全都会被扼杀在教师那种多而无序的问题之中。我一直认为,汉语言的学习,应该是幸福的,汉语言课堂上所有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开放的,孩子们对文章的理解,没有对与错,只有更精确、更完善、更有文采的分别。

我的小组合作阅读课堂只有四步:检查预习,查基础知识,主要是检查孩子词语默写;自主学习,让笔下生花,主要是孩子自己根据我提的主干问题找答案写批注;合作讨论,做思想碰撞,主要是孩子们讨论各自所写的批注,完善各自的答案;交流展示,看百家争鸣,主要是孩子们各抒己见,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同时练习口语表达。我还课堂简单,学生就给我精彩。

学生画龙,我来点睛。

每节语文阅读课,我都是只有一个主干问题。孩子们根据主干问题,去文章中找词找句找答案,答案毫无疑问是散的,是杂而乱的。作为语文老师,我的任务,就是时不时点拨一句,让答案更精彩。还有就是做好总结点评,给孩子更精准的答案。如这节课,我的主干问题是,爱因斯坦是什么样的人?孩子们谈了许多。我最后的板书,就是最终的答案:爱因斯坦是个潜心研究、平易近人、宽容真诚、谦虚有童心的人。拿画笔画龙的主人公,永远是学生,我做的,最多是那个点睛的人。

分层学习,照顾全体。

小组合作的方式是机会均等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1号孩子写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这种比较难的答案。2号孩子3号孩子就默写词语。这比较简单。在同一个时段,每个孩子都在做事,每个孩子都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面向全体,全程体验,全面发展,一个不能少,每个都重要。

语文课,是汉字舞蹈。语文课,是墨香游戏。汉字是有灵魂的,汉语是有温度的,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会继续用最简单的方式,去闻汉字最初的香味;继续用最澄明的眼睛,去发现汉语言最根本的美好。简单,最美。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2

放飞心灵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性——苏教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片段

作者:吴冬霞方翔转贴自:扬中外国语学校点击数:295

放飞心灵 让语文教学充满灵性——苏教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片段

扬中外国语学校 吴冬霞 方翔

案例:苏教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片段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随即提出了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们觉得“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问题一提出,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片刻,教师笑着说:“你们可以反复读课文,联系课外阅读,生活体验等来思考。”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请注意要说出理由。听了教师的提示,教师里顿时“活”起来,学生开始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僵局荡然无存。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纷纷举手):我来!我来!

生:我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因为爱因斯坦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在当时来讲,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这样的人在我看来应该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你看现在有些明星见人总是一副傲慢,不可一世的样子,据人于千里之外。可是课文中讲了他与小女孩第一次相撞又相遇后就主动等待小女孩。从他的言行举止,以及他向小女孩请教穿戴要领、整理房间这些事,我知道了他是一个和善可亲的人,他有着小女孩一样的童心。

(大部分同学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生:尤其是他说的“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这句话,更说明了他还是一个十分谦虚的人。他的谦虚让我感到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能结合课文内容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生:我也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因为课前我搜集了他的一些资料,知道,了他是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他的一生中发现了许多科学理论,尤其是他的“相对论”比牛顿物理学还要先进呢!1921年他 还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难道这不能说明他是最为大的人吗?

师:搜集资料我们积累知识的途径之一。用搜集到的资料来说明这一问题,使人更加信服。你真了不起!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明白了爱因斯坦是一个“最伟大的人”。

(个别学生举手,欲起立的样子)

师:你想说什么?

生:我认为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

师:你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好样的!你能讲出自己得力有吗?

生:他平常出门散步,竟然也不给自己梳梳头,好好打扮一下,“衣衫不整”的样子倒有点像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流浪汉,这与他那个大科学家身份也太不相称了。还有,他一个五六十岁的人了,竟然要向一个12岁的小女孩请教穿戴、整理房间,都要让人笑掉大牙了。我看,他还不如我呢!

