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小学生语文教案
此篇文章三年级小学生语文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年级小学生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对重点字词进行理解,理解句子意思。
3、联系实际,领悟道理。
4、总结学习古文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文意思。
教学难点:
对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教学具:课件、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想一想,平时我们都是怎么学习的?
你想不想知道古人怎么学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如何学习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9课,齐读课题:27、古人论学习
通过这个题目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内容的吗?(生对题目进行解答:古人讨论有关学习的问题)
过渡:古人是怎样讨论学习的呢,我们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请你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反馈读,并提示知的不同读音,多音字:好的读音,乐的读音。
2、带着同学们的'提示,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课文。(自读)
3、指名朗读课文
师:前面我们学习古诗时认识了诗人,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学生试着解答,不知道老师补充资料)
《论语》对
过渡:那到底他们是怎样讨论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理解句子,感悟理解:
自学提示:我们以前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不知道的意思可以怎样做呢?(生:看注释、查字典、连接句子意思等)那就按照前面学过的方法看看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学完后,同桌可以交流一下。(学生自学)
汇报:(读文、解释重点字、串联句子的意思,其他学生补充)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释义: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
知:知道为:就是知:聪明
师:这句话中有这么多的“知”字,它们的意思一样吗?(学生解释:前面的一样,最后一个不一样,从注释中发现的。师适时鼓励,并巩固重点字“知”)
2、“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释义:(对于做学问来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好:喜爱乐:以……为乐趣。
师:这句话是对谁而言的,学习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要添加一些词,使句子意思完整,能读懂。请你们用添加符号添上:对学习的人来说或对做学问的人来说。
3、“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释义:凡是(对事情)不怀疑(的人)一定不会有感悟,只有怀疑了才能有感悟。小的怀疑就有小的感悟,大的怀疑就有大的感悟。
理:道理疑:怀疑悟:了解、领会。
师过渡:刚才通过句子的理解,我想大家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请你们再读一读,带着你们的感受。
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再和同桌互相读一读。汇报配乐读。
汇报交流:
联系你的学习情况,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逐句谈)
1、学习知识要诚实、踏实。(学习态度)
2、学习的深度缘于你自己。
3、学习中要不断发问,解问。
教师适时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
四、总结方法,拓展提高:
今天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完了,想想我们学习这篇古文有哪些步骤?
学生回答:(读文正音、了解背景、理解句意、感悟道理)师板书提升。
师:今后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其他古文,你们有信心吗?咱们现在来试试怎么样?
课件出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试着解释理解)
五、收获体会
学生谈体会。
六、作业:
背诵古文。
三年级小学生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①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②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三年级小学生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绝句》: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三年级小学生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弄清楚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钥匙交给娃丽。
2、会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6课《信箱》。看看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二、自学
出示自学提纲:
1、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2、爸爸为什么让哥哥把信箱钥匙交给娃丽?
3、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
三、反馈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逐一交流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相机进行朗读的`训练与指导。尤其是对第三题的处理要让学生说心里话,各抒己见,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
1、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些什么?
2、再读你最喜欢的部分,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表达。
五、布置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三年级小学生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绝句》: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三年级小学生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4自然段。
★品读课文,了解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了解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神秘的三危山下,在茫茫的沙漠中,蕴藏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莫高窟。对,它就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全、规模最宏大、艺术价值的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
2、每一个去过莫高窟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第五自然段)
3、莫高窟里究竟有些什么,使它能称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相机板书)
4、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莫高窟,先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精妙绝伦的彩塑。
二、感受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在莫高窟看到了哪些彩塑?
2、老师今天带来了三幅图片,请大家看一看,猜一猜:哪幅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哪幅是威风凛凛的天王?哪幅是强壮勇猛的力士?你的依据是什么?
3、师述:这就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她端庄温情,含笑自如;这天王身着戎装,身披铠甲,真是威风凛凛;这就是强壮勇猛的力士,瞧他这模样,一定是力大无比!
