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025/10/12教案

此篇文章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思路】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实地观察蜜蜂。教学中,以提问法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用填表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清试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3、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在课下已经搜集了不少有关蜜蜂的资料,我相信不少同学还对蜜蜂做了细致的观察,现在,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蜜蜂呢?

2、学生汇报。

3、师: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能力,无论被抛弃到哪里,它都能自己飞回原处。这种能力是怎样发现的呢?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本课我们来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蜜蜂的。

二、初读课文

1、分小组读完课文,给难读的字正音。

2、自由读,讨论: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

1、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

验证内容

验证过程

验证结果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内容。

3、质疑。

⑴ 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⑵ 你从哪里发现的呢?(要求学生读出有关词句)

⑶ 看到这样的验证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尝试用你体会到的感情和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适当指导。

5、从作者的做法里你得到什么启发?

(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动脑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6、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四、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五、作业

1、完成相应习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六、板书设计

蜜蜂

验证内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⑴ 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

⑵ 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飞。

验证结果: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73页练习十五的第7-9、11—12题。

教学目标:

1、复习乘法估算的方法,使学生能运用所学习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

口算乘法和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练习课。在上一节课里,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把学习内容适当的记录下来。

1、口算题有什么特点?

例:30×5 200×3

怎样能又准又快地计算? 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注意末尾的“0”。)

口算练习:出示卡片,开火车算,大家判断;

60×8 20×9 600×2 90×9

700×5 200×4 70×7 300×9

增加难度:一人出题,一人算; 口算后针对学生情况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开火车、两人分工的游戏,同学们都能够又快又准的算出来,真棒!

2、估算:你会遇到什么困难吗?

生:忘记近似数、忘写约等号。

师:把两位数、三位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

例:108×3 ≈300 303×2≈600

让学生互说估算过程: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回忆再现新授课中的有关知识,为后面的练习做好准备。)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基本练习:

1、口算。

(1) 10×4 40×6 70×8 300×4 400×5 20×4 60×7 700×3

(2)练习十五第8题

2、估算: 49×4 65×9 38×8 54×7 131×4 287×7

3、完成练习十五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析。

(设计意图:为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已有的`认识和能力。)

综合练习

1、练习十五第11题: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交流。

2、练习十五第12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设计意图:在保证所有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其能力,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轻松过关。

90×6 450-80 500×8 80×6

200×6+200 200×3 20xx×3 400×5

2、我能估算。

49×4 38×8 131×4 287×7

3、灵活解决问题。

曹冲称象: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如果我告诉大家曹冲用了8块大石头,每块石头大约有490千克左右,请问大家,这大象大约有多重呢?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发现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进行个别指导。)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师: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口算乘法,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口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设计意图:注意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三、设计理念:

依据课文“总—分—总”的构篇形式,在初步了解全文的基础上,从文章最后的总结段入手,由“一年四季景人”,“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逆推至前文的阅读。在细读课文时,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一年四季景物的特点。落实新课程倡导的大阅读教学观理念,拟按“自主—合作—精读—拓展”四个学习阶段开展教学。

教学流程

导入:(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小兴安岭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互相交流,激发学生对小兴安岭向往的情感。)教师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引发思考。

(一)自主学习阶段:

1.课件出示自主学习要求:①读正确;②读通顺;③读中思。

2.自学反馈:通过读课题,知道什么?读课文,知道什么?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收获。相机板书: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树多景美

分:春夏秋冬

总:大花园巨大宝库

(二)合作学习阶段:

1.小组合作探究: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两个问题讨论。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印象很深?组织议论。(这时不要求学生回答得全面、深刻。)

2.合作成果交流。

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介绍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景色的段落,仔细阅读,体会作者有顺序的描写方法。这篇课文,画面感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画面。

(三)精读学习阶段:

1.抓关键句、关键词精读片段,学习写法。

例: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写小兴安岭什么季节的景色?这个自然段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并在书上做上记号。(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抓关键词“抽出”“汇成”“淙淙”“映在”“原木”等细读品味,感知春景美,学习写法。