(许多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师(点点头):他说得也挺有道理的,那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一生举手)

生:老师,我不同意他说的。因为课文中虽然一开始讲爱因斯坦“衣衫不整”,但毕竟后来他已听从小女孩的建议,去重新打扮了,以至于后来连小女孩都认不出他了。凭这一点,我认为爱因斯坦还是一个勇于认错的人。

生: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课文中讲到,爱因斯坦一打扮后,一下子竟年轻了20岁。我通过课外阅读知道爱因斯坦并不是不注重自己的打扮,而是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科学研究上。

师:两种观点同学们都说得头头是道,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

生(自言自语):那就这样说,爱因斯坦一半是“最伟大的人”,一半不是。

师(笑了):那还得把爱因斯坦分成两半呢。

(众生笑。)

生:我赞成意见。爱因斯坦是一个大科学家,但他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他能向一个12岁的小女孩请教,改正自己的缺点,更能说明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平凡之中见伟大。

师:平凡之中见伟大!你说得真是太棒了!(面向全体)同学们,真正的伟人也是一个凡人。作为一个普通人,爱因斯坦可能是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就本文来讲,他不注重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难能可贵的是他向一个12岁的小女孩请教。他的平易近人、谦虚和一颗未泯的童心,相信已深深地印入大家的脑海里。然而,应该确定爱因斯坦之所以没有把时间花在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上,是因为他把精力完完全全地放在搞科学研究上,并且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应该承认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

反思:

上述教学片段是师生围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展开讨论。这一教学片段是开放的,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充实的。

此教学片段,教者始终把舞台留给学生,让他门自己去读,去讨论,去展示。而教者也不是一味地旁观,而是不露痕迹的引、导、点拨,引领孩子有效地学习、感悟。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因生活经验、个体感悟因素的不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异。此片段中,绝大多数学生在说出肯定观点后,教师准备作出结论,此时另一种否定的观点出现,造成两种观点的对立。针对此况,教师并没有否定,而是倾听,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直到学生“九九归一”,教师才作了一个辨证及观点肯定的结论,使知识成了“话题”、手段。教者把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一教学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真实的体会,我们教师都应始终保持坦诚、平等的心态,尊重学生的思考并保护和鼓励其发表不同的意见的权利。警惕教育霸权的产生。

另外,此片段中,教师的循循善诱和一系列的表扬、鼓励、肯定,使得整个课堂气氛轻松和谐,给学生心灵放飞的空间。师生都敞开心扉、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自己的观点,凭着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感悟,积淀了“对话”的内容,使得课堂上听到了更真实的声音,他们敢说“流浪汉、笑掉大牙”这样的话,敢于跟爱因斯坦比,从而学生独特的智慧火花在课堂上闪现。在各种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整个课堂上激情荡漾,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此教学片断,教师和学生不再把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而是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致力于提高自我发展和主动发展的能力及内在动力,从中获得道理和理性的升华。此教学片断体现的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互尊互爱的新型伦理原则,主张新的教学理念,放飞学生的心灵,让语文教学充满了灵性!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板书:爱因斯坦(?)说说你对他的了解。齐读课题。

2、一个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和一个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三次相遇,相处,成了好朋友)

二、精读训练

(一):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

1、根据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1940年的一天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位老人。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时间在推移)“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三句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2、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引导让学生自由提问。(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二)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课件出示:老人蓄着一棒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A、照样子写词语:短而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2)用“~~”画出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A“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齐读。

(3)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读课文,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

(4)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课件出示:

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足及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A、照样子写词语:又肥又长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C、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穿着的句子。

2、当小女孩把这见事告诉父亲后又怎样呢?师引读父亲的'话。

3、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问)小女孩为什么“纳闷”?

