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中班数学教案

2025/10/18教案

此篇文章中班数学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中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继续学习并运用10以内加法的运算。

2、发展观察力,运算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

3、体验歌曲中的欢快情绪。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洞洞板学具多媒体。

【活动过程】

一、导入歌谣:我来问,你来答。

师:一只小鸟天上飞,两只小鸟后面追,小朋友想一想,一共几只鸟儿飞?

幼:一共三只鸟儿飞。

师:两只蝴蝶空中飞,三只蝴蝶后面追,小朋友想一想,一共几只蝶儿飞?

幼:一共五只蝶儿飞。

师:三条小鱼水中游,两条小鱼后面游,小朋友想一想,一共几条鱼儿游?

幼:一共五条鱼儿游

二、复习“+”

师:在加法计算中我们要用到一个符号,叫什么呢?

幼:加号,等于号。

师:(出示“+”)“+”表示加起来,合起来的意思,它出现在哪里就表示要把它两边的两个数加起来。

三、幼儿观看多媒体学习看图列算式。

1、师:天上飞来了3只蝴蝶,又飞来了4只蝴蝶,问天上一共有几只蝴蝶?

幼:7只蝴蝶。

师:算式怎么列呢?先飞来的三只蝴蝶用数字几表示呢?

幼:用数字3表示、

师:后飞来的4只蝴蝶用数字几表示呢?幼:用数字4表示。

师:那合起来一共有几只蝴蝶我们要用到什么符号呢?幼:加号。

师:3+4=?幼:7、

师:这道题我们列的算式是“3+4=7”。

四、幼儿观看多媒体并在洞洞板上操作。

1、师:听音乐取学具。

2、师“打开棋子盒,取出蓝色的数字1的.那柱棋子按1到10的顺序摆在洞洞板的第10行数字10的后面。取出蓝色的带“+”

的那柱棋子把“+和=”摆在第9行数字9的后面。剩下的棋子送回棋子盒。

3、师:草地上有2只小猴,又来了4只小猴,问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猴?这个算式怎么列呢?

幼:2+4=6

师:(出示多媒体)2表示的是什么,4表示的是什么6表示的是什么?

幼:2表示先来草地上的2只小猴,4表示后面来的4只小猴,6表示合起来一共有6只小猴。

4、师:天空中飞来了2架飞机,又飞来了3架飞机,问一共有几架飞机?

请小朋友取出红色的带飞机图案的棋子插在洞洞板的左下角红柱子上,开始操作。

(等幼儿摆好后,看多媒体进行验证)

师:一起说一说列的算式。

幼:2+3=5

5、师:水中有4条鱼,又游来3条鱼,问一共有几条鱼?请幼儿在洞洞板上直接摆出算式。并请一名幼儿来前面摆算式,然后集体验证。

6、(没有图,老师读题,让幼儿在洞洞板上列算式。)

师:草地上有5只小鸡在吃虫,又来了3只小鸡,问一共有几只小鸡?请幼儿在洞洞板上列出算式。

幼:5+3=8

五、请幼儿自己创编应用题并口头列算式。

六、听音乐收学具。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我想到了口算10以内的加法是教学难点

2、在活动过程中,我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幼儿,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利用小黑板和卡片达到教学目标。

3、在这节课中,我已经了解到幼儿学了10的分解和组成。在这基础上学习10以内加法,充分发挥幼儿能力。

4、这节课中,师幼配合的很好,但教学有些小学化了。

5、自己的优势是:能带动并引导教学,使教学顺利的完成

自己的不足是:教学小学化。

6、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小学的教学方法适当的应用到幼儿教学中,同时应用更多的幼儿教学方法。

7、如果让我从新上一节课,我会以游戏为主,让幼儿在玩中学

8、幼儿教学是一门科学,它与小学教育不同。

中班数学教案 篇2

中班数学教案:5以内的相邻数活动目的:

1、用讲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理解并能说出相1或少1的关系。

4、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活性灵。

活动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活动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森林背景图,6张蘑菇房子图片。

2、1-6的大点卡和数卡一套。

3、小猴、小熊头饰各一个和老虎的图片一张4、幼儿数学操作板1个/人,1-6的点卡一套/人。

5、标有1-6的数字卡片,每个小朋友一张6、故事《住宾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1、拍手游戏:"嘿嘿,ⅹⅹⅹ(小朋友名),我问你,你的朋友在哪里?""嘿嘿嘿,在这里!"(被问的小朋友举起旁边小朋友的手。)2、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午休的'小床,请你说一说自己的邻居都有谁,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邻居。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讲述并表演故事(助理教师配合故事表演)

1、讲述并表演故事后提问:

(1)熊猫说2号有两个邻居,它们都是谁呢?小猴子的家应该是几号呢?

(2)小熊说它的家是5号的邻居,5号的邻居是谁呢?

(3)小熊的家不是6号,那应该是几号呢?