4、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样子各不相同,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5、这两千多尊彩塑中,有一尊长达16米的卧佛,(出示图片)谁来读读描写卧佛的句子?指读。
(评价:①读得不错,如果你的朗读能让大家感到卧佛像活的一样就更棒了。②是啊,我们似乎还听到他的呼吸声。③真是“惟妙惟肖”。)
7、这两千多尊彩塑中,据说的有9层楼那么高,最小的只有巴掌那么大,但每一尊都精致巧妙,这就叫“精妙绝伦”。
8、齐读:这段话先总写了彩塑的特点,再分别介绍三种彩塑,接着描写一尊卧佛的特写镜头,最后总写游人的感受,写很有条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三、感受壁画的宏伟瑰丽
1、莫高窟之所以被称为艺术宝库,是因为—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出示)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
(1)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这句话在上下文之间起什么样的作用?
(2)这句话的前半句概括的第几小节的内容?后半句呢?这样的句子,我们称它为过渡句,过渡句可以使文章前后连接自然、流畅。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壁画的特点是——宏伟瑰丽。
2、齐读,这句话中哪里写出了壁画的宏伟?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听起来很大,但到底有多大,让我们来算一算。
请同学们看看我们上课的教室,它大概是一百平方米,算一下,“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
有人说,如果把壁画全部排列起来,有二十公里那么长,可见,敦煌壁画是多么宏伟呀!
3、壁画的宏伟瑰丽还表现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默读第三小节,用心读,大胆想,要把文字读成活动的画面,读完后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刚才,同学们静静地读,默默地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谁先说给大家听?
4、同学们很会读书,真的把文字读成了鲜活的画面,敦煌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被西方学者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课文中这样概括地写了壁画的内容——引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一句。
5、敦煌壁画中,各种佛像画、故事画、山水画、动物画、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等应有尽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写飞天的句子,想想怎么才能把婀娜多姿、美丽迷人的飞天读到我们的眼前?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我给你配上音乐。其他同学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想象画面,用心去欣赏画面。
(4)评价:读得怎么样?掌声送给她。谢谢你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壁画上的飞天和同学们想象中的飞天一样吗?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飞天视频)
教师引说:在全部敦煌壁画中,有四千多个姿态万千、妩媚动人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6、同学们,课文用一个排比句来描写飞天,句中用五个有的写出了飞天的不同姿态,句式非常整齐,而且描写飞天形象用的都是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1)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仿照课文的句式也写一写飞天。就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写一个正常,写两个超常,如果能写出三种,那就太超长了!
(2)指名交流。
7、同学们笔下的飞天,和莫高窟飞天壁画一样,姿态万千,优雅柔美。
师引读——看着这些??
四、感受藏经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1、敦煌彩塑神态各异,敦煌壁画宏伟瑰丽。游览莫高窟,有一个洞窟是必须要去的,这就是面积不大的藏经洞。事实上,现在的藏经洞,只是一个普普通通、黑咕隆咚的小洞,里面一无所有,人们为什么一定要到这个小洞前看一看呢?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4节,你能找到理由吗?
2、指名交流。
藏经洞里曾经藏有丰富的藏品,封存着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和艺术辉煌。(板书:藏品丰富)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注意一个曾字,你读出了什么?
3、是呀,这长宽仅2.7米左右,高仅2.5米左右的洞窟曾经封藏了六万多件的文物,如果把这六万多件文物一个挨一个排列起来,有25公里之长。可如今藏经洞陈列馆展出的只有19件文献真品!请同学们再来看一段资料,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历史的控诉。(朗读文字)
看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
4、是呀,藏经洞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屈辱和懦弱,也激发了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动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这小节。
五、总结全文
敦煌文物的散失,对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她也让全世界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的伟大魅力。
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当为祖国的灿烂文化而感到自豪。让我们自豪地读————(出示第五自然段)
《莫高窟》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习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
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且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另外,发挥数字化平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开学没多久就开始着手选材,收集资料,制作平台的工作,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平台资源,更深入地学习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习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浏览网页,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学习了课文内容,但学习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原因在于:
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由于这篇课文所处的位置较前,第一课时的教学与第二课时的教学间隔时间较长(中间隔了个期中考试),学生已经能把这篇课文熟练地背诵出来了,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虽然以幻灯片的形式摆出来了,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
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第二处是飞天的想象。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表达的都很美,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只说了一句话,此时如果教师能适当点拨,说一句“如果你能用上自己的,再加上别人的,变成一段话就更好了!”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醒了学生,相信他们会越说越多,越说越美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