4、根据回答出示: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把反问句换一个说法(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由三名同学分别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

7、小结:这一段写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三)、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1、过渡: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课件出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角色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四)、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那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4、分角色读第三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板书:

第一次相遇撞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第二次相遇遇

第三次相遇等待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

3、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研、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4、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物特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物不同特点;

2、体会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对人、事的不同看法。

教学准备:

1、课前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充分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2、请学生说说,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人什么样的人?(伟大),还有不同意见吗?(平凡、普通)

板书(伟大?爱因斯坦普通?)

那么,到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二)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或者普通,还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学生自学课文,准备交流。

(三)我们先来讨论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同学,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1、父亲听后兴奋地说:“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

请学生说说你是从这句话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当今世界上,最伟大,他是爱因斯坦!兴奋)请学生练习朗读,体会父亲对爱因斯坦的崇拜和说话时的兴奋。

请学生说说,为什么父亲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你知道爱因斯坦取得了哪些成就?

2、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

请学生说说你从中看到了爱因斯坦具有怎样的品格?(文明)

再请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明明是小姑娘撞了他,他还要向她说对不起?为什么说“是我不小心”?他是怎能走路的?他平时也是这么走路的吗?你从课文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他这样走路,以前可能被谁撞到过?或者他撞到过什么?这样相撞以后,他都会怎样说?

那么,你从这样一边走路一边在思考着什么,还看出了什么?(如果学生没想出来,那么追问:他到底在思考着什么呢?(思考科学问题),他走路时还在思考,那么平时呢?吃饭时在……喝茶时在……躺在床上时……乘在车上时……)怪不得爱因斯坦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再加上……。

对呀,同学们,爱因斯坦很伟大,但我们从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中体会到了这么多内容,我们也很伟大啊。

3、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从这样一句话中体会出爱因斯坦的伟大的?

(想一想,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学生体会“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做个鬼脸”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放射出温柔的目光。说说他听到了哪一句话?小姑娘说你并不伟大,他有没有生气(没有)。他不仅没有生气,还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你体会到什么?

4、“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请学生说说你从中看出了什么?除了虚心,你还感觉到什么呢?(爱因斯坦实际认为父亲的话对不对?爱因斯坦有没有直接表示反对,这样说话给人感觉怎样?)

(四)刚才,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爱因斯坦很伟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可有同学心里憋了一肚子的话要说,因为他们认为爱因斯坦也很平凡,很普通啊。好,接下来的时间让给我们这部分同学来发现意见。当然,刚才发言的同学也可以发言,因为你们可能也发现了爱因斯坦普通平凡的地方。

请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爱因斯坦很平凡、普通的。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交流

1、“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小女孩这么想。

请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联系第二段说说,小女孩为什么说爱因斯坦像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他哪些地方很特别?

2、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小女孩为什么认为爱因斯坦不像最伟大的人?“衣服也穿不整齐”能换一个词语来表达呢?小女孩觉得,最伟大的人身上能用“衣衫不整”这个词语吗?应该用哪些词语呢?

3、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

请学生说说此时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童心、幽默)

抓住“但愿你能教会”展开教学。想一想,“但愿你能教我”是什么意思?爱因斯坦后来还请他教过吗?你从哪儿知道的。比较一下,两句话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哪一句表示请求的语气更强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现在小女孩被称为“小教授”了,是什么人的小教授?而此时的爱因斯坦又从大科学家变成什么人了呢?此时爱因斯坦不仅不是最伟大的人了,大人也不像了,是一个大小孩了。

(五)讨论,到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

大家都各执己解。请学生说说,爱因斯坦在生活中为什么会如此衣衫不整、卧室里一塌糊涂?(他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之中)。我们从他在生活上的平凡见到了在科学上的伟大。?(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

同学们,我们身边没有最伟大的人,连能称为伟大的人也很少见到。我们都见到的是普通、平凡的人。有平凡的母亲、平凡的老师、平凡的工人……但是,他们这些普通人身上有伟大之处吗?

请大家以《伟大与平凡》为题,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理解。可以结合爱因斯坦谈谈,也可以结合身边的人谈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