2.分小组精读,交流、展示(夏、秋、冬季节)。

教材在文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说:“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目的在于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把语言文字迅速地转换成表象,想象课文描述的美丽景色。在对课文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相互说一说或者画一画自己想象到的景色。

(合作学习与精读学习阶段,视学情可有机融合。)

(四)拓展学习阶段:

1.学有所得:畅谈学习收获。

2.语言文字训练(进行词语替换练习):①我会说;②我会写。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并组词。

2.结合本地(黄山、太平湖等地风景)实际,仿写一篇文章,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4

一、复习导入

1碧羁眨嚎挝闹械摹熬神”是指_________,这是________对他的敬称。

2敝该朗读课文。

二、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1蔽挚艘缴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2比班交流。

三、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导学课文

(一)导学“求治”部分

1敝该朗读第一自然段。

2蔽挚艘缴开始是怎样识别刘伯承是军人的?

3绷醪承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

4狈纸巧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导学“术前”部分

1倍炼痢⑾胂搿⒒画、议议。

刘伯承为什么不肯用麻药?

2绷系课前收集的关于刘伯承的资料猜想:刘伯承担心损坏脑神经只是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考虑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3辈挥寐橐┮馕蹲攀裁矗

4绷醪承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5庇懈星榈乩识粒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三)导学“术中”部分

1弊杂啥量挝模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刘伯承、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

2笨翁媒涣鳎–AI演示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

比较句子(正面描写):

一条崭新的垫单竟被抓破了。

一条崭新的垫单被抓破了。

比较句子(侧面描写):

手术中,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发抖。

手术中,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发抖。

3绷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刘伯承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4敝傅加懈星榈乩识粒从对比中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

5毙〗

(四)导学“术后”部分

1蹦读课文。

2绷醪承在手术中除了一声不吭紧紧抓住垫单外,还要求什么?

3蔽挚艘缴听了有什么反应?

4蹦憔醯梦挚艘缴可能会“失声喊”些什么内容呢?

5蔽挚艘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6敝傅几星槔识粒骸白鐾晔质酢…了不起的军神!”

7闭鹁的沃克医生不敢相信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心中可能会怎么想呢?

8蔽什么问名字时,要“关上手术室的门”?

9被出本节中的提示语,根据提示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语揣摩语意、把握语气,突出“军神”形象。

10敝傅挤纸巧朗读,表演这一段。

四、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过程与方法: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在熟读,多种形式读的基础上,体会老人是如何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对任何事物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学前准备:预习课文,课件,多媒体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上课之前呢,老师有个小游戏想和大家一起玩,这里有两张有趣的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要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哟!

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说出两幅图片不同的地方。

师:这只骆驼可不可爱?(可爱)但这么可爱的骆驼却丢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好吗?老师这里设置了三个闯关游戏,只要我们闯过这三关,就能顺利找到骆驼,大家有没有信心?(有)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6课《找骆驼》。

3.教师小结,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听故事,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现在看看第一关:我是识字小能手。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词。

师:大家预习的很认真,不认识的字词都已经悄悄地注音了,老师这里呢有几个词语考考大家,看小朋友们能不能准确的`读出来,小小火车哪里开?(小小火车这里开)好,就从这位同学开始。(认读生字词:骆驼 跛脚 驮着 愤愤 脚印 啃过 究竟 不紧不慢)看来大家都认识这些词语了,想一想“愤愤”是什么意思?(很生气的样子)跛脚的动作谁能学一下?(动作比划)看来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那我们大家一块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师:好,我们顺利闯过第一关,给自己鼓鼓掌,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关:“课文内容我知道”。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看着你们着急想回答却答不出来的样子,老师知道大家心里都读懂了这个故事,就是没组织好语言,没事老师给你们一点小提示,看着大屏幕,想想括号里该填什么(学生答)好,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走失)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经老人(指点),(找到)骆驼的事。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6

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