2、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贴数字卡片,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告诉幼儿相邻数的定义。

(1)2的邻居是谁呀?(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得出结论:2有两个相邻数是1和3;5有两个相邻数,是4和6。

(2)提问:a、那么3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

、4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

得出结论:每一个数都有两个相邻数。

3、幼儿自主探索3、4、5的相邻数(部分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进一步推理说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二)复习数字1-6。

1、请你说得比我多1(少1)。"小朋友,我问你,比2多1就是几?""2、接着往下数,一直说到数字6。

(三)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1、"你帮2找到了哪两个相邻数?为什么1是2的相邻数,3是2的相邻数呢?"引导幼儿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2、发放幼儿数学操作板及操作点卡,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间多1少1的关系。"你找出比2多1的点卡,请你找出比2少1的点卡。"依次找出比3、4、5多1或者少1的数,引导幼儿依次说一说3、4、5的相邻数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结束部分: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游戏:1、给黑板上的数字找相邻数。

2、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1-6其中一张数字卡片,"嘿嘿,小朋友,我问你,ⅹ的相邻数就是ⅹ和ⅹ?"。。。。。。

活动结束。

附一:故事《住宾馆》

小动物们去旅游,来到了森林宾馆,要在宾馆休息。熊猫负责给小动物们分房子。熊猫把所有动物的房子都分好了,贪玩的小猴很晚才赶到。小猴跑到熊猫面前说:"我的钥匙呢?"熊猫管理员拿出了钥匙笑眯眯地说:"在这儿。给你,你是2号的邻居。"小猴一听:"2号的邻居我知道,不就是3号吗?拜拜!"不等熊猫把话说完一阵风似的就跑了。

小猴拿着钥匙来到了3号房,可是3号房里面好象没有锁,小猴正纳闷,开门一看,呀,里面住着一只大老虎,可把小猴吓坏了,赶紧关上房门。小猴想:"一定是熊猫管理员搞错了。"可是熊猫管理员说2号的邻居有两个,不只是3号。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小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原来1号才是自己的房间,从此小猴知道了原来2号有两个邻居,一个是1号,一个是3号。

小猴子刚找到自己的房间,小熊又拿着钥匙来找房间了,小熊左找右找,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房间了,小熊只知道自己是5号的邻居,可是5号的邻居是谁呢?这下可把小

中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通过游戏运用各种感官感知8以内的数量,进一步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

2、 认真倾听,能按要求作出正确的反应。

3、 喜欢参与活动,进一步提升对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理解8以内的数的实际意义。

活动难点:

认真倾听,并能按要求作出正确反应。

活动准备:

1、铃铛一对

2、响鼓、木鱼等乐器

3、1~8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听得清,说得对(激发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

1、 师出示小铃,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听音记数的游戏。

2、 师提出游戏要求,听清楚老师敲击的次数,然后听到老师说“抢答开始”时立即站起来说出共

敲了几下?要求用完整的话来回答。

二、 听得清,拍得对(根据铃声或不同节奏,拍出相应次数过相应节奏)

1、 教师敲击乐器,幼儿拍出与乐器声次数相同的数量。

2、 教师敲击乐器,幼儿扮演不同的动物,用叫声回应。(要求叫声与乐器声数相同)

3、 教师用另一乐器打出节奏xx x|xx xx|x—|,幼儿拍出相同的节奏,并说出共拍了几下。

4、 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引导幼儿按拍击的'节奏数数。一二 三|四五 六七|八—||。

三、听得清,举得快(在上一游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难度)

1、教师用乐器拍节奏,幼儿心里数数,然后举起相应数量的数卡并说明:几声鼓用数字几来表示。

2、教师请幼儿仔细听并根据要求做动作。如:如果听到“五”就拍五下手,后面的小朋友要换动作,听到“六”就跳六下,听到“七”就蹲七下等。

3、游戏继续进行,适当调整难度。

中班数学教案 篇4

6和7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并会认、会读、会写6.7这两个数,并能用6和7表示物体的个数及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会读写6和7,并能用6和7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数数012345

(二)创设情境说一说、数一数

出示同学们值日的情境图

1、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些什么?

2、它们各有几个,数一数。

3、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三)、摆一摆、画一画

1、让学生数出6根小棒,摆一摆,看看你能摆出什么?

2、用7个你喜欢的图形表示数字7.

(三)拓展应用、说一说

说说教室中,哪些物品能用6和7表示?

(四)拨一拨,看一看

1、

2、

3、

4、请学生在计数器上练习拨6个、7个珠子.(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观察直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比一比(6和7比较大小)猜数游戏(6和7)

(五)说一说,议一议

出示课本图片,共同探讨6和7的意义:

(六)写一写

让学生说一说6和7各像什么?然后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最后学生线描黑,再练习写。

五、课堂小结

中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建立等量概念。

2.能够发现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3.体验快乐学习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玩具若干,玩具篓两个;苹果标记10个,西瓜标记8个;红色、黄色发圈各5个,蓝色、绿色发圈各9个。

活动过程

1.引出等量问题

(1)师交代比赛规则: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运玩具比赛,大家在规定时间内跑到指定地方拿玩具,每次只能拿一个。

(2)幼儿随着《运动员》的音乐出发“运玩具”。比赛结果:苹果队获胜。

(3)师:你们猜猜苹果队为什么能获胜呢?(他们人多)

2.解决怎样等量的问题

(1)师:聪明的雯雯发现苹果队人多了,有谁能有好办法很快知道苹果队比西瓜队多几个人呢?

(2)幼儿互相讨论。(一个一个地数;小朋友手拉手,谁没有好朋友就是多了)

(3)苹果队和西瓜队的幼儿手拉手,发现苹果队幼儿多了两个,让其中的一个幼儿把苹果标记换成西瓜标记。

(4)师:现在大家都有了好朋友,也就是两队人数一样多了,我们再次进行公平的“运玩具”比赛。

3.提出新要求

(1)师:我们分男孩子和女孩子再来一次比赛,请女孩子自由选红色和黄色发圈。幼儿自选后,发现两队不等,由男孩子帮助检查并调整。

(2)女孩子进行“运玩具”比赛,男孩子做啦啦队为女孩子加油。

(3)同样的方法,男孩子自由选绿色和蓝色发圈。幼儿自选后,发现两队不等,由女孩子帮助检查并调整。

(4)男孩子进行“运玩具”比赛,女孩子做啦啦队为男孩子加油。

(5)引导幼儿说说哪队运玩具多又快,为获胜队发奖牌。

(6)大家戴上奖牌一起跳舞庆祝。

4.放松活动

活动评析

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将教材、教法、幼儿三方面作周密考虑,简而言之就是“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幼儿。以教学活动《运玩具》为例:

一、备教材——直击教学目标,思考核心教育价值

“运玩具”是中班的一节数学活动,它的核心是等量关系的教学。按照《纲要》要求,中班的幼儿已经需要学习和了解等量的概念。因此,教师首先需要的就是找准教学原点,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核心价值)是什么,以定位准确、指向清晰的教学目标来引领教学全程。品读三个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等量”这一教学核心适合于中班幼儿学科学习:而游戏化教学手段,借助问题发现来引导幼儿学习的方式则体现了较好的策略和手段运用。认知对象(内容)、认知主体(幼儿)、认知策略三要素通过目标得到了有效整合,整体表述精确到位、逐渐递进,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得到了体现,目标建构成螺旋式上升态势。

二、备教法——推敲教学环节,营造自然“发现之旅”

在“运玩具”这节教学活动中,我们能够比较充分地看见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发自内心地想要习得知识。借助于教师的无形牵引,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做到了“以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一切显得水到渠成,教学设计显出环环相接、层层推进的`特点。比如,为了使幼儿更加熟悉“等量”概念,灵活运用已得的经验来解决问题,教师安排了幼儿最为感兴趣的竞赛游戏环节。初看似前面游戏的重复,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幼儿自由分组”区别于先前的教师预先分发水果标记,幼儿的游戏自由度得到增加;“男生女生互相检查”区别于先前的个别幼儿检查,促进了幼儿团体间的交流和伙伴关系的建立;人数不一样多时的相互调整,既有经验的运用,更增添了一丝帮助和关怀的意味。这样的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欢笑中发展了思维、丰富了技能。

三、备幼儿——了解所需。传递恰当学习方法

纵观“运玩具”的整个活动过程,没有呆板的说教,没有生硬的讲解,借由最初的比赛,人数多少的问题在幼儿的面前得到呈现。教师紧紧抓住幼儿对于公平性的质疑,发起了新的互动,以求知者的姿态来请教于幼儿:“谁能很快知道人数不等?究竟多几个?怎样才能一样多呢?”类似这样的提问,深化了幼儿自我的探究行为,逐步理解了“等量”的概念,摸索出如何使不同人数的队伍实现“等量”的方法,使学习质态得到提升,问题在摸索尝试中迎刃而解。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将幼儿的主体感受与教师、与教育情境紧密联系,使学习不再是教师驾驭主导之下的被动学习。

中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水果,知道它们的名称、外形特征和内部的基本构造。

2、根据水果的外形特征,找到相对应的'剖面图,并进行连线。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找对应》、笔、整个的水果和剖开来的水果用放盘装好。

【活动过程】

1、观看水果,说说它们的名称和外形特征。

“今天老师带来了哪些水果呢?它们又是什么形状的?”(交流)

2、将整个水果和部分水果进行归类。

“有的水果被切成了好多块,变成了水果宝宝,你能将它们送到妈妈面前吗?”(归类)

3、游戏:找对应“这儿还有好多水果宝宝没找到妈妈呢,你们来帮帮忙,用一条线将它们连在一起吧。”

幼儿完成幼儿用书《找对应》的操作活动,教师随机检查。

4、幼儿相互交流操作结果,并收拾整理操作澳作材料。